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菊
目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术后恢复期护理措施进行总结,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153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术后恢复期护理管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153例患者术后恢复期出现体温偏低、高血压、舌后坠、低血氧几率较大,分别占86.93%,64.71%、41.18%、29.41%,发生低血压与延迟苏醒情况分别占3.27%,采取相应合理措施后患者恢复良好,意识清醒,血压、心率恢复正常,血氧饱和度达标,且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心血管患者术后恢复期容易出现体温偏低、高血压、舌后坠、低血氧、低血压与延迟苏醒等情况,此时护理管理尤为重要,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生命体征,将并发症发生情况控制在低限内,确保患者治疗安全性。
作者:仇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护理方法,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Fugl-Meyer积分和Barthel指数评价我院的康复护理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和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结果66例经治疗及康复护理一个月,治愈3例,治疗显效27例,治疗有效30例,治疗无效6例,治疗有效率为90.91%。结论早期、及时、分阶段合理的康复护理能帮助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作者:岳元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心房颤动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房颤的发生机制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但其相关发病机制尚不清晰。医学研究表明诸多炎症因子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密切相关,探讨心房颤动与炎症反应的关系研究及治疗研究对心房颤动的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学文;吴伦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中心率变异性的动态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动态护理措施,观察两组胆囊切除术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胆囊切除术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中低频带(LF)、高频带(HF)、总频带(TP)及低、高频带比值(LF/HF)明显优于对照组胆囊切除术患者(P<0.05)。结论给予胆囊切除术患者动态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心率变异率,使其保持平衡,降低患者应激反应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作者:刘红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高血压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调查对象从我社区2012年1月-2015年2月接收高血压患者中抽选,将100例分成两组后行不同护理措施,即:对照组(基础护理)、干预组(健康教育),评定预后效果。结果干预组预后疾病知识了解度(96.0%)高于对照组(80.0%),降压效果(94.0%)高于对照组(76.0%),两者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针对高血压患者行健康教育措施作用突出,可提高患者疾病知识了解度,预防并发症,值得学习。
作者:罗德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研究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人一共有40例,对其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同时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40例病人通过临床治疗以后,当中40例病人手术以后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平稳,恢复情况良好,平均住院时间为27天,偏瘫肢体肌肉力量大部分恢复,语言功能恢复出院。结论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人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使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使病人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对在老年高血压病中,中医护理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判断。方法随机于2014年1月份至2015年10月份期间,我科收治的21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10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在经过12个月的治疗与恢复之后,对两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及其血压恢复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经过12个月的干预与恢复之后,对两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7%,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1%,可见,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比对结果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施以中医护理干预,可获得显著效果,在临床上可积极推广应用。
作者:黄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五级法早期活动的心脏康复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共92例,收治年限均在2012年1月~2014年5月之间,将92例患者通过抽号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有46例。其中一组患者使用传统的护理方式,称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使用五级法早期活动,称为观察组。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临床上使用五级法早期活动,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心脏功能,值得广泛推荐使用。
作者:孙利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评估慢性心力衰竭采取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的效果。方法将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以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单用缬沙坦治疗,观察组采取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72.22%),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积极治疗,观察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改善心功能状态,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值得采纳应用。
作者:孟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对肝硬化腹水患者使用内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来治疗的88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进行研究,把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内科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医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77.2%,组间差异P<0.05,有统计意义。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TBIL、AST、ALT、ALB、PTA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意义。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TBIL、AST、ALT、ALB、PTA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意义。结论对肝硬化腹水患者使用中西药内科治疗会把患者临床表现及时改善,对提高预后有重要作用,可推广。
作者:顾尚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对社区高血脂伴心血管的危险因素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方法自2011年1月~2012年9月选取社区居民600例,其中农村社区有300例,城市社区有300例,对两组社区中高脂血症患者合并的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血脂患病率相对较高,其中城市社区的高血脂患病率高于农村社区的高血脂患病率;在城市社区中的高血脂患者当中,合并冠心病以及糖尿病和高血压高于农村社区;在城市社区中男性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高于农村社区,城市社区中女性合并冠心病的患者高于农村社区,城市社区中高血脂患者均高于农村社区。结论高血脂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糖尿病以及冠心病,要加强干预措施。
