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丽;赵彤;蔡俊杰;李小卫
兰索拉唑(Lansoprazole)为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我院应用其治疗活动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周疗效显著,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作者:侯俊;黄志强;张焕卿 刊期: 1997年第02期
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致命的并发症,首次出血死亡率可高达50%,再次出血死亡率达60%.及时有效的控制出血,降低死亡率是当前肝硬化门脉高压治疗的目标.自从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octreotide)问世以来,各家报告疗效不一.本研究将奥曲肽与传统治疗方法,即垂体后叶素和气囊填塞疗法作一对照观察,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龚飞跃;陈剑明;黄燕芳;黄永强 刊期: 1997年第02期
癌胚抗原(CEA)是一种重要的肿瘤胚胎蛋白,目前已成为多种恶性肿瘤的重要标记物,广泛地应用于原发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和研究中[1].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CEA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和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EA在血清和肝癌组织中表达的相互关系,为临床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张文丽;赵彤;蔡俊杰;李小卫 刊期: 1997年第02期
东亚钳蝎毒是东亚钳蝎毒腺细胞分泌的一种含多种生物活性成份的小分子肽,对大肠癌细胞有显著抑杀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蝎毒素对大肠癌细胞抑杀的作用机制,我们对蝎毒素对Wistar鼠实验性大肠癌细胞核Ag-NOR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作者:刘江宁;吴保平;李冬晖;高春芳 刊期: 1997年第02期
萎缩性胃炎则一般被认为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Hp与不同类型的胃炎之间的关系,我们对1165例Hp阳性及1403例Hp阴性慢性胃炎患者从胃粘膜病理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
作者:田虹;王俊雅;尹颂超;缪惠标 刊期: 1997年第02期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是由下丘脑分离出来的具有14个氨基酸的肽类激素.自1991年以来,我们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中、重型胰腺炎7例,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淑琴;陈琳 刊期: 1997年第02期
我院自1992年~1996年4年间共收治小儿上消化道异物54例,其中金属性异物31例,均经内镜取出,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贺克俭;蔡娟 刊期: 1997年第02期
本文对伴有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男性患者30例和肝硬化男性患者30例检测血清雌二醇和泌乳素水平,探讨二者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结果显示两组病人的雌二醇和泌乳素均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加(P<0.01),原发性肝癌组两种激素水平较肝硬化组亦明显增加(P<0.01).提示,在肝硬化基础上的原发性肝癌形成过程中,雌二醇和泌乳素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王文奇;王义国;彭宪宝;陈珠峰;王民玉 刊期: 1997年第02期
患者,女,58岁.因排便异常于1996年11月6日在某医院做纤维结肠镜检查术.当结肠镜插入20cm左右时,患者感腹部胀痛,停止检查.起身时颈部变粗,有麻胀感,无呼吸困难.该院即行X线胸腹透视,未发现异常.1小时后腹部胀痛加重,颈部继续增粗,遂转我院.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尚好,呼吸平稳,颈胸背部、臀部、双大腿内侧均可触及皮下气肿征.心肺未发现异常.
作者:卢伟良 刊期: 1997年第02期
为明确本地区患者幽门螺杆菌(Hp)根除后再感染和溃疡复发情况,本研究以14C-尿素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查(尿素酶、组织学及细菌培养),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根除后共184例进行2年定期随访,并配合随机引物扩增的DNA多态指模技术鉴定Hp复发与再感染.结果发现:Hp根除后第1、2年再感染率为0.55%和0.56%;Hp持续阴性者仅有1.1%溃疡复发;全部病例未发生溃疡出血,而同期Hp无根除的对照组2年溃疡累积再出血率为26.6%(P<0.005).结果证明,成人患者Hp根除后对Hp再感染不易感,发展中国家Hp根除后再感染率也相当低,以预防溃疡复发为目的的Hp根除疗法同样适用于高Hp感染率地区.
作者:崔毅;胡品津;陈旻湖;陈为;刘思纯;李初俊;曾志荣 刊期: 1997年第02期
1.我国幽门螺杆菌(Hp)研究现状:(1)Hp在我国普通人群中的感染率在50%~80%之间,属于高感染国家,可经口传播;与居住条件、人口密度、饮食卫生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尚不明朗.(2)高毒力株比例较高,但尚缺乏多地区多中心的大规模对照研究;未产生公认的分型系统;现有资料表明我国Hp菌株对甲硝唑耐药率较低;Hp的形态变异在致病与治疗中的作用已开始受到重视,但纯变异株的不易获得限制了研究的深入开展.
作者:周殿元;张万岱;王继德;徐克强 刊期: 1997年第02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溃疡病的病因之一,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Wlcer,DU)与微量元素关系密切,Hp与微量元素关系应进一步探讨,对Hp阳性DU,Hp根除后Hp阳性转阴DU血清微量元素测定,并与Hp阴性DU组对照,了解其间的关系.
