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析莫西沙星在获得性肺炎中的治疗的临床体验

江桂华;方卫松

关键词:莫西沙星, 获得性肺炎, 左氧氟沙星, 总有效率, 治愈率, 胸部X光片
摘要:目的:根据对患有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肺功能检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对临床治疗的实际效果展开分析和研究.方法:此次肺部病症医学临床试验活动所抽选的研究对象为2011年04月份至2012年04月份期间,来院进行诊治的获得性肺炎患者共有84例,以其肺炎原始病例资料作为此次医学实验活动的基础数据来院.通过对这84例获得性肺炎的患者进行病症观察,主要表现为出现发热症状41例,慢性咳嗽34例,胸闷气短32例,痰量增多52例等等.根据临床表现症状,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了相应的肺部医学检查,包括胸部X片、血常规、肺功能检测等等,通过检查对患者获得性肺炎进行确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以及肺炎程度的不同,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医学实验组,分别为:治疗组:患者42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莫西沙星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42例,在基础治疗中,采用了左氧氟沙星进行诊治.结果:通过常规疗程治疗,得出以下结果,治疗组:42例患者,完全治愈28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87%;对照组:42例患者中,完全治愈23例,有效13,无效6例,总有效率:85.71%.同时药物安全性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对获得性肺炎进行诊治时,加用莫西沙星药物,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同时药物安全性较高,建议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健康之路杂志相关文献
  • 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综合护理效果.方法: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社区综合护理对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玉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医院中药饮片炮制的问题及措施

    我国传统医学中一个关键部分就是中药炮制.很多的药物只有在经过炮制后才能够显示其药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增强临床治疗.本文主要对医院中药饮片炮制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进行探讨.

    作者:熊敏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新形势下如何不断改善人工流产的发生现状

    人工流产率的上升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生活方式和观念的重大变化和人口流动的不断增长,人工流产的社会经济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未婚妇女的人工流产出现显著增长.总的说来,计划生育政策仍然对人工流产有很大影响,但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者:陈海翔;吉木森高娃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妇科手术并发症及处理措施探讨

    手术后并发症可直接发生在伤口,也可在手术部位周围的器官或远离手术的部位或体腔内.并发症可能于术后立即发生或迟些时间发生.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可能导致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妇科手术的感染因素、妇科手术中及术后出血的防治、妇科手术后泌尿系并发症、妇科手术同时切除阑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者:王春英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血清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选取35例肝性身免疫性肝功能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观察患者CEA、AFP、SF三项指标的检查结果.结果:经免疫分析发现,在AIHⅢ者中AFP的含量显著高于PBC患者(P<0.05),其中AIHⅠ以及AIHⅡ中AFP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但PBC与之相比,AFP的含量较低(P<0.05),在AIH者中SF的含量显著高于PBC患者(P<0.05),其中AIHⅡ以及AIHⅢ中AFP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但AIHⅠ与AIHⅡ以及AIHⅢ相比,SF的含量较高(P<0.05),不同等级AIH患者CEA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PBC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功能异常的肝病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能有效查出肝性病变的原因,对早期的分型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郑小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脑血管病治疗药物丁苯酞注射液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目的:采取措施对脑血管病治疗药物丁苯酞注射液的药理与临床应用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方法:本组所研究的60例脑血管病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36例,女性有24例,他们的年龄在35-62岁之间.随机将这些患者划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一组有30例患者.对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主要采取常规性药物治疗的方法.而对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则是在常规性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的治疗.利用统计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对脑血管病治疗药物丁苯酞注射液的药理与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有效性研究.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有效缓解.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利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具有预防血小板聚集与脑保护的药理作用.

    作者:杨萍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血清中叶酸和维生素B12测定在妊娠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中的应用

    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的缺少,主要是以叶酸的缺少为主所导致的妊娠合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又可以叫做叶酸缺乏性贫血.只是维生素B12的缺乏所导致贫血较为少见.该病在临床上又可以叫做妊娠恶性贫血,其表现较为严重,更严重的是有可能引起白细胞缺少症和(或)血小板缺少症.在婴儿的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上,由于叶酸的缺乏也会使其增加,如果叶酸的缺乏含量增加的时候,更为严重的还会导致在怀孕期间,出现早产现象、流产等现象胎儿宫内发育异常、孕妇会出现妊娠高血压症状等,严重的会导致孕妇和胎儿的死亡.当前,基层的卫生组织还是用较为传统的外周血象来作为诊断的依据,主要是通过骨髓血片分析,表现出巨幼红细胞增多,并且其体积增大,还有核染色质疏松.或者是通过大细胞正常血红蛋白性贫血,红细胞的平均血红蛋白(MCH)>32pg,其平均体积(MCV)>94fl,还有中粒细胞分叶过多现象,而网织红细胞却正常,这样就可以做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我们对妊娠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发生与孕妇的叶酸和维生素B12在身体内的不同含量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综合数据得出了妊娠妇女产前检查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是必要的这一结论.该结论的得出主要依靠于美国2000MMULITE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我们运用该仪器测定了MGA血清中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同时运用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了RBC计数(RBC)、RBC比积(HCT)、血红蛋白(Hb)、RBC平均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以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血细胞进行了详细的指标分析,得出以上成果.

    作者:马琪;王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口腔恶性肿瘤并发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

    本文就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时念珠菌病感染口腔的可能机制、致病念珠菌的特征和种类,以及其防治方法三方面展开,介绍一些国内外研究的结果和值得讨论的问题.

