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采用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纪春丽

关键词:苯磺酸氯地平, 厄贝沙坦, 高尿酸血症, 糖尿病, 高血压, 老年患者
摘要:目的:对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联合对合并患有高尿酸血症的糖尿病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合并患有高尿酸血症的糖尿病高血压的老年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单纯应用厄贝沙坦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血尿酸、血压、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和疾病药物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糖尿病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联合对合并患有高尿酸血症的糖尿病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与研究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选择就诊于我院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共136例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用曲美他嗪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超声心动图各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组超声心动图各指标平均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曲美他嗪治疗,具有较优的临床治疗效果,推荐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梁建成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探讨

    目的:研究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影像学诊断与鉴别的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CT影像学图像特征,并将CT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CT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CT扫描可见,肿块的位置位于腹主动脉旁,均为单发病灶。多呈椭圆形,且范围较大,多数患者的病灶边缘均比较清晰,且存在完整包膜,其中3例患者的肿块中存在高密度钙化灶,多呈斑片状,分散分布。经增强扫描,肿块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17例患者病灶实质强化明显,3例患者病灶实质强化不明显。患者病灶中心的低密度区在增强扫描各期均无显著强化现象。12例肿块有向周围组织器官推移的表现。结论 CT扫描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能获得具有一定特异性的影像学图像,有助于判断病灶的位置及肿瘤与相邻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兴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研究

    目的:观察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确诊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是否并发心律失常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08例患者中,有62例(57.4%)并发了心律失常,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学指标如CK、LDH值等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正常比例为25.8%,低于对照组(93.5%)(P<0.05)。结论 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在心肌酶学指标上不表现明显差异,且与血压昼夜节律有相关性,心电图是确诊该类患者较为有效的方法。

    作者:谢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丹红注射液结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尼莫地平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则施加丹红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MMSE与ADL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以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观察组MMSE与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尼莫地平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阳性体征,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为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血脂水平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具有良好疗效,值得推荐。

    作者:黄敏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阿托伐他汀和参麦注射液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以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0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联用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参麦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TNF-α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参脉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丽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多巴酚丁胺与硝酸甘油联用治疗妊娠合并心衰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分析探讨临床使用巴酚丁胺联合硝酸甘油对妊娠合并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科室收治的54例妊娠合并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强心、利尿综合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多巴酚丁胺与硝酸甘油。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变。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和临床症状有着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综合处理的基础上使用多巴酚丁胺与硝酸甘油能够显著的改善妊娠合并心衰患者的心脏各项功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让患者更为安全的行剖宫产手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国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辛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随机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间的100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配50例为实验组,剩余50例为对照组,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实验组患者加用辛伐他汀的用药方案,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实验组的显效率为46%,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显效率为28%,总有效率为84%,二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显著,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理想的联合用药方案,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郜秋颖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114例临床特点观察

    目的:对甲亢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并分析。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共计114例,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对其进行调查与研究,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在治疗中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并统计与分析。结果在114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中,并发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共计28例,占患者总数的24.6%,其中有22例患者为右心功能不全,占患者总数的19.3%,有88例患者出现并发有心律失常,在临床中表现为心房颤动。结论有着较大的年龄与病程,较低的TSH水平以及较高的FT4水平的甲亢患者更易患有甲亢性心脏病,患有了甲亢性心脏病的患者在临床中极易出现右心功能不全以及心房颤动等临床现象。

    作者:李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糖代谢异常66例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糖代谢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本组患者均空腹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三个月后进行随访,分别观察急性期和三个月之后的糖代谢状况、糖代谢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和NIHSS分型结果。结果本组6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急性期糖尿病、糖调节受损、血糖正常所占比例与三个月后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糖化血红蛋白方面,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组在急性期和三个月后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三组患者在NIHSS分型上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脑血管病发生前就已经存在糖尿病或糖代谢异常,应激性因素只是加强了高血糖的表达,但并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全部原因。

