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15年NCCN胰腺癌指南诊疗更新解读

周振宇;王捷

关键词:胰腺癌, 诊疗指南, 消化道恶性肿瘤, 美国, 诊断与治疗, 医疗工作者, 肿瘤相关, 死亡原因, 统计, 四位, 人群, 解读
摘要:1 概述胰腺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诊断与治疗仍然是医疗工作者的一大挑战.据统计,2014年美国预计有46420人患有胰腺癌(2013年约45220人),约39590人死于胰腺癌(2013年约38460人)[1].目前,胰腺癌仍然是美国人群中第四位肿瘤相关的死亡原因.近美国NCCN(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发布了2015年的新胰腺癌诊疗指南(Version 2),本文将对该指南更新逐一解读.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手术体会

    目的 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手术技巧,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方法 从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疼痛、术后功能恢复及有无并发症方面,对64例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的骨折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75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60 mL,术后平均下床时间6天,经过6个月~4年随访,按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疼痛44分,功能47分,畸形4分,关节活动5分)评定,优良率为84.5%,术后未见有感染、松动、下沉的现象.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有效的方法,熟练的掌握其手术技巧,可以早期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屠永刚;任绍东;陈坚;马邦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TNF-α抑制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凝血功能及钙离子的影响

    目的 分析TNF-α抑制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凝血功能及钙离子的影响,为TNF-α抑制剂治疗SAP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制做SAP大鼠模型;对照组:假注射组,20只,制备成SAP模型,尾部注射生理盐水;治疗组:SAP模型大鼠60只,治疗组1、治疗组2、治疗组3三个亚组各20只,模型制作成功后,分别按照0.15 mg/kg、0.30 mg/kg、0.45 mg/kg剂量水平,经阴茎背静脉注射TNF-α抑制剂;24h后,麻醉,采血针抽取各组大鼠颈总动脉血3 mL,行凝血系列检测及观察血钙水平.结果 试验期间,大鼠均存活,治疗组大鼠状态稍好,部分仍有自主活动、进食;治疗组1、治疗组2、治疗组3的APPT、FIB水平低于假注射组,治疗组血清离子钙水平高于假注射组;治疗组内3组间PT、APPT、FIB、血清离子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3组间血清总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P可致大鼠凝血功能减退,血钙水平降低,TNF-α抑制剂有助于改善SAP模型大鼠凝血功能及血清离子钙水平,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且呈较明显的剂量依赖,在0.45 mg/kg剂量水平,改善效果更显著.

    作者:黄冬凌;林建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利塞膦酸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症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利塞膦酸钠不同给药方式在男性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 共纳入72例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38例为口服利塞膦酸钠每日5 mg;34例为每周35 mg口服,随访1年.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1 ~L4椎体骨密度值和骨转化指标,并观察两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口服利塞膦酸钠治疗后,患者L1 ~L4椎体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值较治疗前上升显著,每日口服组和每周口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的骨转化指标和骨折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观察口服利塞膦酸钠治疗后1年,每周口服35 mg与每日口服5 mg比较,均能有效地提高骨质量.

    作者:严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2010~2011年广州市胃癌发病和死亡特征分析

    目的 描述广州市2010~2011年胃癌发病情况及其人群特征分布,为胃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主动收集和被动收集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广州市162家具有肿瘤诊治能力医院2010~2011年入院的所有胃癌患者资料,死亡补发病例来源于死因监测系统.ICD-10编码范围为C16.结果 广州市2010~2011年胃癌的新发病例数为1835例,粗发病率为11.39/10万,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5.22/10万和7.45/10万.从40岁开始,随着年龄增加胃癌发病率快速上升.80~84岁年龄组胃癌发病率达高.35岁以上各年龄组胃癌发病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结论 广州市胃癌发病率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应进一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居民健康.

