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芹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诊治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0例患者运用单纯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的40例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值进行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21例为优,16例为良,优良率达到92.5%;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11例为优,15例为良,优良率达到65.0%;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显著,保持血压稳定,同时能够很好的对靶器官产生保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胡启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确诊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是否并发心律失常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08例患者中,有62例(57.4%)并发了心律失常,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学指标如CK、LDH值等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正常比例为25.8%,低于对照组(93.5%)(P<0.05)。结论 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在心肌酶学指标上不表现明显差异,且与血压昼夜节律有相关性,心电图是确诊该类患者较为有效的方法。
作者:谢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探讨临床使用巴酚丁胺联合硝酸甘油对妊娠合并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科室收治的54例妊娠合并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强心、利尿综合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多巴酚丁胺与硝酸甘油。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变。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和临床症状有着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综合处理的基础上使用多巴酚丁胺与硝酸甘油能够显著的改善妊娠合并心衰患者的心脏各项功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让患者更为安全的行剖宫产手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国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回顾探究对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采取乙胺碘呋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98例,以随机双盲自愿的原则分为乙胺碘呋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49例,其中常规治疗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乙胺碘呋酮治疗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取乙胺碘呋酮进行静脉滴注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乙胺碘呋酮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采用乙胺碘呋酮治疗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临床疗效显著,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医学研究价值,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王志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对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价值进行深入的探究。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参与研究的50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予以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使用美托洛尔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身体各项指标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联合用药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P<0.05)。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身体各项指标有了明显的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其身体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在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施以治疗时,其治疗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董广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究苯氧胺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在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抽取40例,根据其入院时间的先后,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对观察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苯氧胺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心脏的各项指标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脏各项指标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苯氧胺辅助治疗,可以有助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有助于心室的重构,推荐临床应用。
作者:梁鹤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对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接受治疗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的74例患者实施西药治疗,观察组的76例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中,44例显效,28例有效,4例无效,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患者中,22例显效,32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死亡,有效率为72.97%;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有28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7.84%,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对患者来说更加安全,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沈蓓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巴胺与硝普钠联合无创辅助通气在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8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4例,两组均给予多巴胺与硝普钠治疗,其中治疗组确诊后立即给予经面罩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对照组给予鼻导管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呼吸频率、心率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66.67%)(P<0.05);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心率、呼吸频率、左室射血分数( LVEF)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但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巴胺与硝普钠联合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薛晓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与研究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选择就诊于我院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共136例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用曲美他嗪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超声心动图各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组超声心动图各指标平均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曲美他嗪治疗,具有较优的临床治疗效果,推荐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梁建成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对于急性中风患者施行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流和功能已成为临床公认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且并发症很多,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缺血预适应”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目前已有研究证明远隔缺血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的目的是应用远隔缺血后适应模型即脑缺血后给予远隔器官(双下肢缺血处理)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基于既往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这样假说:脑缺血再灌注时给予双侧或单侧下肢的缺血可以对脑缺血造成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是多方面,一方面,可能通过减轻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从而减轻了缺血引起的血脑屏障的损伤;另一方面,可能远隔器官的缺血产生了神经保护物质。本课题研究,为将来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特别是通过神经保护治疗措施,延长治疗时间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曾延源;姚声涛;蒲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析氨氯地平对贝那普利的药动学参数以及贝那普利代谢物的药动学参数所造成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参与此次研究的13名健康男性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采用两制剂以及两周期的交叉试验方法,以13例男性自身作为对照,交叉服用贝那普利或者复方盐酸贝那普利。观察受试者体内贝那普利的药动学参数以及贝那普利代谢物的药动学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受试者口服复方制剂与单方制剂后,其体内贝那普利的药动学参数(血药浓度峰值Cmax、达峰时间Tmax、0-10小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10h)以及贝那普利代谢物的药动学参数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受试者口服药物后,呼吸、血压、心率、体格检查、心电图、生化指标以及血尿常规检查的结果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氨氯地平不会对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的药动学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高血压患者联合氨氯地平以及贝那普利这两种药物进行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不会引发不良反应的出现。
作者:张玉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为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血脂水平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具有良好疗效,值得推荐。
作者:黄敏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普外科糖尿病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102例普外科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感染原因,总结护理体会。结果普外科糖尿病患者术后在医院感染的机率比较大,占总人数的10.8%;术后主要受切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威胁,其中切口感染所占比例27.4%,泌尿感染所占比例25.4%;医院感染的主要感染源是革兰氏阴性菌,17例患者受此种病菌感染,占感染源的14.7%;年龄、病程、空腹血糖值、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有无并发症、有无恶性肿瘤等与普外科糖尿病感染存在一定的关联。结论普外科糖尿病患者术后易感染,只有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关的护理干预,才能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
作者:徐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例N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应用rhBNP,观察两组疗效、患者尿量、BNP水平和LVEF。结果观察组疗效和观察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BNP治疗NSTEMI的近期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彭建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心房纤颤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间620例心房纤颤住院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抗凝情况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在民族地区基层医院中对于心房纤颤患者能受采用正规治疗的较少。本地区长期正规化口服华法林者占0.48%,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者10.68%,脑卒中的发生率36.9%。结论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心房纤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急需改善。
作者:李宏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在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氢氯噻嗪联合缬沙坦的治疗方法,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自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共计228例,在征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对其进行调查与研究。将228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14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地采用缬沙坦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氢氯噻嗪联合缬沙坦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4个月的治疗,在经过治疗后,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在临床上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4.91%,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则达到了97.96%,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上的差异有着统计学的意义;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1.05%,观察组患者则为10.53%,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的差异也有着统计学的意义。结论在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氢氯噻嗪联合缬沙坦的治疗方法有着十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对其进行推广与应用。
作者:丁秀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环磷酰苷对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74例病毒性心肌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环磷酰苷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结果通过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接受环磷酰苷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并且患者的心肌酶得到有效的降低,临床症状也得到有效缓解,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以及心肌酶变化都没有实验组患者的明显,两组患者存在差异(P<0.05)。结论通过研究发现,使用环磷酰苷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患者的心肌酶有效降低,这在临床医学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罗源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罗源县疾病监测控制中心2008-2014年的手足口感染疾病患者3359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患者的生活环境,回顾疾病发展过程,分别对发病时间、主要地区、发病人群、病原体进行分析,开展流行病学研究,了解疾病发病特点,为临床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2008-2014年间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明显,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每个月均有发病例数,其中6月和10月是发病高峰期,2月和8月是发病低谷期。在地区分布上,11个乡镇均有手足口患者分布,且城镇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在人群分布上,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年龄主要分布在4岁及以下,以散居儿童为主。在病原学分布上,以EV71、CoxA16为主。结论罗源县手足口病疫情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城乡差异,应加强常规监测,加大健康教育力度,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降低发病率。
作者:林旭;游益银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究多巴酚丁胺联合利尿剂对低血压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74例患有低血压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为37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利尿剂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多巴酚丁胺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CRP水平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经对比,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巴酚丁胺联合利尿剂对低血压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心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姚秀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宫颈注射缩宫素与子宫按摩联合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自然分娩产妇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1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预防产后出血,给予对照组产妇宫颈注射宫缩素联合子宫按摩预防产后出血,对比两组患者产后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宫缩恢复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66%,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产后为(210.3±20.5)ml,明显低于对照组出血量(354.5±23.5)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注射宫缩素与子宫按摩联合预防产后出血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太江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