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采取乙胺碘呋酮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王志鹏

关键词:乙胺碘呋酮, 心肌病, 心功能不全, 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回顾探究对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采取乙胺碘呋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98例,以随机双盲自愿的原则分为乙胺碘呋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49例,其中常规治疗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乙胺碘呋酮治疗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取乙胺碘呋酮进行静脉滴注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乙胺碘呋酮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采用乙胺碘呋酮治疗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临床疗效显著,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医学研究价值,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解析

    目的:解析冠心病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程度的应用。方法从医院住院患者中随机盲选140例,对照组70例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70例在常规基础上结合预见性护理程序,分别在护理实施后评价患者的护理实施效果。结果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心肌梗死发生率、心绞痛恶化率、死亡率进行对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住院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减少并发症、死亡率,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刘新姿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296例临床观察

    目的:在对急性心绞痛疾病进行治疗时应用氯吡格雷,并对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绞痛的患者共计592例,在经过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对其进行临床调查研究。将592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每组各29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我院常规的药物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分别提供优质的护理,并对其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2.16%,而观察组患者则达到了89.19%,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心绞痛的持续时间与频率均要优于进行治疗前,并且,观察组患者在改善的效果上要明显地优于对照组的患者,其差异也具有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有急性心绞痛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氯吡格雷有着十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对其进行大力的推广并应用。

    作者:王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氯吡格雷在急性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急性心绞痛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的方案及效果。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78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组(给予氯吡格雷300mg/d)和大剂量组(氯吡格雷600mg/d),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大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94.87%(37/39)高于小剂量组74.36%(29/39),差异明显(P<0.05);两组用药过程中大剂量组不良反应高于小剂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绞痛治疗中应用大剂量氯吡格雷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蔡祖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静脉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目的:在对老年人心肌梗死疾病进行治疗时应用静脉溶栓的方法,对其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分析。方法选取自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人患者共计136例,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对其进行调查与研究,将136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对照组采用我院常规的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应用静脉溶栓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并对两组患者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在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64.71%,而应用静脉溶栓的方法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血管的再通率则达到了85.29%,并且,对照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6.47%,观察组患者则为14.71%。两组患者在比较中的差异存在着统计学的意义。结论在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人进行治疗时,采用静脉溶栓的治疗方法有着十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对其进行大力的推广并应用。

    作者:刘德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多巴酚丁胺与硝酸甘油联用治疗妊娠合并心衰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分析探讨临床使用巴酚丁胺联合硝酸甘油对妊娠合并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科室收治的54例妊娠合并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强心、利尿综合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多巴酚丁胺与硝酸甘油。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变。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和临床症状有着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综合处理的基础上使用多巴酚丁胺与硝酸甘油能够显著的改善妊娠合并心衰患者的心脏各项功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让患者更为安全的行剖宫产手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国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分析不同血液检验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中检测结果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血液检验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中检测结果。方法选取100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抽取同期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均采集血液进行检验,观察比较两者血小板参数及心肌肌钙蛋白参数水平变化。结果比较两组受检者血小板参数及心肌肌钙蛋白参数水平变化变化情况,RDW及心肌肌钙蛋白各项参数数值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过程中,RDW及心肌肌钙蛋白各项参数可直接或间接反映冠心病临床治疗及预后情况,可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值得关注。

    作者:贾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心衰的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研究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产生心衰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42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为21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予以观察组患者综合干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1.43%),两组患者间经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出现心衰症状是较为常见的,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来控制病情的发展,以免出现心衰症状。

    作者:高雪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接收的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其中30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为观察组,剩余30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缓解率为90%,对照组为60%,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率为83.3%,对照组为43.3%,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差异性不显著(P>0.05),在处理后,均可继续治疗。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较好,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周文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接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60例,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将60例患者分为发病3h内溶栓组及3~12h内溶栓对照组,对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发病3h内溶栓组30例患者,经治疗,溶栓成功(再通)率为83.33%(25/30),发病3~12h内溶栓对照组患者溶栓成功(再通)率为53.33%(16/30),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病3h内溶栓组皮肤瘀斑、牙龈出血及消化道出血0例,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发病3~12h溶栓对照组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可靠,时间越早,再灌注率越高。

