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韦宇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 心血管病,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高尿酸血症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住院的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血管疾病组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为(28.75%),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组(1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血管病患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肥胖发生的几率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是导致心血管疾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应当给予充分的关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不同手术的临床体会

    目的:利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所达到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在2004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同时,保证两组患者在自然状态以及基本病状方面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对观察组采用单一的修复术并联合药物治疗方式,对对照组采用局部胃切除手术方式。手术结束后,观察与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治疗情况,进而分析出佳治疗效果的治疗方式。结果在经过不同方式的治疗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症状都有了较大程度上的改善。其中,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天,手术时间为30min,并发症发病率在1.5%,复发率在6.2%;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2天,手术时间为185min,并发症发病率在11%,复发率在12%。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一的修复术联合药物治疗方式相对于局部胃切除手术更具有优势,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陈仕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内科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内科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并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丹红注射液的静脉注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均有一定的改善,但是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具有有效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的功能,并且在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内科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戚武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药物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单使用阿司匹林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4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71.4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的全血粘度是(5.22±0.58)mpa/s,治疗后为(4.67±0.66)mpa/s,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全血粘度为(5.33±0.70)mpa/s,比(5.17±0.61)mpa/s,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来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陈智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研究B型钠尿肽指导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分析采用NT-proBNP指导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作用及价值。方法将收治的90例心力衰竭患者按照抛硬币的方式分为对照组45例患者和观察组45例患者。对照组治疗心力衰竭没有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采用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等药类;观察组治疗心力衰竭应用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等药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用NT-proBNP指导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的结果。结果通过两组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NT-proBNP指导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深受广大人民的青睐与支持,具有治疗总有效率高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作者:曾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在危重患者急性左心衰抢救中的护理观察

    目的:探讨在危重患者急性左心衰抢救过程中,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和系统化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左心衰危重患者20例,随机均匀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10例,主要进行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10例,主要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和系统化的临床护理干预,研究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抢救护理效果。结果经过两组抢救治疗和临床护理,在患者抢救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患者临床死亡率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在患者临床护理满意情况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急性左心衰危重患者来说,在实际的抢救过程中,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且在患者抢救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患者出现一系列并发症状,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病情。

    作者:陈党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肾脏透析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改变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肾脏透析患者凝血与纤溶功能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慢性肾衰竭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于血液透析前1h、血液透析开始后1h、透析结束时、透析后3d分别测定患者静脉血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与组织纤溶酶原活物。结果血液透析开始后,血小板计数下降,且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与透析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透析后D-二聚体、组织纤溶酶原活物显著增高,与透析时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脏透析对患者凝血与纤溶功能有影响,能启动患者内源性凝血途径及继发性纤溶功能。

    作者:雷云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药物对于脑保护的研究进展

    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装置的不断改进,推动了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的发展。ECC术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ECC中脑保护方法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据有关文献报道,体外循环术后轻微的短期认知异常、记忆力减退发生率为30%~65%,而中风的发生率可达l%~3%[1]。虽然临床上已采取了深低温、改良体外循环装置[2,3]等多种脑保护措施,但脑保护效果仍不理想。药物治疗是近年来体外循环脑损伤防治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有关体外循环脑损伤的药物防治研究进展作一简单介绍。

    作者:刘笑;曹卫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瑞舒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瑞舒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方法从2012年2月到2014年10月,选取我院诊治的90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和降糖治疗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口服10mg/d,治疗6周,观察分析治疗前后血脂四项(TC、TG、LDL-C和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患者经瑞舒伐他汀治疗6周后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而HDL-C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hs-CRP、FPG和HbA1c水平在治疗后均有显著下降(分别P﹤0.05、﹤0.01和﹤0.01),治疗过程中仅少数患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但未影响治疗。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显著降低合并血脂异常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TC、TG、LDL-C和hs-CRP水平,对血糖未见明显负面影响。

    作者:陈毓青;陈毓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护理干预在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围生期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其中一组采用常规护理,另一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比较各项护理指标。结果试验组产妇顺产率(93.3%)高于对照组(60.0%),心力衰竭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26.7%)。试验组住院时间短、产后2h出血量低,和对照组相比差异鲜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应用在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中效果显著,能够改善分娩结局,保证母婴安全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尹一青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左卡尼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外源性左卡尼汀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6例慢性心衰患者被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型钠尿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以及心脏指数(CI)。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EF、C0、SV、CI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提高。结论补充左卡尼汀可提高CHF患者疗效,改善心功能。

