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纵膈畸胎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朱风叶;李红;乔继红;王全华

关键词:CT平扫, 增强扫描, 纵膈畸胎瘤, 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纵膈畸胎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纵膈畸胎瘤患者53例,收集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等,分析53例纵膈畸胎瘤患者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的图像表现,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CT平扫与CT增强扫描对纵膈畸胎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53例纵膈畸胎瘤患者中,囊性畸胎瘤者22例(41.50%),良性实质性畸胎瘤者21例(39.62%),恶性畸胎瘤者10例(18.86%);CT平扫对纵膈畸胎瘤的总检出率及总准确诊断率分别为75.47% (40/53)、56.60%(30/53),CT增强分别为100%(53/53)、96.22%(51/53),CT增强扫描对纵膈畸胎瘤的总检出率及总准确诊断率明显优于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性畸胎瘤例均为良性病变,CT平扫瘤体外观主要呈现囊状,水样密度,壁薄完整,边缘光滑,CT增强扫描可见瘤体薄壁及瘤体内分隔明显强化,瘤体内未见明显强化;良性实质性畸胎瘤CT平扫可见瘤体包膜完整,瘤体内可见浅分叶,CT增强扫描可见瘤体轻度不均匀强化,瘤体实质部分为软组织密度;纵膈恶性畸胎瘤CT平扫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外观不规则,边界与周围组织模糊不清,瘤体内未见钙化影,CT增强扫描可见患者肿瘤向外突破包膜侵犯邻近脏器,病变区域呈现不均匀强化,中心未见明显强化.结论 CT增强扫描可直观显示纵膈畸胎瘤的图像特征,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高,可为临床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
中国CT和MRI杂志相关文献
  • 多中心性骨肉瘤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多中心性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至今我院诊治的6例多中心性骨肉瘤X线、CT及MRI表现.结果 本组6例均发生于骨骼系统,按Amstutz分型Ⅰ型5例,Ⅱ型1例.结论 多中心性骨肉瘤多见于青少年,影像以多发硬化性病灶为特点,X线、CT、MRI是影像诊断的重要手段.

    作者:赵振江;刘记存;孙英彩;郭智萍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DWI联合MRCP对壶腹部梗阻性黄疸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 探究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胰胆管水成像(MRCP)对壶腹部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62例因壶腹部病变所致梗阻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例患者行MRCP扫描,纳入对照组;32例患者行MRCP联合DWI检查,纳入观察组.分析所有病例的MRCP征象、DWI图像质量及信号特征,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RCP可清楚显示胆管系统结构,恶性病变胆管表现为“软藤样”扩张,DWI可见清晰肿块及胆囊壁增生;良性病变表现为“枯枝样”扩张,DWI无特殊征象;对照组总诊断符合率为63.33%,观察组总诊断符合率为93.75%,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x2=6.907,P<0.05).结论 MRCP联合DWI对壶腹部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效能显著优于单一MRCP诊断,临床上可将其作为诊断工作中的参考方案.

    作者:陈永芊;敬文斌;张德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MRI检查在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MRI在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就诊且经术后确诊为前置胎盘的产妇21例,回顾性分析MRI检查对妊娠产妇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21例患者确诊前置胎盘2 0例,漏诊1例,确诊率为95.2%,合并胎盘植入1 5例,MRI确诊1 4例,漏诊1例,确诊率为93.3%.结论 MRI检查能任意方向成像,能够对检查部位进行多方位多序列的观察,软组织分辨率高,诊断的准确性高,对于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普福顺;吴晶晶;杨富辉;孙理;李秋林;李红梅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乳腺硅胶假体植入术后并发症的MRI表现

    目的 总结乳腺硅胶假体植入术后并发症的磁共振表现并探讨其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1名患者,共计61例硅胶假体植入后的MRI图像,包括T1WI、T2WI脂肪抑制序列、DWI及T1WI动态增强,观察各序列中假体边缘、形态、信号、强化方式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分析有无并发症并判断并发症的类型.结果 61例假体中包膜挛缩14例,占23%,MRI表现为假体球形变形,包膜厚度超过3mm;内包膜破裂8例,占13.1%,MRI表现为假体周围纤维包膜完整,破裂的硅胶壳向中心塌陷,形成套索征、线征;外包膜破裂4例,占6.6%,MRI表现为假体外纤维包膜破裂,假体内容物泄漏,假体外乳腺组织内或胸大肌后间隙内分布硅胶颗粒;假体感染4例,MRI显示假体增大,边缘模糊,内部信号不均匀,可伴有气体存在,当合并脓肿时可以见到环形强化的脓肿壁.结论 MRI成像在诊断硅胶假体植入术后并发症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对于其MRI表现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在临床工作中及时发现及诊断并发症,避免患者因延误治疗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

