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鹤峰
目的:在对急性心绞痛疾病进行治疗时应用氯吡格雷,并对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绞痛的患者共计592例,在经过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对其进行临床调查研究。将592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每组各29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我院常规的药物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分别提供优质的护理,并对其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2.16%,而观察组患者则达到了89.19%,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心绞痛的持续时间与频率均要优于进行治疗前,并且,观察组患者在改善的效果上要明显地优于对照组的患者,其差异也具有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有急性心绞痛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氯吡格雷有着十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对其进行大力的推广并应用。
作者:王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早产儿发生原因及常见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4月~2013年10月出生的302例早产儿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胎龄将其分为A组(胎龄≤32周)与B组(胎龄>32周),依据出生体重的不同分为C组(体重≤1500g)与D组(体重>1500g),观察并比较早产儿发生原因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02例早产原因包括多胎49例(16.2%)、胎盘异常40例(13.2%)、胎膜早破108例(35.8%)、妊娠合并糖尿病30例(9.9%)、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6例(11.9%)、少见或其它不明原因39例(12.9%);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包括新生儿败血症、糖代谢紊乱以及呼吸功能障碍、贫血;且两组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早产的关键是防止胎膜早破,加强围产期护理,控制早产儿发生率,同时采取积极措施预防早产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农永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对于急性中风患者施行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流和功能已成为临床公认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且并发症很多,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缺血预适应”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目前已有研究证明远隔缺血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的目的是应用远隔缺血后适应模型即脑缺血后给予远隔器官(双下肢缺血处理)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基于既往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这样假说:脑缺血再灌注时给予双侧或单侧下肢的缺血可以对脑缺血造成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是多方面,一方面,可能通过减轻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从而减轻了缺血引起的血脑屏障的损伤;另一方面,可能远隔器官的缺血产生了神经保护物质。本课题研究,为将来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特别是通过神经保护治疗措施,延长治疗时间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曾延源;姚声涛;蒲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回顾探究对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采取乙胺碘呋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98例,以随机双盲自愿的原则分为乙胺碘呋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49例,其中常规治疗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乙胺碘呋酮治疗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取乙胺碘呋酮进行静脉滴注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乙胺碘呋酮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采用乙胺碘呋酮治疗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临床疗效显著,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医学研究价值,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王志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究参麦注射液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时的作用,同时总结分析其具有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在我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中,抽取4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其选择的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有25例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参麦注射液,对照组的20例患者中,选用的药物为极化液。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两组患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后,其治疗效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P<0.05)。结论在对患有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施以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参麦注射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且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情况,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刁艳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低钠透析对合并顽固性高血压尿毒症患者血压和心脏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尿毒症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低钠血液透析(135mmol/L),对照组接受常规血液透析(142mmol/L)。透析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和心脏功能。结果观察组透析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内径相对透析前显著下降(P<0.05);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加(P<0.05);血清尿素氮、肌酐和kt/v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透析前后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透析期间,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压低于对照组患者,高血压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低钠透析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和改善心脏功能,尿毒症合并顽固性高血压的患者短期低钠透析安全有效。
作者:苏文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普外科糖尿病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102例普外科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感染原因,总结护理体会。结果普外科糖尿病患者术后在医院感染的机率比较大,占总人数的10.8%;术后主要受切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威胁,其中切口感染所占比例27.4%,泌尿感染所占比例25.4%;医院感染的主要感染源是革兰氏阴性菌,17例患者受此种病菌感染,占感染源的14.7%;年龄、病程、空腹血糖值、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有无并发症、有无恶性肿瘤等与普外科糖尿病感染存在一定的关联。结论普外科糖尿病患者术后易感染,只有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关的护理干预,才能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
作者:徐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脑栓通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0例,对照组患者在急性期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脑栓通胶囊进行治疗。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栓通胶囊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该种治疗方法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作者:黄胜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诊治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0例患者运用单纯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的40例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值进行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21例为优,16例为良,优良率达到92.5%;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11例为优,15例为良,优良率达到65.0%;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显著,保持血压稳定,同时能够很好的对靶器官产生保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胡启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讨论研究辅酶Q10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100名患有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对实验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加应用辅酶Q10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仅使用常规治疗的方法治疗,并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同时对组内患者的病情发展状况和身体恢复等方面做详细的观察记录。