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瘫痪患者医院感染的监测及预防护理措施

曹锦兰;顾葫芳;蒋一檠

关键词:瘫痪, 医院感染, 病原菌, 措施
摘要:目的:了解瘫痪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对药物敏感情况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3月-2005年3月,316例瘫痪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结果:9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31.01%,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手术切口、泌尿道感染为多;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条件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结论: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基础护理,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加强营养,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
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健康教育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按病区整区随机分为健康教育干预组和非干预组,以病区为单位,以病区内住院病人为观察对象,对干预组采取授课、书面、示范、因人、强化教育方式进行健康知识教育,病人健康知识水平测试康复疗养前平均得分为62分康复后为92分(p<0.01).未采取干预措施组由于康复期间医务人员常规性治疗时的非意识性健康教育,健康知识测试由入院时的65分提高到出院时的78分,康复期间相关卫生知识也得到提高(p<0.01),而出院病人干预组得分高于非干预组(p<0.01),说明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效果显著.康复治疗期间干预措施对卫生习惯形成影响较小,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作者:赵衍青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手术室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初探

    目的:探讨人力资源改革对手术室整体护理工作的影响.方法:通过分组及分层次管理、调整人员职能、不定式管理、使用激励杠杆等方法进行人力资源改革.结果: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手术台次、病人及手术医师满意度、论文发表都有了怂明显的提高.结论:利用当前新的管理方法可有效促进手术室护士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和医师满意度.

    作者:秦晓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尖锐湿疣併包皮过长两种方法治疗比较

    尖锐湿疣(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性传播性疾病.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法但都很难一次性根治,尖锐湿疣合併包皮过长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更高.笔者采用包皮环切和电离子治疗仪烧灼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并作一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干诚谦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紫草栓质量标准的研究

    肛门直肠疾病是成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据国内普查报告,肛肠病发病率占59.1%,其中痔的发病率占肛门直肠疾病的87.25%.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及工作.目前国内多采用手术与非手术疗法,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且疗效不巩固,容易反复发作.某院肛肠科应用的紫草栓是由紫草、黄连、大黄、黄柏、黄芪等中药组成,具有消炎止痛、消肿、收敛止血、腐蚀等作用.治疗数百余例患者,疗效满意.

    作者:尹梅;白岚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吸痰记录卡的设计与应用

    吸痰是临床上常见的医疗护理操作之一,是利用负压原理,将患者呼吸道内粘稠痰液或误吸异物吸出,达到清理呼吸道,改善通气功能[1],在临床急救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吸痰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病人会出现痛苦表情、面色青紫,严重时还会出现呛咳、憋气、呼吸暂停、心率失常、血压改变、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改变[2].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出台实施,医护人员和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都逐步增强,随之临床上因吸痰引起的各类纠纷也日益增多.吸痰卡的设计及应用就针对这些矛盾,它可作为有效法律证据予以保存,必要时为医疗纠纷提供有力证据,保护医护人员行医安全;还能规范医疗收费,使病人这一特殊消费群体明白消费;同时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第一手资料,加强护士责任心,提升护理质量.现将设计及应用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李杨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浅谈婴儿抚触

    婴儿抚触是近年来开展的婴儿保健新项目.通过将500例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抚触组380例,对照组120例,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出院时体重、身长、头围等,发现抚触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从而得出抚触有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的结论.

    作者:袁昌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形势下护理队伍现状及管理对策探讨

    新形势下部队裁军,大量的医院文职护士转业,新的合同制护理人员充实临床一线工作,新护士因护理临床经验缺乏,护理理论知识不扎实,操作技能不熟练,给临床护理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为尽快改善这一现状,加强护理管理势在必行,使新的护理力量更快的适应临床,更好的为部队伤病员服务.

    作者:潘秀梅;张学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护理

    目的:配合做好眼底荧光造影的检查.方法:我们对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病人在造影前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对易发生过敏者进行筛选,并加强了心理护理,使病人的思想情绪得到稳定,消除其心理负担.造影中加强对病人的护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尽早配合医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造影后为病人做好解释工作,耐心交代药物排泄途径,保证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成功.结果:通过对造影过程实施了精心的护理,使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有了明显的下降.结论:为临床明确诊断、指导治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作者:曹琴心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纠纷预防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人们法律意识增强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医院在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化的同时,越来越追求病人满意度大化.由于目前我国医院管理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医患双方在观念上有一定差异,尤其是小儿科,由于儿科服务对象具有其特殊性,独生子女多,自费多,陪护多,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患儿家长的要求起点高,而工作人员长期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节奏快,劳动强度大思想紧张,身心疲惫,使得医患关系较紧张复杂,任何不当行为均可导致不良的后果,引起纠纷.分析不良因素并改进,是减少纠纷有效的措施.