    作者:吴伍林;吴德庆;冯新宇;褚忠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麦默通旋切术与传统手术处理乳腺肿块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乳腺肿块患者采用麦默通旋切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乳腺肿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采用麦默通旋切术治疗,B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每组患者各210例.共420例入组,每组均210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瘢痕大小、术后愈合时间、术后镇痛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均完整切除乳腺肿块.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瘢痕小、术后愈合时间短(所有P<0.05);并且A组术后镇痛次数也较B组少(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A组随访时间为3个月~32(17.49士3.27)个月,B组随访时间为3个月~29(16.83±3.41)个月,均未发现乳腺内残留病灶.结论 乳腺肿块患者采用麦默通旋切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瘢痕小、愈合时间快,并发症少,镇痛效果好,故而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万舰;杨剑敏;王永南;尚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营养方法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营养支持对结直肠癌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科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7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留置胃管肠内营养组(A组,n=33)、非留置胃管肠内营养组(B组,n=32)及肠外营养组(C组,n=32).A组给予术后间断夹闭胃管并给予肠内营养,B组术后早期给予拔除胃管同时给予肠内营养,C组给予肠外营养.比较三组患者营养指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不良反应、术后感染及治疗费用.结果 治疗前和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及清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短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组患者短于C组患者(P<0.01).三组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患者发生术后感染分别为A组5例(15.2%)、B组4例(12.5%)、C组9例(28.1%),A组、B组患者术后感染数显著低于C组(P<0.05).A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B组及C组(P<0.05),B组少于C组(P<0.05).结论 术后留置胃管并同时给予肠内营养能够更好的促进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黄玉宝;杨家君;黄学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手术中喉返神经的保护探讨

    目的 探索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再手术中喉返神经的保护策略.方法 选取我科32例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手术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手术、临床资料.结果 通过术中精细解剖,清晰暴露甲状腺解剖标志——Berry韧带和Zuckerkandl结节,明确喉返神经“起点”与“终点”,完整切除腺体,保护喉返神经完好;术后3例患者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予以神经营养和理疗,2例患者术后两周内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四周内恢复正常.结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再手术者,喉返神经毗邻结构因粘连而层次不清,术者掌握必要的手术技巧和精细操作,暴露关键的甲状腺解剖标志以显露喉返神经,是避免其医源性损伤的重要方法.

    作者:何俭东;林泽宇;吴潇;陈治平;俞建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围术期血清总胆红素对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的预测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先天性胆道闭锁(CBA)患儿围术期血清总胆红素(TB)对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BA患儿7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0同期健康出生婴儿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均接受相应的手术治疗和脂溶性维生素补充,检测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前、术后1d、3d、6d、12 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血清TB和胆汁酸(SBA)水平及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及维生素K等脂溶性维生素水平,分析患儿血清TB和SBA水平与其脂溶性维生素水平的关系和患儿血清总TB和SBA水平预测其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术前血清TB和SB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术后6d后血清TB和SBA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围术期血清脂溶性维生素水平均降低;与术前比较,观察组后1个月后的清脂溶性维生素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A患儿血清TB和SBA水平与其血清脂溶性维生素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B预测CBA患儿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和准确性均较高且均高于SBA预测CBA患儿脂溶性维生素缺乏(P<0.05).结论 CBA患儿围术期血清TB水平较高且其预测患儿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的价值良好,血清TB可作为CBA患儿脂溶性维生素缺乏情况评估和治疗的参考指标.

    作者:孙雪云;李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加长版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研究重建钉和加长型PFNA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股骨干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到我院就诊并住院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骨干骨折的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为重建钉组和加长组,分别采用重建钉和加长型PFNA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伤口长度、并发症、Harris评分、Lyshonlm评分.结果 加长组的术中出血量、伤口长度均高于重建钉组(P<0.05),加长组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愈合时间和股骨干骨折的愈合时间也短于重建钉组(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中只有一例发生切口感染,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加长组的Harris评分在术后各时间点均高于重建钉组,而Lyshonlm评分从术后第二个月开始之后的各时间点均低于重建钉组(P<0.05),但术后两周两组的Lyshon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长型PFNA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股骨干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好,患者恢复更快.

    作者:汤永南;焦锋;罗东斌;张文佳;陈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微小RNA-150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150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肝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中miR-150表达.原位杂交技术(ISH)进一步验证肝癌和配对癌旁组织miR-150表达差异.将肝癌组织中miR-150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关联分析.Kaplan-Meier法检测miR-150阴性组和阳性组生存曲线.Cox单因素回归模型分析miR-150表达与患者术后总生存的相关性.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12例中有8例肝癌组织低表达miR-150,肝癌组织中miR-150表达明显降低(P=0.034).ISH结果与qRT-PCR结果相一致,即肝癌组织大部分为阴性或弱阳性表达,62%癌旁组织ISH染色强度高于配对的肝癌组织(P<0.001).关联分析提示miR-150表达与AFP、肿瘤大小、TNM分期、组织学分级、脉管癌栓存在明显负相关(P<0.05).miR-150阳性组患者术后总生存明显高于miR-150阴性组(P=0.004,Kaplan-Meier法).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肝癌组织低表达miR-150是患者不良预后指标(P=0.005).结论 肝癌组织低表达miR-150与肿瘤侵袭表型相关,提示不良预后.

