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手部屈肌腱鞘炎的保守治疗

张建发;刘尚礼

关键词:屈肌腱鞘炎, 手部, 小儿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手部屈肌腱鞘炎保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本文收集了25例29指的小儿手部屈肌腱鞘炎。所有病例采用局部激素注射,密切临床观察。结果全部25例应用局部激素注射的小儿获得6个月到8年的随访(平均18月)。80%治愈;20%症状消失,尚可以摸到小硬块。没有1例需要手术治疗。讨论应用激素局部注射的保守疗法是小儿手部屈肌腱鞘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腔镜手术治疗男性乳腺发育症的技巧及体会

    目的:探讨乳腔镜手术治疗男性乳腺发育症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对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36例男性乳腺发育症用腔镜行皮下单纯腺体切除术。结果36例手术均获成功,1例患者出现腔镜操作孔周围皮缘坏死,2例患者出现少量胸壁皮下气肿,无其它并发症。结论利用腔镜对男性乳腺发育症行单纯腺体切除术安全有效,较传统开放手术微创美观。

    作者:姚晓军;刘峰;唐子锋;廖嘉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三种胰肠吻合方式胰漏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三种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漏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同一术者9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采用的胰肠吻合方式,分为端端套入捆绑式(A组,n=42),端侧吻合式51例,其中端侧套入(B1组)为15例,因胰管直径限制未能行胰管对空场粘膜吻合,端侧胰管对空肠粘膜吻合(B2组)36例。结果端端套入捆绑吻合方式的胰漏发生率为4.76%(2例),采用端侧吻合方式的(B1组)胰漏发生为20%(3例),B2组胰漏发生率为0.00%,三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端侧套入式的胰肠吻合方式发生胰漏的可能较高,选择何种胰肠吻合方法应根据患者具体条件而定。

    作者:李清汉;甄作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开展护理品管圈活动存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目的:调查开展品管圈活动的影响因素和分析解决的有效对策。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参与品管圈活动的64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护理人员参加品管圈活动的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病区同事支持不足及不愿去护理部寻求帮助,且呈负相关。结论护理品管圈开展中存在许多影响因素,对现存的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品管圈活动顺利开展,发挥品管圈的效能。

    作者:李颖雅;葛鋆;李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红外线烤灯照射在胃肠道肿瘤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红外线烤灯照射在胃肠道肿瘤术后切口愈合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50例行胃、结直肠肿瘤手术患者分对照组和红外线照射组。对比两组患者,腹部切口平均愈合时间、切口感染率和住院总费用等三方面的差异。对照组:患者术后腹部切口用碘伏常规消毒换药,每两天一次至拆线。红外线照射组:患者术后腹部切口用烤灯照射20 min bid+碘伏常规消毒换药每两天一次至拆线。结果红外线照射组患者腹部切口愈合时间为6.92±1.81天,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7.99±3.91天,P<0.01。红外线照射组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率2.19%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切口感染率11.50%(P<0.05)。红外线照射组患者的总住院费用5.61±0.70万元并不高于对照组5.64±0.73万元(P>0.05)。结论红外线烤灯照射能明显缩短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腹部切口愈合时间,降低切口感染率,且不增加患者住院总费用。

    作者:陈素凯;麦佩姗;洪清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乙肝相关性肝癌和丙肝相关性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意义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性肝癌和丙肝相关性肝癌在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临床意义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年12月~2010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行手术治疗C-HCC标本18例和2011年3月~2012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B-HCC标本34例,以及这些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乙肝相关性肝癌和丙肝相关性肝癌在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临床意义和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乙肝相关性肝癌平均年龄(46.9±10.5)显著低于丙肝相关性肝癌组(59.0±9.9),平均住院天数(17.9±6.8)显著低于丙肝相关性肝癌组(34.9±16.5),平均术后住院天数(11.5±4.3)显著低于丙肝相关性肝癌组(19.4±11.9),肝功能分级中A级肝功明显较丙肝相关性肝癌组多,大肿瘤直径明显大于丙肝相关性肝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B-HCC组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3个月,1年、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6.3%和32.0%;C-HCC组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6.5个月,1年、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和75%。Cox模型分析提示肝炎类型是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风险是丙肝相关性肝癌的2.35倍(P=0.108)。结论乙肝病毒与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显著差异。乙肝相关性肝癌术后恢复较丙肝相关性肝癌快,而丙肝相关肝细胞癌术后复发风险低于乙肝相关肝细胞癌。