    作者:乔金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复方丹参制剂对小鼠缺氧及氧化应激的作用

    目的:研究丹参提取物、葡萄籽提取物、小麦胚芽复方制剂对缺氧模型小鼠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复方制剂低、中、高剂量组,通过常压密闭缺氧实验、KCN中毒缺氧实验和急性脑缺血性缺氧实验观察复方制剂对缺氧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复方制剂可以明显延长小鼠常压密闭缺氧情况下的存活时间,并且可以改善小鼠KCN中毒状况,避免小鼠死亡,还可以明显增加小鼠断头后的呼吸次数(P<0.05).结论:丹参提取物、葡萄籽提取物、小麦胚芽组成的复方能有效地提高小鼠耐缺氧的能力.

    作者:饶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产生的影响以及术后心理护理干预的可行性.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9月~2012年8月收治的骨科患者146名,随机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0例术后采取常规护理手段,观察组76例术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分值.结果:通过对比,采取心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施行骨科手术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缓减患者因心理障碍产生的术后疼痛感,心理护理干预手段在骨科术后施行,具备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焦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究分析针对性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4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针对性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结果:经护理观察发现,对照组患者40.0%对自身所患疾病了解,55.0%对自身所患疾病不完全了解,5.0%对自身所患疾病完全不了讲解,25.0%的患者遵医嘱用药,75.0%的患者不遵医嘱用药;观察组患者65.0%对自身疾病了解,35.0%对自身疾病不完全了解,无1例完全不了解,此外,观察组70.0%的患者遵医嘱用药,仅有30.0%未遵医嘱用药,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值得护理过程中借鉴使用[1].

    作者:梁美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预防老年人发生骨折的干预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老龄化,老年人视力减退,四肢协调,反应敏捷性下降,而且骨质疏松,尤其容易发生骨折.因此,老年人骨折的问题愈未愈突出,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日益退化,代谢水平逐渐下降,一旦发生骨折,并发症较多,预后较差.因此,对降低骨折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旻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面神经麻痹康复护理工作要点分析

    面神经麻痹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有效的护理工作能够配合有效的治疗加快病人康复的过程,对于病患而言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面神经麻痹康复护理工作要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分析中可以看出,要达到护理的作用,必须从各个方面全方位开展护理工作,并且针对病理特点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保证病症的有效控制.

    作者:郭晓彦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浅谈高职解剖实验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解剖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剖学中的实验课作为医学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对验证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积累临床经验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总结了高职解剖实验教学中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

    作者:傅裕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辩证外治鹤膝风

    对于鹤膝风,我国古代医学早有记载,对其发病原理、病候分类等都做了说明.虽然说辨证外治、内治的方法都不尽相同,但是很一个病人的表现都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查明病因,然后根据不同的症候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作者:冯广林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足月妊娠产妇的心理反应及心理护理措施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足月妊娠产妇心理反应的相关因素及对应心理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86例我院足月妊娠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咨询交谈,以此分析相关因素,并总结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结果:影响足月妊娠产妇心理反应因素主要为疼痛耐受程度、了解分娩知识程度、婴儿性别期待程度、亲人陪伴程度,通过针对性的心理合理措施能显著改善孕妇的不良心理反应.结论:给予足月妊娠孕妇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以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稳定情绪.

    作者:吕珍妹;张划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急性脑梗死80例临床诊治效果观察

    急性脑梗死灶的中央区为坏死脑组织,周围为水肿区.在梗死的早期脑水肿明显,梗死面积大者,水肿也明显,相反梗死面积小者,水肿面积相对较小,水肿区脑回变平、脑沟消失.当梗死面积大,整个脑半球水肿时,中线结构移位,严重病例可有脑疝形成;奥扎格雷钠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作用,能抑制大脑血管痉挛,增加大脑血流量,改善大脑内微循环障碍和能量代谢异常.银杏达莫中银杏总黄酮具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动脉供血的作用;双嘧达莫可阻止血栓素A2的形成,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奥扎格雷钠与银杏达莫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可有效地促使病变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可明显减少病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淑芬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改变特点及意义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改变特点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意义.结果:60例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中,58例(96.67%)患儿出现心电图异常,其中50例患儿心律失常,9例患儿伴ST改变,4例患儿伴T波低位,4例患儿伴T波倒置,5例患儿伴Q-T间期延长;11例患儿ST改变,6例患儿T波低位,6例患儿T波倒置,7例患儿Q-T间期延长.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改变主要以心律失常为主,少数患儿表现为ST改变、T波低位、T波倒置、Q-T间期延长.心电图改变是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朱晓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在脑梗塞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脑梗塞采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治疗前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切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质量评分及神经功能评分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塞采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加快病情康复进程,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六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内、外固定结合治疗合并髁部骨折的股骨干复杂骨折临床探析

    目的:探讨内、外固定结合治疗合并髁部骨折的股骨干复杂骨折的有效临床方案.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0月期间接受住院治疗的80例股骨干复杂骨折合并髁部骨折患者进行内、外固定结合治疗,包括术前准备、清创处理、手术固定、术后护理等四个步骤.结果:本次接受内、外固定结合治疗的所有患者中有72例获得痊愈,占总数90.00%;6例延迟愈合,占总数7.50%;其余2例由于在治疗过程中引发感染,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开展治疗工作,占总数2.50%.结论:有机结合内、外固定治疗形式不仅可以减轻手术创伤,在简单医疗设备下迅速完成骨折固定,而且能够同时满足关节内骨折复位理想要求,弥补了单纯内固定及保守治疗方式存在的部分缺陷,只要遵循相关要求正确进行使用,就能够得到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侯俊峰;芦勐;赵书凯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健康之路杂志

健康之路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医学会 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