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血管开放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张嘉瑜;刘龙平;王成林

关键词: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侧支循环, CT门静脉成像
摘要:目的 探讨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侧枝血管开放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从2013年2月至2015年9月于我院住院的肝硬化病人92例,包括病人肝性脑病、腹水的临床资料及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实验室指标,并进行肝功能Child分级;所有患者均行CT门静脉成像检查,并在工作站进行大密度投影等图像后处理,分析各侧枝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侧支循环与肝功能Child分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之间的关系.结果 CT门静脉成像可以清楚显示各侧枝循环的起止、走行及形态特点;食管静脉、食管旁静脉、附脐静脉三者随肝功能严重程度增高出现率上升(P<0.05);胃左静脉宽度的增大可以导致更多侧枝血管开放(P<0.05);食管旁静脉可以降低食管静脉曲张但不能减少胃底静脉曲张;食管静脉、食管旁静脉、胃底静脉、附脐静脉的曲张可提高腹水的发生率(P<0.05);不同侧枝血管开放支数的实验室指标如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门静脉成像对于观察各种侧枝循环的起止、走行及形态特点具有巨大优势,可以为临床诊治评估提供客观依据,了解不同侧枝循环相互间关系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对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CT和MRI杂志相关文献
  • 低kV大螺距联合IRIS在胸部MSCT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低kV大螺距联合IRIS在降低胸部多层螺旋CT(MSCT)检查辐射剂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0例行胸部MSCT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35, 130kV,Pitch 0.8,FBP)、和低剂量组(n=35,110kV,Pitch 2.0 IRIS),对照分析2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结果 2组患者的MSCT图像主观评分、客观评分(SNR与C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的CTDIvol、DLP和ED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和低剂量组(P<0.05).结论 低kV大螺距联合IRIS能满足胸部MSCT检查的诊断要求,并显著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作者:商涯钧;毕纯龙;孙淑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口服红茶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口服红茶前后降低胃肠道液体对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干扰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6例患者口服红茶前后的MRCP图像质量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 服用红茶后MRCP的图像质量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口服红茶后,可有效抑制胃、十二指肠肠道内的液体高信号.结论 红茶作为一种口服阴性对比剂,可有效消除胃肠道液体信号,应用于MRCP成像检查中可以显著提高图像质量.

    作者:吕传国;范晔辉;薛春华;顾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DSA血管造影在疾病中诊断价值的比较分析

    目的 探究分析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DSA血管造影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筛选出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拟诊为冠心病且均行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MSCTA)与DSA血管造影检查的病患186例,回顾性统计分析全部病患的临床资料,以DSA为参照,比较分析DSA对狭窄冠脉数量、病变程度及内部斑块性质等的检出情况.结果 MSCTA各节段狭窄冠脉分支及相应狭窄程度冠脉检出率与DSA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SCT对斑块的检出数稍低于DSA,其中非钙化斑块与钙化斑块的检出率与DSA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对狭窄冠脉的确诊率与DSA相近,临床诊断效果肯定,能够准确直观的显示冠脉影像,且具有无创、安全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韩迎春;樊刚;曹文广;张军晖;张世衡;苏宝珠;张宇;呼延佩;李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化疗后脑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

    目的 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1H MRS)研究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pediatric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化疗前后大脑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例儿童(2-10岁)初发ALL患者和20例正常儿童(2-10岁)志愿者进行1H MRS检查,观察患者治疗前、完全缓解后与正常对照组间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乳酸(Lac)及NAA/Cr、NAA/Cho、Cho/Cr值的变化,按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IV)对正常儿童及治疗前后ALL患者分别行智力评分,分析这些指标与儿童智商的相关性;结果 完全缓解后儿童ALL患者较正常对照组NAA/Cho、NAA/Cr值下降,而Cho/Cr值上升;NAA/Cr、NAA/Cho、Cho/Cr值变化与完全缓解后ALL患者IQ存在相关性;结论 1H MRS对ALL患者完全缓解后智力评估有重要价值.

