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欣
目的 通过磁共振LAVA动态增强(DCE-MRI)相关参数的分析,探讨DCE-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9例PCa和58例BPH患者行肝脏快速容积采集序列(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获得SI-T曲线,并计算出峰值时间(Tmax)、大信号强度(Slmax%)、强化率(R)、流出分数(washout),比较各参数在PCa、gBPH、sBPH之间的差异,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PCa组SI-T曲线以速升下降型为主,gBPH、sBPH组以平台型为主;Tmax、R、Washout三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max%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ax、R、Washout值gBPH与sBPH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ax的ROC曲线下面积大,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3.6%、84.6%;PCa组Tmax多在1分钟内(75.9%),sBPH组Tmax多在1-2分钟内(55.5%),而gBPH组Tmax多在两组区间,即1-2分钟(42.5%)及2分钟后(40.0%).结论 DCE-MRI半定量分析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可用于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作者:陈杰;任永芳;曲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脊髓内室管膜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内室管膜瘤10例,分析肿瘤部位、信号特点及肿瘤强化特点.结果 肿瘤位于颈髓5例,胸髓3例.终丝及马尾2例.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在T2WI上呈等、高信号.10例均出现不同程度强化.结论 脊髓内室管膜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其发病部位、信号特点、强化特点及临床资料常可作出正确诊断.
作者:王琪;李军;曹庆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磁共振(MR)扫描技术在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MR扫描技术及MRI表现.结果 12例中1例T1WI呈高信号,其余T1WI 呈低信号.所有病例T2WI 均呈高信号,稍高于脑脊液.9例FLAIR 囊内见不同数量的絮状稍高信号影,其中有2 例仅在边缘出现少量絮状等高信号影.DWI 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结论 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MRI 表现具有特征性, MRI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价值,联合应用DWI和T2 FLAIR有利于桥小脑角皮样囊肿的诊断.
作者:郭水莲;赵继泉;杨侃荣;欧卫谦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讨论研究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应用于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与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0例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X线检查.根据主要骨折数量及骨折端稳定性、骨皮质连续性及骨折端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所得结果与X线测量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手术中所测量结果更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螺旋CT三维重建对骨折端稳定性及骨折皮质连续性评估与X线所得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可更加准确的显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解剖学变化并更好的将骨折部位情况及其稳定性、骨折块数量进行显示.相对于常规X线检查更具有科学性与准确性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制定正确且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同时,为制定内固定方式或假体置换方式提供更有利的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治疗及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对促进患者治疗及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宋长利;夏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利用64排螺旋CT对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 BA)进行影像解剖分型,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7月-2014年7月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动脉期CT增强扫描患者146例.使用轴位与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技术对BA进行分析.结果 146例中,共发现BA 360支,大多起于胸5-6水平,总变异58支(16.11%,58/360).右侧BA185支,左侧BA175支,显示9种类型,为常见的是R1L1(50.00%,73/146),其次是R1L2(18.49%,27/146)、R2L1(16.44%, 24/146)两种类型.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与动脉期增强扫描技术可清晰显示BA,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特别对介入放射医师快速准确的实施BA介入术提供准确、清晰的影像学资料.
作者:刘君凤;齐永海;谭红艳;王红;徐双武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乳腺钼钯、超声弹性成像与MRI临床用于诊断乳腺癌的应用价值,为今后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与借鉴,以提高对乳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68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钼钯X线检查、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以及MRI检查,对比分析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检出肿块、毛刺征和钙化的情况,探讨钼钯X线、超声弹性成像与MRI临床用于诊断乳腺癌的应用价值.结果 钼钯X线对肿块、毛刺征、钙化的检出率分别为50.0%、35.3%、73.5%;超声弹性成像对肿块、毛刺征、钙化的检出率分别为73.5%、51.5%、35.3%,MRI对肿块、毛刺、钙化的检出率分别为86.8%、77.9%、22.1%,钼钯X线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三种的检出率比较好.结论 钼钯X线检查、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方便、费用低的优势,但是单一检查的准确率还有待提高,但是二者联合检查的准确率比较高;MRI检查的敏感性比较高,可以清楚显示乳腺内病变的细微结构,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将这三种两两结合进行检查,以提高对乳腺癌的准确诊断.
