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广星
目的:探究多巴酚丁胺联合利尿剂对低血压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74例患有低血压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为37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利尿剂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多巴酚丁胺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CRP水平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经对比,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巴酚丁胺联合利尿剂对低血压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心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姚秀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对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接受治疗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的74例患者实施西药治疗,观察组的76例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中,44例显效,28例有效,4例无效,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患者中,22例显效,32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死亡,有效率为72.97%;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有28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7.84%,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对患者来说更加安全,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沈蓓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产生心衰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42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为21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予以观察组患者综合干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1.43%),两组患者间经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出现心衰症状是较为常见的,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来控制病情的发展,以免出现心衰症状。
作者:高雪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并高血压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2例进展性脑梗死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氨氯地平和阿托伐他汀钙。结果观察组疗效、血压水平、血脂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并高血压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作者:赵晓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评价。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护理组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室抢救时间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结果护理组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室抢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三项指标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各项指标大小,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显著效果,能够缩短住院时间,有助于患者掌握更加完整的疾病健康知识,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郑春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抽选2011年5月-2013年6月,我院接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0例,按入院编号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借助瑞芬太尼麻醉,对照组患者借助芬太尼麻醉,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镇痛好转率(93.3%)和对照组(73.3%)相比,差异性明显(P<0.05);且实验组患者临床相应指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临床手术期间借助瑞芬太尼麻醉,安全性高,镇痛效果优于芬太尼,可缩短患者苏醒时间,意义重大,值得使用。
作者:袁继凯;冯春存;吕宝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影像学诊断与鉴别的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CT影像学图像特征,并将CT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CT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CT扫描可见,肿块的位置位于腹主动脉旁,均为单发病灶。多呈椭圆形,且范围较大,多数患者的病灶边缘均比较清晰,且存在完整包膜,其中3例患者的肿块中存在高密度钙化灶,多呈斑片状,分散分布。经增强扫描,肿块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17例患者病灶实质强化明显,3例患者病灶实质强化不明显。患者病灶中心的低密度区在增强扫描各期均无显著强化现象。12例肿块有向周围组织器官推移的表现。结论 CT扫描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能获得具有一定特异性的影像学图像,有助于判断病灶的位置及肿瘤与相邻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兴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脑栓通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0例,对照组患者在急性期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脑栓通胶囊进行治疗。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栓通胶囊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该种治疗方法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作者:黄胜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2年4月-2014年5月,我院接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按入院编号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基础治疗,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好转率(96.0%)、并发症总率(12.0%)和对照组(好转率80.0%、并发症总率36.0%)相比,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期间使用颅内血肿清除术,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愈率,意义重大,值得使用。
作者:郭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对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联合对合并患有高尿酸血症的糖尿病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合并患有高尿酸血症的糖尿病高血压的老年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单纯应用厄贝沙坦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血尿酸、血压、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和疾病药物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糖尿病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联合对合并患有高尿酸血症的糖尿病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纪春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他汀类药物应用于冠心病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血脂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对照组38例患者中,出现心肌梗死4例,死亡1例,冠心病复发率为21.1%;观察组38例患者中,出现心肌梗死2例,无死亡病例,冠心病复发率为5.3%。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治疗中采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有助于稳定冠脉粥样斑块,降低冠心病的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孙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糖代谢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本组患者均空腹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三个月后进行随访,分别观察急性期和三个月之后的糖代谢状况、糖代谢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和NIHSS分型结果。结果本组6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急性期糖尿病、糖调节受损、血糖正常所占比例与三个月后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糖化血红蛋白方面,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组在急性期和三个月后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三组患者在NIHSS分型上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脑血管病发生前就已经存在糖尿病或糖代谢异常,应激性因素只是加强了高血糖的表达,但并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全部原因。
作者:马智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析氨氯地平对贝那普利的药动学参数以及贝那普利代谢物的药动学参数所造成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参与此次研究的13名健康男性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采用两制剂以及两周期的交叉试验方法,以13例男性自身作为对照,交叉服用贝那普利或者复方盐酸贝那普利。观察受试者体内贝那普利的药动学参数以及贝那普利代谢物的药动学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受试者口服复方制剂与单方制剂后,其体内贝那普利的药动学参数(血药浓度峰值Cmax、达峰时间Tmax、0-10小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10h)以及贝那普利代谢物的药动学参数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受试者口服药物后,呼吸、血压、心率、体格检查、心电图、生化指标以及血尿常规检查的结果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氨氯地平不会对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的药动学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高血压患者联合氨氯地平以及贝那普利这两种药物进行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不会引发不良反应的出现。
作者:张玉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回顾探究对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采取乙胺碘呋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98例,以随机双盲自愿的原则分为乙胺碘呋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49例,其中常规治疗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乙胺碘呋酮治疗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取乙胺碘呋酮进行静脉滴注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乙胺碘呋酮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采用乙胺碘呋酮治疗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临床疗效显著,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医学研究价值,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王志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究坎地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自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根据其入院时间的先后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使用的药物为贝那普利,对观察组患者予以贝那普利治疗期间加用坎地沙坦。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药物治疗后,相对于治疗前的血压有了明显的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予以治疗期间,采用坎地沙坦联合贝那普利用药,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压,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推荐临床应用。
作者:孙洪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接收的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其中30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为观察组,剩余30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缓解率为90%,对照组为60%,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率为83.3%,对照组为43.3%,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差异性不显著(P>0.05),在处理后,均可继续治疗。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较好,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周文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对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价值进行深入的探究。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参与研究的50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予以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使用美托洛尔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身体各项指标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联合用药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P<0.05)。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身体各项指标有了明显的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其身体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在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施以治疗时,其治疗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董广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对小儿心脏介入术后按压穿刺点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进行介入术的90例小儿心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术后按压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术后按压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按压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按压效果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效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心脏介入术后对穿刺点进行合理、有效按压护理,可以有效减少穿刺点出血率、皮下血肿的形成,改善术侧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具有很好的按压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作者:胡志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确诊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是否并发心律失常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08例患者中,有62例(57.4%)并发了心律失常,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学指标如CK、LDH值等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正常比例为25.8%,低于对照组(93.5%)(P<0.05)。结论 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在心肌酶学指标上不表现明显差异,且与血压昼夜节律有相关性,心电图是确诊该类患者较为有效的方法。
作者:谢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例N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应用rhBNP,观察两组疗效、患者尿量、BNP水平和LVEF。结果观察组疗效和观察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BNP治疗NSTEMI的近期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彭建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