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奇;王义国;彭宪宝;陈珠峰;王民玉
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致命的并发症,首次出血死亡率可高达50%,再次出血死亡率达60%.及时有效的控制出血,降低死亡率是当前肝硬化门脉高压治疗的目标.自从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octreotide)问世以来,各家报告疗效不一.本研究将奥曲肽与传统治疗方法,即垂体后叶素和气囊填塞疗法作一对照观察,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龚飞跃;陈剑明;黄燕芳;黄永强 刊期: 1997年第02期
1965年Gold等首先从人结肠癌组织提取到一种肿瘤相关抗原,并命名为癌胚抗原(CEA).它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约为200,000.Gold等并于1969年建立了CEA的放射免疫分析法,用于结直肠癌的诊断.近30年来,CEA的检测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尤其是大肠癌的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观察等.本文报告61例大肠癌患者血清CEA浓度与其病理分期的关系.
作者:范义湘 刊期: 1997年第02期
我院自1992年~1996年4年间共收治小儿上消化道异物54例,其中金属性异物31例,均经内镜取出,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贺克俭;蔡娟 刊期: 1997年第02期
根治性手术目前仍是治疗直肠癌的重要手段.但手术后局部复发率较高,可达35%甚或更高.局部复发不但是影响直肠癌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而且能造成病人的极端痛苦,引起会阴部及骶前持久性剧烈疼痛.为防止直肠部局部复发,国内外目前多采用术后化疗和放疗,但副作用大,解除临床症状不彻底.我们采用的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再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于伯亚;周正端;鞠群 刊期: 1997年第02期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SRUS)是少见的良性大肠疾病,通常表现为直肠慢性难治性溃疡,多为单发,易误诊,我院自1986年至1995年共行纤维结肠镜检查8204例,确诊为SRUS的有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纯炽;杨冬华;余建林 刊期: 1997年第02期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血小板减少,其中的免疫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我们对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PA-IgA)及血小板数进行了测定,同时观察了11例肝硬化患者脾栓塞后血小板数及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的变化,以进一步探讨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理.
作者:王秀敏;董洪林;付春彬;李瑞清 刊期: 1997年第02期
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治疗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CPH)食管静脉反复破裂出血病人,平均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6士0.7kPa,降至术后1.73±0.35kPa,术后24小时全部病例出血均停止,门静脉血流阻力系数降低,曲张静脉消失或减轻.TIPSS治疗门脉高压食管静脉反复性出血具有损伤小、合并症少,近期疗效确切等特点,是治疗门脉高压食道静脉破裂出血的首选方法.
作者:毛华;杨冬华;徐明符 刊期: 1997年第02期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是由下丘脑分离出来的具有14个氨基酸的肽类激素.自1991年以来,我们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中、重型胰腺炎7例,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淑琴;陈琳 刊期: 1997年第02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是近年来发展较迅速的一类方法,特别是对老年人胆石病尤为重要.据统计,老年人胆石病发病率:60~70岁者为40%,80岁以上者为55%左右.由于老年人全身各器官功能及结构状态都在进行性衰退,胆石病的表现往往不典型、病情变化复杂,常合并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治疗难度较大,出现严重并发症时,病死率也较高.本文总结了于1994年10月~1996年12月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老年人胆石病82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欧阳松华 刊期: 1997年第02期
1997年4月21日至25日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幽门螺杆菌专题学术研讨会,大会收到348篇论文,分别来自除西藏、台湾以外的全国各省市;出席会议正式代表430余名,列席代表近百名,大会特邀全国消化界的60余位著名专家莅会指导.大会采取专题报告、大会发言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作者:周殿元;张万岱;王继德;徐克强 刊期: 1997年第02期