作者:秦甫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3D-T2WI薄层扫描序列与SS-TSE厚层扫描序列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胆囊三角显示的时间功效. 方法 收集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5天内行胰胆管MR水成像,均同时进行3D-T2WI薄层扫描与SS-TSE厚层扫描两种序列成像,共收集166例患者的资料,对扫描实际所需时间以及胆囊三角的显示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166例患者中3D-T2WI薄层扫描的平均成像时间为8分22秒,标准差为2分8秒;SS-TSE厚层扫描5层的时间为20秒;两者经T检验,P<0.01.3D-T2WI薄层扫描及SS-TSE厚层扫描对胆囊三角的显示率为88.6%(147/166),84.3%(140/166);两者经统计学χ2检验,χ2=1.26,P>0.01.以腹腔镜术中所见为金标准,3D-T2WI薄层扫描及SS-TSE厚层扫描对胆囊三角的诊断符合率为82.2%(134/163), 77.9%(127/163),两者经统计学χ2检验,χ2=0.94,P>0.01.结论 SS-TSE厚层扫描序列对胆囊三角显示的时间功效好于3D-T2WI薄层扫描.
作者:胡毅;林丽红;韩丽萍;杨海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CT和MRI对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为提高临床诊断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对比研究的方式对2013年12月-2014年12月70例前列腺癌患者展开研究,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对照组)和MRI检查(研究组),并以病理组织诊断结果为标准对两种检查方式进行优劣的比较.结果 以病理活检为标准,在前列腺癌A期和B期患者的诊断中,两组患者在诊断相符率、误诊率及漏诊率的比较上χ2=40.17、17.69、12.99,P<0.05,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在前列腺癌C期和D期患者的诊断中,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结论 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对患者进行分期评估的临床辅助检查方式进行推广;CT对前列腺癌患者的A期和B期诊断率低,仅在C期和D期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因此不建议在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中使用.
作者:尚柳彤;王婷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肾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2例临床怀疑为肾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时进行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扫描和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将两种方法扫描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双肾动脉重建后进行比较评价.结果 84例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54例肾动脉血管均诊断为肾动脉狭窄,而对42例临床怀疑为肾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结果显示,52例血管均诊断为肾动脉狭窄.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结论 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螺旋CT血管造影都能比较准确的诊断肾动脉狭窄症状,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敏感度、特异值以及准确值都要略高于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但是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方式更加安全.
作者:单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脑梗塞患者CT及MRI诊断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脑梗塞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CT及MRI诊断,比较两种检测方式对不同类型脑梗塞的检出率及不同发病时间两种检测方式符合率差异.结果 84例患者MRI总检出78例,占92.9%,显著高于CT检测符合率66.7%,MRI对缺血性脑梗塞及腔隙性脑梗塞检出率分别为93.1%、97.2%显著高于CT的65.5%、6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 发病内12h检出率为84.0%,12-24h为94.6%,与CT检测率52.0%、64.7%比较显著较高(P<0.05),24h后两种方式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MRI均为诊断脑梗塞的有效方式,MRI对于早期诊断以及对各类型脑梗塞的检出率均优于CT,临床工作中建议两者结合以提高脑梗塞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刘少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64层双源螺旋CT(DSCT)与冠脉造影(CAG)在冠脉易损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因典型症状于我院就诊的63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64层双源螺旋CT检查与冠脉造影检查,评估64层双源螺旋CT在冠脉易损斑块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DSCT检出冠脉狭窄病变141处, CAG检出156处,两者检出冠脉病变节段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CAG作为标准,DSCT检测敏感度为93.6%,特异性为94.3%,阴性预测值为97.0%,阳性预测值为84.6%;DSCT检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软斑块、纤维斑块、硬斑块分别占16.7%、26.7%、56.7%,其中软斑块所占比例显著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硬斑块比例则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DSCT共检出156处冠脉斑块病变,与CAG检出率无差异,其中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分别为21处、66处与57处,轻度、中度狭窄均以软斑块为主,重度狭窄以硬斑块为主,重度组硬斑块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结论 DSCT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的诊断均有较高的准确性,与CAG有较高的符合度,对指导冠心病相关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有积极的价值.