    作者:崔文静;董晓燕;钟弋;王成;仇英萍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儿童胸膜肺母细胞瘤的CT表现

    目的 分析儿童胸膜肺母细胞瘤(PPB)的CT图像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5例经针刺活检、手术病理确诊为PPB患儿的临床资料,所选患儿均行CT扫描,对其CT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5例均为单发,肿瘤位于右侧3例、左侧2例,Ⅱ型4例、Ⅲ型1例;CT平扫显示胸膜下团块状、不规则状或占据整个胸腔的巨大肿块.Ⅱ型密度不均匀,病灶中心可见液化坏死的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实性成分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囊性成分及液化坏死无强化.Ⅲ型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呈中度不均匀强化;病灶较大时压迫肺组织及纵隔,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相邻肋骨未见骨质破坏.结论 儿童PPB发病率极低,恶性程度高,其CT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本病需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

    作者:郑彬;霍亚玲;陈琬;聂磊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非酮症高血糖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目的 分析非酮症高血糖偏侧舞蹈症的临床表现及脑部CT和MRI的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兴宁市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经临床确诊的6例非酮症高血糖偏侧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和MRI影像学表现.6例患者均行头颅CT平扫、MRI平扫和增强,6例行MRI扫描患者均加做了DWI序列,3例加做SWI序列扫描.3例行CT平扫复查.观察分析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征及强化程度.结果 6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4例.6例患者发病时临床均表现为单侧肢体或面部不自主、无规则的舞蹈样动作.发病时血糖22.56-33.42mmol/L.尿酮均为阴性.6例患者CT扫描可见患侧肢体对侧基底节区尾状核头部或豆状核片状高密度影.MRI表现为相应的基底节区尾状核头部或豆状核片状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为主.FLAIR呈低信号为主.DWI呈低信号,其中2例为稍高或稍低信号.SWI呈低信号或者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呈轻度或者明显均匀强化.经降糖等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影像学表现也有变化,1例经治疗5小时后复查CT,病灶高密度影消失.其余2例经治疗半个月、1个月后CT复查示病灶范围较前缩小,密度较前减低.结论 非酮症高血糖偏侧舞蹈症脑部CT和MRI有非常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再结合病史和临床症状、体征,能及时做出准确诊断,避免误诊、漏诊.

    作者:卢伟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短暂性脑缺血相关性分析研究

    目的 通过分析头颈CTA的方法进一步评价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的关系.方法 选取因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来我院行头颈CTA扫描的患者100例,根据CTA结果分为完全FTP组、部分FTP组、对照组.比较入组患者临床症状、是否存在FTP、短暂性脑缺血发生情况.结果 出现FTP的患者有36例,占36%,出现头晕、头痛、癫痫发作、意识丧失、共济失调、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完全FTP患者出现双侧变异者约占15%,右侧变异者约占50%,左侧变异者约占35%,部分FTP患者出现双侧变异者约占12.5%,右侧变异者约占50%,左侧变异者约占37.5%,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FTP组出现短暂性脑缺血的患者14例,占38.9%,完全FTP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占30%,部分FTP患者占5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TP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癫痫发作、意识丧失、共济失调、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且更容易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作者:林丽红;于寰;段凯;许梓童;韩丽萍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低剂量CT与迭代重建技术在健康体检筛查早期肺癌中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 (LDCT)与迭代重建技术在健康体检筛查早期肺癌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600例健康体检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CT组和LDCT组,分别进行常规剂量肺CT(120kV,150mAs)扫描和低剂量肺CT(120kV,30mAs)扫描,采用迭代重建技术对LDCT扫描图像进行重建,比较两组主观图像质量,客观图像质量参数(噪声、CT值、SNR),辐射剂量参数(CTDIvol、DLP、ED)及肺结节检出率.结果 两组纵隔窗、肺窗主观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CT组图像噪声略高于常规剂量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CT值、S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DCT组CTDIvol、DLP、ED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C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受检者肺结节及早期肺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DCT结合迭代重建技术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且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对早期肺癌的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潜力.