    作者:舒苗江;阚和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MicroRNA-21对结直肠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目的:应用 Meta 分析评价血液(血清、血浆)及粪便标本中microRNA-21(miR-21)表达用于结直肠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联合应用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Google学术、CNKI等检索microRNA-21用于结直肠癌诊断的文献,按PRISMA声明的标准筛选文献以及进行QUADAS-2质量评价后,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得到汇总的灵敏度(SEN)、特异度(SPE)、阳性似然比(PLR)、阴性似然比(NLR)和诊断优势比(DOR),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及曲线下面积(AUC)用于评价整体诊断效能。结果终纳入14篇文献,包括1199例结直肠癌患者和784例正常对照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21的汇总DOR、SEN和 SPE 分别为13.97(95%CI:8.56-22.81)、0.73(95%CI:0.69-0.77)、0.83(95%CI:0.76-0.89);血浆miR-21的汇总DOR、SEN和SPE分别为8.03(95%CI:3.30-19.52)、0.67(95%CI:0.60-0.73)、0.76(95%CI:0.69-0.81);粪便miR-21的汇总DOR、SEN和SPE分别为4.78(95%CI:1.46-15.69)、0.31(95%CI:0.27-0.36)、0.88(95%CI:0.84-0.91)。除此之外,血清、血浆和粪便miR-21诊断结直肠癌的AUC分别为0.8701、0.8295和0.6991。结论血液标本miR-21用于结直肠癌诊断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血清标本的检测结果优于血浆标本;粪便miR-21诊断结直肠癌灵敏度较差但特异性好。

    作者:李阳;甄潮辉;黄楷;谭彦;李富荣;凌凯;张悦;余小舫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感染性休克复苏液体的选择和指导液体治疗的监测指标

    感染性休克被2012年的脓毒症治疗指南定义为适当补液治疗仍未能纠正的持续性脓毒症引起的低血压。尽管随着医疗水平的飞速发展,不断完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使感染性休克的预后及死亡率有所改善,但高达40%~50%的死亡率仍旧严重威胁着全球人类健康。因此,用于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疗法,不仅本身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伴随在整个液体治疗过程中的每一环节也十分重要。

    作者:袁圆;叶西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蓝染法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蓝染法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初诊于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普外四病区的IIA-IIIB期乳腺癌患者6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新辅助化疗,疗程4~8个周期,分析新辅助化疗后蓝染法行 SLNB 的检出率、假阴性率。结果入组患者 SLNB 检出率为85.5%,假阴性率为18.2%;SLNB的检出率因腋窝淋巴结状态不同而存在统计学差异,在不同肿瘤的大小、肿瘤位置、患者年龄和SLNB时注射染料位置无统计学差异,假阴性率在上述不同分组中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NAC后蓝染法SLNB可应用于治疗前腋窝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对于治疗前腋窝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则存在风险。增加SLN检出数目可增加NAC后行SLNB的可靠性。

    作者:刘媛;归奕飞;廖文勇;黄燕萍;刘凌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的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腹壁切口疝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接受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的46例患者进行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和护理要点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64~184 min,平均(102±26) min。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出现轻度腹胀4例,血清肿3例,腹壁修补区疼痛6例。无切口或补片感染。术后住院4~11 d,平均6.7±1.2 d。随访6~31个月,平均21.4个月,无切口疝复发。结论对接受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的患者实施全程、优质的心理辅导、个体化专科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整体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

    作者:刘宇;王玉翠;周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月经期对甲状腺手术影响的研究

    目的:明确月经期是否适合做甲状腺手术。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其中月经期手术为33例,非月经期为75例,观察并分析两组病人的术前出凝血功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等差异。结果两组病人术前凝血功能无显著差异;月经期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7.6 mL)、术后平均引流量(4.8 mL)均多于非月经期(分别为5.1 mL和3.1 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以及患者恢复时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月经期对凝血功能并未影响到甲状腺手术的进行,术中出血量没有实际临床意义。