终整理分析所得数据,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在总有效率等方面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期间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且病情发展稳定,未出现复发等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结合应用辅酶Q10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显著起效,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胡云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心血管病患者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500例骨折患者,将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分为一组为实验组,共200例,无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为对照组,共300例。实验组患者中,仅患有冠心病的患者42例,仅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85例,同时患有冠心病和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73例。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下肢深静脉血栓在骨折后不同的时间段和年龄的发生率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4.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3.67%,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骨折之后的8-14天较之骨折后0-7天,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且两组60岁以上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大于60岁以下患者。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更容易发生在60岁以上患有心血管疾病并且下肢骨折的患者身上。患者在骨折发生后的一周更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所以,应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尽早采取措施预防,降低其发生率。
作者:李宏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实施抗凝指导后,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和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130例患者,按照抽签法对他们进行平均分组,即:对照组65例,采用常规方法进术后护理;观察组65例,采用抗凝指导进行术后护理,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经过临床比较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抗凝治疗依从率、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总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的差异性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采用术后抗凝指导进行临床护理,其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抗凝依从性,促进心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它是一种科学、有效、理想的临床护理方法。
作者:田雪冰;戴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探讨在临床中使用磷酸肌酸钠对妊娠合并心衰患者的治疗成效。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妊娠合并心衰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强心、利尿综合治疗手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磷酸肌酸钠。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变,同时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和临床症状有着明显的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情况。结论在常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使用磷酸肌酸钠对妊娠合并心衰的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心功能,疗效可靠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王蕊;赵晶;张丹;赵丽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相关的因素,提供临床上治疗和预防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理论支持。方法随机选取患有老年2型糖尿病以及其中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患者共70例,按是否并发心血管病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饮食习惯和低血糖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密切相关。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注意事项以及发病期间的危险因素等,为有效的检查、及时的治疗、预防该病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陆桂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接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60例,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将60例患者分为发病3h内溶栓组及3~12h内溶栓对照组,对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发病3h内溶栓组30例患者,经治疗,溶栓成功(再通)率为83.33%(25/30),发病3~12h内溶栓对照组患者溶栓成功(再通)率为53.33%(16/30),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病3h内溶栓组皮肤瘀斑、牙龈出血及消化道出血0例,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发病3~12h溶栓对照组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可靠,时间越早,再灌注率越高。
作者:曾清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对甲亢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并分析。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共计114例,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对其进行调查与研究,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在治疗中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并统计与分析。结果在114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中,并发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共计28例,占患者总数的24.6%,其中有22例患者为右心功能不全,占患者总数的19.3%,有88例患者出现并发有心律失常,在临床中表现为心房颤动。结论有着较大的年龄与病程,较低的TSH水平以及较高的FT4水平的甲亢患者更易患有甲亢性心脏病,患有了甲亢性心脏病的患者在临床中极易出现右心功能不全以及心房颤动等临床现象。
作者:李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扩张性心肌病并心衰治疗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自2011年8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患者中,抽取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n=40)患者予以治疗期间,辅以常规护理。观察组(n=40)患者施以治疗期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常加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患者接受治疗期间,辅以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病的认知程度,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治疗效果,推荐临床应用。
作者:郭静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心房纤颤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间620例心房纤颤住院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抗凝情况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在民族地区基层医院中对于心房纤颤患者能受采用正规治疗的较少。本地区长期正规化口服华法林者占0.48%,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者10.68%,脑卒中的发生率36.9%。结论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心房纤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急需改善。
作者:李宏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绞痛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的方案及效果。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78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组(给予氯吡格雷300mg/d)和大剂量组(氯吡格雷600mg/d),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大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94.87%(37/39)高于小剂量组74.36%(29/39),差异明显(P<0.05);两组用药过程中大剂量组不良反应高于小剂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绞痛治疗中应用大剂量氯吡格雷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蔡祖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0例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增加稳心颗粒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早搏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周铀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