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征、诊治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5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8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研究发现,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病速度快、病情进展快等,表现为意识障碍、颅内高压、偏瘫等。经治疗后8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存活61例,占76.25%,19例患者经抢救后无效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为脑疝、器官衰竭等,死亡率为23.75%。结论临床上要按照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具体情况早期诊断及治疗,从而减少因此病导致的死亡率并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孙亚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可引发脑卒中、心衰等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随着研究开展,关于房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渐深入,本文结合近年房颤的相关研究,总结心房颤动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研究现状,阐明房颤病因及危险因素、分子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探讨目前临床防治房颤方法,为临床合理用药及相关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作者:张杰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讨超敏肌钙蛋白检测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共计90例,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是发作时间小于3小时的A组45例,发作时间为3-6小时的B组45例,健康人的C组45例。采用化学发光的方法对受试者血清中超敏肌钙蛋白(Ihs-cTnI)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三组患者血清中超敏肌钙蛋白的含量分别是(0.26±0.07)μg/L、(1.8±0.37)μg/L、(0.07±0.03)μg/L,且三组两两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敏肌钙蛋白在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灵敏度高、特异性高,易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在临床使用中意义重大。
作者:田丽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置入上腔静脉滤器的安全性及预防肺栓塞发生的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资料。在上腔静脉置入滤器后,术后观察上肢或头颈部症状,并复查胸片或胸部CT,观察有无肺栓塞形成及滤器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上腔静脉滤器,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无滤器移位、变形。经溶栓及抗凝等治疗后,上肢或头面部症状明显缓解。结论上腔静脉滤器置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形成肺栓塞的方式。
作者:王大志;赵许亚;周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分析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予以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则予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治疗有效的有46例(93.88%),观察组中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有3例(6.12%),对照组中患者治疗有效的有42例(85.71%),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占20.41%,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压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付玉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2013年1月-2015年4月接收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00例作为对象,随机分组后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即:常规组(基础护理)、干预组(优质护理),预后评估总体效果。结果干预组生理、心理、健康状态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有区别;干预组护理满意率为98.0%,高于80.0%的常规组,P<0.05,有区别。结论临床针对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作用突出,可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学习。
作者:周解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联合硝酸异山梨酯对肺心病患者肺动脉压及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90例住院肺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法舒地尔联合硝酸异山梨酯治疗,14天后观察两组患者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数值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PAP均下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显著。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NT-proBNP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显著。结论法舒地尔联合硝酸异山梨酯可以明显改善肺心病患者肺动脉压及脑钠肽。
作者:李帅;秦永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与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接诊的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缬沙坦结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将其设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早期我院收治的6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单纯接受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将其设为对照组。对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将疗效方面的数据做好记录。结果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不同临床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作者:刘红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在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血栓弹力图对86例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及90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分别测定凝血反应时间(R时间)、凝血酶形成时间(K时间)、α角、血栓大弹力度(MA)、凝血指数(CI值),同时应用常规凝血检测进行比较。并对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栓弹力图各项值进行比较。结果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急性期R值、K值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T、APTT检测指标偏低。TEG参数中R值、K值与PT-INR呈正相关,与FIB呈负相关。α角和MA与PT-INR呈负相关,与FIB呈正相关。而且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R值、K值、α角、MA值、CI值均有所变化。结论 TEG检测可全面反映体内的凝血变化过程,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凝固性有异常,与常规凝血试验检测可相互补充。
作者:卢静;庄贵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方法。理论上PCI可改善心率变异性,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PCI术能否改善冠心病患者的HRV尚有争议,尤其焦虑/抑郁情绪对PCI术后患者的HRV评价的影响报道的更少。我国每年PCI手术量超过50万,成功率达90%以上,其适应证还在扩大[1]。经历手术和基础疾病双重心理应激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增加,从而成为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PCI手术前后的患者出现抑郁/焦虑情绪等心理障碍日益引起关注[2]。
作者:任会芳;邢红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在临床中其发病因素多,感染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中,肺部感染作为临床常见的心力衰竭诱导因素之一,越来越受到关注及重视,其发生机制值得总结和思考。
