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孙瑜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 冠心病, 高血脂症, 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他汀类药物应用于冠心病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血脂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对照组38例患者中,出现心肌梗死4例,死亡1例,冠心病复发率为21.1%;观察组38例患者中,出现心肌梗死2例,无死亡病例,冠心病复发率为5.3%。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治疗中采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有助于稳定冠脉粥样斑块,降低冠心病的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接收的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其中30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为观察组,剩余30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缓解率为90%,对照组为60%,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率为83.3%,对照组为43.3%,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差异性不显著(P>0.05),在处理后,均可继续治疗。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较好,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周文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心衰的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研究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产生心衰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42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为21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予以观察组患者综合干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1.43%),两组患者间经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出现心衰症状是较为常见的,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来控制病情的发展,以免出现心衰症状。

    作者:高雪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远隔缺血后适应对脑缺血的保护及相关机制

    对于急性中风患者施行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流和功能已成为临床公认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且并发症很多,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缺血预适应”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目前已有研究证明远隔缺血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的目的是应用远隔缺血后适应模型即脑缺血后给予远隔器官(双下肢缺血处理)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基于既往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这样假说:脑缺血再灌注时给予双侧或单侧下肢的缺血可以对脑缺血造成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是多方面,一方面,可能通过减轻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从而减轻了缺血引起的血脑屏障的损伤;另一方面,可能远隔器官的缺血产生了神经保护物质。本课题研究,为将来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特别是通过神经保护治疗措施,延长治疗时间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曾延源;姚声涛;蒲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探讨

    目的:研究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影像学诊断与鉴别的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CT影像学图像特征,并将CT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CT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CT扫描可见,肿块的位置位于腹主动脉旁,均为单发病灶。多呈椭圆形,且范围较大,多数患者的病灶边缘均比较清晰,且存在完整包膜,其中3例患者的肿块中存在高密度钙化灶,多呈斑片状,分散分布。经增强扫描,肿块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17例患者病灶实质强化明显,3例患者病灶实质强化不明显。患者病灶中心的低密度区在增强扫描各期均无显著强化现象。12例肿块有向周围组织器官推移的表现。结论 CT扫描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能获得具有一定特异性的影像学图像,有助于判断病灶的位置及肿瘤与相邻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兴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静脉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目的:在对老年人心肌梗死疾病进行治疗时应用静脉溶栓的方法,对其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分析。方法选取自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人患者共计136例,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对其进行调查与研究,将136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对照组采用我院常规的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应用静脉溶栓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并对两组患者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在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64.71%,而应用静脉溶栓的方法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血管的再通率则达到了85.29%,并且,对照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6.47%,观察组患者则为14.71%。两组患者在比较中的差异存在着统计学的意义。结论在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人进行治疗时,采用静脉溶栓的治疗方法有着十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对其进行大力的推广并应用。

    作者:刘德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磷酸肌酸钠治疗妊娠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在临床中使用磷酸肌酸钠对妊娠合并心衰患者的治疗成效。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妊娠合并心衰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强心、利尿综合治疗手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磷酸肌酸钠。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变,同时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和临床症状有着明显的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情况。结论在常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使用磷酸肌酸钠对妊娠合并心衰的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心功能,疗效可靠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王蕊;赵晶;张丹;赵丽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采用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对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联合对合并患有高尿酸血症的糖尿病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合并患有高尿酸血症的糖尿病高血压的老年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单纯应用厄贝沙坦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血尿酸、血压、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和疾病药物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糖尿病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联合对合并患有高尿酸血症的糖尿病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纪春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扩张性心肌病并心衰治疗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自2011年8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患者中,抽取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n=40)患者予以治疗期间,辅以常规护理。观察组(n=40)患者施以治疗期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常加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患者接受治疗期间,辅以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病的认知程度,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治疗效果,推荐临床应用。

    作者:郭静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苯氧胺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苯氧胺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在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抽取40例,根据其入院时间的先后,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对观察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苯氧胺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心脏的各项指标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脏各项指标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苯氧胺辅助治疗,可以有助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有助于心室的重构,推荐临床应用。