作者:李树芬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左心室肥厚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方法对该院收治的1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血脂、血糖、肾功能、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MAU)等指标检测,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晨峰血压分为:晨峰组患者62例(MBPS≥35mmHg),非晨峰组患者118例(MBPS<35mmHg)。比较研究两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及检验特征。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并发糖尿病人数、血脂、血糖、肾功能均无明显差异(P>0.05);晨峰组晨峰SBP和DBP明显高于非晨峰组(P<0.05);晨峰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高于非晨峰组(53.2% vs 41.5%,P<0.05);晨峰组出现左心室肥厚的风险是非晨峰组的2.7倍;晨峰组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阳性发生率高于非晨峰组(67.7% vs 55.1%,P<0.05)。晨峰组出现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的风险是非晨峰组的2.5倍。结论老年高血压血压晨峰患者左心室肥厚、尿微量白蛋白阳性发生率增高,降压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治疗血压晨峰,减少靶器官损害。
作者:王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支气管哮喘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药学监护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合并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药学监护对象,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前后的血压变化、支气管哮喘改善情况及用药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后,血压达标率和支气管哮喘改善率分别为89.0%和90.0%,明显高于实施药学监护前43.0%和54.0%,并且患者用药依从性从58.0%提高到87.0%,实施药学监护前后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学监护能够改善患者的支气管哮喘症状,降低血压,控制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及时发现患者用药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作者:赵树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先心病患儿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观察其药物治疗效果。方法以2012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同期收治的60例先心病患儿、60例普通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随访1年统计两组患儿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对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先心病患儿积极行药物治疗,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先心病组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组(71.7%v s 31.7%),P<0.05,有统计学意义;先心病组经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1.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结论先心病患儿的呼吸道感染风险明显高于普通患儿,应当积极采取及时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作者:王琼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心脏标志物在急性期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36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结果正常的人员3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标本中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结果观察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标志物诊断急性期心肌梗死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1.67%、80.56%,肌钙蛋白I(cTn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6.66%、97.22%,肌红蛋白(Mb)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8.89%、94.44%。结论心脏标志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检测心脏标志物能够有效预防急性期心肌梗死,起到早确诊、早治疗的作用,对已经突发急性期心肌梗死的患者,检测心脏标志物能够控制患者的病情,防止患者病情出现恶化,值得临床上推广引用。
作者:袁乔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讨超敏肌钙蛋白检测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共计90例,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是发作时间小于3小时的A组45例,发作时间为3-6小时的B组45例,健康人的C组45例。采用化学发光的方法对受试者血清中超敏肌钙蛋白(Ihs-cTnI)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三组患者血清中超敏肌钙蛋白的含量分别是(0.26±0.07)μg/L、(1.8±0.37)μg/L、(0.07±0.03)μg/L,且三组两两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敏肌钙蛋白在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灵敏度高、特异性高,易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在临床使用中意义重大。
作者:田丽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究血栓通注射液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结果观察组的血清学指标、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及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作者:王文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置入上腔静脉滤器的安全性及预防肺栓塞发生的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资料。在上腔静脉置入滤器后,术后观察上肢或头颈部症状,并复查胸片或胸部CT,观察有无肺栓塞形成及滤器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上腔静脉滤器,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无滤器移位、变形。经溶栓及抗凝等治疗后,上肢或头面部症状明显缓解。结论上腔静脉滤器置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形成肺栓塞的方式。
作者:王大志;赵许亚;周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收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一共有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7例。当中,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给予对比。结果临床护理之前,两组病人焦虑以及抑郁评分标准差异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护理以后,观察组焦虑以及抑郁评分明显要比对照组低(P<0.05);临床护理以后,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其不良情绪得到明显改善,使病人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王景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采用延续护理对其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门诊随访,观察组采用延续护理进行随访。对两组患者出院前后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行为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前后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行为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院前后自我护理能力、健康行为及高血压防治知识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给予延续护理,不但可提升高血压防治知识的掌握度,而且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行为进行巩固。
作者:范秀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