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盆部IDEAL-IQ及DWI成像对女性贫血的诊断价值

孟楠;岳巍;翟战胜;殷慧佳;段金辉;韩东明

关键词:脂肪定量, 扩散加权成像, 贫血, 骨盆诸骨
摘要:目的 探讨骨盆诸骨ADC值及FF值与女性贫血程度的关系,评价磁共振IDEAL-IQ及DWI序列诊断女性贫血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女性贫血患者和40例女性正常志愿者的影像资料,分别测量骨盆诸骨(耻骨、髂骨、骶骨和坐骨)的ADC值及FF值,比较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参数值的阈值及诊断效能.结果 同年龄段正常组的ADC值和FF值均高于贫血组,中年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78、0.764,诊断阈值分别为0.646×10-3mm2/s、67.10%,老年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19、0.897,诊断阈值分别为0.578×10-3mm2/s、59.80%;轻度贫血组的ADC值和FF值均高于中、重度贫血组(P<0.05),中、重度贫血组间各参数值没有统计学差异;骨盆不同解剖部位间各参数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磁共振IDEAL-IQ及DWI成像能够从骨髓成分变化的角度间接反映女性是否贫血,并可初步判定贫血程度.
中国CT和MRI杂志相关文献
  • DCE-MRI定量渗透性参数联合DWI定量分析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渗透性参数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定量分析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4例乳腺病变患者(浸润性导管癌45例,纤维腺瘤19例)临床病例,另选取同期正常乳腺20例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于术前1周行3.0T MRI平扫、DWI(弥散敏感因b=1000s/mm2)、DCE-MRI检查,测量病灶表现扩散系数(ADC值)及容量转移常数(Ktrans值),并与检查后经手术或穿刺获得病理结果.结果 浸润性导管癌与纤维腺瘤、浸润性导管癌与对照组、纤维腺瘤与对照组各组间ADC值、Ktrans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ADC值联合Ktrans值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高于单独使用ADC值及Ktrans值鉴别.结论 DCE-MRI定量渗透性参数Ktrans值与DWI定量分析ADC值联合诊断,不仅可反映肿瘤形态学信息,还可反映肿瘤内部细胞水平及血管功能方面的信息,提高乳腺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患者预后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王建军;汪卫建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腹直肌分离CT表现1例

    1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25岁,第一胎、单胎,因“产后6月自觉腹部局部突起日益明显”就诊.患者产后3月发现腹部膨隆,自认为系产后改变,近3月来感腹部膨隆无恢复,局部稍突起.于2017年7月来我院普外科门诊就诊,外科体检发现患者腹壁异常,腹白线增宽,自剑下2cm至脐下腹壁局部膨隆,面积约6.2cm× 1.2cm,腹壁皮肤于脐水平前突明显,临床诊断:腹壁疝.

    作者:修志刚;罗艺;秦俭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3.0T MRI多b值DWI序列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研究3.0T MRI多b值DWI (MB-DWI)序列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106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以及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进行MRI常规扫描和MBDWI检查,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乳腺疾病患者标准化表观弥散系数(ADCstandard),快、慢速ADC(ADCfast、ADCslow)以及快速扩散所占比例(ffast)在良、恶性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的差异以及各项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106例患者中良性病变61例(5 7.5 5%),其中常见为纤维腺瘤36例(33.96%);恶性病变45例(42.45%),主要为浸润性非特殊型癌23例(21.70%),良恶性病变结节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恶性病变T1WI和T2WI信号特点分布情况无明显差异(P>0.0 5);正常乳腺、乳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ADCslow、ffast、ADCstandard均依次降低,ADCfast依次升高,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DWI各参数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AUC从小到大依次为ADCstandard、ADCfast、ffast、ADCslow.结论 MB-DWI序列检查可从分子水平反映乳腺疾病病灶的生物学行为,对鉴别良恶性病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以ADCslow、ffast诊断价值较高.