探条扩张法是内镜治疗食管狭窄的方法之一,安全经济.一般需在X线监视下进行.但无X线监视下探条扩张食管狭窄文献报道不多.我们自1992~1995年间对32例食管狭窄的患者进行扩张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聂道鸿;方明馨 刊期: 1997年第02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复发有密切关系[1].在1995年至1996年我们通过胃镜活检粘膜标本进行尿素酶试验检查,探讨了Hp与上消化道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谭小燕 刊期: 1997年第02期
本文采用大剂量阿霉素诱导出一株对阿霉素耐药的胃癌细胞系SGC7901/Adr.SGC7901/Adr对长春新碱、丝裂霉素C有交叉耐药性,其中对长春新碱耐药性高,但对5-Fu依然存在敏感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阿霉素荧光强度,发现SCG7901/Adr细胞内阿霉素浓度明显低于SGC7901,提示细胞内药物蓄积减少是导致SGC7901/Adr产生多药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作者:安华章;樊代明;周绍娟 刊期: 1997年第02期
幽门螺杆菌(Hp)不仅可以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而且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但Hp如何致病尚未阐明.因此Hp与宿主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作者:钱可大 刊期: 1997年第02期
幽门螺杆菌(Hp)已发现15年,经研究Hp感染与人B型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如不治疗,感染可持续多年,而且对胃癌的发生是个重要的危险因素,造成这种反应的差异有细菌毒力和宿主免疫应答两方面的原因.Hp的致病机制有赖于毒力(定居)因素和致病因素,Hp具有适应性酶和蛋白以及粘附于细胞的能力,使其在胃腔不利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其分泌的毒素和诱导的炎性介质,直接破坏胃粘膜屏障或引起胃酸和消化活性的改变而导致胃粘膜损伤,本文将重点讨论几个与Hp致病机制有关的因素.
作者:姜若兰 刊期: 1997年第02期
本研究旨在以悉尼系统为基础,利用常规内镜下活检取材,探讨除菌前后Hp感染或残留与胃粘膜炎症的关系,为Hp感染胃粘膜的观察提出一种规范化评价方法.通过对1237例内镜活检及316例除菌治疗后复检病例的观察,表明该分级系统标准易于掌握,能客观反映Hp感染后胃粘膜生物学特性,特别适合于Hp感染后胃粘膜炎症程度的判断和除菌治疗效果的评价,适于临床推广.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由于胃窦、胃角或胃体部位取材,Hp的检出率及定植量并无明显的差异,因此临床内镜活检中,无需强调多点或多部位取材.
作者:张亚历;周殿元;温敏;山田宣孝 刊期: 1997年第02期
本文应用COX回归模型(COX regression model,简COX模型)对125例大肠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筛选出对大肠癌预后有显著影响的3项指标,建立了大肠癌术后生存预报的数学模型,并探讨了COX模型的临床应用,为大肠癌预后的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泊 刊期: 1997年第02期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复发的主要因素,对有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除给予制酸药外尚需抗生素治疗已逐步成为共识[1].以质子泵抑制剂为核心的三联疗法效佳,副作用小.我们用奥美拉唑(Ome)加阿莫西林(Amx)、甲硝唑(Met)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探讨其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
作者:徐显林;张印;钟华 刊期: 1997年第02期
瘙痒是一种很痛苦的症状,常并发于肝胆疾患引起的肝胆淤积综合征.胆汁淤积性瘙痒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它不仅妨碍正常的活动,甚至引起失眠和自杀倾向.这种瘙痒是肝移植的一个指征.胃肠病学家面对这类问题常因缺乏合适的选择,无法使病人得到根本缓解而感到无能为力和丧失信心.以往采用的Heroin法(如血浆活性碳吸附再灌注,使部分胆汁体外分流)表明常规的抗瘙痒治疗通常是无效的.如果仍采取经验性处理的原则,而不是在明确致病机理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理论,这种令人棘手的情况可能还不会在根本上得到解决.
作者:Jones EA;Bergasa NV;邹明 刊期: 1997年第02期
第六届全军消化病学术大会于1997年5月26~30日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召开,与会代表250余人,来自全军137所单位,并特邀了国内相关学科的著名专家十余人参加,本次会议选收的论文共516篇,大会宣读55篇,军内外专家共作了专题讲座14次,就有关肝纤维化、病毒性肝炎、Hp、胃肠肿瘤相关基因、基因治疗等消化学科的新进展向与会代表做了介绍,现将大会主要内容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