    作者:赵广峰;朱易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胸腺肽和转移因子联合尼美舒利治疗非特异性肋软骨炎疼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索胸腺肽、转移因子联合尼美舒利治疗非特异性肋软骨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于我院外科门诊就诊的134例肋软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尼美舒利单药治疗组(n=67)和胸腺肽、转移因子联合尼美舒利治疗的联合治疗组(n=67),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联合用药组非特异性肋软骨炎的总体有效率95.5%(64/67),尼美舒利单药治疗组为53.7%(36/67),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腺肽和转移因子联合尼美舒利治疗非特异性肋软骨炎的疗效优于单药尼美舒利。

    作者:朱政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剪切波弹性成像鉴别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目的:运用ROC曲线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鉴别诊断良性与恶性颈部淋巴结的价值。方法对76例患者共120个颈部淋巴结术前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分析比较良性与恶性淋巴结之间剪切波弹性成像定量参数的差异。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剪切波弹性成像定量参数的ROC曲线并两两比较曲线下面积。结果弹性值比值、平均弹性值、大弹性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8,0.828,0.812,两两比较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的三个定量参数均对颈部淋巴结具有鉴别诊断价值,三个定量参数具有同等的诊断价值。

    作者:阮镜良;梁铭;许晓琳;田晶;杨海云;罗葆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碎石清石术治疗肾、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观察与并发症处理

    目的:探讨B超引导穿刺的24F标准通道PCNL治疗肾、输尿管上段结石(L4以上)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针对我院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175例肾、输尿管上段结石(L4以上)的病人采用标准通道PCNL治疗的相关资料。结果本组所有病人均顺利在B超引导下穿刺建立通道,其中150例病人接受一期PCNL治疗,25例病人接受二期PCNL治疗,手术时间约80~180 min,平均约130 min;术后平均住院天数约8天;术后总清石率为91%;术后并发症23例,包括出血6例(其中术中术后接受输血病人1例),感染发热5例,术后恶性高血压1例,血气胸4例,泌尿系损伤穿孔2例,灌注液外渗5例。结论 B超引导的标准通道PCNL术式安全有效,是治疗肾、输尿管上段结石的较好方法。

    作者:尤洪科;董功航;尹永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以胆管炎起病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IPMN)为胰腺囊性肿瘤之一,特点为囊肿与胰管相通,伴胰管扩张。病理表现为囊肿分泌大量粘液及囊壁结节堵塞胰管,导致胰管扩张。文献报道临床以腹痛发病为常见,本病例以少见的胆管炎表现起病,现报告并作文献复习如下。

    作者:景圆圆;吴雷超;冯健;焦华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动态检测降钙素原对食管癌微创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动态检测降钙素原对食管癌微创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胸外科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食管癌微创手术患者68例为观察对象(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患者30例为健康组;分别检测实验组术后第1、2、3、5天的静脉血PCT值,其中10例发生感染,归为感染组,余58例为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未感染组及健康组三组的PCT值。结果术后第1天感染组、未感染组PCT较健康组升高(P<0.05),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2天感染组较未感染组PCT升高(P<0.05),术后第3天及第5天感染组较未感染组PCT有显著升高(P<0.01),术后前两天未感染组较健康组升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第3及第5天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动态检测降钙素原对食管癌微创术后合并感染有早期诊断价值,术后第2天PCT≥2.06μg/mL时警示有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可尽早开始针对性地抗感染治疗。