作者:李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工业性氟骨症脊柱CT的影像表现及与X线表现的差异.方法 选取确诊为工业氟病的30名患者的53个脊柱段的CT表现进行分析,并与常规X线照片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1)工业氟骨症以骨质硬化为主,也有疏松与软化,韧带钙化/骨化为特征之一,椎管狭窄由黄韧带及后纵韧带钙化/骨化所致;(2)工业氟骨病脊柱CT征象较常规X线照片明显,以骨质硬化为主,且符合中轴骨重于四肢骨的规律,严重程度与X线分期不完全一致.结论 氟骨症脊柱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可作为工业氟骨症X线分期的重要补充.
作者:杜富猛;陈绪光;李屹;左育宏;段庆红;焦俊;官志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DWI在宫颈癌诊断及预后检测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宫颈癌患者.同期选择100例宫颈癌放疗后患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对表观扩散系数值进行分析.结果 与正常宫颈管腺体相比,宫颈纤维间质的表观扩散系数值为1.70±0.45×10-3mm2/s,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4,P<0.05).100例宫颈癌病灶在DWI均呈现高信号状态.根据患者侵犯深度,低信号的宫颈纤维间质将会出现消失.与正常宫颈对比分析后,宫颈癌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值为1.02±0.32×10-3mm2/s,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12,P<0.05).与宫颈癌患者相比,预后恢复正常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值为1.45±0.41×10-3mm2/s,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95,P<0.05).与初诊宫颈癌患者相比,宫颈癌复发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值为0.82±0.20×10-3mm2/s,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95,P<0.05).结论 DWI能够显著的辨别正常宫颈及宫颈癌疾病,同时还能够显著地观察到放疗后宫颈组织变化,对宫颈癌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梁真娇;梁梅芬;钟菀杞;董延江;周雁玲;余艳萍;王永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RI在诊断胎盘植入方面的应用.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01月至2014年12月间20例可疑胎盘植入的孕妇经手术证实胎盘植入的有关资料,对MRI表现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方面的分析.结果 子宫胎盘界面的变薄或局灶性缺陷12例(P=0.002),子宫胎盘界面内层中断13例(P=0.012),正常梨形子宫消失11例(P=0.007),胎盘内条状低信号7例(P=0.016),胎盘内血管增多6例(P=0.260),胎盘梗塞1例(P=0.452),胎盘的信号不均质性10例(P=0.640).分析显示:子宫胎盘界面的变薄或局灶性缺陷、子宫胎盘内膜面的中断、子宫梨形消失在区别正常和PIA时是具有诊断价值的MRI征象.MRI诊断PIA的整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4%和84%.其中子宫胎盘界面变薄或局灶性缺陷在诊断PIA中是有价值的MR表现(准确性85%).结论 对于诊断PIA,MRI表现有84%的敏感性和84%的特异性.子宫胎盘界面变薄或局灶性缺损是正常和PIA间具有诊断价值的MR征象.
作者:张勤;陆娴;印洪刚;缪丹丹;马腾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介绍改进后的体视学法测量颅内血肿体积,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 在92例颅内出血的CT图像上,同时运用体视法、CT定量法测量颅内血肿体积,以CT定量法的结果为标准验证体视法的准确性.结果 按血肿体积大小分为5组,各组CT定量法、体视学法所测得体积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分析P值皆大于0.05,即CT定量法、体视学法所测血肿体积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体视学法测量颅内血肿准确可靠,在CT工作站对颅内血肿病例行胶片打印排版时,在图像上加上合适的网格,可方便临床医生快速运用体视法准确测量颅内血肿体积.
