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染色内镜及放大内镜下胃肠早期癌的现代诊治

姜泊

关键词:染色内镜, 内镜下治疗, 胃肠道肿瘤, 早期癌, 放大内镜, 粘膜下层, 染色技术, 浸润深度, 治疗方法, 诊断技术, 早期诊治, 手术治疗, 电子内镜, 粘膜层, 发现率, 选择, 切除, 分辨, 病变
摘要:随着电子内镜的改善与发展,分辨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电子放大内镜的发展及诊断技术的成熟,使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治成为可能,早期癌的发现率明显提高.通过采用放大内镜和粘膜染色技术已经使胃肠道微小病变的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成为现实,结合粘膜染色技术在放大内镜下不但可以判断是否有早期癌的发生,同时还可以判断早期癌的浸润深度即时作出治疗方法的选择,当癌浸润深度位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时,大多数可以在内镜下行EMR或EPMR切除,更深层的癌则选手术治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相关文献
  • 三九胃泰颗粒对实验性大鼠急性胃炎治疗前后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三九胃泰颗粒有消炎止痛、理气健胃功效,主治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本文通过建立实验性大鼠急性胃炎模型,对其治疗前后胃粘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的研究,以在组织学上为急性胃炎的治疗提供实验左证;通过其对体外培养Hp的抑菌实验,以期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机理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张敏;车艺;李强;孔古娅;钟春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诱导小鼠产生THL型保护性应答及免疫后胃炎

    目的研究以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为载体构建的重组幽门螺杆素酶A亚单位及过氧化氢酶、/尿素酶A亚单位融合蛋白疫苗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表达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尿素酶A亚单位(UreA)、过氧化氢酶(KatA)及尿素酶A亚单位/过氧化氢酶融合蛋白(Urea/KatA)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分别灌胃免疫小鼠,另设单纯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免疫鼠和生理盐水免疫鼠为对照.免疫4周后以幽门螺杆菌活菌攻击,比较各组胃粘膜的幽门螺杆菌定植密度,攻击前后血清中抗幽门螺杆菌抗体IgGl,IgG2a和IgA的变化,脾脏和胃粘膜中γ干扰素(1FN-γ)和白介素4(IL-4)mRNA表达变化及胃粘膜炎症情况.结果(1)KarA及Urea/Kara组的幽门螺杆菌定植密度显著下降,Urea组下降不明显.(2)和生理盐水组相比攻击前各鼠伤寒沙门氏菌免疫组IgGl,IgG2a均轻度升高而IgA无变化,攻击后各鼠伤寒沙门氏菌免疫组IgG2a升高显著,KatA和Urea/KatA组尤为明显,而IgGl和IgA的升高无统计学差异.(3)胃粘膜攻击前生理盐水组无IFN-γ表达,其余各组均100%表达;攻击后生理盐水组IFN-γ轻度表达但仍明显低于各鼠伤寒沙门氏菌免疫组.IL-4在攻击前后各组均无表达.(4)脾IFN-γ和IL-4在所有组攻击前后均全部表达.(5)攻击前各组鼠胃粘膜仅有散在少量白细胞,攻击后各鼠伤寒沙门氏菌免疫组出现明显以淋巴及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反应.结论以减毒鼠伤察沙门氏菌为载体构建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Katk、urek/kalk)可在小鼠体内诱导出以TH1反应为主并伴随免疫后胃炎的保护性免疫应答.

    作者:陈洁;陈旻湖;廖文俊;于君;梁伟强;陈为;胡晶津;沈祖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第五届全胃胃病学术大会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十二指肠溃疡患夜间酸突破现象初探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夜间酸突破现象及其与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8例,分别接受①每12h一次静注奥美拉唑40mg(静注1组);②每24h一次静注奥美拉唑40mg(静注2组);③每日二次口服奥美拉唑20mg(口服组).均用药5日并于第5天早上7.30时起连续24小时监测其胃内pH值.结果三组的平均胃内pH、平均中位pH、夜间平均胃内pH、和夜间平均中位pH均升高,以静注1组显著高于其它二组:静注2组的夜间pH<4.0的时间占夜间监测时间的百分比(35.7%±40.3%)显著长于口服组(1.5%±1.9%)和静注2组(1.2±2.3)(p<0.05);静注2组和口服组分别有4例(50.0%)和1例(12.5%)发生NAB,而静注1组无酸突破发生;合计9例Hp阴性中4例(44.4%)发生NAB,15例Hp阳性中只有1例(6.7%)出现NAB(p<0.05).结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中国人的NAB发生率低,可能与国人对奥美拉唑高敏感,且Hp感染率高有关.

    作者:沙卫红;李瑜元;聂玉强;戴寿军;余庆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慢传输性便秘结肠阿片受体的病理生理改变

    目的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慢传输性便秘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改变.方法应用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检测了患者结肠mu、Kappa阿片受体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TC患者结肠壁肌层ma、Kappa阿片受体含量增加.结论STC患者内源性阿片肽活性增加,肠道运动受抑制,提示阿片受体拮抗剂可能是治疗STC的一个新途径.