    作者:李珂;张晓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MRI检查在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MRI在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就诊且经术后确诊为前置胎盘的产妇21例,回顾性分析MRI检查对妊娠产妇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21例患者确诊前置胎盘2 0例,漏诊1例,确诊率为95.2%,合并胎盘植入1 5例,MRI确诊1 4例,漏诊1例,确诊率为93.3%.结论 MRI检查能任意方向成像,能够对检查部位进行多方位多序列的观察,软组织分辨率高,诊断的准确性高,对于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普福顺;吴晶晶;杨富辉;孙理;李秋林;李红梅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应用于临床结肠癌患者中的效果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应用于临床结肠癌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6年8月240例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为结肠癌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实施扫描检查,比较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准确性,并记录患者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采用多层螺旋CT术前检查结肠癌,其中T分期检查准确率为85.0%,N分期检查准确率为85.0%,M分期检查准确率为85.0%,与手术组织切片检查结果相比较,x2=(21.43、18.24、6.66),P<0.05;术后多层螺旋CT术前检查结肠癌,其中T分期检查准确率为85.71%,N分期检查准确率为88.24%,M分期检查准确率为100.00%,与手术组织切片检查结果相比较,x2=(7.13、9.74、9.00),P<0.05.结论 应用多层螺旋CT于术前检查结肠癌可有助于患者临床病情评估,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术后通过采用多层螺旋CT监测则可有利于判断患者复发或转移情况,为患者预后判断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作者:刘荣成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卵巢透明细胞癌的MRI表现

    目的 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透明细胞癌的MRI表现.结果 11例均为单侧病变,肿块较大,11例为囊实性,囊实性肿块10例以囊性成分为主伴多发结节.结论 卵巢透明细胞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徐生芳;杨爱萍;杨来虎;朱大林;钱吉芳;赵丽;李芸芝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及E成像技术的诊断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及E成像技术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宫颈癌患者95例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在院体检正常宫颈315例作为对照组.总结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临床特征及E成像技术诊断价值.结果 95例宫颈癌患者中1 6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16.84%.随宫颈癌FIGO分期增加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呈升高趋势.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62.50%为多发淋巴结转移,且随FIGO分期增加,多发盆腔淋巴结转移比例升高.分娩次数<3次,肿瘤直径≥4,宫颈侵犯类型为外生型,间质深层浸润,脉管浸润,宫旁浸润及阴道切缘受累的宫颈癌患者具有较高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病例组杨氏模量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盆腔淋巴结转移组患者杨氏模量值较无淋巴结转移组高,组间统计差异显著(P<0.05);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不同FIGO分期患者杨氏模量值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当以5.09kPa为临界值时,AUC=0.825,杨氏模量值用于宫颈癌诊断灵敏度为93.68%,特异度为65.26%;当以72.15kPa为临界值时,AUC=0.795,此时杨氏模量值用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96.10%.结论 随FIGO分期增加,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逐渐升高,且多发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也增高.E成像技术用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李亚敏;史楠;郭文杰;屈昭慧;宋灵敏;陈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肺部CT中的甲状腺疾病及其鉴别

    目的 观察和分析肺部CT上甲状腺病变的影像特征.方法 随访3750例可显示甲状腺的肺部CT中发现甲状腺病变的450例患者,分析甲状腺CT值、甲状腺结节特征、周围淋巴结等CT表现.连续选取100例正常甲状腺作为对照组.统计受检者的辐射剂量.辐射剂量采用t检验;各组甲状腺的CT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肺部CT中有无甲状腺显示的受检者间辐射剂量无明显差异.450例患者中以甲状腺肿及结节性甲状腺肿为常见,其次为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炎、Graves病及甲状腺肿恶性病变.甲状腺炎85例,腺体CT值明显降低,平均约(54.2+15.3)HUJ (P<0.01).Graves病35例,表现为弥漫性增大,密度减低,无结节.甲状腺肿、结节性甲状腺肿共210例,20例甲状腺肿无结节;19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共270个结节,24例结节囊变,59例结节钙化.甲状腺腺瘤92例,84例为单发结节或肿块,8例单侧多发结节,结节可囊变(45例)、钙化(9例).甲状腺恶性病变28例,17例可见不规则或颗粒状钙化,10例囊变(3例可见壁结节),12例淋巴结增大,病变与正常甲状腺及周围结构分界不清.结论 肺部CT中有较高概率显示甲状腺并发现甲状腺病变,且在CT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

