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梅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218例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我院选取了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治疗的218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21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109例患者。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综合优质护理,比较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病情改善率为92%,对照组病情改善率为6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在临床中实施优质护理可稳定患者病情,可临床推广。
作者:肖晓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在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护理的特点。方法通过分析87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来探讨老年患者在进行呼吸系统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和原因。结果呼吸系统并发症是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的多发疾病。结论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护理在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的护理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白美丽;程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相关的因素,提供临床上治疗和预防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理论支持。方法随机选取患有老年2型糖尿病以及其中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患者共70例,按是否并发心血管病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饮食习惯和低血糖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密切相关。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注意事项以及发病期间的危险因素等,为有效的检查、及时的治疗、预防该病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陆桂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究苯氧胺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在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抽取40例,根据其入院时间的先后,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对观察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苯氧胺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心脏的各项指标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脏各项指标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苯氧胺辅助治疗,可以有助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有助于心室的重构,推荐临床应用。
作者:梁鹤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及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给予两组患者相同急救治疗及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额外给予观察组系统性的心理护理。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及抑郁评分与护理前评分比较差异显著;并且护理后,观察组焦虑及抑郁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生率、室性早搏发生率、再次梗死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正确急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治疗后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汪月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对小儿心脏介入术后按压穿刺点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进行介入术的90例小儿心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术后按压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术后按压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按压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按压效果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效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心脏介入术后对穿刺点进行合理、有效按压护理,可以有效减少穿刺点出血率、皮下血肿的形成,改善术侧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具有很好的按压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作者:胡志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接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60例,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将60例患者分为发病3h内溶栓组及3~12h内溶栓对照组,对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发病3h内溶栓组30例患者,经治疗,溶栓成功(再通)率为83.33%(25/30),发病3~12h内溶栓对照组患者溶栓成功(再通)率为53.33%(16/30),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病3h内溶栓组皮肤瘀斑、牙龈出血及消化道出血0例,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发病3~12h溶栓对照组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可靠,时间越早,再灌注率越高。
作者:曾清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对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中的作用展开研究分析。方法将7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SDS评分和QOL评分变化状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同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护理后QO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曲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在对急性心绞痛疾病进行治疗时应用氯吡格雷,并对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绞痛的患者共计592例,在经过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对其进行临床调查研究。将592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每组各29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我院常规的药物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分别提供优质的护理,并对其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2.16%,而观察组患者则达到了89.19%,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心绞痛的持续时间与频率均要优于进行治疗前,并且,观察组患者在改善的效果上要明显地优于对照组的患者,其差异也具有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有急性心绞痛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氯吡格雷有着十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对其进行大力的推广并应用。
作者:王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接收的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其中30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为观察组,剩余30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缓解率为90%,对照组为60%,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率为83.3%,对照组为43.3%,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差异性不显著(P>0.05),在处理后,均可继续治疗。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较好,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周文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并高血压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2例进展性脑梗死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氨氯地平和阿托伐他汀钙。结果观察组疗效、血压水平、血脂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并高血压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作者:赵晓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例N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应用rhBNP,观察两组疗效、患者尿量、BNP水平和LVEF。结果观察组疗效和观察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BNP治疗NSTEMI的近期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彭建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心房纤颤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间620例心房纤颤住院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抗凝情况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在民族地区基层医院中对于心房纤颤患者能受采用正规治疗的较少。本地区长期正规化口服华法林者占0.48%,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者10.68%,脑卒中的发生率36.9%。结论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心房纤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急需改善。
作者:李宏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早产儿发生原因及常见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4月~2013年10月出生的302例早产儿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胎龄将其分为A组(胎龄≤32周)与B组(胎龄>32周),依据出生体重的不同分为C组(体重≤1500g)与D组(体重>1500g),观察并比较早产儿发生原因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02例早产原因包括多胎49例(16.2%)、胎盘异常40例(13.2%)、胎膜早破108例(35.8%)、妊娠合并糖尿病30例(9.9%)、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6例(11.9%)、少见或其它不明原因39例(12.9%);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包括新生儿败血症、糖代谢紊乱以及呼吸功能障碍、贫血;且两组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早产的关键是防止胎膜早破,加强围产期护理,控制早产儿发生率,同时采取积极措施预防早产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农永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析氨氯地平对贝那普利的药动学参数以及贝那普利代谢物的药动学参数所造成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参与此次研究的13名健康男性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采用两制剂以及两周期的交叉试验方法,以13例男性自身作为对照,交叉服用贝那普利或者复方盐酸贝那普利。观察受试者体内贝那普利的药动学参数以及贝那普利代谢物的药动学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受试者口服复方制剂与单方制剂后,其体内贝那普利的药动学参数(血药浓度峰值Cmax、达峰时间Tmax、0-10小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10h)以及贝那普利代谢物的药动学参数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受试者口服药物后,呼吸、血压、心率、体格检查、心电图、生化指标以及血尿常规检查的结果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氨氯地平不会对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的药动学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高血压患者联合氨氯地平以及贝那普利这两种药物进行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不会引发不良反应的出现。
作者:张玉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尼莫地平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则施加丹红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MMSE与ADL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以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观察组MMSE与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尼莫地平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阳性体征,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高血压心脏病室性早搏患者中,应用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心脏病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单纯美托洛尔治疗方案和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4%)明显高于对照组(78.6%),治疗后室性早搏次数低于对照组,QT间期、血浆粘度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高血压心脏病室性早搏患者中,应用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佳,能够减少室性早搏次数,改善心脏功能,促进病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荣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对于急性中风患者施行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流和功能已成为临床公认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且并发症很多,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缺血预适应”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目前已有研究证明远隔缺血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的目的是应用远隔缺血后适应模型即脑缺血后给予远隔器官(双下肢缺血处理)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基于既往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这样假说:脑缺血再灌注时给予双侧或单侧下肢的缺血可以对脑缺血造成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是多方面,一方面,可能通过减轻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从而减轻了缺血引起的血脑屏障的损伤;另一方面,可能远隔器官的缺血产生了神经保护物质。本课题研究,为将来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特别是通过神经保护治疗措施,延长治疗时间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曾延源;姚声涛;蒲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讨论研究辅酶Q10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100名患有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对实验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加应用辅酶Q10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仅使用常规治疗的方法治疗,并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同时对组内患者的病情发展状况和身体恢复等方面做详细的观察记录。终整理分析所得数据,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在总有效率等方面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期间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且病情发展稳定,未出现复发等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结合应用辅酶Q10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显著起效,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胡云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与研究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选择就诊于我院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共136例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用曲美他嗪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超声心动图各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组超声心动图各指标平均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曲美他嗪治疗,具有较优的临床治疗效果,推荐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梁建成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