    作者:曾清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研究

    目的:观察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确诊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是否并发心律失常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08例患者中,有62例(57.4%)并发了心律失常,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学指标如CK、LDH值等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正常比例为25.8%,低于对照组(93.5%)(P<0.05)。结论 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在心肌酶学指标上不表现明显差异,且与血压昼夜节律有相关性,心电图是确诊该类患者较为有效的方法。

    作者:谢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糖代谢异常66例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糖代谢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本组患者均空腹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三个月后进行随访,分别观察急性期和三个月之后的糖代谢状况、糖代谢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和NIHSS分型结果。结果本组6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急性期糖尿病、糖调节受损、血糖正常所占比例与三个月后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糖化血红蛋白方面,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组在急性期和三个月后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三组患者在NIHSS分型上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脑血管病发生前就已经存在糖尿病或糖代谢异常,应激性因素只是加强了高血糖的表达,但并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全部原因。

    作者:马智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早产儿原因及并发症临床探析

    目的:探讨早产儿发生原因及常见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4月~2013年10月出生的302例早产儿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胎龄将其分为A组(胎龄≤32周)与B组(胎龄>32周),依据出生体重的不同分为C组(体重≤1500g)与D组(体重>1500g),观察并比较早产儿发生原因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02例早产原因包括多胎49例(16.2%)、胎盘异常40例(13.2%)、胎膜早破108例(35.8%)、妊娠合并糖尿病30例(9.9%)、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6例(11.9%)、少见或其它不明原因39例(12.9%);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包括新生儿败血症、糖代谢紊乱以及呼吸功能障碍、贫血;且两组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早产的关键是防止胎膜早破,加强围产期护理,控制早产儿发生率,同时采取积极措施预防早产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农永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中的作用探究

    目的:对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中的作用展开研究分析。方法将7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SDS评分和QOL评分变化状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同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护理后QO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曲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远隔缺血后适应对脑缺血的保护及相关机制

    对于急性中风患者施行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流和功能已成为临床公认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且并发症很多,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缺血预适应”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目前已有研究证明远隔缺血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的目的是应用远隔缺血后适应模型即脑缺血后给予远隔器官(双下肢缺血处理)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基于既往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这样假说:脑缺血再灌注时给予双侧或单侧下肢的缺血可以对脑缺血造成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是多方面,一方面,可能通过减轻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从而减轻了缺血引起的血脑屏障的损伤;另一方面,可能远隔器官的缺血产生了神经保护物质。本课题研究,为将来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特别是通过神经保护治疗措施,延长治疗时间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曾延源;姚声涛;蒲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坎地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探究坎地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自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根据其入院时间的先后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使用的药物为贝那普利,对观察组患者予以贝那普利治疗期间加用坎地沙坦。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药物治疗后,相对于治疗前的血压有了明显的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予以治疗期间,采用坎地沙坦联合贝那普利用药,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压,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推荐临床应用。

    作者:孙洪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诊治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0例患者运用单纯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的40例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值进行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21例为优,16例为良,优良率达到92.5%;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11例为优,15例为良,优良率达到65.0%;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显著,保持血压稳定,同时能够很好的对靶器官产生保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胡启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宫颈注射缩宫素与子宫按摩联合预防产后出血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注射缩宫素与子宫按摩联合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自然分娩产妇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1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预防产后出血,给予对照组产妇宫颈注射宫缩素联合子宫按摩预防产后出血,对比两组患者产后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宫缩恢复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66%,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产后为(210.3±20.5)ml,明显低于对照组出血量(354.5±23.5)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注射宫缩素与子宫按摩联合预防产后出血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太江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与研究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选择就诊于我院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共136例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用曲美他嗪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超声心动图各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组超声心动图各指标平均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曲美他嗪治疗,具有较优的临床治疗效果,推荐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梁建成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护理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在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护理的特点。方法通过分析87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来探讨老年患者在进行呼吸系统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和原因。结果呼吸系统并发症是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的多发疾病。结论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护理在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的护理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白美丽;程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进展性脑梗死并高血压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并高血压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2例进展性脑梗死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氨氯地平和阿托伐他汀钙。结果观察组疗效、血压水平、血脂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并高血压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作者:赵晓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