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列腺波谱感兴区的准确选择对前列腺癌诊断中的重要性

阿热普江;方佳;马静;宋法亮;木尼热;何新雄

关键词:前列腺癌, 1.5T磁共振扫描仪, MRS谱线图
摘要:目的 探讨前列腺波谱感兴区的准确选择对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30例前列腺癌患者的MRI及多体素点分辨MR波谱图像,与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感兴趣区的选择对波谱结果的影响.结果 30例患者中22例全部感兴趣区(Cho+Cr e)/Cit平均值小为0.448,大为1.733,平均为0.872,MRS诊断结果与病理不符.8例部分感兴趣区(Cho+Cre)/Cit平均值小为0.753,大为2.547,平均为1.211,诊断结果与病理一致.结论 前列腺波谱感兴区的准确选择是准确诊断前列腺癌的关键.
中国CT和MRI杂志相关文献
  •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SCT表现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SCT表现特征与组织病理间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与病理证实的62例颈部淋巴结病变患者的临床、MDCT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对照.结果 淋巴瘤14例,多累及两个以上的分区和其他部位的淋巴结受累,部分融合成团块状,呈结节状、团块状均匀强化为主;淋巴结结核8例,以单个区域分布为主,可见钙化与淋巴结周围渗出性改变,增强见蜂窝状、分房状厚壁强化;淋巴结转移36例,以两个以上的分区、中心坏死及薄壁环状强化明显;巨淋巴结增生4例,肿块密度均匀伴持续性血管样强化,结论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SCT表现与组织病理相关,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韦树华;董江宁;李乃玉;王传彬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正常胰腺128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个体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应用128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探讨正常胰腺血流灌注参数、胰腺及腹主动脉强化峰值及峰值时间等参数与年龄及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按纳入标准收集57例患者并行胰腺CT灌注成像,按年龄及BMI分组,三点测量各组胰腺的组织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值;利用软件自动生成列表读出腹主动脉及胰腺感兴趣区的强化峰值(Peak Value,PV)及峰值时间(Peak Time,PT),计算强化峰值差及峰值时间差,记录并按组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正常胰腺灌注参数在不同年龄组及BMI组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胰腺及腹主动脉的PV、PT、强化峰值差和峰值时间差在各年龄组及BMI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F及强化峰值差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胰腺PV值与BMI呈负相关(P<0.05),余各参数值与年龄及BMI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胰腺血流量及腹主动脉与胰腺的强化峰值差随年龄增长呈逐步下降趋势,正常胰腺强化峰值随BMI增加呈逐步减低趋势,其它参数受个体因素的影响小.

    作者:郭静;黄小华;董国礼;刘斌;敬宗林;张喜荣;刘倩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双源CT三期双能量扫描双期脑血管减影成像的初步应用

    目的 通过自身对比双能量减影与数字减影图像质量,探讨第二代双源CT三期双能量扫描模式双期脑血管减影成像的临床初步应用.方法 20例三期双能量双源CT脑血管检查按减影法分成A组:双能量减影;B组:100kv Neuro DSA数字减影.计算2组图像信噪比(SNR)与对比噪声比(CNR)及减影时间,按去骨程度及血管显示与切割程度,采取双盲法分别对图像评分(1-5分).比较2组间统计学差异.结果 减影时间A组短于B组(2.07±0.19min VS 2.27±0.13min,P<0.05).A组动、静脉期SNR(29.89±12.20,30.49±7.34)均高于B组(24.42±9.99,27.17±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动、静脉期CNR差异均不显著(P>0.05).2组动、静脉期图像去骨评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A组动脉期血管评分低于B组(3.95±0.97 vs 4.95±0.23,P<0.05),主要为部分颈内动脉管腔局部缺损.2组静脉期评分差异不显著.三期双能量扫描DLP平均为416.21±26.10 mGy· cm,较双期双能量扫描增加约10%.结论 双源CT三期双能量扫描模式的双期脑血管成像,增加少许辐射剂量,可同时利用双能量与数字减影的优点来相互弥补诊断,推荐临床急诊脑血管检查.

    作者:毛俊;王建明;陈海东;肖万宏;王艳萍;陈敏;杜中立;何虹;罗云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观察骨折金属内固定器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寻找一种能够清楚,全面的显示骨折金属内固定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同时对多层螺旋CT (MSCT)后处理技术在显示不同部位骨折金属内固定器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37例不同部位的骨折金属内固定术病人,全部行多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同时对原始图像进行MPR、SSD或VR重建,观察内固定器的显示效果.结果 脊柱内固定术6例,骨盆4例,髋关节3例,股骨4例,髌骨1例,胫腓骨8例,踝关节6例,跟骨3例,肘关节2例.37例骨折金属内固定器经横断面扫描及MPR、VR重建均可明确显示,横断面扫描对内固定器的完整性显示欠佳,但可观察某一平面内固定器的情况.MPR法的矢状位与冠状位,对椎体与长骨内固定器显示为清楚,同时对骨折线及骨痂形成也可明确显示.VR或SSD法显示的内固定器立体、直观,适用于骨盆以及不规则骨金属内固定器的观察.结论 多层螺旋CT在以横断面扫描为基础的情况下,结合MPR的矢状位与冠状位、SSD或VR可多方位,多角度显示金属内固定器,为临床提供了一种观察骨折金属内固定器的有效方法.