    作者:黄伟华;金少文;蓝球生;褚忠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医护一体化营养管理在骨科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营养管理在骨科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 运用医护一体化模式对78例糖尿病合并骨折患者进行系统评估,制定个性化营养管理策略,包括健康教育、控制血糖、运动处方、纠正和预防营养不足以及预防并发症等.结果 78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76例切口愈合良好,2例切口延期5~9天愈合,无营养治疗并发症发生.结论 骨科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通过医护一体化的营养管理,可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恢复.

    作者:冯惠平;苏雁甜;蒋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腹腔镜结肠、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对比(320例分析)

    目的 比较腹腔镜结肠、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156例患者及同期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1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切口长度、手术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3年生存率.结果 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淋巴结活检数目分别为分别为12.89±3.44枚和14.33±3.38枚,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腔镜组与开腹组的切口长度分别为5.10±1.60cm和15.2±2.51 cm,手术时间分别为196.75±21.54 min和153.82±14.85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5.63±35.73 mL和182.02±65.73 mL,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4.0土1.41天和6.8±1.82天,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2.63±1.33天和4.70±1.39天,住院时间分别为10.76±2.10天和16.42±1.95天,住院总费用分别为3.69±0.30万元和3.03±0.37万元,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腔镜组和开腹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8%和12.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结肠、直肠癌根治术安全、有效,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存在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的优点,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

    作者:袁阳春;罗育青;林贵海;郑肇明;谢阗;林嘉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床旁超声引导右锁骨下静脉置管在急诊科的应用

    目的 观察急诊休克病人在床旁超声引导下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方法 72例急诊休克患者中,采用床旁彩超引导下的右锁骨下静脉穿刺38例(观察组)和传统体表定位组34例(对比组).比较两分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及穿刺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的首次成功率92.1%,优于对比组61.7%(P<0.05);观察组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均少于对比组(P<0.01);两分组穿刺相关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休克病人在床旁彩超引导下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提高明显,缩短穿刺时间,减少穿刺次数.

    作者:饶广浩;徐招柱;谢锋;王东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单孔腹腔镜疝高位结扎术在小儿隐匿疝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 评价单孔腹腔镜在小儿隐匿疝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8~2012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病例1864例,隐匿疝病例534例(28.6%),隐匿疝病例中采用单孔腹腔镜手术436例(腔镜组),传统开放手术98例(传统组).通过隐匿疝的发现率,治疗总费用、住院天数及手术并发症统计和分析,评估腹腔镜诊治小儿隐匿疝的优势.结果 单孔腹腔镜手术组与传统开放手术组在小儿隐匿疝发现率、治疗总费用、住院天数和手术并发症等方面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单孔腹腔镜行小儿疝高位结扎术不但能同时发现术前漏诊的对侧隐匿疝,并可同时手术治疗,避免了患儿再次手术的痛苦,减少了经济负担,具有传统开放手术不可比拟的优点.

    作者:翁汉钦;蒋基令;孙宏武;尹润龙;莫燕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单边可延长外固定支架治疗Gustilo ⅢB/C型胫骨开放性骨折伴骨缺损

    目的 探讨应用单边可延长外固定支架治疗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并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应用单边可延长外固定支架治疗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并骨缺损21例.主要方法:一期清创清除游离碎骨及严重污染的骨组织,修整骨折端整齐后短缩患肢对合、修复血管神经肌腱,安装单边可延长外固定支架,并在胫骨近端截骨;术后2周开始骨搬运延长,逐渐延长恢复短缩部分胫骨,恢复肢体长度,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支架.结果 本组21例随访时间10个月~3年,平均18个月.17例均通过一期短缩肢体修复创面,3例通过局部旋转皮瓣修复创面,1例局部皮瓣部分坏死后通过植皮修复创面.所有骨折端及截骨端终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5~13个月,平均时间8个月.结论 应用单边可延长外固定支架治疗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骨骨折伴骨缺损,通过急诊短缩患肢消灭创面,同时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的治疗方案,终肢体长度恢复、骨折愈合.