    作者:张宏宾;袁海燕;王小乐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应用于临床结肠癌患者中的效果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应用于临床结肠癌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6年8月240例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为结肠癌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实施扫描检查,比较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准确性,并记录患者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采用多层螺旋CT术前检查结肠癌,其中T分期检查准确率为85.0%,N分期检查准确率为85.0%,M分期检查准确率为85.0%,与手术组织切片检查结果相比较,x2=(21.43、18.24、6.66),P<0.05;术后多层螺旋CT术前检查结肠癌,其中T分期检查准确率为85.71%,N分期检查准确率为88.24%,M分期检查准确率为100.00%,与手术组织切片检查结果相比较,x2=(7.13、9.74、9.00),P<0.05.结论 应用多层螺旋CT于术前检查结肠癌可有助于患者临床病情评估,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术后通过采用多层螺旋CT监测则可有利于判断患者复发或转移情况,为患者预后判断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作者:刘荣成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HCC介入治疗疗效预期及评估的MRI多模态研究

    目的 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表观弥散系数和门静脉期增强信号强度的变化,探究多模态MRI对于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疗效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择于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共50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对患者行核磁共振扫描,根据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表观弥散系数和门静脉期增强信号强度变化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HCC介入治疗前病灶区域表观弥散系数值为(1.23±0.37)×10-3mm2,而经过治疗后其平均值为(1.93±0.53)x 10-3mm2,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病灶门静脉期增强信号强度均值为(59±19)%,而治疗后为(47±21)%,与治疗前相比出现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6个月进行随访,对病灶疗效进行分类,共81个病灶,其中部分缓解为34个,稳定病灶为36个,进展病灶为11个;利用非参数ROC曲线分析发现各疗效组的表观弥散系数值和门静脉期增强信号强度值改变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MRI多模态研究可以作为HCC介入治疗后疗效预期及评估的生物学指标,通过表现弥散系数和门静脉期增强信号强度的改变程度可以预测疗效.

    作者:喻朋辉;赵香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胸部健康体检中源图像对肺部以外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胸部健康体检图像对肺部以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66例徐州医科大学及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胸部健康体检人员,由两名放射科医师按肺部以外病变所发生的部位对病变进行统计.对肺部以外病变的行临床意义评分:1分:没有临床意义,即不需要进一步检查或随访的病变;2分:需要临床重视,即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或随访的病变;3分: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即需临床采取积极有效治理措施的病变.不相关的病变(如颈椎、胸椎退行性改变)未纳入统计.1分被认为无临床意义组,2分、3分被认为有临床意义组.结果 在1856例体检人员中,发现660例(33.6%)有941个肺部以外病变.17.9%(118/660)患者有多部位病变,其中5.8%(55/941)发生于乳腺,41.6%(391/941)发生于纵隔,2.0%(19/941)发生于骨,6.6%(62/941)发生于甲状腺,44.0% (414/941)是腹部.在腹部病变中,肝囊肿、肝内钙化灶、脂肪肝、胆囊结石、肾上腺结节发生率分别为47.3%(196/414)、25.6%(106/414)、19.1%(79/414)、6.3%(26/414)、2.2%(9/414).临床意义评价结果,1、2、3分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8.5%(36/941)、81.15 (344/941)和10.4% (44/941).结论 多层螺旋CT胸部健康体检中图像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提示对临床有重要价值的肺部以外病变.观察源图像时调节不同窗宽窗位对肺部以外病变的检出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厚亮;徐凯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小细胞肺癌患者CT扫描和癌组织Syn、CgA表达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小细胞肺癌(yn)、嗜铬蛋白(CgA)表达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45例SCLC患者及5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神经内分泌标志物Syn、CgA表达情况.结果 SCLC胸腔积液、纵膈淋巴结融合等CT征象出现比例分别为44.44%、71.11%,明显高于NSCLC组的20.00%、16.00% (P<0.05),而两组在心包积液、胸膜转移、远处转移、大血管受侵等其他CT征象出现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yn、CgA在SCLC中阳性表达率为86.67%、53.33%,明显高于它们在NSCLC中阳性表达率(16.00%、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癌诊断中,CT联合Syn、CgA检查鉴别SCLC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33%、94.00%、93.68%,均明显优于单一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yn、CgA在SCLC与NSCLC中表达有明显差异,联合CT扫描有助于提高SCLC的鉴别诊断水平.