    作者:高伟;刘浩;吴前芝;殷信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64排螺旋CT扫描对大肠癌诊断及分期的价值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64-MSCT)扫描对大肠癌诊断及分期的价值.方法 选择经纤维大肠镜检查诊断或怀疑大肠癌的83例患者进行64-MSCT容积扫描和增强扫描.利用工作站后处理软件获得多平面重建、三维表面遮盖显示、CT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图像对病变进行分析,将诊断和分期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64-MSCT对所有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100%,平扫和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肠腔及肠壁的病变、病灶与周围组织的位置关系,并可显示周围组织器官有无受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影像分期与病理TMN分期的对比结果显示影像分期的准确性分别是:T0期100%,T1期89.4%,T2期85%,T3期88.9%,T4期100%;N0期100%,N1期57.9%,N2期53.4%,N3期78.3%;M0期100%期,M1期98.2%.结论 64-MSCT能对大肠癌进行准确的诊断及分期,正确指导临床治疗措施的制定.

    作者:官晓晖;马隆佰;林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能谱CT在鉴别甲状腺结节性质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能谱成像(GSI)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天津市静海县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行甲状腺能谱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疾病患者30例(35个结节)与15名健康志愿者的甲状腺进行分析.用能谱CT行GSI单能模式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采集后用GSI Viewer软件进行图像处理,测量并计算病变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的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结果 手术病理证实35个甲状腺结节中乳头状腺癌15个,结节性甲状腺肿20个.乳头状腺癌组、结节性甲状腺肿组与正常甲状腺组的碘浓度(mg/cm3)分别为,平扫期:0.39±0.16、0.81±0.23、1.80±0.29;动脉期:1.13±0.45、3.53±0.42、5.78±0.42和静脉期:2.99±0.35、2.44±0.48、4.58±0.43.曲线斜率分别为平扫期:0.32±0.36、0.91±0.40、2.45±0.23;动脉期:1.78±0.34、4.32±0.43、6.44±0.43和静脉期:3.12±0.35、2.59±0.33、5.12±0.57.在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三组间的碘浓度和曲线斜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联合CT形态学及能谱成像技术,有助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作者:赵超;纪盛章;宫长水;张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尘肺大阴影高千伏摄影与高分辨率CT的影像学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叁期尘肺大阴影高千伏摄影与HRC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39例叁期矽肺大阴影病例进行高千伏摄影与HRCT检查,对其影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9例參期矽肺大阴影高千伏摄影与HRCT两种检查方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HRCT清楚显示大阴影内部及周围的细微结构变化.结论 HRCT较高千伏摄影更能清楚显示大阴影的形态学方面的特征,在尘肺大阴影形成早期和出现合并症时,HRCT可以对诊断起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黄登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

    目的 探讨炎性肌纤维细胞瘤(IMT)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并与病理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IMT的CT、MRI表现.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将CT、MRI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其CT、MRI表现的病理基础.结果 8例IMT患者7例行CT检查,其中1例同时行CT、MRI检查.1例只行MRI检查.CT平扫病灶表现为实性软组织密度,平扫密度不均匀5例,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者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平扫密度均匀2例;伴有邻近骨质破坏3例.MRI扫描表现1例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1例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病理上表现为病灶中间及边缘为纤维母细胞增生,间质胶原化、毛细血管增生与粘液变性,伴多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IMT的CT、MRI征象与病理表现相符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IMT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明确病灶范围以及与邻近组织器官关系有重要的价值,对术前诊断、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显著的帮助.

