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应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张正旭;候延君;宋传健;李成

关键词:胆囊结石病, 胆总管结石, 腹腔镜检查, 胆道镜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应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为49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中转开腹.29例一期缝合胆总管,20例放置T管引流.手术时间平均(77.0±13.5)min.术后2例出现胆漏,3~6d后自愈;2例结石残留,经T管窦道胆道镜成功取出.术后平均住院(5.7±1.8)d.结论: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应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安全、可行,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健康前沿杂志相关文献
  • 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目的 分析和探究对新生儿呼吸衰竭实施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了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3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实施了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治疗,而实验组患儿给予了无创呼吸机治疗,然后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临床指标改善情况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总有效率达到了98.46%,好于对照组的89.23%,同时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PaO2(68.7±3.5)mmHg、pH值(7.33±0.09)、SaO2(0.90±0.04)%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96.5±3.8)mmHg、(7.39±0.09)、(0.98±0.05)%,而PaCO2(72.4±1.1)mmHg低于对照组(55.7±1.0)mmHg,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进行临床治疗时,为其提供无创呼吸机治疗,可以使患儿的临床指标得到有效的改善,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

    作者:严茹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对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为临床该病症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62例川崎病患儿,依据超声检查结果 ,分为冠状动脉扩张、非冠状动脉扩张两组,分别标记为A、B两组,对比两组患儿的血脂、白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血液实验室指标,以及性别、年龄等资料.结果:两组患儿年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性别无显著差异性P>0.05,年龄不超过3岁是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注重冠脉情况及心功能检测,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A组患儿的白蛋白水平降低明显、血小板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升高明显、C反应蛋白升高较B组患儿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而血脂水平P>0.05,无显著差异性.结论:由此可见,年龄、白蛋白水平降低明显、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以及血小板水平升高明显、≤3岁儿童是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治疗中应注重这些指标的观测,为采取有效的预后措施提供指导.

    作者:张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及并发症分析

    目的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在本院于2016年1月至11月期间所接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任选76例,盲选其中38例,按照椎板间开窗取核术治疗,另38例则按照椎管与神经根管扩张减压术治疗.针对疗效间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本次治疗中,观察组92.11%(35/38)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3.68%(28/38),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治疗后,7例出现并发症,对照组为8例,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使用椎管与神经根管扩张减压术进行治疗,综合效率较好.而该类患者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需要加以重视并给予有效预防.

    作者:胡海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消化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

    消化内科疾病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和普遍的疾病之一,同时也是一种多发性疾病,其主要发病群体为老年人.而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深,也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消化内科的老年患者,与年轻患者不同的是老年患者由于各项身体机能不断的减退,使得患者无论是从治疗效果,还是护理方式上都存在诸多问题,加大了护理人员对其护理的难度.接下来,本文将结合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安全隐患,提出适合老年患者的护理对策和措施,希望可以为消化内科的老年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提供一些帮助.

    作者:陈曦;刘伟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例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20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比较两组护理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数据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肖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脊柱胸腰段骨折经皮后路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疗效分析与评定

    目的:分析脊柱胸腰段骨折经皮后路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4月-2017年1月8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作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A组采取切开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则进行经皮后路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组脊柱胸腰段骨折治疗效果;术中出血、切口长度、术后2天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干预前后患者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结果:B组脊柱胸腰段骨折治疗效果高于A组,P<0.05;B组术中出血、切口长度、术后2天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低于A组,P<0.05;干预前两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相近,P>0.05;出院时B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优于A组,P<0.05.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经皮后路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疗效确切,可促使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恢复,切口更小,出血更少,可减轻疼痛,加速出院.

    作者:陆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有氧运动改善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的质性研究

    目的 通过对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的妇女进行步行与广场健身舞两种有氧运动训练,探讨有氧运动对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的影响.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在某市社区选取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的妇女174人,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不实施干预,试验组分别实施步行训练和广场健身舞训练.步行组妇女和广场舞组妇女分别实施步行训练和广场舞训练3个月,1次/天,4天及以上/周.干预前、后分别选取12名研究对象进行有氧运动对缓解围绝经期症状干预效果的质性访谈,了解其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干预前得出4个主题,血管舒缩的变化、生理的变化、心理的变化及日常生活的变化;干预后得出4个主题,减轻潮热、促进睡眠、促进阳光生活及促进健康.结论 广场舞训练和步行训练可以改善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提高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作者:王艳娜;李青;魏芳云;李晶;高建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浅谈高血压的治疗策略

    高血压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因素,降压治疗可降低心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的危险,收缩压降低10-20mmHg或舒张压降低5-6mmHg,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率35-40%,心肌梗塞发生率20-25%,心力衰竭发生率50%.

    作者:房红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探讨

    随着人民经济生活的提高,每个家庭自我保护的护理意识越来越大.而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凝聚点,当发生病痛时,在就医和治疗过程中,其家属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和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门诊输液室工作特点往往是单位时间内病人集中输液多,而患儿家属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优先服务.

    作者:王丽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针对性护理应用于神经内科气管切开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针对性护理应用于神经内科气管切开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观察.方法:随机抽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气管切开患者展开分组研究,即甲组与乙组,每组60例.甲组采取常规的临床护理,乙组实施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乙组带管时间、并发症与感染发生率、心理状态均明显优于甲组,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气管切开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应用价值颇高.