    作者:马智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析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治疗的40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分别给予患者放射性核素显像与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患者两种检查方式检查相隔3~34h,平均时间是(21±8)h,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收缩末期容积的检查结果明显高于磁共振成像检查,差异性显著(P<0.05)。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存在一致性区间分别是95%CI[-109.8ml,45.1ml]、95%CI[-94.7ml,38.6ml]。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射血分数是(19±7)%,磁共振成像检查是(19±7)%,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心室腔的扩大,及时给予有效控制,预防心力衰竭的出现,且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高柳艳;汤建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扩张性心肌病并心衰治疗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自2011年8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患者中,抽取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n=40)患者予以治疗期间,辅以常规护理。观察组(n=40)患者施以治疗期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常加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患者接受治疗期间,辅以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病的认知程度,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治疗效果,推荐临床应用。

    作者:郭静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进展性脑梗死并高血压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并高血压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2例进展性脑梗死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氨氯地平和阿托伐他汀钙。结果观察组疗效、血压水平、血脂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并高血压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作者:赵晓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分析不同血液检验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中检测结果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血液检验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中检测结果。方法选取100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抽取同期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均采集血液进行检验,观察比较两者血小板参数及心肌肌钙蛋白参数水平变化。结果比较两组受检者血小板参数及心肌肌钙蛋白参数水平变化变化情况,RDW及心肌肌钙蛋白各项参数数值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过程中,RDW及心肌肌钙蛋白各项参数可直接或间接反映冠心病临床治疗及预后情况,可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值得关注。

    作者:贾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对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采取乙胺碘呋酮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回顾探究对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采取乙胺碘呋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98例,以随机双盲自愿的原则分为乙胺碘呋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49例,其中常规治疗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乙胺碘呋酮治疗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取乙胺碘呋酮进行静脉滴注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乙胺碘呋酮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采用乙胺碘呋酮治疗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临床疗效显著,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医学研究价值,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王志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罗源县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探讨罗源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罗源县疾病监测控制中心2008-2014年的手足口感染疾病患者3359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患者的生活环境,回顾疾病发展过程,分别对发病时间、主要地区、发病人群、病原体进行分析,开展流行病学研究,了解疾病发病特点,为临床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2008-2014年间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明显,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每个月均有发病例数,其中6月和10月是发病高峰期,2月和8月是发病低谷期。在地区分布上,11个乡镇均有手足口患者分布,且城镇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在人群分布上,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年龄主要分布在4岁及以下,以散居儿童为主。在病原学分布上,以EV71、CoxA16为主。结论罗源县手足口病疫情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城乡差异,应加强常规监测,加大健康教育力度,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降低发病率。

    作者:林旭;游益银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中的作用探究

    目的:对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中的作用展开研究分析。方法将7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SDS评分和QOL评分变化状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同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护理后QO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曲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296例临床观察

    目的:在对急性心绞痛疾病进行治疗时应用氯吡格雷,并对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绞痛的患者共计592例,在经过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对其进行临床调查研究。将592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每组各29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我院常规的药物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分别提供优质的护理,并对其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2.16%,而观察组患者则达到了89.19%,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心绞痛的持续时间与频率均要优于进行治疗前,并且,观察组患者在改善的效果上要明显地优于对照组的患者,其差异也具有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有急性心绞痛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氯吡格雷有着十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对其进行大力的推广并应用。

    作者:王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分析

    目的:探究在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整个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在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随机选取44例患者,按照单双号编号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22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予以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行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经优质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医院予以患者优质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推荐临床应用。

    作者:宋艳微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磷酸肌酸钠治疗妊娠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在临床中使用磷酸肌酸钠对妊娠合并心衰患者的治疗成效。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妊娠合并心衰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强心、利尿综合治疗手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磷酸肌酸钠。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变,同时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和临床症状有着明显的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情况。结论在常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使用磷酸肌酸钠对妊娠合并心衰的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心功能,疗效可靠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王蕊;赵晶;张丹;赵丽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