    作者:史瑞雪;王丽;余梦菊;向之明;李晶;陈汉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自制乳腺托架联合8ch体部相控阵线圈在乳腺疾病检查方面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自制乳腺托架联合8ch体部相控阵线圈在乳腺疾病检查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58例乳腺疾病患者,应用自制乳腺托架联合8ch体部相控阵线圈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应用5分评分法对不同序列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记录其对病灶的显示,分析不同序列对不同疾病的应用价值.结果 所有图像均无0评分,Axi-DWI、3D-LAVA、Sag-T2WI-FS分别有6例(10.3%)、5例(8.6%)、3例(5.2%)1分评分,不能用于诊断.评分3分及以上者,Axi-T2WI-STIR比例高,为86.2%,Axi-DWI序列比例低,为37.9%.对于肿块性病变的检出,Axi-T1WI-FSPGR序列检出率低,为54.3%,DWI和LAVA序列大大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94.3%和100%,与病理诊断大致符合率为80%.对于乳腺硅胶假体破裂,以T2WI-STIR序列显示清晰.结论 应用自制乳腺托架结合8ch体部相控阵线圈进行乳腺扫描,完全可以获得高质量的MR图像,并对不同的乳腺疾病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长柱;王晓燕;谭雪林;郭坤;周英;郝静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后纵膈节细胞神经瘤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女,10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就诊,胸部平片示右下纵膈卵圆形肿块.CT扫描:后下纵膈脊柱右前方见一卵圆形稍低密度肿块影,大小约6.19cm×3.72cm×8.21cm,病灶边界清晰,其内见散在的斑点状钙化影,平扫CT值约30.1HU,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CT值约65.2HU(图1-2).MRI扫描: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图3),抑脂序列信号无明显变化,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延迟扫描仍强化.冠状位示病灶沿椎体向下生长至腹膜后,前缘与心脏及肝脏、左侧与腹主动脉、后方与脊柱界限清楚,下腔静脉受压略向前外移位,管腔无明显变窄,相邻平面椎间孔未见增宽,相邻胸椎未见骨质破坏.诊断:考虑右下纵膈良性肿瘤,周围神经源性.手术病理,巨检:肿块质软,表面有包膜,切面灰粉色,部分区域粘液变及钙化.病理诊断:节细胞神经瘤,伴散在钙化(图4).

    作者:叶喜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表现弥散系数(ADC)对胰腺内分泌肿瘤(PETs)的诊断及分级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的DWI检查结果,在ADC图上测量肿瘤的ADC值,分析胰腺不同组织之间ADC值结果.结果 21例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中,11例位于胰体尾部,8例位于胰头颈部,2例为多发病灶;1 7例为高分化内分泌肿瘤(G1);4例伴肝或淋巴结转移,病理证实为中分化内分泌肿瘤(G2).MR-DWI上均扩散受限呈高信号,其中3例中分化内分泌肿瘤(G2)呈明显高信号,测得正常胰腺、PET(G1)和PET(G2)的ADC值分别为(1.321±0.049) ×10-3mm2/s、(1.135±0.059)×10-3mm2/s、(0.987±0.064)×10-3mm2/s,且正常胰腺、PET(G1)和PET(G2)的ADC值两两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胰腺内分泌肿瘤在DWI上扩散受限呈高信号,且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分级有一定价值.

    作者:胡兴荣;李顺振;谭必勇;邱妮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PBL教学法在影像诊断学见习课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 based leaning,PBL)教学法在影像诊断学见习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医学影像学系2010级、2011级临床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年级为单位分别进行影像诊断学见习课传统教学法和PBL教学法教学.教学内容均选择影像诊断学呼吸系统相关章节.以随堂小测验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结论 在影像诊断学见习课教学中,PBL教学法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彭如臣;沈秀芝;张雪梅;石逸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128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及其对临床治疗方法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12例确诊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128层CT影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成像方法包括动态容积扫描及CT工作站的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结果 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肝内胆管树枝状扩张.6例(35.99%)表现为管壁浸润型:4例(33.33%)表现为结节肿块型;2例(16.67%)表现为乳头状型.利用E BW工作站后处理技术清楚显示了肝门部胆管癌病变本身情况及临近结构受累及情况,胆管造影下的CT三维重建技术完整显示了胆管树及左、右肝管受侵狭窄情况.结论 128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对于显示肝门部胆管癌肿块的部位、大小、密度、局部扩散、血管有无受侵犯、淋巴结及邻近器官是否受累、有无远处转移、胆管扩张程度及有无腹水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128层螺旋CT对肝门部胆管癌全面的影像学观察与分型,对估计预后及临床治疗方法、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曹德生;王正芳;李兴胜;赵毓;吴玉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胆囊绒毛腺管状腺瘤伴重度异型增生一例

    患者女,59岁.右上腹痛3天,呈持续性、陈发性加重,向右肩部放射,伴恶心、未呕吐,无发热、无腹泻.急诊以胆囊炎收入院.查体: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实验室血常规、肝功指标检查均正常,肿瘤指标CEA值1.62ng/ml(O~3.4ng/ml),CA199值77.34U/ml(O.6~27U/ml)稍增高,K、Na、P均略减低,血糖值9.83.

    作者:王旭;陈宝振;肖金生;高艳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儿童胸膜肺母细胞瘤并脑转移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男,12岁.反复咳嗽、胸痛1Od,抗生素治疗无效入院,无外伤及结核病史.体查:发育中等,右肺呼吸音减低,叩诊呈浊音.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1.1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平片示右膈上与脊柱间见一边界清晰的高密度影(图1).CT:平扫示右侧胸腔内见一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界限清晰,大小约8.7cm×7.8cm,密度不均匀,中心见点状钙化,右肺实质受压,肿块与侧胸膜及膈胸膜相连(图2,3);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可见包膜及囊性低密度区(图4).CT诊断:右肺下叶肺母细胞瘤.