    作者:梁鹤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氯吡格雷在急性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急性心绞痛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的方案及效果。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78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组(给予氯吡格雷300mg/d)和大剂量组(氯吡格雷600mg/d),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大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94.87%(37/39)高于小剂量组74.36%(29/39),差异明显(P<0.05);两组用药过程中大剂量组不良反应高于小剂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绞痛治疗中应用大剂量氯吡格雷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蔡祖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2年4月-2014年5月,我院接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按入院编号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基础治疗,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好转率(96.0%)、并发症总率(12.0%)和对照组(好转率80.0%、并发症总率36.0%)相比,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期间使用颅内血肿清除术,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愈率,意义重大,值得使用。

    作者:郭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及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给予两组患者相同急救治疗及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额外给予观察组系统性的心理护理。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及抑郁评分与护理前评分比较差异显著;并且护理后,观察组焦虑及抑郁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生率、室性早搏发生率、再次梗死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正确急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治疗后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汪月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阿托伐他汀和参麦注射液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以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0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联用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参麦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TNF-α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参脉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丽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辛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随机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间的100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配50例为实验组,剩余50例为对照组,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实验组患者加用辛伐他汀的用药方案,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实验组的显效率为46%,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显效率为28%,总有效率为84%,二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显著,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理想的联合用药方案,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郜秋颖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护理程序在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在心理衰竭患者护理过程中使用护理程序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11月110例接受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实行一般护理与程序护理,观察效果。结果护理程序组的护理满意率96.4%明显高于一般护理组的76.4%,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用护理程序方式,对提升护理质量、密切护患关系,现实性意义突出。

    作者:徐吉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应用辅酶Q10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讨论研究辅酶Q10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100名患有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对实验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加应用辅酶Q10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仅使用常规治疗的方法治疗,并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同时对组内患者的病情发展状况和身体恢复等方面做详细的观察记录。终整理分析所得数据,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在总有效率等方面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期间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且病情发展稳定,未出现复发等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结合应用辅酶Q10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显著起效,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胡云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进展性脑梗死并高血压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并高血压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2例进展性脑梗死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氨氯地平和阿托伐他汀钙。结果观察组疗效、血压水平、血脂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并高血压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作者:赵晓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早产儿原因及并发症临床探析

    目的:探讨早产儿发生原因及常见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4月~2013年10月出生的302例早产儿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胎龄将其分为A组(胎龄≤32周)与B组(胎龄>32周),依据出生体重的不同分为C组(体重≤1500g)与D组(体重>1500g),观察并比较早产儿发生原因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02例早产原因包括多胎49例(16.2%)、胎盘异常40例(13.2%)、胎膜早破108例(35.8%)、妊娠合并糖尿病30例(9.9%)、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6例(11.9%)、少见或其它不明原因39例(12.9%);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包括新生儿败血症、糖代谢紊乱以及呼吸功能障碍、贫血;且两组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早产的关键是防止胎膜早破,加强围产期护理,控制早产儿发生率,同时采取积极措施预防早产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农永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胺碘酮辅助常规对症支持干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胺碘酮辅助常规对症支持干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近期收治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对症支持干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胺碘酮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疗效,室性心律失常改善疗效及治疗前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改善疗效和室性心律失常改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结论胺碘酮辅助常规对症支持干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可显著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几率。

    作者:邓阳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的探讨

    目的:分析急性心血管病的类型、临床表现,观察不同治疗方法所取得的治疗效果,从而为有效预防和治疗急性心血管病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血管病患者160例,并对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等。结果在收治的160例患者当中,72例心绞痛患者,其中66例有效,有效率91.67%;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34例有效,有效率89.47%;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4例有效,有效率66.67%;24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之后,急性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栓塞的所有患者病情均有所好转。结论为实现对急性心血管病的有效治疗,应该尽早检查,尽早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病情,有针对性的采取治疗措施,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更快康复,挽救患者生命。

    作者:任易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