    作者:刘彦锋;马延贺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评价的临床应用

    目的 分析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在轻型颅脑损伤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轻型颅脑损伤患者102例,作为轻型组,纳入同期入院的102例中重度颅脑损伤者作为中重度组,并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102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予以磁共振DTI检测,比较两组表观扩散系数(ADC)、脑白质部分各向异性(FA).结果 ①轻型组额叶白质、内囊、颞叶白质、压部胼胝体处FA值高于中重型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轻型组各观察区处ADC值低于对照组且高于中重型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磁共振DTI检查能明确轻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组织损伤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任月勤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结合MRI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 (MSCT)结合磁共振成像(MRI)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SCT及MRI扫描,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病理诊断进行确诊,由两位影像学医师对MSCT及MRI图像进行分析,比较MSCT、MRI及MSCT联合MRI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效果.结果 66例患者MSCT诊断显示受累的肺动脉为145支,MRI诊断受累肺动脉为137支,MSCT联合MRI诊断显示受累的肺动脉为154支,其中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内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包括马赛克征、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脑梗死等;以DSA及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SCT、MRI及MSCT联合MRI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2.94%、87.82%及98.71%,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MSCT联合MRI对肺动脉栓塞诊断效果显著优于单一MSCT及MRI诊断,临床上可根据将其作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的参考.

    作者:杨尊帅;胡秋根;杨少民;陈海雄;徐锦锋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梯度场Z轴增益对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图像拼接的影响

    目的 探讨梯度场Z轴增益对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图像拼接的影响.方法 对20例骨显像证实为肿瘤骨转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每位患者均需行两次WB-DWI检查(序列1、2).其中序列2相对于序列1仅在Z轴增益上调整-5至5,余参数与序列1保持一致.评价两种序列检查获得图像的拼接差异,同时以骨扫描结果为标准,比较WB-DWI与PET-CT的诊断吻合率.结果 (1)序列2得到的拼接图像质量评分≥3分17例,多于序列1拼接图像质量评分≥3分(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序列2得到的拼接图像发现可疑骨转移病灶数78个,高于序列1可疑骨转移病灶数(6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WB-DWI序列2发现可疑骨转移数高于PET-CT发现可疑骨转移病灶数(75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适度调整梯度场Z轴增益有助于WB-DWI图像拼接和提高图像质量,WB-DWI对肿瘤全身骨转移性疾病有很好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陈地友;陈金华;谭勇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眩晕与后循环血管变异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目的 探索眩晕综合症与后循环血管变异的相关性.方法 对本院123例患有眩晕综合症的患者在急性期进行头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并对颈部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应用头颈部CTA检查显示动脉形态学变化.结果 颈部血管彩超显示:对照组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头颈部CTA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孤立性椎动脉、椎动脉发育不良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后循环血管变异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椎动脉发育不良明显.结论 眩晕与后循环血管变异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郭继文;于寰;段凯;张翔宇;林丽红;许梓童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64排螺旋CT曲面重组技术对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64排螺旋CT曲面重组(CPR)技术的检查方法在阑尾炎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其局限性.方法 搜集我院2013年7月-2018年2月外科手术确诊阑尾炎患者资料共计235例,全部采用SIEMENS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螺旋CT行下腹部平扫,后将其0.625mm薄层扫描轴位源像(ASI)传到影像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在盲肠下部沿阑尾开口行阑尾全程肠腔曲面重建成像,作任意曲面以清晰显示阑尾粪石梗阻部位、梗阻性质、梗阻远端阑尾肠腔扩张及积液情况,对阑尾炎原因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并与手术所见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235例临床疑似阑尾炎患者,术后病理证实单纯性阑尾炎1 92例,化脓性阑尾炎43例;术前64排螺旋CT曲面重组技术对阑尾炎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可达100%.结论 64排螺旋CT曲面重组技术显著提高了对临床高度可疑、临床症状不典型阑尾炎患者的术前诊断能力,并可减少重症阑尾炎病例的发生,对阑尾炎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军强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乳腺癌超声造影血流动力学参数与VEGF、Flk-1/KDR表达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乳腺癌超声造影血流动力学参数与VEGF、Flk-1/KDR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5例乳腺异常患者和25例乳腺正常志愿者,分为正常组、单纯增生组、非典型增生组、导管内原位癌组、浸润性导管癌组,测定血管密度(MVD)及VEGF、Flk-1/KDR的表达情况.结果 各组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及廓清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各组MVD值分别为(18±5)、(20±5)、(30±4)、(31±8、53+4),有显著性差异(P<0.001).随着患者病情加重,乳腺MVD也不断升高;VEGF、Flk-1/KDR值从正常组到浸润性导管癌组不断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乳腺癌进展过程中伴随心血管形成及VEGF、Flk-1/KDR受体表达,超声造影通过监测血管密度,可为VEGF、Flk-1/KDR受体表达情况提供参考.