    作者:杨长俊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螺旋CT在脐尿管癌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脐尿管癌的CT表现及螺旋CT在脐尿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脐尿管癌的CT及MPR重建图的表现,包括肿瘤的部位、边界、形态、生长方向、密度、强化及转移情况,并分析总结.结果 9例脐尿管癌在CT上均表现为位于脐尿管走行区(即Retzius间隙内)中线或偏离中线的膀胱顶前壁的肿块;9例均为囊实性,6例肿瘤内见钙化;脐尿管癌有沿脐尿管蔓延的趋势,其中约一半侵犯膀胱右前上壁并向右前上方生长;肿瘤可在膀胱壁上形成并发生远隔转移;结论 脐尿管癌有特征性的发生部位和影像学特点,螺旋CT及MPR重建对其术前准确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孙紫情;李建生;黄健球;陈志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3.0T MRI多b值DWI序列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研究3.0T MRI多b值DWI (MB-DWI)序列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106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以及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进行MRI常规扫描和MBDWI检查,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乳腺疾病患者标准化表观弥散系数(ADCstandard),快、慢速ADC(ADCfast、ADCslow)以及快速扩散所占比例(ffast)在良、恶性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的差异以及各项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106例患者中良性病变61例(5 7.5 5%),其中常见为纤维腺瘤36例(33.96%);恶性病变45例(42.45%),主要为浸润性非特殊型癌23例(21.70%),良恶性病变结节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恶性病变T1WI和T2WI信号特点分布情况无明显差异(P>0.0 5);正常乳腺、乳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ADCslow、ffast、ADCstandard均依次降低,ADCfast依次升高,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DWI各参数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AUC从小到大依次为ADCstandard、ADCfast、ffast、ADCslow.结论 MB-DWI序列检查可从分子水平反映乳腺疾病病灶的生物学行为,对鉴别良恶性病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以ADCslow、ffast诊断价值较高.

    作者:李珂;张晓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纵膈畸胎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纵膈畸胎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纵膈畸胎瘤患者53例,收集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等,分析53例纵膈畸胎瘤患者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的图像表现,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CT平扫与CT增强扫描对纵膈畸胎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53例纵膈畸胎瘤患者中,囊性畸胎瘤者22例(41.50%),良性实质性畸胎瘤者21例(39.62%),恶性畸胎瘤者10例(18.86%);CT平扫对纵膈畸胎瘤的总检出率及总准确诊断率分别为75.47% (40/53)、56.60%(30/53),CT增强分别为100%(53/53)、96.22%(51/53),CT增强扫描对纵膈畸胎瘤的总检出率及总准确诊断率明显优于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性畸胎瘤例均为良性病变,CT平扫瘤体外观主要呈现囊状,水样密度,壁薄完整,边缘光滑,CT增强扫描可见瘤体薄壁及瘤体内分隔明显强化,瘤体内未见明显强化;良性实质性畸胎瘤CT平扫可见瘤体包膜完整,瘤体内可见浅分叶,CT增强扫描可见瘤体轻度不均匀强化,瘤体实质部分为软组织密度;纵膈恶性畸胎瘤CT平扫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外观不规则,边界与周围组织模糊不清,瘤体内未见钙化影,CT增强扫描可见患者肿瘤向外突破包膜侵犯邻近脏器,病变区域呈现不均匀强化,中心未见明显强化.结论 CT增强扫描可直观显示纵膈畸胎瘤的图像特征,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高,可为临床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

    作者:朱风叶;李红;乔继红;王全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MRI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性假瘤的价值