    作者:张萌;金小岩;唐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巨大肝癌联合局部受侵犯脏器一期切除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巨大肝癌联合局部受侵犯脏器一期切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近10年收治的571例行肝切除术的巨大肝癌(肿瘤直径≥10 cm)资料。术中怀疑肿瘤侵犯临近脏器而行肝癌联合局部脏器一期切除共38例,其中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转移癌17例(44.7%,转移组),其余21例为非转移癌(55.3%,非转移组),另外从533例无肝外侵犯的巨大肝癌患者中抽取10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转移组、非转移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死亡率分别为5.9%、4.8%及3.0%;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4.7%、66.7%和45.0%;术后第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64.7%、41.2%、29.4%、5.9%;57.1%、38.1%、28.6%、9.5%;和65.0%、44.0%、34.0%、13.0%。经统计学分析显示三组之间的手术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巨大肝癌联合局部受侵犯脏器一期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并可获得与无肝外侵犯巨大肝癌切除相似的疗效。

    作者:索质君;缪丁丁;郑永彬;张必翔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修复关节软骨的研究进展

    关节软骨损伤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可导致关节炎的发生而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但由于软骨缺乏血运,且不含祖干细胞,关节软骨的修复能力受到限制,至今临床上尚未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受损关节软骨的修复。目前,生长因子促进关节软骨修复和再生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其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是能够诱导骨组织形成的一个独特因子,对关节软骨的修复有促进作用。但是,BMP的作用尚处于研究阶段,仍有较多问题需解决,故有必要对BMP修复关节软骨作一综述。

    作者:吴宝杰;余升华;陈惠润;胡汉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实施坏死胰腺清除及腹腔镜置管引流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腹腔镜置管引流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早期进行腹腔镜手术置管引流的54例SAP病人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应用腹腔镜微创技术行胃结肠韧带切开,胰腺被膜切开减压,清除胰周积液及坏死组织,并置多管持续灌洗引流。结果1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手术,1例因小肠损伤开腹小切口修补。置管引流的手术时间102~185 min,平均128 min,治愈50例;住院时间17~106 d,中位时间31.5 d。4例死亡,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合并胰腺癌,2例死于迟发腹腔出血并失血性休克,死亡时间分别为术后4 d、21 d、33 d、36 d,1例术后32 d因胰周脓肿再次行腹腔镜手术,3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保守治疗治愈,2例经穿刺引流后治愈。结论早期采用腹腔镜置管引流手术治疗SAP,可有效地改善SAP的愈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炎祥;陈小伍;朱达坚;剧永乐;陆光生;耿岩;周围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化疗所致的特殊皮肤改变: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前中国居民的首位病死原因仍是癌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化疗是癌症患者主要的全身治疗手段。皮肤毒性则是化疗常见的副作用之一,由于化疗后的皮肤毒性发生不容易危及生命,所以常被忽视,但却常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药物减量和治疗的中断,终影响化疗疗效。现将我科诊治的4例化疗药物所致罕见的皮肤改变报道如下并作相关文献复习。

    作者:丁林;李青剑;汪颖;柴洁;江志敏;姚和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IL-6/p-AKT/p-STAT3信号通路在PRL-3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中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白介素(IL)-6信号通路在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空白组LoVo-Control(LoVo-C)结肠癌细胞和稳定表达PRL-3的实验组LoVo-PRL-3(LoVo-P)结肠癌细胞分别与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共培养后IL-6蛋白水平表达差异;Western blot 检测IL-6、p-AKT、p-STAT3蛋白水平表达,划痕实验和增殖实验MTS检不同浓度(1、10、100 NG/ML)IL-6对结肠癌细胞侵袭及增值能力的影响。结果 ELISA实验检测IL-6蛋白平,TAM/LoVo-P (102±5)PG/ML,TAM/LoVo-C为(56±3)PG/ML;划痕实验与MTS结果均提示共培养后LoVo-P增殖、侵袭能力比LoVo-C强;Western blot 检测共培养后的结肠癌细胞LoVo-P、LoVo-C蛋白表达差异,p-AKT、p-STAT3表达LoVo-P明显高于LoVo-C,不同浓度的IL-6(1、10、100 NG/ML)作用LoVo-P后其增殖与侵袭能力逐渐增高,且p-AKT与p-STAT3蛋白水平逐渐增高。结论 PRL-3能诱导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分泌IL-6,通过IL-6上调p-AKT和p-STAT3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

    作者:来伟;施景龙;林显敢;许鹤洋;蓝球生;褚忠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