    作者:丁波;李秀兰;肖艳;许丽;孙文兵;袁丽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磁共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在子宫内膜癌Ⅰa期与子宫内膜增生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 磁共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在子宫内膜癌Ⅰa期与子宫内膜增生的对比研究.方法 收集从2016年1月到2018年2月我院经病理证实为宫颈内膜癌Ⅰa初诊患者共20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19例的常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多期动态增强图像.对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增生病灶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结果 20例子宫内膜癌Ⅰa期,子宫内膜样腺癌18例、浆液性癌2例,19例子宫内膜增生.DWI测得子宫内膜癌患者原发灶的平均ADC值(0.93±0.16)×10-3mm2/s低于子宫内膜增生(1.36±0.31)×10-3mm2/s,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及DCE在诊断子宫内膜癌Ⅰa期均与手术病理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DWI的准确略高于DCE.DWI与DCE图两者结合在诊断子宫内膜增生中的准确率优于DCE和DWI图像.结论 DCE、DWI序列在鉴别子宫内膜癌Ⅰa期与子宫内膜增生中可作为常规磁共振序列的有利补充.

    作者:胡春淼;林桂芳;陈韵彬;陈英;卢涛;方燕红;陈兴发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腱鞘巨细胞瘤的MRI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腱鞘巨细胞瘤的MRI典型影像特征,同时探讨对腱鞘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7年9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腱鞘巨细胞瘤患者43例,患者均行MRI扫描,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腱鞘巨细胞瘤在MRI检查中的图像表现及检出情况.结果 43例腱鞘巨细胞瘤患者在MRI上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骨旁肌腱软组织肿块或肌腱旁软组织肿块.其中局限型巨细胞瘤35例,弥漫型巨细胞瘤8例.24例患者病灶在T1WI中呈等信号,12例患者病灶呈现等低信号,7例患者病灶呈现稍低信号;14例患者病灶在T2WI中呈现混合信号,9例患者病灶呈现稍高信号,11例患者病灶呈现明显高信号,9例(20.00%)患者病灶呈现低信号.行MR增强扫描的共9例,均表现为肿块均匀或不均匀中度强化,且强化区域边缘清楚.结论 MRI能艮好显示腱鞘巨细胞瘤的典型影像特征,能够为临床对疾病的诊治提供可靠依据,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正确判断以及制定治疗方案.