    作者:曹卫国;干芸根;赵彩蕾;林飞飞;汪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口服低浓度顺磁性造影剂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以低浓度钆喷酸葡胺(Gd-DTPA注射液)作为阳性造影剂进行MRI检查对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的可行性.方法 对常规检查疑似十二指肠憩室患者进行MRI薄层及口服低浓度造影剂MRI薄层检查.结果 55例患者65个憩室被检出,46例位于十二指肠降部,9例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MRI薄层检查59个憩室内含气液平或气体,6个憩室仅表现为十二指肠壁外囊袋状影;口服低浓度造影剂MRI薄层检查65个憩室内均充填造影剂,重建图像清晰显示憩室颈部及憩室腔形态.结论 口服低浓度造影剂MRI薄层检查有助于十二指肠憩室的明确诊断,MRI三维后处理可以与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相媲美.口服低浓度造影剂MRI薄层检查可以作为十二指肠憩室诊断有疑问时的有力补充.

    作者:陈锦华;朱斌;田为中;王秀兰;张继;张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磁共振LAVA动态增强半定量分析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通过磁共振LAVA动态增强(DCE-MRI)相关参数的分析,探讨DCE-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9例PCa和58例BPH患者行肝脏快速容积采集序列(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获得SI-T曲线,并计算出峰值时间(Tmax)、大信号强度(Slmax%)、强化率(R)、流出分数(washout),比较各参数在PCa、gBPH、sBPH之间的差异,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PCa组SI-T曲线以速升下降型为主,gBPH、sBPH组以平台型为主;Tmax、R、Washout三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max%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ax、R、Washout值gBPH与sBPH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ax的ROC曲线下面积大,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3.6%、84.6%;PCa组Tmax多在1分钟内(75.9%),sBPH组Tmax多在1-2分钟内(55.5%),而gBPH组Tmax多在两组区间,即1-2分钟(42.5%)及2分钟后(40.0%).结论 DCE-MRI半定量分析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可用于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作者:陈杰;任永芳;曲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螺旋CT造影技术判断异常血管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螺旋CT造影技术判断异常血管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72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非冠心病患者17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彩色超声分析与螺旋CT造影判断.结果 观察组的IM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SPV、MSV和EDV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经检验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多表现为钙化型与溃疡型斑块,而对照组多表现为正常、脂质型与纤维型斑块,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狭窄处血管总面积明显高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螺旋CT造影技术结合超声能有效判断冠心病患者的异常血管血流情况、斑块情况与狭窄情况,从而有利于进行疾病鉴别与诊断.

    作者:徐杰;秦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比较与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MRI与CT诊断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比较与分析MRI与CT用于诊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价值,从而为临床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提高疾病检出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选取本院1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采用MRI与CT检查,并与临床病理检查进行比较.结果 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其中MRI检查4例均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诊断正确率为100.0%;CT检查10均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诊断正确率为100.0%.二者检查正确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临床检查诊断时间平均为(32.5±6.2)min明显长于CT对照组(17.6±3.4)min,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相比MRI检查来说,采用CT检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其诊断正确率相当,并因CT检查所需时间较短,从而提高了临床诊断效率,为患者及时治疗和尽早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一定时间.

    作者:李艳艳;王瑞华;郭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CT、MRI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诊断意义比较

    目的 研究比较CT和MRI对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照.方法 选择对照研究的方式对内科收集治疗的6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6h内行颅脑CT和MRI检查,以对病情作出判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优劣.结果 CT检查确诊率为69.23%,在CT基础上联合MRI检查确诊率为96.92%,二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病灶位置为脑叶、基底节及小脑,MRI可检查出脑干梗塞,但CT未检出.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病灶直径比较,P<0.05,差异显著.结论 急性脑梗塞早期采用MRI进行诊断能够清晰显示发病部位、形态及大小,有利于临床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联合CT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王小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脑梗塞患者CT与MRI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研究脑梗塞患者CT及MRI诊断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脑梗塞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CT及MRI诊断,比较两种检测方式对不同类型脑梗塞的检出率及不同发病时间两种检测方式符合率差异.结果 84例患者MRI总检出78例,占92.9%,显著高于CT检测符合率66.7%,MRI对缺血性脑梗塞及腔隙性脑梗塞检出率分别为93.1%、97.2%显著高于CT的65.5%、6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 发病内12h检出率为84.0%,12-24h为94.6%,与CT检测率52.0%、64.7%比较显著较高(P<0.05),24h后两种方式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MRI均为诊断脑梗塞的有效方式,MRI对于早期诊断以及对各类型脑梗塞的检出率均优于CT,临床工作中建议两者结合以提高脑梗塞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刘少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肺隐球菌病(PC)肺部CT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观察肺隐球菌病(PC)肺部CT增强扫描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隐球菌病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肺部CT增强扫描,记录其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 本组肺部CT检出多发结节型30例,单发结节型18例,实变型6例,以病变区域位于胸膜下端,与胸膜宽基底相贴,呈炎性肉芽肿改变,呈坏死,无钙化为CT特征,病理可见肉芽肿样病变,PAS(+)、CMS(+).结论 PC其特异性CT征象为病变区域位于胸膜下端,与胸膜宽基底相贴,病变呈炎性肉芽肿改变,呈坏死表现,无钙化,对非典型病变者,配合病理穿刺活检可提升其诊断准确率.