    目的 分析MRI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性假瘤的价值.方法 通过数字表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4月期间本院就诊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性假瘤诊断检查患者50例为本次探究对象,探究分析MRI诊断的MRI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4.00%的患者为DWI弥散轻度受限或边缘受限、18.00%的患者为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等T1长T2信号、52.00%的患者病变信号为均匀长T1长T2;结果表明,单发局限性肿块在病变形态中占40.00%.病变周围水肿以及伴有多发病变分别占26.00%,18.00%;大脑半球在病变部位中占比大,为58.00%,均大于其他病变部位;增强扫描所见的26例患者中,有34.00%的患者为半环形强化,结节状强化、环形强化、不规则斑片状强化分别占比为8.00%,4.00%,6.00%.以上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本组患者共4例被误诊为为胶质瘤,占比8.00%,具有较低的误诊率,诊断效果良好.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性假瘤的诊断对于指导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MRI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为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相对可靠的依据,应用价值显著,可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作者:阎守芳;高慧;钟文新;张凯;褚千琨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磁共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在子宫内膜癌Ⅰa期与子宫内膜增生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 磁共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在子宫内膜癌Ⅰa期与子宫内膜增生的对比研究.方法 收集从2016年1月到2018年2月我院经病理证实为宫颈内膜癌Ⅰa初诊患者共20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19例的常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多期动态增强图像.对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增生病灶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结果 20例子宫内膜癌Ⅰa期,子宫内膜样腺癌18例、浆液性癌2例,19例子宫内膜增生.DWI测得子宫内膜癌患者原发灶的平均ADC值(0.93±0.16)×10-3mm2/s低于子宫内膜增生(1.36±0.31)×10-3mm2/s,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及DCE在诊断子宫内膜癌Ⅰa期均与手术病理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DWI的准确略高于DCE.DWI与DCE图两者结合在诊断子宫内膜增生中的准确率优于DCE和DWI图像.结论 DCE、DWI序列在鉴别子宫内膜癌Ⅰa期与子宫内膜增生中可作为常规磁共振序列的有利补充.

    作者:胡春淼;林桂芳;陈韵彬;陈英;卢涛;方燕红;陈兴发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及E成像技术的诊断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及E成像技术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宫颈癌患者95例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在院体检正常宫颈315例作为对照组.总结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临床特征及E成像技术诊断价值.结果 95例宫颈癌患者中1 6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16.84%.随宫颈癌FIGO分期增加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呈升高趋势.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62.50%为多发淋巴结转移,且随FIGO分期增加,多发盆腔淋巴结转移比例升高.分娩次数<3次,肿瘤直径≥4,宫颈侵犯类型为外生型,间质深层浸润,脉管浸润,宫旁浸润及阴道切缘受累的宫颈癌患者具有较高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病例组杨氏模量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盆腔淋巴结转移组患者杨氏模量值较无淋巴结转移组高,组间统计差异显著(P<0.05);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不同FIGO分期患者杨氏模量值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当以5.09kPa为临界值时,AUC=0.825,杨氏模量值用于宫颈癌诊断灵敏度为93.68%,特异度为65.26%;当以72.15kPa为临界值时,AUC=0.795,此时杨氏模量值用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96.10%.结论 随FIGO分期增加,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逐渐升高,且多发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也增高.E成像技术用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李亚敏;史楠;郭文杰;屈昭慧;宋灵敏;陈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CT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对周围神经纤维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CT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对周围神经纤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到2017年9月期间收集的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周围神经纤维瘤患者的CT资料,所选患者均接受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针对性分析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对周围神经纤维瘤的诊断应用价值.结果 ①螺旋CT扫描结果显示,2例患者肿瘤位于眼眶,9例患者肿瘤位于后纵隔,1例患者肿瘤位于后腹膜,1例患者肿瘤位于会阴,3例患者肿瘤位于四肢,大多肿块呈圆形、类圆形或半球状,且肿块边缘光滑,分界清晰.②双侧听神经瘤在CT扫描图像上呈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出明显强化,且强化不均匀;双侧听神经瘤伴脑膜瘤、脊膜瘤在CT扫描图像上显示为等密度影或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现出明显强化,且强化均匀.结论 在临床周围神经纤维瘤诊断中,运用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分布情况以及肿瘤的形状大小,还能清晰显示其与周围组织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海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梯度场Z轴增益对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图像拼接的影响

    目的 探讨梯度场Z轴增益对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图像拼接的影响.方法 对20例骨显像证实为肿瘤骨转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每位患者均需行两次WB-DWI检查(序列1、2).其中序列2相对于序列1仅在Z轴增益上调整-5至5,余参数与序列1保持一致.评价两种序列检查获得图像的拼接差异,同时以骨扫描结果为标准,比较WB-DWI与PET-CT的诊断吻合率.结果 (1)序列2得到的拼接图像质量评分≥3分17例,多于序列1拼接图像质量评分≥3分(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序列2得到的拼接图像发现可疑骨转移病灶数78个,高于序列1可疑骨转移病灶数(6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WB-DWI序列2发现可疑骨转移数高于PET-CT发现可疑骨转移病灶数(75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适度调整梯度场Z轴增益有助于WB-DWI图像拼接和提高图像质量,WB-DWI对肿瘤全身骨转移性疾病有很好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陈地友;陈金华;谭勇 刊期: 2018年第09期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