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38例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分析

谭小燕

关键词:
摘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复发有密切关系[1].在1995年至1996年我们通过胃镜活检粘膜标本进行尿素酶试验检查,探讨了Hp与上消化道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分析如下.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相关文献
  •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再手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目前仍是治疗直肠癌的重要手段.但手术后局部复发率较高,可达35%甚或更高.局部复发不但是影响直肠癌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而且能造成病人的极端痛苦,引起会阴部及骶前持久性剧烈疼痛.为防止直肠部局部复发,国内外目前多采用术后化疗和放疗,但副作用大,解除临床症状不彻底.我们采用的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再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于伯亚;周正端;鞠群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5'核苷酸磷酸二酯酮同工酶V和甲胎蛋白联检对肝癌诊断意义的评价

    为评价血清5′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同工酶V(5′NPD-V)和甲胎蛋白(AFP)联检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意义.本文分别采用聚丙烯酰胺电泳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90例PHC和84例良性肝病患者血清5′NPD-V和AFP浓度(≤25ng/ml为阴性).结果显示PHC患者血清5′NPD-V和AFP的阳性率分别为77.8%和76.7%,两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0%,显著高于任一单项阳性率(p<0.05),5′NPD-V在AFP阴性或低浓度升高的PHC中阳性率为59.5%.从而提示5′NPD-V有助于AFP阴性或低浓度升高PHC的诊断,两者联合检测显著提高PHC的检出率.

    作者:陈俊忠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肝源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肝硬化病人易并发消化性溃疡,有肝源性溃疡(Hepalogenic ulcer)之称,但肝源性溃疡与Hp的关系尚不清楚[1].故本文对肝源性溃疡与Hp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作者:孙士东;高振升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一株胃癌耐药细胞系的建立及其耐药的可能机制

    本文采用大剂量阿霉素诱导出一株对阿霉素耐药的胃癌细胞系SGC7901/Adr.SGC7901/Adr对长春新碱、丝裂霉素C有交叉耐药性,其中对长春新碱耐药性高,但对5-Fu依然存在敏感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阿霉素荧光强度,发现SCG7901/Adr细胞内阿霉素浓度明显低于SGC7901,提示细胞内药物蓄积减少是导致SGC7901/Adr产生多药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作者:安华章;樊代明;周绍娟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438例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分析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复发有密切关系[1].在1995年至1996年我们通过胃镜活检粘膜标本进行尿素酶试验检查,探讨了Hp与上消化道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谭小燕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套扎疗法--附15例临床分析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是近几年来国内外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新方法.其机理是使结扎后的静脉血流切断,静脉腔内血栓形成,结扎处粘膜和粘膜下层局部缺血坏死、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疤痕.实践证明其安全、有效、简单易行.我院1994年以来用EVL治疗EVB患者15例,疗效满意.下面就本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王春丁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大肠癌预后的多因素COX模型分析

    本文应用COX回归模型(COX regression model,简COX模型)对125例大肠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筛选出对大肠癌预后有显著影响的3项指标,建立了大肠癌术后生存预报的数学模型,并探讨了COX模型的临床应用,为大肠癌预后的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泊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兰索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周疗效观察

    兰索拉唑(Lansoprazole)为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我院应用其治疗活动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周疗效显著,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作者:侯俊;黄志强;张焕卿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关于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

    1.我国幽门螺杆菌(Hp)研究现状:(1)Hp在我国普通人群中的感染率在50%~80%之间,属于高感染国家,可经口传播;与居住条件、人口密度、饮食卫生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尚不明朗.(2)高毒力株比例较高,但尚缺乏多地区多中心的大规模对照研究;未产生公认的分型系统;现有资料表明我国Hp菌株对甲硝唑耐药率较低;Hp的形态变异在致病与治疗中的作用已开始受到重视,但纯变异株的不易获得限制了研究的深入开展.

    作者:周殿元;张万岱;王继德;徐克强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及胆汁酸检测对肝病的诊断价值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作为肿瘤标志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胆汁酸的生成和代谢与肝脏功能关系密切,是反映肝实质损害的一个敏感指标,本文采用速率法、终点法检测了183例肝病患者(其中肝硬化30例,急性肝炎82例,肝癌71例)及110例正常成人血清γ-GT、ALP及总胆汁酸(TBA)水平,探讨其对肝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檀风海;姜云飞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生长抑素治疗急性中、重型胰腺炎--附7例报告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是由下丘脑分离出来的具有14个氨基酸的肽类激素.自1991年以来,我们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中、重型胰腺炎7例,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淑琴;陈琳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胆石病8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是近年来发展较迅速的一类方法,特别是对老年人胆石病尤为重要.据统计,老年人胆石病发病率:60~70岁者为40%,80岁以上者为55%左右.由于老年人全身各器官功能及结构状态都在进行性衰退,胆石病的表现往往不典型、病情变化复杂,常合并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治疗难度较大,出现严重并发症时,病死率也较高.本文总结了于1994年10月~1996年12月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老年人胆石病82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欧阳松华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无X线监视下扩张治疗食管狭窄的探讨

