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栓通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观察

黄胜军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中风, 脑栓通胶囊, 治疗, 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脑栓通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0例,对照组患者在急性期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脑栓通胶囊进行治疗。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栓通胶囊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该种治疗方法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社区护理对心血管患者的影响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社区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病患者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160例心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教育、饮食、运动、心里指导,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针对性的用药指导。记录患者在社区护理干预前后的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指标。结果护理干预12个月后,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与干预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可以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应积极开展社区护理干预。

    作者:王瑞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脑栓通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脑栓通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0例,对照组患者在急性期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脑栓通胶囊进行治疗。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栓通胶囊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该种治疗方法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作者:黄胜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扩张性心肌病并心衰治疗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自2011年8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患者中,抽取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n=40)患者予以治疗期间,辅以常规护理。观察组(n=40)患者施以治疗期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常加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患者接受治疗期间,辅以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病的认知程度,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治疗效果,推荐临床应用。

    作者:郭静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糖代谢异常66例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糖代谢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本组患者均空腹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三个月后进行随访,分别观察急性期和三个月之后的糖代谢状况、糖代谢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和NIHSS分型结果。结果本组6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急性期糖尿病、糖调节受损、血糖正常所占比例与三个月后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糖化血红蛋白方面,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组在急性期和三个月后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三组患者在NIHSS分型上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脑血管病发生前就已经存在糖尿病或糖代谢异常,应激性因素只是加强了高血糖的表达,但并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全部原因。

    作者:马智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与研究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选择就诊于我院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共136例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用曲美他嗪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超声心动图各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组超声心动图各指标平均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曲美他嗪治疗,具有较优的临床治疗效果,推荐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梁建成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多巴胺与硝普钠联合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多巴胺与硝普钠联合无创辅助通气在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8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4例,两组均给予多巴胺与硝普钠治疗,其中治疗组确诊后立即给予经面罩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对照组给予鼻导管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呼吸频率、心率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66.67%)(P<0.05);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心率、呼吸频率、左室射血分数( LVEF)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但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巴胺与硝普钠联合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薛晓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114例临床特点观察

    目的:对甲亢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并分析。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共计114例,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对其进行调查与研究,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在治疗中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并统计与分析。结果在114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中,并发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共计28例,占患者总数的24.6%,其中有22例患者为右心功能不全,占患者总数的19.3%,有88例患者出现并发有心律失常,在临床中表现为心房颤动。结论有着较大的年龄与病程,较低的TSH水平以及较高的FT4水平的甲亢患者更易患有甲亢性心脏病,患有了甲亢性心脏病的患者在临床中极易出现右心功能不全以及心房颤动等临床现象。

    作者:李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冠心病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解析

    目的:解析冠心病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程度的应用。方法从医院住院患者中随机盲选140例,对照组70例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70例在常规基础上结合预见性护理程序,分别在护理实施后评价患者的护理实施效果。结果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心肌梗死发生率、心绞痛恶化率、死亡率进行对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住院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减少并发症、死亡率,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刘新姿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参麦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参麦注射液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时的作用,同时总结分析其具有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在我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中,抽取4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其选择的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有25例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参麦注射液,对照组的20例患者中,选用的药物为极化液。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两组患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后,其治疗效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P<0.05)。结论在对患有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施以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参麦注射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且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情况,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刁艳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指导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和分析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实施抗凝指导后,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和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130例患者,按照抽签法对他们进行平均分组,即:对照组65例,采用常规方法进术后护理;观察组65例,采用抗凝指导进行术后护理,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经过临床比较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抗凝治疗依从率、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总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的差异性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采用术后抗凝指导进行临床护理,其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抗凝依从性,促进心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它是一种科学、有效、理想的临床护理方法。

    作者:田雪冰;戴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辛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随机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间的100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配50例为实验组,剩余50例为对照组,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实验组患者加用辛伐他汀的用药方案,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实验组的显效率为46%,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显效率为28%,总有效率为84%,二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显著,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理想的联合用药方案,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郜秋颖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不同护理模式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酶谱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酶谱变化的影响,并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使用抽签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特殊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心肌酶谱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心肌酶谱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施以特殊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心肌酶谱变化,促进患者的康复,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培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氯吡格雷在急性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急性心绞痛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的方案及效果。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78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组(给予氯吡格雷300mg/d)和大剂量组(氯吡格雷600mg/d),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大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94.87%(37/39)高于小剂量组74.36%(29/39),差异明显(P<0.05);两组用药过程中大剂量组不良反应高于小剂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绞痛治疗中应用大剂量氯吡格雷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蔡祖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护理干预对小儿心脏介入术后按压穿刺点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对小儿心脏介入术后按压穿刺点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进行介入术的90例小儿心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术后按压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术后按压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按压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按压效果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效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心脏介入术后对穿刺点进行合理、有效按压护理,可以有效减少穿刺点出血率、皮下血肿的形成,改善术侧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具有很好的按压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作者:胡志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对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采取乙胺碘呋酮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回顾探究对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采取乙胺碘呋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98例,以随机双盲自愿的原则分为乙胺碘呋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49例,其中常规治疗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乙胺碘呋酮治疗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取乙胺碘呋酮进行静脉滴注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乙胺碘呋酮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采用乙胺碘呋酮治疗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临床疗效显著,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医学研究价值,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王志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和探讨他汀类药物应用于冠心病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血脂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对照组38例患者中,出现心肌梗死4例,死亡1例,冠心病复发率为21.1%;观察组38例患者中,出现心肌梗死2例,无死亡病例,冠心病复发率为5.3%。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治疗中采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有助于稳定冠脉粥样斑块,降低冠心病的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孙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多巴酚丁胺联合利尿剂治疗低血压性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多巴酚丁胺联合利尿剂对低血压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74例患有低血压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为37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利尿剂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多巴酚丁胺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CRP水平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经对比,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巴酚丁胺联合利尿剂对低血压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心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姚秀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护理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在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护理的特点。方法通过分析87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来探讨老年患者在进行呼吸系统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和原因。结果呼吸系统并发症是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的多发疾病。结论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护理在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的护理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白美丽;程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静脉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目的:在对老年人心肌梗死疾病进行治疗时应用静脉溶栓的方法,对其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分析。方法选取自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人患者共计136例,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对其进行调查与研究,将136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对照组采用我院常规的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应用静脉溶栓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并对两组患者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在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64.71%,而应用静脉溶栓的方法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血管的再通率则达到了85.29%,并且,对照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6.47%,观察组患者则为14.71%。两组患者在比较中的差异存在着统计学的意义。结论在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人进行治疗时,采用静脉溶栓的治疗方法有着十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对其进行大力的推广并应用。

    作者:刘德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对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接受治疗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的74例患者实施西药治疗,观察组的76例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中,44例显效,28例有效,4例无效,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患者中,22例显效,32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死亡,有效率为72.97%;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有28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7.84%,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对患者来说更加安全,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沈蓓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