    作者:袁夏英;张仲叶;邢丹;曹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前循环脑动脉瘤显微手术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前循环脑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我院接受前循环脑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手术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手术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且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前循环脑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优质手术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效果非常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梁聪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高血压并发心衰患者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临床对高血压并发心衰患者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将我院近两年时间治疗的64例高血压并发心衰病例分组,两组均根据常规内科标准用药,在此前提下,对照组32例单纯予硝普钠治疗,观察组32例选择硝普钠+厄贝沙坦方案治疗,针对两组的总体用药情况作比较和评估。结果观察组用药后的总治愈率是93.75%,相比对照组的75.00%有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两组的LVEF、SBP和DBP等指标值比较相近,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的LVEF值相比对照组有明显增高,而SBP和DBP值有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期间,两组对象均无严重毒性症状出现。结论选用硝普钠与厄贝沙坦方案对高血压并发心衰患者进行联合用药,可起到增强降压与改善心功能的效果,且安全性佳,非常适合推广。

    作者:邵晓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护理进展

    目的:我国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人群的患病率在2000年~2010年增加了近12倍,目前我国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指南中提出“饮食、教育、运动、药物”为4大基本治疗方案。因此本文拟收集近3年国内外关于“食物交换法”的相关文献,作一综述。方法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检索国内近3年有关食物交换法的相关文献。结果本次研究从食物交换表的概念、食物成分表使用方法、食物交换法医院教育形式、食物交换法目的及食物交换法的意义出发,归纳了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食物交换法的新研究进展。结论食物交换法教育能良好控制患者血糖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作者:薛美芳;吴秋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处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期间发生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患者共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躁动原因和处理方法。结果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有麻醉用药类型、有害刺激、呼吸系统和内环境不稳定以及术前焦虑情绪等。结论对于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要根据其发生原因不同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做好患者的护理,保证患者苏醒期的安全,避免由于躁动产生其他伤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郭雪叶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胃食管反流与慢性咽喉炎探究

    目的:分析与探讨胃食管反流与慢性咽喉炎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我院在2011年2月~2014年收治的70例以慢性咽喉炎为表现的胃食管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在确诊之前,反复就诊但效果较差。在我院确诊之后,采用质子泵抑制剂、促胃动力剂以及胃粘膜保护剂对其进行治疗,经过有效治疗之后,咽喉炎症状明显缓解并消失。结论在诊断中,需要对咽部不适、咽痛、异物感以及声音嘶哑等临床表现进行分析,采用胃镜检查方式进行辅助诊断,通过质子泵抑制剂、促胃动力剂以及胃粘膜保护剂可以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全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肥胖及糖尿病患者的孕前与孕期保健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和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多,而在孕妇当中,患有肥胖症和糖尿病的比例也逐渐升高,严重影响了孕妇以及胎儿的远期健康,因此,加强对肥胖及糖尿病患者的孕前和孕期保健至关重要。本文分别论述了肥胖症患者以及糖尿病患者孕前和孕期保健的要点,并对糖尿病合并妊娠带来的风险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说明,希望可以提高肥胖及糖尿病患者孕前和孕期保健的水平和效果,保护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作者:赖丽燕;钟晓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试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通过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的探究来分析各种常见的危险因素。方法抽取2013、2014年本市报告的250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250例青年人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对两组进行危险因素的比较分析,并对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情况以及预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脂等常见危险因素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点,其中静态发病、初发病以及运动障碍的临床表现为突出,分别占比85.2%、97.2%、76.8%;经治疗后,246例(98.4%)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78例(31.2%)患者存在明显的不良心理反应,4例(1.6%)患者因治疗无效死亡。结论通过加强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的控制,提高对临床特点的分析,才能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作者:张燕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急诊应用胺碘酮对冠心病快速心率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10年4月-2012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68例急诊冠心病快速心率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采用口服胺碘酮联合注射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胺碘酮口服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1%和67.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56,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例数分别为4例(11.8%)和5例(14.7%),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χ2=1.021, P﹥0.05)。结论口服胺碘酮联合注射治疗冠心病快速心率失常具有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顾植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100例临床护理

    目的: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血压改变明显比对照组的血压改变好;观察组患者的病情和难产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病情和难产率轻;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0%,对照组满意度8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通过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后,能减低患者的血压,并减少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也大大降低了胎儿在子宫内的危险程度,进一步促使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健康,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和使用。

    作者:周志琴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老年性耳聋与糖尿病、高血压的相关性探析

    目的:探析老年性耳聋与糖尿病、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到我院就诊的56例高血压患者和55例糖尿病患者及同期体检健康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血糖、血压、血脂及眼底和耳部检查,并进行纯音听阈测试。结果健康老年组患者的听阈升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的健康老年组患者的听阈均显著低于同龄段的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老年组患者的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且以高频损失为主;健康老年组的全频听阈均明显低于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与糖尿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及糖尿病是影响老年患者听力和加重听力损害的重要因素,积极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推迟老年聋发生的重要手段。

    作者:金桂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