    探条扩张法是内镜治疗食管狭窄的方法之一,安全经济.一般需在X线监视下进行.但无X线监视下探条扩张食管狭窄文献报道不多.我们自1992~1995年间对32例食管狭窄的患者进行扩张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聂道鸿;方明馨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B超引导下硬化剂注射治疗肝囊肿

    本文报道了19例共34个肝囊肿应用B超引导装置硬化剂(无水乙醇或四环素注射液)注射治疗的效果.结果表明:单纯性囊肿治愈率89.5%,有效率100%,囊肿越小,效果越好,治愈时间越短;多囊肝治疗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一次穿刺成功率100%.本法简单、易行,无严重并发症,是非手术治疗肝囊肿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蓝琳;朱晓东;侯淑琴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细菌感染

    我们回顾性地研究了111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其中包括400例乙肝肝硬化肝癌患者)的各种细菌感染的发生率.探讨乙肝肝硬化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结果显示肝硬化病人的细菌感染率为15.4%.与肝硬化肝癌病人的细菌感染率15.3%相近,当肝硬化程度按Child-Pugh分级时,肝硬化病人A级感染率为2.3%,B级为8.0%,C级为26.4%;肝硬化肝癌病人A级感染率为3.3%,B级为11.1%,C级为31.2%.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增加,细菌感染率越高,严重的细菌感染发生在B级和C级患者.说明乙肝肝硬化病人的细菌感染率主要与肝硬化有关,与肝癌关系不大.

    作者:肖小炜;郭奉云;袁光辉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免疫发病机制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血小板减少,其中的免疫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我们对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PA-IgA)及血小板数进行了测定,同时观察了11例肝硬化患者脾栓塞后血小板数及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的变化,以进一步探讨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理.

    作者:王秀敏;董洪林;付春彬;李瑞清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78例病因及心电图改变分析

    本文总结我院自1991年至1995年以来60岁以上78例患上消化道出血的住院老年病人,以期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上寻求规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建宜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再感染与溃疡复发

    为明确本地区患者幽门螺杆菌(Hp)根除后再感染和溃疡复发情况,本研究以14C-尿素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查(尿素酶、组织学及细菌培养),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根除后共184例进行2年定期随访,并配合随机引物扩增的DNA多态指模技术鉴定Hp复发与再感染.结果发现:Hp根除后第1、2年再感染率为0.55%和0.56%;Hp持续阴性者仅有1.1%溃疡复发;全部病例未发生溃疡出血,而同期Hp无根除的对照组2年溃疡累积再出血率为26.6%(P<0.005).结果证明,成人患者Hp根除后对Hp再感染不易感,发展中国家Hp根除后再感染率也相当低,以预防溃疡复发为目的的Hp根除疗法同样适用于高Hp感染率地区.

    作者:崔毅;胡品津;陈旻湖;陈为;刘思纯;李初俊;曾志荣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胆汁淤积性瘙痒的原因

    瘙痒是一种很痛苦的症状,常并发于肝胆疾患引起的肝胆淤积综合征.胆汁淤积性瘙痒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它不仅妨碍正常的活动,甚至引起失眠和自杀倾向.这种瘙痒是肝移植的一个指征.胃肠病学家面对这类问题常因缺乏合适的选择,无法使病人得到根本缓解而感到无能为力和丧失信心.以往采用的Heroin法(如血浆活性碳吸附再灌注,使部分胆汁体外分流)表明常规的抗瘙痒治疗通常是无效的.如果仍采取经验性处理的原则,而不是在明确致病机理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理论,这种令人棘手的情况可能还不会在根本上得到解决.

    作者:Jones EA;Bergasa NV;邹明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治疗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CPH)食管静脉反复破裂出血病人,平均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6士0.7kPa,降至术后1.73±0.35kPa,术后24小时全部病例出血均停止,门静脉血流阻力系数降低,曲张静脉消失或减轻.TIPSS治疗门脉高压食管静脉反复性出血具有损伤小、合并症少,近期疗效确切等特点,是治疗门脉高压食道静脉破裂出血的首选方法.

    作者:毛华;杨冬华;徐明符 刊期: 1997年第02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