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腔穿刺抽液中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

黄利华

关键词:胸腔穿刺抽液, 常见并发症, 防治
摘要:胸腔积液是许多疾病发生过程中所表现(产生)的一种疾病.既可是全身性疾病引起的,也可是其他脏器疾病引起的,还可以是局部的肺胸膜疾病引起的.在治疗原发病的时候作胸腔穿刺抽液,对原发病可以缩短疗程,减轻症状,甚至可以治愈一些疾病,为患者减轻病痛.但在胸腔积液穿剌过程中也有许多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和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及疾病的种类有关系,也和医务人员的操作有关系.常见的并发症有:疼痛性休克(神经性休克)、气胸、肺气肿、心律失常、穿刺部位感染.下面介绍一下这些并发症的治疗与防治.
健康之路杂志相关文献
  • 12例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急救与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急救与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例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有效的急救与治疗护理.结果:经过有效治疗与精心护理后,本组患者中,9例患者恢复良好、1例患者轻残、2例患者中残.没有出现死亡病例.结论: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及时的急救与护理,严密观测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全面护理,可有效降低病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杨熙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青光眼24小时眼压持续监测与日间监测眼压的临床对照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24小时眼压持续监测与日间监测眼压对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0例青光眼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用正常人群70例作对照组,两组均采用24小时眼压持续监测,进行定点检测,持续观察一周后,对比两组患者同一时间眼压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在凌晨0点钟和上午10点钟分别有眼压增高并达到峰值,但对照组峰值比观察组数值低,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4小时眼压持续监测对临床为青光眼患者提供针对性治疗提供了直接有效的资料,对提高青光眼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有很大的意义.

    作者:汤岩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研究

    随着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物越来越关心,药物的不良反应已经成了医生和患者在选择药物时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提出了安全用药的一些实用措施,以减轻药物毒性对人体的危害,从而提升临床用药效果,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姜海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剖宫产术后常见护理问题的对策

    剖宫产是妇产科常见手术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母亲和胎儿的成活率.随着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剖宫产率逐渐上升,我国一般医院为10%~24%,个别高达30%.我科2005年1月2012年12月,行剖宫产5468例,剖宫产率为33.9%.面对如此多的手术人数,我们对剖宫产术后病出现的常见问题,如疼痛、寒冷、低血压、发热等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减少了不必要的用药,提高了护理质量,收到了较好的护理效果.

    作者:吴海英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社区卫生服务在提高高血压知晓率中的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治疗高血压疾病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帮助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极大的提高了高血压病人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更好的帮助防治高血压疾病.

    作者:侯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小剂量克拉霉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小剂量克拉霉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稳定期重度COPD患者28例,双盲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克拉霉素250mg/d)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14例.连用1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6MWT结果随着疗程推进稳定且略有改善,对照组患者6MWT结果随着疗程推进逐渐递减,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其中实验组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期间,实验组急性发作共3例(21.4%),对照组共9例(64.3%),P<0.01.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长期小剂量应用克拉霉素可改善稳定期重度COPD患者的肺功能,减少急性发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基层医院研究使用.

    作者:周旭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胫骨骨折后骨不连的常见病因及治疗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后骨不连的发生原因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2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胫骨骨折后骨不连1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10例患者进行随访发现,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3~12个月均已痊愈.结论:胫骨骨折后骨不连接的原因众多,治疗方法多以手术为主,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和固定方式.

    作者:杨晓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应用观察

    目的:为了进一步观察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应用观察.方法:总结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5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麻醉方法为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所有患者按照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18例2ng/mL,B组18例4ng/mL,C组18例6ng/mL,三组患者术中麻醉起效时间,术后呼吸恢复时间,拔出气管导管时间和睁眼时间,后统计学方法检验三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结果:三组术前麻醉意识消失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B组和C组瑞芬太尼诱导剂量明显大于A组(P<0.05).C组术后呼吸恢复时间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有优秀的麻醉效果.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靶向浓度均为2ng/mL时为适宜剂量.

    作者:白香花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舒适理论在放疗过程中的护理应用

    近年,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舒适护理逐步被重视.在舒适护理过程中主要以满足患者正常需求、降低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病情、延长患者生命为主要原则.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可以从心理、环境等方面进行构建.本文从舒适护理的概述出发对护理过程中的舒适手段的适用以及落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从放疗前后的时间点为依据对其进行了实现研究.此后,根据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优化对策.

    作者:柴树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体会

    目的:使晚期肿瘤患者达到高可能的生命质量.方法:对2008年12月-2010年12月以来与我院治疗的肿瘤晚期患者43例,通过临终关怀及各项护理措施,延长患者存活时间,直到家属参与临终关怀护理,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结果:临终关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结论:临终关怀是一项高尚而艰巨的工作,它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作为医护工作者,应根据实际需要,因人而异地做好临终关怀工作,给予他们临终关怀的温暖和力量,使他们安宁的走完生命的后历程.