作者:王月月;侯长城;张云洪;张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对肝硬化腹水患者使用内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来治疗的88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进行研究,把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内科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医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77.2%,组间差异P<0.05,有统计意义。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TBIL、AST、ALT、ALB、PTA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意义。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TBIL、AST、ALT、ALB、PTA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意义。结论对肝硬化腹水患者使用中西药内科治疗会把患者临床表现及时改善,对提高预后有重要作用,可推广。
作者:顾尚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患者服用复方丹参滴丸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300例从2012年7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患者,将患者平均分配,观察组150人,对照组150人,对照组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在用药一个月内随时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经过1个月观察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56.00%)远远低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复方丹参滴丸患者胸痛明显缓解,生活质量也大有提高,而且长时间服用无明显副作用,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符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五级法早期活动的心脏康复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共92例,收治年限均在2012年1月~2014年5月之间,将92例患者通过抽号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有46例。其中一组患者使用传统的护理方式,称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使用五级法早期活动,称为观察组。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临床上使用五级法早期活动,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心脏功能,值得广泛推荐使用。
作者:孙利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评估慢性心力衰竭采取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的效果。方法将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以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单用缬沙坦治疗,观察组采取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72.22%),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积极治疗,观察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改善心功能状态,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值得采纳应用。
作者:孟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来治疗的28例心包积液患者实施研究,在CT引导下实施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观察术后治疗情况、并发症。结果28例心包积液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置管成功率为100%。无心包反应、心律失常、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经引流治疗后病情均得到缓解或者减轻,平均引流量为(1428.28±167.17)ml;平均置管时间为(8.19±1.18)d。1例患者经引流后再次出现胸痛,及时拔管干预后胸痛症状消失。2例患者引流过程中出现引流不畅导管堵塞症状,经生理盐水冲洗后恢复畅通。结论对心包积液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安全有效,并且临床治疗中并发症较少,可推广使用。
作者:方剑峰;沈华;赵岗;李全康;郭金鸿;黄保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针药结合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自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分组对照的原则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复方磷酰胺片联合尼美舒利分散片口服治疗,研究组的患者则采用中药内服联合针刺拔罐法进行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3.33%、93.4%;而对照组分别为16.67%、80.65%,同时还发现研究组患者的瘀血痹阻证以及寒湿痹阻证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表明,给予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针药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并且对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也较为显著。
作者:董其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对3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患者的原因进行临床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10月至2015年8月间收治的3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借助Logistic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到术后再出血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Logistic分析:手术时机的选择、出血位置、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术中是否有彻底止血以及术后血压波动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经Logistic多元素分析,手术时机、术后血压波动以及术中是否彻底止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因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存在诸多,且有些因素在预防方面存在难题,通过分析,可知:通过确定佳的手术时机、术中做好彻底止血以及术后合理控制血压等途径,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再出血风险的发生,对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讨静脉应用胺碘酮对急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的急性房颤病例共计56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是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其中观察组采用静脉注入用生理盐水稀释的150mg胺碘酮,注射时间为10分钟,窦性心律后静脉注入剂量为600μg/min,每周中的五天需口服胺碘酮,治疗疗程为三周,其中第一周每天600mg,第二周每天400mg,第三周每天200mg;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入5%葡萄糖液稀释70mg普罗帕酮的治疗方法,注射时间为5min-10min,窦性心律后的第二天需口服200mg普罗帕酮,口服次数为8小时/次,一周后减量至每天150mg,并保持不变。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及维持率。结果观察组转复率为85.7%(24/28),对照组的转复率为78.6%(22/28);观察在的维持率为82.1%,对照组的维持率为53.6%,结论静脉应用于急性房颤的两种药物-胺碘酮与普罗帕酮都可对其进行治疗,但胺碘酮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较普罗帕酮更为有效。
作者:包淑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护理方法,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Fugl-Meyer积分和Barthel指数评价我院的康复护理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和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结果66例经治疗及康复护理一个月,治愈3例,治疗显效27例,治疗有效30例,治疗无效6例,治疗有效率为90.91%。结论早期、及时、分阶段合理的康复护理能帮助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作者:岳元娣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