作者:盛波;陈松;吕发金;肖智博;吕富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观察与比较CT灌注成像、MRI增强扫描用于脑膜瘤临床分型价值,从而可为患者临床诊断及分型提供佳诊断方法.方法 将本院经病理诊断为脑膜瘤的7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分别经CT灌注成像与MRI增强扫描检查,比较与分析两组不同方法所检测的结果,同时对患者脑膜瘤分型及血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经本次检测发现,与病理检查比较,CT灌注成像临床诊断分型符合者为71例,符合率为91.03%与MRI增强扫描检查符合74例,占94.87%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T灌注成像检查发现,患者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明通透性(PS)与其对侧脑组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类型脑膜瘤患者CBF、CBV、PS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虽然临床应用MRI增强扫描与CT灌注成像检查效果相当,但采用CT灌注成像可有效获取患者脑膜瘤血供情况,从而为临床判断脑膜瘤类型提供依据,并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作者:张永生;李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侧枝血管开放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从2013年2月至2015年9月于我院住院的肝硬化病人92例,包括病人肝性脑病、腹水的临床资料及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实验室指标,并进行肝功能Child分级;所有患者均行CT门静脉成像检查,并在工作站进行大密度投影等图像后处理,分析各侧枝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侧支循环与肝功能Child分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之间的关系.结果 CT门静脉成像可以清楚显示各侧枝循环的起止、走行及形态特点;食管静脉、食管旁静脉、附脐静脉三者随肝功能严重程度增高出现率上升(P<0.05);胃左静脉宽度的增大可以导致更多侧枝血管开放(P<0.05);食管旁静脉可以降低食管静脉曲张但不能减少胃底静脉曲张;食管静脉、食管旁静脉、胃底静脉、附脐静脉的曲张可提高腹水的发生率(P<0.05);不同侧枝血管开放支数的实验室指标如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门静脉成像对于观察各种侧枝循环的起止、走行及形态特点具有巨大优势,可以为临床诊治评估提供客观依据,了解不同侧枝循环相互间关系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对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嘉瑜;刘龙平;王成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RI在非乙醇中毒性Wernicke脑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治疗确诊的3例非乙醇中毒性Wernicke脑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者MR表现为III、IV脑室旁及双侧丘脑内侧、中脑顶盖区及中脑导水管周围对称性异常信号,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T2 Flair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结论 Wernicke脑病的分布具有特征性,MRI表现具有特异性,对其早期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曹慧芳;李惠明;刘日华;刘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门静脉解剖分型及腹水、肝性脑病、Child-Pugh分级等肝硬化并发症与侧枝血管开放数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肝炎性肝硬化95例,行门静脉系统主要属支及侧枝血管MIP、MPR及VR重建,测量各血管直径并观察侧枝循环开放的情况.依据Child-Pugh分级及腹水严重程度,将95例患者分别分为Child-Pugh A、B和C级三组及无腹水、轻度腹水、中-重度腹水三组.对门静脉属支解剖变异进行统计分型,并将结果与侧枝血管、肝硬化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肝硬化6种类型间比较,侧枝血管开放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Child-Pugh A、B、C三级间比较,侧枝血管开放数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无腹水、轻度、中-重度腹水三组间比较,侧枝血管开放的数量在无腹水组与中-重度腹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门静脉成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门静脉解剖变异的显示很有价值.侧枝循环的建立特点与门静脉解剖变异无明显相关性.LGV管径及侧枝血管开放的数量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肝炎后肝实质的损害程度.
作者:刘龙平;张嘉瑜;谢婷婷;王成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对肺栓塞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某院接收的40例被疑诊为肺栓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多层螺旋CT检查;并以溶栓治疗效果以及多种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CT检查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 肺叶动脉显示数198支、栓塞数为69支,栓塞率为34.84%,肺段动脉显示数为639支,栓塞数为258支,栓塞率为40.38%,主肺动脉显示数为76支,栓塞数为18支,栓塞率为23.68%,亚段动脉显示数为1934支,栓塞数为92支,栓塞率为4.76%,其他分支动脉显示数为4587支,栓塞数为40支,栓塞率为0.87%;40例被疑诊为肺栓塞患者由多种检查结果后被明确诊断为肺栓塞的患者40例,而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检查出肺栓塞37例,3例漏诊.CT敏感度为92.5%.结论 在肺栓塞患者中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扫描其肺动脉与其分支,显示结果清晰,且肺动脉栓塞诊断特异性与敏感性较高,与动脉造影技术相比对患者机体无创伤性,临床上可当做肺栓塞影像学检查的首选.
作者:莫云海;冉隆富;杜涛明;程培;陈馨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