    作者:吴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扫描技术分析

    目的 分析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磁共振(MR)扫描技术在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MR扫描技术及MRI表现.结果 12例中1例T1WI呈高信号,其余T1WI 呈低信号.所有病例T2WI 均呈高信号,稍高于脑脊液.9例FLAIR 囊内见不同数量的絮状稍高信号影,其中有2 例仅在边缘出现少量絮状等高信号影.DWI 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结论 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MRI 表现具有特征性, MRI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价值,联合应用DWI和T2 FLAIR有利于桥小脑角皮样囊肿的诊断.

    作者:郭水莲;赵继泉;杨侃荣;欧卫谦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MRI诊断胎盘植入的价值

    目的 探讨MRI在诊断胎盘植入方面的应用.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01月至2014年12月间20例可疑胎盘植入的孕妇经手术证实胎盘植入的有关资料,对MRI表现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方面的分析.结果 子宫胎盘界面的变薄或局灶性缺陷12例(P=0.002),子宫胎盘界面内层中断13例(P=0.012),正常梨形子宫消失11例(P=0.007),胎盘内条状低信号7例(P=0.016),胎盘内血管增多6例(P=0.260),胎盘梗塞1例(P=0.452),胎盘的信号不均质性10例(P=0.640).分析显示:子宫胎盘界面的变薄或局灶性缺陷、子宫胎盘内膜面的中断、子宫梨形消失在区别正常和PIA时是具有诊断价值的MRI征象.MRI诊断PIA的整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4%和84%.其中子宫胎盘界面变薄或局灶性缺陷在诊断PIA中是有价值的MR表现(准确性85%).结论 对于诊断PIA,MRI表现有84%的敏感性和84%的特异性.子宫胎盘界面变薄或局灶性缺损是正常和PIA间具有诊断价值的MR征象.

    作者:张勤;陆娴;印洪刚;缪丹丹;马腾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体视学法在颅内血肿体积测量的应用

    目的 介绍改进后的体视学法测量颅内血肿体积,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 在92例颅内出血的CT图像上,同时运用体视法、CT定量法测量颅内血肿体积,以CT定量法的结果为标准验证体视法的准确性.结果 按血肿体积大小分为5组,各组CT定量法、体视学法所测得体积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分析P值皆大于0.05,即CT定量法、体视学法所测血肿体积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体视学法测量颅内血肿准确可靠,在CT工作站对颅内血肿病例行胶片打印排版时,在图像上加上合适的网格,可方便临床医生快速运用体视法准确测量颅内血肿体积.

    作者:盛波;陈松;吕发金;肖智博;吕富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CT与MRI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研究CT和MRI对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为提高临床诊断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对比研究的方式对2013年12月-2014年12月70例前列腺癌患者展开研究,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对照组)和MRI检查(研究组),并以病理组织诊断结果为标准对两种检查方式进行优劣的比较.结果 以病理活检为标准,在前列腺癌A期和B期患者的诊断中,两组患者在诊断相符率、误诊率及漏诊率的比较上χ2=40.17、17.69、12.99,P<0.05,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在前列腺癌C期和D期患者的诊断中,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结论 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对患者进行分期评估的临床辅助检查方式进行推广;CT对前列腺癌患者的A期和B期诊断率低,仅在C期和D期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因此不建议在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中使用.

    作者:尚柳彤;王婷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结节性硬化症所致癫痫患儿的CT诊断及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结节性硬化症所致癫痫患儿的CT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30例TSC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 CT检查均可见侧脑室外侧室壁管膜下有结节状高密度影,大小不一,密度均匀,其中22例脑室内有结节状高密度影,4例大脑半球皮质存在结节状高密度影,2例白质内有多发结节状高密度影.30例患儿,17例<1岁,6例1-3岁,5例4-6岁,2例>6岁;20例单一发作,7例为2种同时发作,3例为3种同时发作;25例伴随皮肤损害,18例出现智力障碍,27例EEG异常.结论 CT结合结节性硬化症所致癫痫患儿的临床表现、EEG等,可作为临床诊断结节性硬化症所致癫痫的重要影像学方式.

