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试论心血管病患者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分析

李宏志

关键词:心血管病, 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病患者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500例骨折患者,将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分为一组为实验组,共200例,无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为对照组,共300例。实验组患者中,仅患有冠心病的患者42例,仅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85例,同时患有冠心病和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73例。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下肢深静脉血栓在骨折后不同的时间段和年龄的发生率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4.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3.67%,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骨折之后的8-14天较之骨折后0-7天,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且两组60岁以上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大于60岁以下患者。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更容易发生在60岁以上患有心血管疾病并且下肢骨折的患者身上。患者在骨折发生后的一周更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所以,应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尽早采取措施预防,降低其发生率。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例N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应用rhBNP,观察两组疗效、患者尿量、BNP水平和LVEF。结果观察组疗效和观察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BNP治疗NSTEMI的近期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彭建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分析

    目的:探究在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整个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在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随机选取44例患者,按照单双号编号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22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予以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行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经优质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医院予以患者优质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推荐临床应用。

    作者:宋艳微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接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60例,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将60例患者分为发病3h内溶栓组及3~12h内溶栓对照组,对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发病3h内溶栓组30例患者,经治疗,溶栓成功(再通)率为83.33%(25/30),发病3~12h内溶栓对照组患者溶栓成功(再通)率为53.33%(16/30),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病3h内溶栓组皮肤瘀斑、牙龈出血及消化道出血0例,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发病3~12h溶栓对照组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可靠,时间越早,再灌注率越高。

    作者:曾清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多巴胺与硝普钠联合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多巴胺与硝普钠联合无创辅助通气在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8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4例,两组均给予多巴胺与硝普钠治疗,其中治疗组确诊后立即给予经面罩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对照组给予鼻导管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呼吸频率、心率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66.67%)(P<0.05);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心率、呼吸频率、左室射血分数( LVEF)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但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巴胺与硝普钠联合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薛晓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应用辅酶Q10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讨论研究辅酶Q10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100名患有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对实验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加应用辅酶Q10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仅使用常规治疗的方法治疗,并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同时对组内患者的病情发展状况和身体恢复等方面做详细的观察记录。终整理分析所得数据,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在总有效率等方面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期间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且病情发展稳定,未出现复发等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结合应用辅酶Q10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显著起效,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胡云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护理干预对小儿心脏介入术后按压穿刺点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对小儿心脏介入术后按压穿刺点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进行介入术的90例小儿心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术后按压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术后按压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按压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按压效果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效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心脏介入术后对穿刺点进行合理、有效按压护理,可以有效减少穿刺点出血率、皮下血肿的形成,改善术侧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具有很好的按压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作者:胡志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糖代谢异常66例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糖代谢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本组患者均空腹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三个月后进行随访,分别观察急性期和三个月之后的糖代谢状况、糖代谢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和NIHSS分型结果。结果本组6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急性期糖尿病、糖调节受损、血糖正常所占比例与三个月后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糖化血红蛋白方面,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组在急性期和三个月后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三组患者在NIHSS分型上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脑血管病发生前就已经存在糖尿病或糖代谢异常,应激性因素只是加强了高血糖的表达,但并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全部原因。

    作者:马智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在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在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确诊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60)和对照组(n=60),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服卡维地洛治疗;实验组患儿采用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和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为98.33%;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67%,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十分理想,有效的提高了治疗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孔德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冠心病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解析

    目的:解析冠心病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程度的应用。方法从医院住院患者中随机盲选140例,对照组70例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70例在常规基础上结合预见性护理程序,分别在护理实施后评价患者的护理实施效果。结果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心肌梗死发生率、心绞痛恶化率、死亡率进行对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住院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减少并发症、死亡率,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刘新姿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接收的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其中30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为观察组,剩余30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缓解率为90%,对照组为60%,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率为83.3%,对照组为43.3%,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差异性不显著(P>0.05),在处理后,均可继续治疗。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较好,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周文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效果比较