    作者:陈丽香;占志英;张美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预成纤维桩与可塑纤维桩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对比研究,分析预成纤维桩与可塑纤维桩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取2013年2月-2014年8月来我科就诊的行桩核冠固定义齿修复的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9例行预成纤维桩修复,对照组67例以可塑纤维桩修复,采用分析软件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修复体以及口腔问题发生率、座椅时间、术后2hVAS疼痛评分、医师对操作难易度评价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腔修复中使用预成纤维桩,有助于降低复诊率.

    作者:赵红波;温惠慧;支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药物洗脱支架内早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AST(early stent thrombosis,AST)形的危险因素,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4年收治的已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110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冠脉造影证实AST形成的患者31例.按年龄、性别(3:1)匹配原则抽取PCI术后未出现AST形成患者9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S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AST形成患者平均时间(7.1±5.7)d,院内死亡率19.35%(6/31).ST阳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出现B2病变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T阳性组血糖、肌酐、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及血浆脑钠肽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I术后AST的独立危险因素:低左心室射血分数(OR:0.893,95%CI:0.813-0.983,P=0.018)、肌酐(OR:1.058,95%CI:1.002~1.117,P=0.043)、白细胞计数(OR:1.593,95%CI:1.112~2.130,P=0.009)、C-反应蛋白(OR:1.161,95%CI:1.045~1.290,P=0.005)和血浆脑钠肽(OR:1.000,95%CI:1.001-1.001,P=0.023)是AS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多支架置入、支架贴壁不良是PCI术后并发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旭;陈懿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研究

    目的:分析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剖宫产手术患者90例,利用抽样调查法、DDDS法以及药物评价法对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后将研究结果 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通过对剖宫产手术患者9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为100%,其中药物频率应用较高的药物为甲硝唑注射液,奥硝唑注射液以及头孢唑啉.术后抗菌药物使用周期为3天至4天,且术后均未出现感染.通过对患者的联合用药情况来看,单独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可达5.6%,剩余患者的用药均为联合使用,其中二联、三联、四联的比例分别为66.7%、22.2%、5.6%,结论 :剖宫产围术期应用的抗菌药物,其时间不宜过长,在使用时需遵循《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生素指南》,从而对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优化.

    作者:张代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50例急性脑梗死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时间窗内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并进行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的病情监测和护理.结果 50例静脉溶栓患者,有45例溶栓成功,3例病情减轻,2例并发颅内出血,患者全部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日14d.结论 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时,密切观察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的病情变化及做好相应的护理,是静脉溶栓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宋景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腰椎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研究

    目的:探析腰椎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期间行腰椎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的70例患者予以分组研究,根据病床单双号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35例.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予以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7%,护理满意度为97.1%,同对照组患者的22.9%、80.0%%,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腰椎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围手术期中应用综合护理,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是一种值得临床全面应用与推广的护理方法.

    作者:牛彦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病案首页质量控制

    目的:探讨PDCA循环理论在病案首页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期间我院应用PDCA循环理论实施质量控制的病案首页资料100份作为观察组,选取2015年1月—12月期间未应用PDCA循环理论实施质量控制的病案首页资料100份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的病案首页质量控制未应用PDCA循环理论,观察组的病案首页质量控制应用PDCA循环理论,主要分为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四个环节.结果:观察组病案首页书写不规范率、书写差错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观察组病案首页资料完整率、手术编码准确率及疾病编码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观察组病案首页手术或操作漏填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病案首页质量控制中应用PDCA循环理论能够显著降低病案首页书写不规范率和书写差错率,从而显著提高病案首页资料质量,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作者:池远观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在慢阻肺患者中的急诊治疗效果

    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在慢阻肺患者中的急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90例慢阻肺患者,所有患者均在2015.1-2017.1期间入院,随机分为两组——45例,实验组——急诊护理干预,对照组——一般传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肺功能优良率、复发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优良率91.11%,复发率6.67%,平均住院时间(8.13±2.59)天,各项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阻肺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恢复情况,临床效果好.

    作者:王海欧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重型颅脑外伤采取颅内压监护的护理处置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外伤采取颅内压监护的护理处置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作回顾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2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再进行开颅手术,手术成功后入住ICU病房实行重症监护.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独给予特殊护理,研究组患者将特殊护理和颅内压监护联合实行;后将两组患者各个时间段的死亡率和植物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一周死亡率为7.69%,一年死亡率为19.23%,植物生存率为26.92%;对照组患者的一周死亡率为25%,一年死亡率为36.54%,植物生存率为46.15%;研究组患者的一周死亡率、一年死亡率和植物生存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而言,可采取颅内压监护的护理处置,因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近期死亡和远期死亡情况,同时减少植物生存的发生,并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作者:金晶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异种皮治疗大面积 Ⅱ 度烧伤的研究进展

    烧伤创面需要皮肤移植的患者使用自体皮肤组织是首选的治疗方案,然而烧伤面积大的患者往往会遇到自体皮源紧缺的现实问题.异种皮移植或作为辅料应用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面积烧伤患者自体皮肤紧缺的问题,为大面积烧伤患者在烧伤后康复做出巨大的贡献.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异种皮在大面积 Ⅱ 度烧伤中被大量应用.本文对近年来几种异种皮在 Ⅱ 度烧伤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刘清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四手操作在前牙微创美容修复中的价值

    目的 分析四手操作在开展前牙微创美容修复过程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科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例进行前牙修复患者86例,对其进行四手操作,观察其修复价值.结果 使用四手操作进行前牙微创美容修复的时候,修复的稳定性实现有效的增强,降低一些感染的几率,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结论 在开展前牙微创美容修复的时候,使用四手操作是具有很强的使用性,在日后开展前牙修复的时候应该多多使用该项技术.

    作者:林悦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健康前沿杂志

健康前沿杂志

主管: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