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罗源县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林旭;游益银

关键词: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分析, 罗源县
摘要:目的:探讨罗源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罗源县疾病监测控制中心2008-2014年的手足口感染疾病患者3359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患者的生活环境,回顾疾病发展过程,分别对发病时间、主要地区、发病人群、病原体进行分析,开展流行病学研究,了解疾病发病特点,为临床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2008-2014年间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明显,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每个月均有发病例数,其中6月和10月是发病高峰期,2月和8月是发病低谷期。在地区分布上,11个乡镇均有手足口患者分布,且城镇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在人群分布上,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年龄主要分布在4岁及以下,以散居儿童为主。在病原学分布上,以EV71、CoxA16为主。结论罗源县手足口病疫情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城乡差异,应加强常规监测,加大健康教育力度,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降低发病率。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对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采取乙胺碘呋酮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回顾探究对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采取乙胺碘呋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98例,以随机双盲自愿的原则分为乙胺碘呋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49例,其中常规治疗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乙胺碘呋酮治疗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取乙胺碘呋酮进行静脉滴注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乙胺碘呋酮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采用乙胺碘呋酮治疗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临床疗效显著,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医学研究价值,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王志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低钠透析对合并顽固性高血压尿毒症患者血压和心脏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钠透析对合并顽固性高血压尿毒症患者血压和心脏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尿毒症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低钠血液透析(135mmol/L),对照组接受常规血液透析(142mmol/L)。透析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和心脏功能。结果观察组透析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内径相对透析前显著下降(P<0.05);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加(P<0.05);血清尿素氮、肌酐和kt/v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透析前后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透析期间,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压低于对照组患者,高血压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低钠透析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和改善心脏功能,尿毒症合并顽固性高血压的患者短期低钠透析安全有效。

    作者:苏文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阿托伐他汀和参麦注射液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以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0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联用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参麦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TNF-α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参脉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丽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2年4月-2014年5月,我院接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按入院编号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基础治疗,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好转率(96.0%)、并发症总率(12.0%)和对照组(好转率80.0%、并发症总率36.0%)相比,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期间使用颅内血肿清除术,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愈率,意义重大,值得使用。

    作者:郭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试论心血管病患者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分析

    目的:分析心血管病患者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500例骨折患者,将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分为一组为实验组,共200例,无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为对照组,共300例。实验组患者中,仅患有冠心病的患者42例,仅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85例,同时患有冠心病和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73例。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下肢深静脉血栓在骨折后不同的时间段和年龄的发生率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4.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3.67%,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骨折之后的8-14天较之骨折后0-7天,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且两组60岁以上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大于60岁以下患者。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更容易发生在60岁以上患有心血管疾病并且下肢骨折的患者身上。患者在骨折发生后的一周更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所以,应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尽早采取措施预防,降低其发生率。

    作者:李宏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多巴酚丁胺与硝酸甘油联用治疗妊娠合并心衰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分析探讨临床使用巴酚丁胺联合硝酸甘油对妊娠合并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科室收治的54例妊娠合并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强心、利尿综合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多巴酚丁胺与硝酸甘油。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变。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和临床症状有着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综合处理的基础上使用多巴酚丁胺与硝酸甘油能够显著的改善妊娠合并心衰患者的心脏各项功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让患者更为安全的行剖宫产手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国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冠心病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解析

    目的:解析冠心病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程度的应用。方法从医院住院患者中随机盲选140例,对照组70例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70例在常规基础上结合预见性护理程序,分别在护理实施后评价患者的护理实施效果。结果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心肌梗死发生率、心绞痛恶化率、死亡率进行对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住院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减少并发症、死亡率,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刘新姿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研究

    目的:观察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确诊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是否并发心律失常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08例患者中,有62例(57.4%)并发了心律失常,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学指标如CK、LDH值等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正常比例为25.8%,低于对照组(93.5%)(P<0.05)。结论 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在心肌酶学指标上不表现明显差异,且与血压昼夜节律有相关性,心电图是确诊该类患者较为有效的方法。

    作者:谢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心衰的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研究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产生心衰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42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为21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予以观察组患者综合干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1.43%),两组患者间经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出现心衰症状是较为常见的,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来控制病情的发展,以免出现心衰症状。