    作者:林成武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MRI高分辨技术对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特点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MRI高分辨技术(HRMRI)对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特点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6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复发性脑梗死者纳入研究组(n=162,检出斑块165个),初发性脑梗死者纳入对照组(n=100,检出斑块105个),均于发病1周内行HRMRI检查,获得3D-TOF、高分辨率MRI黑血序列及CE-T1WI序列图像,对比两组所得图像,并以超微血流成像检查为准,分析HRMRI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效能.结果 研究组HRMRI下不稳定斑块检出率41.82%明显高于对照组28.57%(P<0.05);研究组管壁标准化指数(NWI)及斑块内出血(IPH)、斑块纤维帽破裂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以超微血流成像检查为准,HRMRI诊断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一致性分别为95.35%、85.33%、88.52%、75.23%、97.52%、0.753.结论 HRMRI可较好评估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血管腔狭窄情况,检出易损斑块,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作者:李建灵;殷洁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多中心性骨肉瘤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多中心性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至今我院诊治的6例多中心性骨肉瘤X线、CT及MRI表现.结果 本组6例均发生于骨骼系统,按Amstutz分型Ⅰ型5例,Ⅱ型1例.结论 多中心性骨肉瘤多见于青少年,影像以多发硬化性病灶为特点,X线、CT、MRI是影像诊断的重要手段.

    作者:赵振江;刘记存;孙英彩;郭智萍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纵膈畸胎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纵膈畸胎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纵膈畸胎瘤患者53例,收集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等,分析53例纵膈畸胎瘤患者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的图像表现,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CT平扫与CT增强扫描对纵膈畸胎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53例纵膈畸胎瘤患者中,囊性畸胎瘤者22例(41.50%),良性实质性畸胎瘤者21例(39.62%),恶性畸胎瘤者10例(18.86%);CT平扫对纵膈畸胎瘤的总检出率及总准确诊断率分别为75.47% (40/53)、56.60%(30/53),CT增强分别为100%(53/53)、96.22%(51/53),CT增强扫描对纵膈畸胎瘤的总检出率及总准确诊断率明显优于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性畸胎瘤例均为良性病变,CT平扫瘤体外观主要呈现囊状,水样密度,壁薄完整,边缘光滑,CT增强扫描可见瘤体薄壁及瘤体内分隔明显强化,瘤体内未见明显强化;良性实质性畸胎瘤CT平扫可见瘤体包膜完整,瘤体内可见浅分叶,CT增强扫描可见瘤体轻度不均匀强化,瘤体实质部分为软组织密度;纵膈恶性畸胎瘤CT平扫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外观不规则,边界与周围组织模糊不清,瘤体内未见钙化影,CT增强扫描可见患者肿瘤向外突破包膜侵犯邻近脏器,病变区域呈现不均匀强化,中心未见明显强化.结论 CT增强扫描可直观显示纵膈畸胎瘤的图像特征,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高,可为临床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

    作者:朱风叶;李红;乔继红;王全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小细胞肺癌患者CT扫描和癌组织Syn、CgA表达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小细胞肺癌(yn)、嗜铬蛋白(CgA)表达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45例SCLC患者及5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神经内分泌标志物Syn、CgA表达情况.结果 SCLC胸腔积液、纵膈淋巴结融合等CT征象出现比例分别为44.44%、71.11%,明显高于NSCLC组的20.00%、16.00% (P<0.05),而两组在心包积液、胸膜转移、远处转移、大血管受侵等其他CT征象出现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yn、CgA在SCLC中阳性表达率为86.67%、53.33%,明显高于它们在NSCLC中阳性表达率(16.00%、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癌诊断中,CT联合Syn、CgA检查鉴别SCLC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33%、94.00%、93.68%,均明显优于单一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yn、CgA在SCLC与NSCLC中表达有明显差异,联合CT扫描有助于提高SCLC的鉴别诊断水平.

    作者:杨长俊 刊期: 2018年第09期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