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滢;罗玮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接收的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与EBN组(实施循证护理),比较两组老年人的服药依从性.结果 循证护理干预后,EBN组老年人的服药依从性差的仅有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且两组间的依从性比较,P=0.023.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同时辅助于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老年人的服药依从性,保证血压控制效果.
作者:洪惠芸;王燕萍 刊期: 2018年第29期
目的 分析人文关怀对老年心血管患者围手术期效果的分析.方法 在本院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46老年心血管患者,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实施手术室护理的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手术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的人文关怀,在护理后,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舒张压、收缩压、心率,比较实施管理调整措施前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能力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人文关怀后其术后血压、心率、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86.97%(P<0.05);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实施管理调整措施,护理人员在服务态度、责任心、沟通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业务能力的评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 人文关怀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焦虑的程度,改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护理方式.
作者:吴雅玲 刊期: 2018年第29期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联用叶酸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 抽取2017年5月到2018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并治疗的H型高血压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常规组采用依那普利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依那普利联用叶酸治疗.分析不同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Hcy、NO、TM、ET-1水平,相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各项指标水平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依那普利联用叶酸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作者:孙健 刊期: 2018年第29期
目的 研究对急性心梗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方法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梗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64例.两组患者均及时抢救,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急救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6.25%,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急性心梗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采用急救护理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丽华 刊期: 2018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8年4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初发急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46例,将其分为H型高血压组和单纯性高血压组,比较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发生脑梗死人数及相关生化指标,进一步比较H型高血压患者IMT、Hcy及相关生化指标,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颈动脉IMT与Hcy相关性.结果 H型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IMT及发生急性脑梗死人数明显大于单纯高血压组患者,在H型高血压患者中,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IMT、血Hcy水平明显大于TIA患者,通过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Hcy呈正相关.结论 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密切相关,对H型高血压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可能有效减少颈动脉硬化及脑梗死的发生.
作者:刘钊 刊期: 2018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3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脏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7年5月-2017年11月的3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分别为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脏康复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心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HR(101.56±20.82)、LVEF(0.89±0.03)、VO2 peak(1.78±0.43)、VCO2(1.73±0.38)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124.45±21.67、0.61±0.05、1.45±0.56、1.32±0.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理状况、身体机能、社会关系、生活环境、精神寄托、独立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采用心脏康复护理可改善心肺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尤晶晶 刊期: 2018年第29期
目的 研究产前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分娩结局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全面的产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分娩结局,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自然分娩率为86.9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6.52%(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分娩结局的机率为8.7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0.43%(P<0.05).观察组患者QOL评分为(53.7±4.4)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0.5±2.9)分(P<0.05).结论 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开展全面系统的产前护理干预,能够使其分娩结局得到改善,避免不良分娩结局,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林晓云 刊期: 2018年第29期
目的 对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下,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变化以及护理满意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下取得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8例,利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对照组44例、观察组44例,分别给予一般护理、综合护理干预方法,比较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心绞痛情况以及护理满意情况.结果 SF-36量表评分结果,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等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患者护理干预后SAQ量表评分结果组间对比,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状态以及疾病认知程度等评分组间对照差异明显(P<0.05).满意率调查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5.45%(42/44)、81.82%(36/44),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冠心病患者护理工作中,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且良好护患关系得以维系,应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作者:郑文秀;黄惠真 刊期: 2018年第29期
目的 研究评价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分析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救治,分析组进行急诊绿色通道救治,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分析组患者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在统计学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讨论价值(P<0.05).结论 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能够降低患者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缩短住院时间以及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可以在临床救治中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郑丽琴;林欢;陈美云 刊期: 2018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重症监护病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方法 本研究对象来自于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3月期间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基于病床号奇偶性将其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依从性更高(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重症监护护理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缓和患者的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临床工作,早日治愈疾病,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加以推广和应用.
作者:廖春梅 刊期: 2018年第29期
目的 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期间接受治疗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抽取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者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整体效果较为理想,可进行临床推广普及.
