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生医病医人

刘惠军

关键词:心理医生, 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 生物, 临床医生, 接诊, 患者, 医学观, 诊疗, 网络, 描述, 框架, 看病, 就医, 经历, 功夫, 发文
摘要:前不久,影星韩雪在微博上描述自己就医经历的帖子在网络上引起了一场小小的骚动,有支持者,有讥讽者。在韩雪的微博中抱怨接诊医生不给患者述说个人感受的机会,接诊医生回应“我不是心理医生,没功夫考虑你的感受”。此后,有自称“心理医生”的文章直接对韩雪喊话“韩雪,您挂错号了,我们才是心理医生”。显然,当事医生和发文的医生都认为一般临床医生在诊疗中没必要关心患者的感受,“只看病,不看人”的生物医学观在此暴露无遗。现代医学倡导“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在这一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临床诊谈框架如图1。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相关文献
  • 提灯女神

    南丁格尔是一个享誉世界的名字,她创立了现代西医护理学,她使护理成为一种崇高的职业,她为妇女姐妹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机会,她使护士成为美丽的白衣天使。

    作者:甄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怀抱梦想不负青春

    步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我想每一个怀揣医学梦想的年轻学子想的,都是有朝一日能够身着雪白的大褂,脖子上挂着听诊器,口袋里是各式各样的小锤子小手电,上衣口袋插着锃亮的钢笔,在诊室帮病人解疑答惑,消病解疾。或者手术服橡胶手套严严包裹后手执银亮的手术刀,站在手术台前,用自己在校园里书本上、实习中、实践时学到的知识让病痛消散在麻醉药朦胧的感觉之中。

    作者:包浩世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执着·彷徨

    我出生在农村,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意外,从3.5米的树上坠落,在县医院昏迷了三天三夜,竟奇迹般地活过来了!自此便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一份莫名的敬畏。

    作者:耿纪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生命的努力

    父亲离去已经许久,常想对他的长辞说点什么,却又无言。也许,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大悲无泪,大恸无声吧!只想让时光渐渐将他们酿成温暖的感伤,惆怅的怀想,酿成一首生命的赞歌。

    作者:陆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关于对冒用我协会主办期刊《中国医学人文》杂志进行诈骗活动的郑重声明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患者期盼什么样的文化

    医院文化是什么?简言之,就是给进入医院的人的第一印象,是患者或家属在医院里的真切感受。患者,是因病痛所折磨的人群,是医疗服务的对象,他们的期盼无疑应当成为医院的第一关注点,在探讨医院文化的过程中,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从这一基点出发,去考虑建设的内容、方式和终极目标,否则就会失去工作的全部意义。

    作者:高金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生命从这里开始

    本期图片选择的是瑞典医学和哲学荣誉博士、著名医学摄影师伦纳特-尼尔森教授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的照片,先刊登于1965年6月的《LIFE》杂志。这张照片展示的是在群星中闪动着的3个月大的小胎儿,悠然地飘在子宫中,仿佛来自于遥远的外太空。生命就是从这里开始。从受孕到新生命的诞生只有640亿分之一的几率,在通往诞生之路的所有结合与反应,都是极其精确,且高度复杂。生命存在的每一个瞬间,都在启动着复杂的生命循环系统。生命之脆弱,也许来不及思考,他便画上了“休止符”,“尘归尘,土归土”。。。。。。然而,生命,虽然脆弱,却可以铸就坚韧;虽然平凡,却可以孕育伟大;虽然短暂,却也可以成就永恒;虽然痛苦,却也可以体验快乐。只有集聚属于一个人真正的生命时间,才不枉生命的真谛。

    作者:马彦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我和医生爷爷有个约定

    读高一那年的暑假第一天,爷爷刚好要到金边碗屯出诊,出于自小耳染目濡的培养吧,爷爷叫我来到诊所认识一下中药,顺便帮忙暂时看守他的小诊室。洁白的大衣,洁白的墙壁,洁白的窗帘,一个隐藏于绿树丛林的小村小屋,一个难得的到处洁白的空间里,出奇的静谧,只有一个年青的妈妈在焦虑地看着怀中的小孩,小孩焦灼的唇似乎刺痛她的心。“哎,这位大嫂,爷爷出诊要半小时才能回来,要不,让我先帮你量下体温?”“小伙子啊,不是我不相信你,上次也是发这么高的烧,老医生开了一副中药,我的儿子就开始退烧了,还是让他来吧,我等等就是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了。”爷爷回来的时候还是让我帮他的儿子量了体温,但那个妈妈还是不信任地看着我,让我心里充满着无奈。

