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源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孙士东;高振升

关键词:
摘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肝硬化病人易并发消化性溃疡,有肝源性溃疡(Hepalogenic ulcer)之称,但肝源性溃疡与Hp的关系尚不清楚[1].故本文对肝源性溃疡与Hp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相关文献
  • 幽门螺杆菌相关受体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Hp)不仅可以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而且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但Hp如何致病尚未阐明.因此Hp与宿主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作者:钱可大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第六届全军消化病学术会议纪要

    第六届全军消化病学术大会于1997年5月26~30日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召开,与会代表250余人,来自全军137所单位,并特邀了国内相关学科的著名专家十余人参加,本次会议选收的论文共516篇,大会宣读55篇,军内外专家共作了专题讲座14次,就有关肝纤维化、病毒性肝炎、Hp、胃肠肿瘤相关基因、基因治疗等消化学科的新进展向与会代表做了介绍,现将大会主要内容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病原学基础与应用研究

    近三年我们主要进行了下列有关幽门螺杆菌病原学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现分述如下.(一)病原学研究1.人胃螺杆菌的分离培养:我们首次从一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胃粘膜活检组织中成功地分离到一株人胃螺杆菌(Helicobacter heilmani,Hh)并观察到此菌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混合感染存在,Hh直径0.3μm(在扫描电镜下测量),氧化酶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并有很强的尿素酶活性.

    作者:陈晶晶;张建中;蒋秀高;杨昭徐;梁还霞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幽门螺杆菌专题学术研讨会纪要

    1997年4月21日至25日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幽门螺杆菌专题学术研讨会,大会收到348篇论文,分别来自除西藏、台湾以外的全国各省市;出席会议正式代表430余名,列席代表近百名,大会特邀全国消化界的60余位著名专家莅会指导.大会采取专题报告、大会发言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作者:周殿元;张万岱;王继德;徐克强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悉尼系统的再评价:内镜活检对除菌前后胃粘膜炎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精确判断

    本研究旨在以悉尼系统为基础,利用常规内镜下活检取材,探讨除菌前后Hp感染或残留与胃粘膜炎症的关系,为Hp感染胃粘膜的观察提出一种规范化评价方法.通过对1237例内镜活检及316例除菌治疗后复检病例的观察,表明该分级系统标准易于掌握,能客观反映Hp感染后胃粘膜生物学特性,特别适合于Hp感染后胃粘膜炎症程度的判断和除菌治疗效果的评价,适于临床推广.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由于胃窦、胃角或胃体部位取材,Hp的检出率及定植量并无明显的差异,因此临床内镜活检中,无需强调多点或多部位取材.

    作者:张亚历;周殿元;温敏;山田宣孝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再手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目前仍是治疗直肠癌的重要手段.但手术后局部复发率较高,可达35%甚或更高.局部复发不但是影响直肠癌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而且能造成病人的极端痛苦,引起会阴部及骶前持久性剧烈疼痛.为防止直肠部局部复发,国内外目前多采用术后化疗和放疗,但副作用大,解除临床症状不彻底.我们采用的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再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于伯亚;周正端;鞠群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大肠癌预后的多因素COX模型分析

    本文应用COX回归模型(COX regression model,简COX模型)对125例大肠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筛选出对大肠癌预后有显著影响的3项指标,建立了大肠癌术后生存预报的数学模型,并探讨了COX模型的临床应用,为大肠癌预后的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泊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5'核苷酸磷酸二酯酮同工酶V和甲胎蛋白联检对肝癌诊断意义的评价

    为评价血清5′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同工酶V(5′NPD-V)和甲胎蛋白(AFP)联检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意义.本文分别采用聚丙烯酰胺电泳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90例PHC和84例良性肝病患者血清5′NPD-V和AFP浓度(≤25ng/ml为阴性).结果显示PHC患者血清5′NPD-V和AFP的阳性率分别为77.8%和76.7%,两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0%,显著高于任一单项阳性率(p<0.05),5′NPD-V在AFP阴性或低浓度升高的PHC中阳性率为59.5%.从而提示5′NPD-V有助于AFP阴性或低浓度升高PHC的诊断,两者联合检测显著提高PHC的检出率.

    作者:陈俊忠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肝源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肝硬化病人易并发消化性溃疡,有肝源性溃疡(Hepalogenic ulcer)之称,但肝源性溃疡与Hp的关系尚不清楚[1].故本文对肝源性溃疡与Hp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作者:孙士东;高振升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雌二醇和泌乳素的变化

    本文对伴有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男性患者30例和肝硬化男性患者30例检测血清雌二醇和泌乳素水平,探讨二者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结果显示两组病人的雌二醇和泌乳素均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加(P<0.01),原发性肝癌组两种激素水平较肝硬化组亦明显增加(P<0.01).提示,在肝硬化基础上的原发性肝癌形成过程中,雌二醇和泌乳素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王文奇;王义国;彭宪宝;陈珠峰;王民玉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治疗前后微量元素测定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溃疡病的病因之一,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Wlcer,DU)与微量元素关系密切,Hp与微量元素关系应进一步探讨,对Hp阳性DU,Hp根除后Hp阳性转阴DU血清微量元素测定,并与Hp阴性DU组对照,了解其间的关系.