作者:陈恩娜 刊期: 2018年第29期
目的 观察分析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 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观察组39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据研究结果证实,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便秘、纳差、腹胀等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丽 刊期: 2018年第29期
目的 观察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搜集本院内科2016年3月-2017年12月诊治的98例冠心病心绞痛病患,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参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干预,随访6个月观察并对比分析终的护理效果.结果 预见性护理和常规性护理干预后,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观察组96.00%(48/50)与参照组83.33%(40/48)相比,差异显著(χ2=4.29,P<0.05);不同护理干预后,对比两组病患的满意度,观察组98.00%(49/50)与参照组87.50%(42/48)比较,差异显著(χ2=4.07,P<0.05);随访6个月,两组病患的血压正常、血糖正常和血脂正常比率相比,观察组98.00%、96.00%、94.00%与参照组85.42%、81.25%、77.08%相比,有较大差异(χ2=5.17、5.35、5.72,P<0.05);两组病患的心绞痛的发生率相比,观察组4.00%(2/50)与参照组20.83%(10/48)相比,差异大(χ2=6.46,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心绞痛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维持血压、血糖和血脂的正常,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陆巧平 刊期: 2018年第29期
目的 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情况.结果 与应用缬沙坦治疗的对照组相比,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2.59%>75.93%)、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48.03±4.26)%>(37.94±4.33)%]、每搏输出量(SV)水平[(74.05±2.97)ml/搏>(60.98±2.85)ml/搏]、心输出量(CO)水平[(6.33±0.38)L/min>(5.09±0.30)L/min]以及各项心功能指标的提升幅度相对更高(P<0.05),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1691.55±182.73)pmol/L<(1926.59±221.93)pmol/L]、血管紧张素Ⅱ(Ang)水平[(108.82±12.73)ng/L<(117.42±14.67)ng/L]以及醛固醇(ALD)水平[(298.75±50.28)pg/ml<(316.25±55.74)pg/ml]相对更低(P<0.05).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有着良好的作用效果.
作者:周波 刊期: 2018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缬沙坦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疗效及对血压波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64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采用缬沙坦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缬沙坦进行治疗.测量两组治疗前、后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两组血压波动情况;测量两组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扩张率(FMD),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记录并统计两组头晕头胀、恶心、腹痛、下肢水肿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用药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压均得到降低,其中观察组舒张压和收缩压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O、ET-1、FMD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头晕头胀、恶心、腹痛、下肢水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4%,与对照组的7.8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缬沙坦能够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保持血压稳定,且毒副作用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郭梅芬 刊期: 2018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其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从2015年-2016年期间在我院采取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128例实施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划分为观察组包括64例患者,和对照组包含64例患者.两组患者均行介入治疗,且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尿潴留发生率、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1.25%,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术后早期实施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
作者:陈翠兰 刊期: 2018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高血压患者187例,根据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高血压合并LVH组(112例),单纯高血压组(75例).根据24h收缩压标准差中位数,将病人分为低BPV组(93例)和高BPV组(94例).结果 高血压合并LVH患者24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较单纯高血压组相比升高(P<0.05).相对于低BPV组,高BPV组有更高的LVMI、LVH检出率(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高血压病程、24h平均收缩压和24h收缩压标准差是LVM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血压变异性升高,其中24h收缩压变异性与LVH影响更大.
作者:黄继焕 刊期: 2018年第29期
目的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并发肺炎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份住院期间患有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肺炎患者共126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法,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方法.结果 观察组患者存活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将综合护理方法应用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并发肺炎护理中,患者的存活率明显升高,死亡率明显下降,对医院护理工作整体满意度较高.
作者:周彩霞 刊期: 2018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抢救中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研究时间:2016年4月-2018年4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92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n=46)、对照组(n=46),研究组:急诊针对性护理,对照组:急诊常规护理,分析护理效果、预后情况、住院时间、急救反应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对比显示,研究组护理效果(91.30%vs 73.91%)、预后情况、护理满意度(95.64±4.25 vs 80.15±2.26)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急救反应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抢救中实施针对性护理,护理效果显著,可以为后续的治疗争取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情况较好,值得借鉴和推广.
作者:邹丽芳;陈永芳;叶衍;张金玲 刊期: 2018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猝死患者院前急救方法及效果分析.方法 对本院2013年1月到2017年12月间92例猝死患者实施观察研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院前急救,总结患者的院前急救效果.根据患者院前急救效果进行分组:成功组、失败组,总结两组患者的抢救相关指标差异性.结果 92例患者中院急救成功率为21.74%(20/92),失败率为78.26%(72/92).成功组患者中猝死前拨打120发生率、急救时相关人员分工协作发生率明显高于失败组(P<0.05).成功组患者猝死发生至开始胸外按压时间、胸外按压持续时间、猝死发生至开始电除颤时间明显低于失败组(P<0.05).成功组患者猝死至开始人工呼吸时间与失败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猝死患者院前急救成功率较低,及早实施急救,并加强急救相关人员分工协作是提升院前急救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吴祥祯 刊期: 2018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