作者:王俊雅;尹颂超;田虹;梁业成;李增禧 刊期: 1997年第02期
第六届全军消化病学术大会于1997年5月26~30日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召开,与会代表250余人,来自全军137所单位,并特邀了国内相关学科的著名专家十余人参加,本次会议选收的论文共516篇,大会宣读55篇,军内外专家共作了专题讲座14次,就有关肝纤维化、病毒性肝炎、Hp、胃肠肿瘤相关基因、基因治疗等消化学科的新进展向与会代表做了介绍,现将大会主要内容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2期
目的:将外源性IL-6基因导入大肠癌细胞,建立IL-6基因表达株,观察IL-6转基因表达对大肠癌细胞的体内外抑制作用.方法:参照分子克隆技术将构建成功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ZIPIL-6cDNA转染PA317包装细胞,以G418筛选抗性细胞,常规制备重组病毒液并感染大肠癌HT-29细胞,采用Northern Blot分析基因转录水平,ELISA法和MTT显色法检测蛋白表达的量与活性,以细胞生长曲线和集落形成实验以及裸鼠移植瘤实验观察转导株的体内外抑瘤作用.结果:制备了高滴度的重组病毒液(5.1×105cfu/ml),建立了稳定表达IL-6的转导细胞(HT-29IL-6),表达的量与活性分别为1132.5pg/ml/106cells 24h与150U/ml,转导株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2.5天,对数生长期在4~7天之间,集落形成率和抑制率分别是2.21%和50%,接种裸鼠皮下的出瘤时间为13.5天,终瘤体直径在6.5~8.5mm之间,移植瘤标本镜下可见大量凋亡细胞,以上结果与非转导株HT-29细胞相比,均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的介导,IL-6基因能稳定整合在靶细胞染色体并进行有效的转录表达,IL-6转基因表达可明显抑制大肠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和体内移植瘤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肖冰;姜泊;周殿元;张万岱;张亚历 刊期: 1997年第02期
本文采用大剂量阿霉素诱导出一株对阿霉素耐药的胃癌细胞系SGC7901/Adr.SGC7901/Adr对长春新碱、丝裂霉素C有交叉耐药性,其中对长春新碱耐药性高,但对5-Fu依然存在敏感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阿霉素荧光强度,发现SCG7901/Adr细胞内阿霉素浓度明显低于SGC7901,提示细胞内药物蓄积减少是导致SGC7901/Adr产生多药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作者:安华章;樊代明;周绍娟 刊期: 1997年第02期
微小平坦及凹陷型大肠肿瘤近年来受到消化内镜医师的重视.日本学者于1977年报告了早期凹陷型大肠癌.嗣后,日本及欧美国家有关平坦及凹陷型病变的研究不断深入.从临床角度讲,此类肿瘤易浸润并易恶变,因此早期识别及检出并进行治疗非常重要.本文目的旨在回顾性分析我院自开展纤维结肠镜检查以来所检出的平坦及凹陷性大肠肿瘤的内镜下所见的特点及组织学特征,以使国内同道对该类病变有进一步了解,从而提高内镜下大肠肿瘤的检出率.
作者:韩英;晨志敏;李雅君;张红光;曹建彪;李世荣 刊期: 1997年第02期
为证实TGF-β1转基因表达对HT-29细胞株体内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将正反义TGF-β1基因转染后克隆出的抗性细胞株分别接种裸鼠皮下.结果证实:TGF-β1基因表达对裸鼠移植瘤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导致出瘤时间延长,肿瘤增殖速度减慢.TGF-β1抑制大肠癌细胞发生发展作用机制可能与TGF-β1基因表达产物启动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姜泊;周殿元 刊期: 1997年第02期
幽门螺杆菌(Hp)已发现15年,经研究Hp感染与人B型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如不治疗,感染可持续多年,而且对胃癌的发生是个重要的危险因素,造成这种反应的差异有细菌毒力和宿主免疫应答两方面的原因.Hp的致病机制有赖于毒力(定居)因素和致病因素,Hp具有适应性酶和蛋白以及粘附于细胞的能力,使其在胃腔不利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其分泌的毒素和诱导的炎性介质,直接破坏胃粘膜屏障或引起胃酸和消化活性的改变而导致胃粘膜损伤,本文将重点讨论几个与Hp致病机制有关的因素.
作者:姜若兰 刊期: 1997年第02期
我院1983年3月~1995年12月在11238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其检出消化性溃疡(PU)3882例,其中复合性溃疡(CU)388例,占同期PU总数的9.72%(388/3882).现将本组资料结合文献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周鹏志;潘浩霖;黄惠娟 刊期: 1997年第02期
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胃癌致死占恶性肿瘤死亡的23%,胃癌的治疗现仍以手术为主,早期胃癌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90%以上,但进展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低于20%,且有部分病例不能手术切除,近期国内外学者在手术前进行辅助化疗即新辅助化疗,可有效地缩小原发灶、消灭微小转移灶,减少手术范围和手术操作导致的癌细胞扩散,从而提高了手术切除率,改善预后,延长病人存活时间.本文就胃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意义、可能机理和现状作一简述.
作者:宋谦;刘国龙;盛信秀 刊期: 199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