    作者:祝炼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心率对于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及相关辐射剂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心率在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CA中对血管图像质量的影响以及辐射剂量变化.方法 选取91例患者,男性51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58岁.分成三组,A组30例,心率≤65次/分;B组30例,65次/分<心率≤80次/分;C组31例,心率>80次/分.扫描完成后选取佳时相进行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进行血管重建,根据4分法对血管图像质量分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记录各组的辐射剂量程度乘积(DLP).结果 三组的血管图像质量在可评价比例及优良率无统计学意义,心率与血管图像质量等级呈负相关.A组DLP为(3.37±2.12) mGy. cm,B组为(4.78±1.92)mGy.cm,C组为(6.11±2.79)mGy.cm,三组的辐射剂量有差异,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心率与辐射剂量呈正相关.结论 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CA在高心率患者能较好的显示图像,同时辐射剂量也增加,应该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心率至65次/分以下,在获得优良血管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有利于冠状动脉CTCA的可持续发展,以便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作者:黄乐生;刘金丰;刘海龙;黄培楷;罗妮苑;刘天柱;雷鸣;彭广宇;胡小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乳腺钼钯、超声弹性成像与MRI临床用于诊断乳腺癌的随机对照分析

    目的 研究乳腺钼钯、超声弹性成像与MRI临床用于诊断乳腺癌的应用价值,为今后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与借鉴,以提高对乳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68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钼钯X线检查、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以及MRI检查,对比分析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检出肿块、毛刺征和钙化的情况,探讨钼钯X线、超声弹性成像与MRI临床用于诊断乳腺癌的应用价值.结果 钼钯X线对肿块、毛刺征、钙化的检出率分别为50.0%、35.3%、73.5%;超声弹性成像对肿块、毛刺征、钙化的检出率分别为73.5%、51.5%、35.3%,MRI对肿块、毛刺、钙化的检出率分别为86.8%、77.9%、22.1%,钼钯X线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三种的检出率比较好.结论 钼钯X线检查、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方便、费用低的优势,但是单一检查的准确率还有待提高,但是二者联合检查的准确率比较高;MRI检查的敏感性比较高,可以清楚显示乳腺内病变的细微结构,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将这三种两两结合进行检查,以提高对乳腺癌的准确诊断.

    作者:秦甫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手术切除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常规MR序列及DTI序列扫描)和对照组(常规MR序列扫描),试验组患者应用DTI重建以有效锥体束(effetive fibers of pyramidal tract,EPT)为主的脑白质纤维束,优化手术入路,指导术中大限度的切除肿瘤并保护EPT;对照组患者在常规磁共振图像指导下行肿瘤切除,两组胶质瘤患者均行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DTI扫描,对扫描图像、肿瘤镜下全切率、术后致残率及患者Kamofsky生活状态评分(KP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对照组肿瘤镜下全切率57.2%.试验组64.2%(P>0.05);②对照组术后致残率71.4%,试验组21.4%(P<0.05);③预后评估:对照组KPS68.36±10.60.试验组KPS 85.43±5.65(P<0.05).结论 DTI技术对于累及EPT的胶质瘤,术前可提供病灶与EPT间的三维解剖信息,指导术者大范围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EPT.可明显降低术后致残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刘俊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和MR影像表现对比

    目的 对比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CT和MR影像学表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整理CT和MR影像学表现.结果 CT和MRI诊断均能够清晰显示原发性胃淋巴瘤病变范围、部位以及周围淋巴结情况,3例近累及胃体,7例累及胃体和胃窦,6例累及胃底,3例同时累及胃体、胃底和胃窦,3例累及贲门和胃底,所有患者均出现胃壁增厚情况,CT诊断3例患者浆膜面模糊,MRI诊断6例患者浆膜面模糊.CT扫描20例患者均匀轻度强化, 2例患者重度不均匀强化,MRI诊断11例患者增强,其中9例均匀轻度强化,2例中度不均匀强化,所有患者DWI信号出现高信号,突出显示肿瘤及转移淋巴结高信号,对比明显.结论 原发性胃淋巴瘤CT和MR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特点,联合使用对诊断有更高的价值.

    作者:冯波;马宁;夏文骞;刘建;陆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