    作者:罗焕华;刘爱香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我院护理文件书写的现状和对策

    护理文件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人员对病人的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的原始文字记载,同时也是重要的法律文书.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列>规定在医疗纠纷发生时,家属有权要求封存并复印病历资料,护理文件是允许复印的内容之一.这就意味着护理记录中的每个字都代表了一份法律责任,每句话都可能作为法律依据.在日常的护理文件书写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可能是医疗纠纷的隐患.

    作者:王道华;刘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静脉穿刺的体会与经验分析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和检验人员常用、基本的技术操作之一.如何运用佳的进针方法来减轻患者在打针及抽血时的疼痛,以及对周围组织、神经、血管的损伤减少到低程度,一直是广大护理工作者及检验工作者不断探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现将体会与经验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巩翠雪;李建钊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腹部手术后并发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及预防对策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腹部手术后病人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手术后下肢活动量减少,在静脉血流缓慢的基础上,由于穿刺、感染等使血管壁发生损伤局部有血小板凝集和释放反应形成血栓.同时血液还原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增高也是形成静脉血栓的因素之一.为使病人尽快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对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行腹部手术后出现的8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并提出护理对策如下.

    作者:郭秀杰;徐谢萍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老年开胸手术病人纤支镜吸痰术的配合与护理

    随着外科麻醉技术及围手术期处理的发展,高龄患者剖胸手术越来越多.鉴于老年人呼吸系统的特点,肺部并发症成为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胸闷、气急、痰鸣、呼吸音降低、湿罗音或哮鸣音,血氧饱和度降低等.

    作者:周筠;张劼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大学生求美者的心理沟通与疏导

    整形美容手术医护人员根据大学生求美者不同的心理特征,对他(她)们进行心理分类,根据其心理特点,医护人员与大学生求美者在术前、术中、术后进行充分沟通与交流,使求美者保持佳身心状态,积极配合手术,使审美主客体对所实施手术达到医学美容的共识,终达到期望与效果的完美统一.

    作者:陈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实施术前护理干预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护理干预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预行纤维支气管镜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术前护理干预,对照组不进行术前干预.在预约时及检查前1h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焦虑值、血压、心率,观察两组患者检查中恶心、喉痉挛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插镜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检查前1h焦虑值、收缩压及心率低于对照组,术后影响插镜的不良反应较少,从鼻腔开始插镜至支气管隆突的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术前护理干预可调整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的身心状态,使患者接受插镜的时间缩短,减轻患者的痛苦,对提高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成功率及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童文娟;宋传翠;范庆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妊娠期糖尿病的饮食护理

    近年来,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而合理的饮食治疗、精心的做好各项护理工作是控制糖尿病、减少并发症、保障母婴健康的重要方法.我们对66例确诊为GDM的患者进行饮食疗法效果满意.

    作者:张红;陈永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首发精神病186例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目的:对首发精神病患者进入康复期后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以预防本病的复发和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方法:对我院5年来(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186例首发精神病患者,进行追踪调查、分析.结果:经过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其它特殊的治疗,精神症状缓解,自知力恢复.进入康复期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对客观事物虽有一定的分析观察能力,但由于缺乏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不能正确的对待自己和周围事物,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消极、抑郁、焦虑、紧张、内心苦闷、担心害怕等.结论:针对首发精神病患者在康复期诸多的心理问题,我们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和具体的心理分析.在护理过程中找出护理问题,确定护理诊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并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王熙;郑春霞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血透治疗中对病人不良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对策

    对于终末期肾病(ESRD)病人来说,由于血液透析治疗具有高效、方便的优点,被广泛采用.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50多万终末期肾病(ESRD)病人依赖血液净化技术以维持生命.虽然血液透析技术日臻成熟,但临床实践中还有较多的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完善、解决.现就血透治疗中对病人不良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对策作一探讨.

    作者:钱德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深静脉留置血液透析导管穿刺口渗血的病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深静脉留置血液透析导管后穿刺口渗血的病因及护理.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需要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深静脉穿刺,留置血液透析导管,观察穿刺口渗血情况,并分析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312例留置血液透析导管病人,有28例(8.9%)出现穿刺口渗血,包括严重内源性凝血功能障碍2例,血小板低下2例,血液透析全身肝素化后渗血3例,皮肤松弛7例,导管扩张管直径过大5例,穿刺口切口过大5例,导管松动脱出3例,淋巴导管合并股动脉损伤1例.结论: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建立血液透析临时通路安全有效,渗血与深静脉种类无关,透析前应查出凝血功能,根据病因,采取综合治疗、局部按压、穿刺口荷包缝合、防止导管松动、限制同侧肢活动等护理治疗措施可很好地解决导管穿刺口渗血的并发症.

    作者:尹银定;郑少莉;邓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正确采集标本的临床意义

    各种标本的采集与化验是诊断疾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标本采集因素引起的不正确检验结果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抢救,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临床医务人员及检验人员的密切配合,提高临床检验质量.

    作者:乔玉宏;艾钒;付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杂志

主管:

主办:中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协会 国际中华名医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