学术投稿

现代护士应具备的素质

冯瑞仙

关键词:护士, 自然特点, 素质, 潜在能力, 教育, 基础, 活动, 环境, 个体
摘要:素质是指个体完成工作活动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与潜在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特点与后天获得的一系列稳定的社会特点的有机结合,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实力.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是自我基础、环境与教育等多方面作用的共同结果[1].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卵巢上皮癌的腹腔穿刺化疗

    卵巢上皮癌的早期诊断率低,确诊时有60%~70%的病人已属晚期,即使是早期病例也往往需要补充化疗.腹腔化疗有其药代动力学优点,以往采用的全身静脉用药、置管法、B超下腹腔穿刺都有局限性.

    作者:曹淑玲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急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衰竭的护理

    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是目前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一旦发生,则很难挽救患者生命.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MOF时,其胃肠功能衰竭发生率高,并随之引发其他器官的衰竭.其他危重患者同样可以出现胃肠功能衰竭.

    作者:贾玉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宫颈妊娠和子宫峡部妊娠的超声诊断价值

    宫颈妊娠及子宫峡部妊娠是罕见的异位妊娠,发生率低,临床不易诊断,常因延误诊断而引起大出血,多以切除子宫为结局.因此,宫颈妊娠及子宫峡部妊娠的明确诊断,对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刘永芹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中心静脉导管在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对38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作胸腔闭式引流,对引流不畅者,配合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果 38例患者中,30例显效,8例有效,疗效满意,症状改善快,并发症少.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方法 简便、安全,胸腔积液消失时间短,胸腔积液包裹和胸膜粘连的后遗症较少.

    作者:郑贤勇;蔡志彬;林洪珊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小剂量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

    收集我院2003年~2007年7月住院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下称TIA)病人共160例,应用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80例TIA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本组160例患者均符合TIA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排除脑出血及脑梗死,无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及近期出血病史,无使用抗凝血及溶栓药等禁忌证.

    作者:陈晓玲;栗迪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损伤性失血性休克在手术中的抢救体会

    失血性休克为外科常见病,具有病情紧急,失血量大、凶险,危重特点,急救护理十分关键,抢救上需要医护同步抢救.在手术中保证有效循环的维持,是手术室护士的重要职责,在手术抢救及麻醉过程中,必须掌握好静脉输液通路的佳选择,它是保证抢救失血性休克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

    作者:马瑞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肺泡蛋白沉积症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1岁,退役军人,因活动后气促半年余,咳嗽、咳痰2mo余入院.患者近半年来无明显诱因感活动后气促,以爬楼时为明显,无发热、胸痛、心悸、咯血,未引起重视.两月来症状加重,伴咳嗽、咳痰,呈阵发性咳,痰呈白色黏液痰,不易咳出,无发热、胸痛、咳铁锈色痰、盗汗,亦无腹痛、水肿、呕吐,伴乏力、体重减轻.

    作者:念卫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绝经妇女激素替代疗法的进展

    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是以补充雌激素为主,以解决与雌激素不足有关的健康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1].该方法自1932年首先由Geist和Spielman提出后,才逐步得到认识和发展.

    作者:赵桂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56例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方法 和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自1998年~2006年应用电视腹腔镜行精索静脉曲张56例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56例均获成功,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半年随访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疗效确切.

    作者:王彬;高建军;李维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脑卒中发作的诱因分析

    目的 分析与脑卒中发作有关的常见诱因,为更好地预防卒中提供依据.方法 对逐例统计的21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总结,分析脑卒中发作的常见诱因.结果 218例脑卒中患者中,有明确诱因者108例,占49.5%;出血性脑卒中45例(42%);缺血性脑卒中63例(56.7%).诱因的频数依次为过度劳累、睡眠或晨起、情绪改变、洗澡时间过长、饮酒过多、旅途较长、心脏病、失眠、饮食失调、玩牌(含打麻将、下棋)等.结论 脑卒中的诱因有的能使机体在一短时间内处于易发病状态,而有的可即时引起发作.积极控制诱因,有助于明显减少脑卒中发作.

    作者:彭扬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合并多发性骨髓瘤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3岁.因双膝关节疼痛伴发热9mo入院.曾在当地医院行骨髓穿刺,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给予CDOP方案化疗两个疗程完全缓解,继而先后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2次、鞘内注射6次预防脑膜白血病.但患者2mo后双膝关节疼痛复发,无法站立行走.

    作者:徐新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晶状体囊袋减张撕囊法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的应用

    白色白内障由于缺乏眼底红光反射,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撕囊操作较为困难.近年来为了获得大小适中的完整前囊膜环形撕囊口,有效保证术后眼内人工晶状体位置持久稳定,各种撕囊方法应运而生.

    作者:刘壮昌;邹琪;徐海宁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前仁润通散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63例疗效观察

    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以排便周期延长、粪便干结、粪便量减少、排便费力为主要临床变现.其病程长、治疗难度大,常常是服药缓解,停药即发.

    作者:刘登祥;蔡懿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30例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探讨

    近年来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血栓形成后遗症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我院于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共发现各类骨科手术后有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深静脉血栓3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春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浅谈儿童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护理

    由于现实生活中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因而对医护人员往往提出过高的要求.所以,儿科护士不仅要有娴熟的专科护理技术,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同情心、责任心,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实施心理护理技能,这样才能取得患儿及家长的配合,受到他们的尊敬.

    作者:刘国芬;李波;赵淑玲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测定计算填充法研制肌苷口服胶囊

    肌苷参与体内能量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活化丙酮酸氧化酶,并能使细胞在缺氧状态下继续进行代谢.临床用于治疗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症,各种急慢性肝脏疾病,肺源性心脏病以及心脏病,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等多种疾病.

    作者:武淑芬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现代监护仪的工作原理和使用

    医用监护仪是各类医用电子仪器中应用极为普遍的一种,它通常被配置于医院的CCU、ICU和手术室、抢救室及其它一些需要长时间监测病人生理参数的场合.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它监护仪及中央监护仪一起联网构成监护系统.

    作者:辛桂英;王志成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早期梅毒误诊7例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收治的早期梅毒误诊患者7例,男4例,女3例;年龄21~53岁;已婚5例,未婚2例;病程1~2mo.所有病例梅毒血清学检查均阳性(RPR滴度1∶ 4~1∶ 64,TPHA滴度均超过1∶ 80).

    作者:宋玲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旋杆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旋杆菌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胃镜确诊反流性食管炎(RE)86例,反流性食管炎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58例,所有病例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 RE组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32.5%,DU组感染率55.1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RE合并DU组螺旋杆菌的感染率36.2%,与DU组亦有显著差异(P<0.05),RE组中螺旋杆菌阴性组II、III级发生率高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E组中幽门螺旋杆菌感表率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的炎症程度低,推测幽门螺旋杆菌对RE发病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罗少媚;冯日芳;吴晓燕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貌似脑梗死的低血糖性偏瘫2例

    低血糖症伴有孤立的、局灶的神经体征,以往在临床上罕见,随着对本病认识的提高及临床辅助检查的改进,国外陆续有这方面的报道.本文报告2例如下:例1:女,67岁,糖尿病史3a.

    作者:杨春梅;田雅春;宋慧敏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主管:卫生部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