    作者:郑海军;李晓杰;黄义强;刘尧斌;李武元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异常体动脉供血左肺下叶与左下肺隔离症的CT表现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异常体动脉供血左肺下叶(ASALLL)与左下肺隔离症(PS)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确诊为ASALLL及25例确诊为左下肺PS的CT表现,并对比分析两者的病灶形态、与支气管关系、供血动脉起源及直径等.结果 反复咳嗽及咳痰分别见于21例及15例左下肺PS患者,咯血见于16例ASALLL患者(P<0.05).左肺下叶呈毛玻璃影见于1 6例异ASALLL患者,左肺下叶肿块见于2 2例左下肺PS患者(P<0.01).16例ASALLL患者的左肺下叶支气管正常,25例左下肺PS与支气管不相连(P<0.01).ASALLL的异常动脉直径(11.88±1.13mm)大于左下肺PS的异常动脉直径(5.96±0.98mm) (P<0.01).结论 ASALLL与左下肺PS的CT表现不同,CT增强扫描可确诊ASALLL.

    作者:柏明军;覃杰;黄邵洪;郭月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临床脑肿瘤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脑脓肿、52例胶质瘤、58例转移瘤、28例表皮样囊肿、52例蛛网膜囊肿进行常规MR、DWI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测量和增强MR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脑脓肿、胶质瘤和转移瘤全部强化,表现为环状或花环状强化;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病例不强化.DWI上32例脑脓肿和28例表皮样囊肿呈高信号;52例蛛网膜囊肿均为低信号;110例脑肿瘤患者中,10例胶质瘤呈高信号,26例呈混杂信号,其中20例为胶质瘤,6例转移瘤,其余均为低信号.结论 MR扩散加权成像及增强磁共振在颅内囊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中意义重大.

    作者:张天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正反化学位移成像在椎体压缩骨折病因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正反化学位移成像(chemical shift imaging,CSI)在椎体压缩骨折病因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GE HDX 1.5T)对169例267个椎体进行常规扫描和CSI扫描,测量并计算相对信号强度(反相位信号强度/正相位信号强化,SIR).根据临床表现、年龄、病理结果和影像学资料将267个椎体分为正常组33例33个椎体,良性压缩骨折组77例103个椎体(40个胸榷、63个腰椎),恶性压缩骨折组59例131个椎体(6个颈椎,50个胸椎,67个腰椎,8个骶椎).对各组SIR值进行F检验统计学处理.结果 1.正常组相对强度平均值为(0.5117±0.1468).良性压缩骨折组相对强度平均值为(0.7195±0.1475).恶性压缩骨折组平均信号强度(0.8458±0.1231).2.各组间进行独立样本F检验,三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1,P<0.05).结论 正常椎体组SIR小,良性压缩骨折组SIR次之,恶性压缩骨折组SIR大.正常组与良性组,良性组与恶性组相对信号强度有重叠.CSI成像对椎体压缩骨折的良恶性压缩骨折有鉴别意义.

    作者:肖梦强;刘金丰;沈梓璇;罗妮苑;彭广宇;胡小露;谭丽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相关颅脑并发症的MRI表现1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相关的颅脑并发症MRI表现.方法 收集14例经骨髓穿刺证实的急性白血病患儿,且排除了白血病对中枢神经系统颅脑的侵犯,全部病例均行静脉化疗加预防性鞘内化疗,回顾性分析其治疗相关脑实质MRI的变化.结果 MRI显示14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脑内出现异常改变,其中2例表现为脑实质出血、4例有脑白质病变,1例静脉窦血栓形成,2例脑膜炎,1例腔隙性脑梗死,1例有脑萎缩,2例同时有腔隙性脑梗死及脑萎缩改变,1例同时有脑白质病变及脑萎缩.结论 MRI多序列检查对显示白血病治疗相关脑内异常改变较为敏感,选择性行头颅MRI检查可及时发现病变和指导治疗.

    作者:林飞飞;干芸根;张龚巍;王宏伟;周洋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血脑屏障开放及其灌注成像的影像评估

    血脑屏障几乎阻碍所有大于500Da分子量的分子从血液进入脑组织,使许多神经系统有效的药物不能被传递到需要的区域发挥其治疗的作用[1].在动物实验已经证实,许多方法可以开放血脑屏障,并在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得到证实.但是目前影像学灌注成像技术的进步已经为无创的血脑屏障影像学评估奠定基础,并且其应用具有重要临床的意义,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猛;李延锋;杨本强;段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