    作者:王亚旭;时德;刘宝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2002年国内主要消化系病学术会议动态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染色内镜及放大内镜下胃肠早期癌的现代诊治

    随着电子内镜的改善与发展,分辨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电子放大内镜的发展及诊断技术的成熟,使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治成为可能,早期癌的发现率明显提高.通过采用放大内镜和粘膜染色技术已经使胃肠道微小病变的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成为现实,结合粘膜染色技术在放大内镜下不但可以判断是否有早期癌的发生,同时还可以判断早期癌的浸润深度即时作出治疗方法的选择,当癌浸润深度位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时,大多数可以在内镜下行EMR或EPMR切除,更深层的癌则选手术治疗.

    作者:姜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Hp相关性胃疾病与胃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的关系

    目的探讨Hp感染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胃癌前期病变的关系.方法693例胃病患者,分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溃疡(GU)及十二指球部溃疡(DU)等四组,胃镜下观察粘膜病变、溃疡部位及性质,胃镜下取材,常规HE染色后观察组织学改变、Giemsa染色后观察Hp感染程度,统计分析Hp感染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的关系.结果四组胃疾病中,Hp感染程度与肠化尘程度差异显著(P<0.01),DU组的Hp感染率高于其它组(P<0.01),CAG组的胃肠化生率高(P<0.05);Hp阳性标本中,CAG组的胃肠化及不典型增生高(P<0.01):Hp阴性标本中,CAG组的胃肠本的胃肠化和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与Hp阴性标本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p与CAG并存时,癌前病变发生率高,其次为GU;建议在临床上,抗Hp治疗和对CAG、GU的治疗同时进行,并内镜随访.

    作者:吕礁;谢宇野;王石;毛欣;肖正达;王哓熙;金冠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维甲酸对肠癌组织维甲酸受体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用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测定肠癌组织细胞内维甲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RAR)含量和免疫组化法分析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探讨维甲酸(Retinoicacid,RA)对肠癌组织内RAR和PCNA表达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取Wistar大鼠160只,随机分4组,每组40只,其中第1、2组二甲基肼诱癌,第3、4组用生理盐水注射;于第7周开始,第2、3组按50mg/kg体重灌服维甲酸,每日1次,共8周.于7,14,21周每组处死8只,于28周全部处死大鼠.测定RAR的含量和计算PCNA指数.结果第1组肠癌发生率100%,第2组20%,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肠组织细胞核内存在丰富的RAR,而肠癌组织RAP,含量明显减少,且主要表现为数量的降低;肠癌组织PCNA指数较正常组织高;RA对正常组织、肠癌组织内的RAP,和PCNA表达有显著性影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可以减少二甲基肼诱发肠癌的发生:肠癌组织细胞内存在着RAR表达的异常;周期蛋白PCNA可以反映肠癌细胞的增殖和预后;RA对肠癌组织的RAR和PCNA有调控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樊卫;卫洪波;韩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第二届肠镜单人操作法与大肠Ⅱc病变诊治学习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腹痛、腹胀、腹部包块、休克

    一、病历摘要患者男性30岁,已婚,供销员,因右腰腹痛2天,伴恶心,呕吐1天于2000.6.5.11Am车床送入院.

    作者:陈浩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4C-尿素呼气试验评价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疗效

    幽门螺杆菌(Hp)和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有密切关系,近年的研究还认为Hp是胃癌的一个危险因子;根除Hp可使Hp相关活动性胃炎缓解、溃疡愈合并降低其复发[1],因此临床上监测Hp是否被根除有重要意义.尿素呼气试验(urea breath test,UBT)是目前诊断Hp理想的非侵入性检查,其用于检测根除Hp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血清学检查[2].UBT为根除Hp治疗的病人进行监测提供了理想的方法.我们应用14C-UBT对接受Hp根除的病人进行了随访,并与其他胃镜依赖的Hp诊断技术进行了比较.

    作者:徐克强;王继德;张万岱;黄文峰;周殿元;张亚历;姜泊;李子旭;孙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国际消化系病主要学术会议动态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三九胃泰冲剂对慢性胃炎疗效观察的临床多中心研究

    三九胃泰冲剂由三桠苦、九里香、白芍等组成,具有消炎止痛,理气健胃的作用,主治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上消化道疾病.1994年三九胃泰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为进一步观察三九胃泰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临床实验的再验证.在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药理基地负责组织下,由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广州市中医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消化研究所五家医院于1995年10月至1997年12月实施完成.

    作者:张万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临床意义及诊治

    背景: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起源于大肠粘膜的一类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粘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称之为测向发育型肿瘤.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其病变形态和发生发展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腺瘤,LST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并已有动态观察表明LST病变可以在3年内发展为进展期大肠癌.方法:应用放大内镜及粘膜染色方法在近一年共共检查2920名患者.结果:发现25例侧向发育型肿瘤,共26个病变.其中颗粒均一型11例,结节混合型15例,粘膜内癌3例,锯齿状肿瘤2例;病变大为60X72mm,小为11X12mm;11~20mm有6个;21~30mm:9个;31mm以上有11个病变.在26例病变中,腺管开口类型主要以Ⅳ型腺管开口为主,占61.54%(16/26);表现为VA型腺管开口的LST的3例患者,病理诊断为粘膜内癌,7例表现为IIIL型腺管开口类型的病例,病理诊断为管状绒毛状腺瘤;26例病变全部在发现病变的同时或择期进行EMR或EPMR切除治疗.全部病例末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对LST的临床检出必须应用粘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对有肠道粘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的征象必须进行粘膜染色,以发现病变.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Ⅳ型或IIIL型,而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一但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已经表明有癌变发生.