    作者:王俊雅;尹颂超;田虹;梁业成;李增禧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再感染与溃疡复发

    为明确本地区患者幽门螺杆菌(Hp)根除后再感染和溃疡复发情况,本研究以14C-尿素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查(尿素酶、组织学及细菌培养),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根除后共184例进行2年定期随访,并配合随机引物扩增的DNA多态指模技术鉴定Hp复发与再感染.结果发现:Hp根除后第1、2年再感染率为0.55%和0.56%;Hp持续阴性者仅有1.1%溃疡复发;全部病例未发生溃疡出血,而同期Hp无根除的对照组2年溃疡累积再出血率为26.6%(P<0.005).结果证明,成人患者Hp根除后对Hp再感染不易感,发展中国家Hp根除后再感染率也相当低,以预防溃疡复发为目的的Hp根除疗法同样适用于高Hp感染率地区.

    作者:崔毅;胡品津;陈旻湖;陈为;刘思纯;李初俊;曾志荣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食管、胃腺棘癌8例报告

    食管和胃腺棘癌系原发于食管和胃粘膜,同时具有腺癌和鳞癌两种组织成分的恶性肿瘤,临床少见.我院在26000例次内镜检查中仅发现3例食管腺棘癌和5例胃腺棘癌.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红梅;赵冬立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胃癌的新辅助化疗

    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胃癌致死占恶性肿瘤死亡的23%,胃癌的治疗现仍以手术为主,早期胃癌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90%以上,但进展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低于20%,且有部分病例不能手术切除,近期国内外学者在手术前进行辅助化疗即新辅助化疗,可有效地缩小原发灶、消灭微小转移灶,减少手术范围和手术操作导致的癌细胞扩散,从而提高了手术切除率,改善预后,延长病人存活时间.本文就胃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意义、可能机理和现状作一简述.

    作者:宋谦;刘国龙;盛信秀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免疫发病机制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血小板减少,其中的免疫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我们对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PA-IgA)及血小板数进行了测定,同时观察了11例肝硬化患者脾栓塞后血小板数及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的变化,以进一步探讨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理.

    作者:王秀敏;董洪林;付春彬;李瑞清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内镜检出微小平坦及凹陷型大肠肿瘤的分析

    微小平坦及凹陷型大肠肿瘤近年来受到消化内镜医师的重视.日本学者于1977年报告了早期凹陷型大肠癌.嗣后,日本及欧美国家有关平坦及凹陷型病变的研究不断深入.从临床角度讲,此类肿瘤易浸润并易恶变,因此早期识别及检出并进行治疗非常重要.本文目的旨在回顾性分析我院自开展纤维结肠镜检查以来所检出的平坦及凹陷性大肠肿瘤的内镜下所见的特点及组织学特征,以使国内同道对该类病变有进一步了解,从而提高内镜下大肠肿瘤的检出率.

    作者:韩英;晨志敏;李雅君;张红光;曹建彪;李世荣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细菌感染

    我们回顾性地研究了111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其中包括400例乙肝肝硬化肝癌患者)的各种细菌感染的发生率.探讨乙肝肝硬化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结果显示肝硬化病人的细菌感染率为15.4%.与肝硬化肝癌病人的细菌感染率15.3%相近,当肝硬化程度按Child-Pugh分级时,肝硬化病人A级感染率为2.3%,B级为8.0%,C级为26.4%;肝硬化肝癌病人A级感染率为3.3%,B级为11.1%,C级为31.2%.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增加,细菌感染率越高,严重的细菌感染发生在B级和C级患者.说明乙肝肝硬化病人的细菌感染率主要与肝硬化有关,与肝癌关系不大.

    作者:肖小炜;郭奉云;袁光辉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道肿瘤关系的探讨--附60例报告

    我院在96年对60消化道例肿瘤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时,在肿瘤部位同时取活体组织作Hp检测,发现肿瘤部位Hp检测均为阳性,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作者:严永祥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一株胃癌耐药细胞系的建立及其耐药的可能机制

    本文采用大剂量阿霉素诱导出一株对阿霉素耐药的胃癌细胞系SGC7901/Adr.SGC7901/Adr对长春新碱、丝裂霉素C有交叉耐药性,其中对长春新碱耐药性高,但对5-Fu依然存在敏感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阿霉素荧光强度,发现SCG7901/Adr细胞内阿霉素浓度明显低于SGC7901,提示细胞内药物蓄积减少是导致SGC7901/Adr产生多药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作者:安华章;樊代明;周绍娟 刊期: 1997年第02期

  • 兰索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周疗效观察

    兰索拉唑(Lansoprazole)为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我院应用其治疗活动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周疗效显著,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作者:侯俊;黄志强;张焕卿 刊期: 1997年第02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