    目的:分析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抽选2011年5月-2013年6月,我院接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0例,按入院编号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借助瑞芬太尼麻醉,对照组患者借助芬太尼麻醉,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镇痛好转率(93.3%)和对照组(73.3%)相比,差异性明显(P<0.05);且实验组患者临床相应指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临床手术期间借助瑞芬太尼麻醉,安全性高,镇痛效果优于芬太尼,可缩短患者苏醒时间,意义重大,值得使用。

    作者:袁继凯;冯春存;吕宝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参麦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参麦注射液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时的作用,同时总结分析其具有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在我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中,抽取4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其选择的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有25例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参麦注射液,对照组的20例患者中,选用的药物为极化液。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两组患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后,其治疗效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P<0.05)。结论在对患有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施以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参麦注射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且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情况,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刁艳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分析不同血液检验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中检测结果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血液检验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中检测结果。方法选取100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抽取同期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均采集血液进行检验,观察比较两者血小板参数及心肌肌钙蛋白参数水平变化。结果比较两组受检者血小板参数及心肌肌钙蛋白参数水平变化变化情况,RDW及心肌肌钙蛋白各项参数数值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过程中,RDW及心肌肌钙蛋白各项参数可直接或间接反映冠心病临床治疗及预后情况,可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值得关注。

    作者:贾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苯氧胺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苯氧胺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在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抽取40例,根据其入院时间的先后,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对观察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苯氧胺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心脏的各项指标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脏各项指标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苯氧胺辅助治疗,可以有助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有助于心室的重构,推荐临床应用。

    作者:梁鹤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采用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对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联合对合并患有高尿酸血症的糖尿病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合并患有高尿酸血症的糖尿病高血压的老年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单纯应用厄贝沙坦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血尿酸、血压、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和疾病药物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糖尿病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联合对合并患有高尿酸血症的糖尿病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纪春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114例临床特点观察

    目的:对甲亢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并分析。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共计114例,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对其进行调查与研究,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在治疗中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并统计与分析。结果在114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中,并发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共计28例,占患者总数的24.6%,其中有22例患者为右心功能不全,占患者总数的19.3%,有88例患者出现并发有心律失常,在临床中表现为心房颤动。结论有着较大的年龄与病程,较低的TSH水平以及较高的FT4水平的甲亢患者更易患有甲亢性心脏病,患有了甲亢性心脏病的患者在临床中极易出现右心功能不全以及心房颤动等临床现象。

    作者:李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2年4月-2014年5月,我院接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按入院编号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基础治疗,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好转率(96.0%)、并发症总率(12.0%)和对照组(好转率80.0%、并发症总率36.0%)相比,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期间使用颅内血肿清除术,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愈率,意义重大,值得使用。

    作者:郭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早产儿原因及并发症临床探析

    目的:探讨早产儿发生原因及常见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4月~2013年10月出生的302例早产儿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胎龄将其分为A组(胎龄≤32周)与B组(胎龄>32周),依据出生体重的不同分为C组(体重≤1500g)与D组(体重>1500g),观察并比较早产儿发生原因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02例早产原因包括多胎49例(16.2%)、胎盘异常40例(13.2%)、胎膜早破108例(35.8%)、妊娠合并糖尿病30例(9.9%)、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6例(11.9%)、少见或其它不明原因39例(12.9%);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包括新生儿败血症、糖代谢紊乱以及呼吸功能障碍、贫血;且两组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早产的关键是防止胎膜早破,加强围产期护理,控制早产儿发生率,同时采取积极措施预防早产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农永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心房纤颤抗凝治疗分析

    目的:了解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心房纤颤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间620例心房纤颤住院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抗凝情况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在民族地区基层医院中对于心房纤颤患者能受采用正规治疗的较少。本地区长期正规化口服华法林者占0.48%,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者10.68%,脑卒中的发生率36.9%。结论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心房纤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急需改善。

    作者:李宏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与研究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选择就诊于我院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共136例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用曲美他嗪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超声心动图各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组超声心动图各指标平均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曲美他嗪治疗,具有较优的临床治疗效果,推荐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梁建成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