    作者:姜泊;刘思德;智发朝;潘德寿;周丹;万田谟;周殿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肠易激综合症抗抑郁治疗的初步临床观察

    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和肠道功能失调,缺乏病理结构改变及生化学异常改变证据为主要特征,迄今原因未明的胃肠道疾病症状群,临床上十分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IBS的病理生理基础及产生机制特征是内脏对生理性和非生理性刺激的反应性增高,临床表现多样化,缺乏客观可靠的疗效判定标准,单一治疗难以奏效[1].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抗抑郁治疗在IBS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张秋生;吴子刚;彭侠彪;崔惠敏;全华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三九胃泰颗粒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修复作用

    目的观察三九胃泰颗粒对胃粘膜损伤修复和细胞增殖活性调控的影响.方法采用无水乙醇1 mL胃饲诱发急性胃粘膜损伤大鼠模型并用三九胃泰颗粒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胃上皮细胞的增殖改变,早期应答基因c-jun和c-met的表达.结果三九胃泰颗粒、胃苏颗粒、养胃冲剂及丽珠得乐治疗组大鼠胃粘膜损伤指数(UI)均显著低于无水乙醇模型组及自然恢复组,尤以三九胃泰颗粒治疗后为甚(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三九胃泰颗粒、胃苏颗粒、养胃冲剂及丽珠得乐治疗组大鼠胃粘膜PCNA标记的阳性细胞数量、c-jun和c-met的阳性表达均有高于无水乙醇模型组及自然恢复组的趋势,尤以三九胃泰颗粒治疗后为甚(P<0.05).结论三九胃泰颗粒能促进急性胃粘膜损伤的修复.

    作者:张万岱;姚永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幽门螺杆菌与胃肠外疾病

    现已公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下称Hp)与四种上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①慢性胃炎;②消化性溃疡;③MALT淋巴瘤;④胃癌、在对Hp与胃病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人们开始注意其与胃肠道外疾病的关系.Hp对其它系统的致病基于以下特点:Hp感染是一种慢性持续性感染:局部感染可能引起系统性反应:持续感染可诱导慢性炎症和免疫反应,导致原位和远处损伤.Hp感染特别是毒力菌株感染可通过引起局部炎症、释放毒素入血、诱导炎性因子增多、增加自由基生成及形成交叉免疫反应等途径而致病.

    作者:高文;胡伏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慢性胃病、胃癌患者TGFα和cycUnE表达与中医脾症分型的关系

    目的探索慢性胃病、胃癌中TGFα和cyclin E表达与中医脾症分型的关系.方法在慢性胃病和胃癌患者中,选取中医脾气(阳)虚、脾阴虚、脾胃湿热、寒湿困脾证患者共143例,进行胃粘膜组织的TGF α和cyclin E免疫组化染色,对各证型的TGF α和cyclin E表达进行比较,并分析它们表达的相关性.结果TGF α和cyclin E在上述四种中医证型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TGF α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5.8%、33..3%、41..2%和19.0%,cyclin E则分别为7.9%、27.3%、31.4%利14.3%.TGFα和cyclin E表达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在慢性胃病、胃癌中,TGF α和cyclinE表达在不同中医证型中有明显差异,在脾胃湿热和脾阴虚证型中较高,在寒湿困脾和脾气(阳)虚证型中较低.TGF α和cyclin E表达存在相关关系.

    作者:梁卫江;张万岱;张振书;阎曦;张述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肠绞窄缺血术后肠管活力变化及监测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肠绞窄缺血术后肠管活力的变化情况及建立监测方向.方法不同情况(缺血时间、缺血肠管长度)的绞窄缺血肠管病例的胃内给予微量的同位素标记物99mTc-DTPA(二乙烯三胺戊乙酸)作功能示踪(口服耐量实验法)并结合组织形态学的方法研究绞窄缺血肠管在恢复血供后的不同时相肠管功能和组织损伤变化的情况.结果绞窄缺血肠管术后血液对99m Tc-DTPA的吸收与肠缺血损害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与缺血肠管长度关系不大.腹腔液的观察能很敏感地反映出肠穿孔.结论对绞窄缺血肠管在恢复血供的同时向冒内给予少量99mnTc-DTPA能够为术后肠管活力的变化情况(包括组织损伤的不同程度和肠穿孔等情况)提供一个敏感而实用的监测指标.此法可望成为监测急性肠缺血术后肠管活力变化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蒋学武;胡廷泽;韦福康;陈绍基;赖亚曼;陈中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