    作者:李贵坚;陈亚洲;刘培倦;罗佳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胸部手术引流的改良

    目的 探讨对胸部手术传统粗管连接水封瓶引流方式的改进.方法 通过对我院28例(31人次)胸部手术引流改良采用细软管负压球袋装置代替粗管水封瓶引流术后的观察,总结改进引流后患者疼痛程度、下床活动时间、放置引流管的时间、有无引流管的堵塞和拔出引流管后胸腔穿刺次数.结果 术后疼痛程度,轻度15例,中度11例,重度2例;15人次未使用任何止痛药,12人次口服1~2次止痛药,4人次分别有3次以上使用止痛药.放置引流管后,开始下床活动的时间0.5~12小时,引流管留置的时间为6小时~21天,24小时引流量为2~2800 mL,无引流管堵塞现象.引流管拔除后没有需要胸腔穿刺病例.无一例胸腔内和手术引流切口感染,没有医源性气胸.结论 胸部手术后采用细软管负压球袋装置引流,创伤小,也不易堵塞,可较长时间放置,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吴再义;冯宇鹏;李爱连;陈俊凯;鲍文;莫益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35岁以下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和改良根治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分析并比较35岁以下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的疗效、预后和生存情况.方法 选择本院经手术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11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接受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保乳术组61例和改良根治术组49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外观疗效、长期疗效和生存质量情况.结果 保乳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较改良根治术组显著性减少(P<0.001),且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也较改良根治术组明显改善(P<0.05);保乳术组患者术后外观优良率较改良根治术组有显著性提高(P<0.05);两组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和生存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乳术组患者3年后SF-36生存质量各项评分显著性高于改良根治术组(P<0.05).结论 对于35岁以下早期乳腺癌患者而言,保乳手术具有美容佳、创伤小、并发症少和生存质量好等优点,且能保持与传统方式相似的生存率,为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尚待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徐泰;赖烨钤;黄杰文;范苑林;李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微波疗法在腹部手术术后康复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微波热疗法在腹部手术术后康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1月~11月在我院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分成治疗组(99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在常规术后处理的基础上于术后24 h增加腹部微波热疗,记录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切口疼痛评分、镇痛剂应用、切口感染及脂肪液化等数据.结果 ①治疗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阑尾炎及胆结石/胆囊炎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及切口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阑尾炎及胆结石/胆囊炎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组腹部肿瘤术后切口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而两组在腹部肿瘤术后肠鸣音恢复与肛门排气时间无明显差异,两组在上消化道溃疡穿孔及腹部肿瘤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②治疗组各项术后切口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使用镇痛药物例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除了治疗组仅阑尾炎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及感染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外,其余各项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及感染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微波疗法对腹部术后切口疼痛、肠道功能恢复及切口愈合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者:练镇飑;项华;周仁实;彭荣胄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原因不明的慢性不全性肠梗阻21例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未明原因的慢性不全性肠梗阻患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选取2000年5月至2014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21例原因不明的、未曾接受手术的非器质性病变所致慢性不全性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部分结肠切除术或结肠脾曲松解术.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适应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以长期的、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便秘与腹泻反复发作的临床表现就诊,X线钡剂灌肠显示结肠脾曲较高,不同程度成角、狭窄或扭转,左结肠空虚萎缩而右半结肠胀大积粪.手术方法:13例行结肠脾曲松解术、6例行横结肠部分切除术、2例行结肠次全切除术.术后半年内、一年内发生腹痛、腹胀、便秘与腹泻的例数分别为7例和4例.术后2年随访,19例大便通畅、食欲良好、体重增加、腹痛腹胀消失,属恢复良好;2例恢复不良:包括1例行结肠脾曲松解术术后便秘无改善,1例行近段结肠大部切除术后因抑郁症术后腹胀症状无改善.结论 对于长期的、找不到原因的慢性不全性肠梗阻,手术可能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作者:查保国;王美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肝胆外科术后脱管风险评估在非计划性拔管预防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对于肝胆外科术后的患者,导管护理风险评估在非计划性拔管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标准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肝胆外科并行过手术的85名患者,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术后均留置导管.对照组患者(n=42)采用采用常规导管护理,试验组患者(n=43)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留置导管护理风险评估后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导管非计划性拔管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总的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的胃管、腹腔单腔管、腹腔双套管、中心静脉置管和导尿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患者在出院时对管道护理相关知识掌握的人数相对比对照组多(P<0.05).结论 建立完善管道护理风险评估标准可预防、及时发现和处理意外事故,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作者:王晓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