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魁
分析历代本草及方剂等文献,从芍药药用的发展历史、功效对比及方证相应等角度,考证《伤寒杂病论》所用芍药为现今所用的白芍药,而赤芍药进入临床则可能在唐以后,渐渐普遍起来。
作者:魏国庆;郭建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研究在内科患者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研究调查在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间在我院内科进行诊治的76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对所受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对照组满意度为73.68%,观察组诶94.74%,则观察组患者对所受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模式在内科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能够改善患者情绪,显著提升满意度,缓和护患关系。
作者:韩清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对药用菊花道地药材形成进行本草考证和历史文献考实。方法查阅历代本草文献结合植物资源普查考证药用菊花产地变迁、栽培技术发展和采收加工变化。结果宋代以前药用菊花主要使用野生品,宋代以后栽培品逐渐代替野生品,明、清时期形成药用菊花地道产区。结论多种因素影响药用菊花道地药材形成。
作者:吴道弘 刊期: 2015年第10期
1日本书道起源于中国百济(公元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余)是古代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国家,其第十三任君主近肖古王曾派阿直岐、王仁等人到日本传播儒教和汉字,此时正值日本的大和时代,百济国成为传递中国的汉字、佛教、制陶技术等文化至日本的友好媒介。
作者:陈岩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的中医研究进程。方法: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进展等方面对糖尿病做一综述。结果:辨证是施治的前提,只有正确的辨证,才能获得满意疗效。结论:积极开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证型研究,对于有效指导临床,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疗效,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张海生;魏中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现今许多文献把功血和崩漏等同起来是不对的,二者只是部分内容相互交叉。综合古今有关文献论述并结合笔者临床实践,笔者认为功血的病因、病机可以从热、虚、瘀3个方面进行分析。
作者:赵岩;马玉涵;储俊;邓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叩齿是一种至简至深的道教法术和养生良方。说它简单,是因为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实践叩齿的方法并从中获益;说它深奥,是因为道经和医书上都存有大量的叩齿的文献,人们却对它熟视无睹,而躬身实践叩齿的人,虽然知道叩齿的好处,却无法阐明背后支撑叩齿术的理论。时至今日,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道教所拥有的这些独特的知识,更是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所稀缺的宝贵资源,对这些知识的深入挖掘和理论阐发就显得尤为可贵。
作者:王向晴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新生儿气胸疗效。方法:对3例新生儿气胸患者采用胸腔内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引流治疗,分别观察胸腔置管引流前后临床反应、经皮氧饱和度(TcS02)、胸部影像学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术后2h内皮肤紫绀基本消失,呼吸困难程度有了大幅度地减轻,外周循环也得到了有效地改善,经皮氧饱和度由治疗前<0.80,上升至治疗后>0.90;术后24~72 h复查X线显示胸腔气体均基本消失。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入新生儿气胸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孙红英;陈玉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对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的抗青光眼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收治诊断为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患者41例(52眼),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随诊时间为3个月~3年,随访项目主要为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并发症等。结果:青光眼术后眼压控制满意,视力明显提高。结论:持续性高眼压下行抗青光眼手术是安全的,因此在用药下仍然持续高眼压状态的病例应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茅雁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丹桂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丹桂中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共鉴定出48种组分,占出峰总面积的92.79%.结论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复杂组分进行分析,可大大提高定性定量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乔雪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喜炎平注射液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经我院儿科确诊为上呼道感染的24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120例)采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研究组(120例)采用喜炎平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在退热消失、咳嗽消失、肺部啰音消失、住院时间4个临床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无效33例,总有效率为80.83,而研究组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能有效缓解症状,具有抗炎退热、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疗程短等优势,临床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杨娟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三家医话》是由清代名医王孟英所编纂,包括《柳洲医话》、《愿体医话》、《潜斋医话》,因这三部医书文字不多,内容精炼,主题一致,故自刊行之始就是合刊。清咸丰元年(1851)重庆堂刻,常用作点校《三家医话》的主校本[1]。其共同特点是皆以简效方为主展开医话。重视简效方的应用是王氏的一大特点,因为他认为:一病有一药可治,一证有一方可疗,常见有病者而难遇其方,有方者而不遇其病。他曾说:“吾意择一庙宇,书其门曰:施药不如施方。”王氏一生著作等身,而简效验方的收集整理是王氏著作的一大特点,《三家医话》尤其体现这一点。现将这三部医话的来龙去脉分析如下。
作者:高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综述五味子多糖的药理研究、分级方法、检测方法等方面研究。方法通过论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选择部分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进行概括、整理、总结。结果与结论五味子多糖药理作用涉及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系统以及抗氧化,抗衰老等方面;五味子分级是研究分离具有高药效的多糖成分,其方法为不同条件下的沉淀分级法;五味子多糖提取检测研究有热水浸提法-苯酚-硫酸法测定方法、正交设计法—红外光谱法检测方法等;但目前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在提取检测方法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作者:王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究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9月-2015年6月间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5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对照组应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研究组加用红霉素,对比临床疗效、退热时间、止咳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80.0%,不良反应率8%低于对照组40%,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与安全性均有保障,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张译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文章主要思想说明氨氯地平加依那普利结合在一起治疗老年高血压时的效果还有他的安全系数。讲述了其使用方法,后结果证明十分见效,它是一种降低高血压的良药。
作者:王宝庆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提高肝胆外科对胆囊切除术后的护理观察能力提高护士的护理水平;方法对肝胆外科常见的胆囊结石进行术前术后及饮食方面的叙述;结果我科室的护士业务素质提高;结论肝胆外科的疾病复杂,护理方法也各不相同,护士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其护理业务水平。
作者:罗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1本草学和方书成就1.1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私人本草学巨着当推蜀人唐慎微编着的《证类本草》,此书为本草学上一部承前启后的巨着。唐慎微为士人看病,不收诊费,士人请看病就以名方秘录告之。
作者:张冠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偏瘫临床措施,及临床效果如何。方法:选自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实验样本并将其分为两组,每组有80名偏瘫患者,观察组偏瘫患者用清开灵注射液和醒脑静注射液等药物配合中医辨治联合治疗;对照组用常规的西医方式治疗,对两组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对脑卒中有一定的疗效,经过治疗可以有效减小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致残率。
作者:席婧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一“、仁”是儒家饮食养生观的内核(一)重视饮食卫生与健康儒家“仁爱”、“以人为本”的思想延伸到现代饮食文化中,就注重强调人们“食之健康”。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儒家更注重饮食的卫生与健康,并提出了健康饮食的一系列标准,多与中医的观点不谋而合,同时为后世饮食健康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作者:关雪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探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疝气患儿78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例数均为39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实行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予以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患儿,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儿,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临床治疗小儿疝气,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临床效果确切,有效缩短患儿手术时间,减少患儿术中出血量,降低患儿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较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梁宏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