    作者:朱琳琳;陈彦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临床常用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常见细菌、真菌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本文将对临床微生物检查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临床常用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常见细菌、真菌种类及微生物学检查对临床疾病治疗的意义.方法:对2011组2709份微生物检查标本与2012组3072份微生物检查标本进行临床分析,对痰液标本、粪便标本以及尿液标本均采用相对应的检查方法,观察并记录细菌、真菌检出率以及我院所接受的5781份临床微生物检查标本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记录其检查结果,如检出率、病原菌分类以及临床常见细菌、真菌具体情况等,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2012组总检出率为85.74%,明显大于2011组总检出率77.45%,但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检出率无明显变化,而革兰氏阳性菌检出率明显减小,真菌检出率明显增多,且P<0.05,两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需对细菌、真菌等病原菌的致病率进行控制,首先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给药,尽量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同时应严格控制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确定患者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于路妹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经皮穿针单臂外固定架在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单臂外固定架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8年3月,用单边外固定架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54例,年龄68-91岁,平均76.5岁.其中70%高龄患者合并内科疾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14例,合并糖尿病10例,合并老年支气管炎5例,并存两种以上疾病9例.入院后治疗内科疾病平稳后均采用经皮穿针单臂外固定架治疗.骨折类型包括顺转子间线骨折(Evan's分型):I型2例,II型8例,III型32例,IV型10例,逆转子间线骨折2例.结果:36例患者均获得确切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按近一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情况(创伤性髋关节评分系统)优18例,良13例,差5例,优良率86.1%.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钉道感染,本组出现4例,均于局部加强换药后治愈.结论:高龄患者大多合并内科疾病,全身状况差,手术风险高,为防止股骨转子间骨折所带来的卧床并发症,采用经皮穿针单臂外固定架,治疗效果好,手术风险低,创伤小,固定确切,患者能早期功能锻炼.对伴有系统性内科疾病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是很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英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浅谈检验科岗位职责

    我们检验科应积极参加医院的各项政治活动和业务学习,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服务技能,提高检验队伍素质,在职工中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围绕我院发展大局,积极开展各项工作,认真完成医院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作者:王晓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探讨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目的:对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10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定义为观察组,另外选取100例存在窦性心律震荡的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间的心率震荡(HRT)的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等情况,进而对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在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TO、TS结果比较,观察组的TO值显著升高.TS显著降低,两组患者的TO、TS值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存活组与死亡组的TO和TS结果比较上,死亡组TO显著升高,TS显著降低,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T的减弱或消失是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预测指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许通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浅谈中职护理技能实训改革

    目前大部分中职护理技能实训存在着实训条件简陋、实训内容陈旧、实训方法单一等问题,导致护理技能实训效果差,使护生的各种护理能力得不到培养.本文对中职护理技能实训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提高护理技能实训效果.

    作者:孟留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特需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佳比例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特需病房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的佳比例.方法:本论文中采用的是观察法,通过秒表计时的方式测量某医院3所甲等医院中于特需病房进行护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工作量.结果:经数据统计发现,特需病房直接护理项目的平均时间为226.97min,日有效护理工时为422.25min,床位和护理人员的配置比例是1∶0.50.结论:经公式分析推断,特需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比以1∶0.65佳,因此医院对特需病房人力资源的配置还需进行进一步调整,从而保证特需病房的护理质量.

    作者:丁陈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尿常规检查中尿液分析法与显微镜手工法检查结果比较

    目的:探讨尿常规检查中尿液分析法和显微镜手工法检查结果.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在本院进行尿常规检测对象230例,分别采用尿液分析法和显微镜手工法进行检查,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结果:经尿液分析法检查,阳性167例,阴性63例,假阴性率为4.35%,假阳性率为0.87%;经显微镜手工法检查,阳性134例,阴性96例,假阴性率为18.26%,假阳性率为8.26%.可见显微镜手工法检查的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均明显低于经尿液分析法检查,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显微镜手工法在尿常规检查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是不可缺少的分析方法,临床上要充分利用尿液分析法和显微镜手工法的优势,相互补充,降低误诊发生.

    作者:巴哈尔古丽·卡依尔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急性脑卒中患者误吸的护理管理方法及效果观察

    目的:对比不同护理手段后的护理满意度和误吸率,分析护理干预组的护理管理方法的临床优势.方法:将本院接收的13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主体,依据临床护理方式差异分为常规与优质护理两组,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和误吸率.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5.71%.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84.06%的护理满意度(P<0.05);常规护理组中有43例(62.32%)出现误吸,护理干预组中有8例(11.43%)出现误吸,两组误吸率差异明显(P<0.01).结论:采用护理干预管理模式在的护理满意度和预防误吸方面,都优于常规护理模式,该种护理手段在预防急性脑卒中患者误吸方面具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罗玉静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为临床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提供一定指导.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评分,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优35例,良7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93.3%.结论:对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跛行状况,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静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利福平注射液在肺结核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利福平注射液在肺结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本文选取在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收治的肺结核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对照组给予利福平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利福平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1个月痰菌转阴11例,3个月痰菌转阴28例,痰菌转阴率为88.64%;对照组1个月痰菌转阴7例,3个月痰菌转阴25例,痰菌转阴率为72.73%.观察组显著吸收12例,有效吸收30例,无效吸收2例,有效吸收率为95.45%;对照组显著吸收5例,有效吸收29例,无效吸收10例,有效吸收率为77.27%.观察组患者出现恶心2例,腹泻1例,黄疸1例,畏寒1例,肌肉疼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4%;对照组患者出现恶心1例,腹泻2例,畏寒1例,发热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6%.结论:利福平注射液在治疗肺结核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同时安全性也比较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阿衣古丽买买提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健康之路杂志

健康之路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医学会 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