    作者:高雪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诊治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0例患者运用单纯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的40例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值进行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21例为优,16例为良,优良率达到92.5%;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11例为优,15例为良,优良率达到65.0%;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显著,保持血压稳定,同时能够很好的对靶器官产生保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胡启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接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60例,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将60例患者分为发病3h内溶栓组及3~12h内溶栓对照组,对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发病3h内溶栓组30例患者,经治疗,溶栓成功(再通)率为83.33%(25/30),发病3~12h内溶栓对照组患者溶栓成功(再通)率为53.33%(16/30),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病3h内溶栓组皮肤瘀斑、牙龈出血及消化道出血0例,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发病3~12h溶栓对照组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可靠,时间越早,再灌注率越高。

    作者:曾清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及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给予两组患者相同急救治疗及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额外给予观察组系统性的心理护理。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及抑郁评分与护理前评分比较差异显著;并且护理后,观察组焦虑及抑郁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生率、室性早搏发生率、再次梗死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正确急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治疗后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汪月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多巴酚丁胺联合利尿剂治疗低血压性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多巴酚丁胺联合利尿剂对低血压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74例患有低血压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为37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利尿剂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多巴酚丁胺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CRP水平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经对比,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巴酚丁胺联合利尿剂对低血压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心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姚秀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护理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在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护理的特点。方法通过分析87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来探讨老年患者在进行呼吸系统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和原因。结果呼吸系统并发症是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的多发疾病。结论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护理在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的护理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白美丽;程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探讨

    目的:研究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影像学诊断与鉴别的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CT影像学图像特征,并将CT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CT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CT扫描可见,肿块的位置位于腹主动脉旁,均为单发病灶。多呈椭圆形,且范围较大,多数患者的病灶边缘均比较清晰,且存在完整包膜,其中3例患者的肿块中存在高密度钙化灶,多呈斑片状,分散分布。经增强扫描,肿块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17例患者病灶实质强化明显,3例患者病灶实质强化不明显。患者病灶中心的低密度区在增强扫描各期均无显著强化现象。12例肿块有向周围组织器官推移的表现。结论 CT扫描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能获得具有一定特异性的影像学图像,有助于判断病灶的位置及肿瘤与相邻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兴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效果比较

    目的:分析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抽选2011年5月-2013年6月,我院接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0例,按入院编号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借助瑞芬太尼麻醉,对照组患者借助芬太尼麻醉,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镇痛好转率(93.3%)和对照组(73.3%)相比,差异性明显(P<0.05);且实验组患者临床相应指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临床手术期间借助瑞芬太尼麻醉,安全性高,镇痛效果优于芬太尼,可缩短患者苏醒时间,意义重大,值得使用。

    作者:袁继凯;冯春存;吕宝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指导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和分析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实施抗凝指导后,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和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130例患者,按照抽签法对他们进行平均分组,即:对照组65例,采用常规方法进术后护理;观察组65例,采用抗凝指导进行术后护理,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经过临床比较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抗凝治疗依从率、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总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的差异性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采用术后抗凝指导进行临床护理,其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抗凝依从性,促进心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它是一种科学、有效、理想的临床护理方法。

    作者:田雪冰;戴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环磷酰苷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环磷酰苷对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74例病毒性心肌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环磷酰苷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结果通过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接受环磷酰苷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并且患者的心肌酶得到有效的降低,临床症状也得到有效缓解,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以及心肌酶变化都没有实验组患者的明显,两组患者存在差异(P<0.05)。结论通过研究发现,使用环磷酰苷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患者的心肌酶有效降低,这在临床医学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应用辅酶Q10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讨论研究辅酶Q10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100名患有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对实验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加应用辅酶Q10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仅使用常规治疗的方法治疗,并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同时对组内患者的病情发展状况和身体恢复等方面做详细的观察记录。终整理分析所得数据,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在总有效率等方面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期间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且病情发展稳定,未出现复发等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结合应用辅酶Q10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显著起效,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胡云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扩张性心肌病并心衰治疗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自2011年8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患者中,抽取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n=40)患者予以治疗期间,辅以常规护理。观察组(n=40)患者施以治疗期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常加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患者接受治疗期间,辅以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病的认知程度,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治疗效果,推荐临床应用。

    作者:郭静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