    作者:杨雄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医生医病医人

    前不久,影星韩雪在微博上描述自己就医经历的帖子在网络上引起了一场小小的骚动,有支持者,有讥讽者。在韩雪的微博中抱怨接诊医生不给患者述说个人感受的机会,接诊医生回应“我不是心理医生,没功夫考虑你的感受”。此后,有自称“心理医生”的文章直接对韩雪喊话“韩雪,您挂错号了,我们才是心理医生”。显然,当事医生和发文的医生都认为一般临床医生在诊疗中没必要关心患者的感受,“只看病,不看人”的生物医学观在此暴露无遗。现代医学倡导“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在这一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临床诊谈框架如图1。

    作者:刘惠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杂志稿约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医学人文杂志(月刊)。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国医师协会文化工程之《乙未?医声》系列图书及《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征文征影活动通知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从《金刚经》中感悟医学人文

    【前记】如果有人问我:一天中你喜欢哪个时刻?我会说我喜欢夜深人静之时,看书有点倦了,静静地合上书,轻轻地熄了灯,抽出一根香烟,划燃一根火柴,摆出一个舒适的姿势……静静地去欣赏回味属于过去的故事……眼前伸手不见五指,无尽黑暗却是真实的帷幕!你所有的荣耀都随着手中那点荧火若明若暗、忽隐忽现……你所有的落寞都随着空中那袅娜妩媚的青烟随风飘散、渐行渐远……此时彼时,人簌离我远去,轻轻地拨开一道道雨帘,缓缓地挑开一层层帷幕,静静地点燃一点点心灯,去借取真正属于自己的一泓时空……。

    作者:张艳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医院的起源及其人文精神

    早在公元前,在古罗马、古埃及和古中国,就出现了可为患者诊病治疗的医生。但是,医院作为一个专门收治患者的特定场所,则是公元后才出现的。

    作者:王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医学:“求真”的科学还是“求善”的人学

    前段时间读了陈葆琳医生的《后的期?考:女外科医师的九堂生死课》,作为一名移植外科医生,她写到在她给病人做手术的时候,如果想到这是自己的同胞,是个活生生的人,很难在一个人身上做出那样冰冷的操作,所以手术时不会想是在一个人身上操作,而更多关注器官?身。而在日常的临床实践中,她又是非常有人文情怀的医生,会换位思考,关注一个个细节,给患者温暖与关怀。在她身上,我看到了矛盾的一面。近又读了图姆斯的《病患的意义》,作者从现象学的视角看医学,指出医生眼中的“疾病”与病人体验的“病患”的区别。于是心中的疑惑便越来越深:到底该如何看待医学,它是“求真”的科学,还是“求善”的人学?在我看来,二者?应该是并存与互补的,医学应该是部分时刻根据所需通过“科学的手段”,将技术作为工具,为病人缓解痛苦,终达到来求善求美目的的人学。而事实上,在临床实践中,二者却又有太多的不相容。

    作者:杨柠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谈美国医患关系

    近年来中国国内的医患关系日趋恶化,经常发生伤害医务人员的事件。这里暂且不去讨论医患恶化的深层次原因,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真正该有的医患关系,在美国,医患关系是如何把握的?

    作者:高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医学与文学课程共融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通过分析医学与文学的共融关系,总结我校开设《医学与文学》课程的课程目的、课程性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试图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设该门课程提供现实的参考方案,并根据实践提出进一步完善课程的建议:转变观念,勇于尝试;整合师资队伍,提高教学水平;重视学生的课外学习。

    作者:雷虹艳;刘东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天使之炼

    打开腹腔的一瞬,她心里咯噔一下,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眼前的一切有些惨不忍睹,一向文静的她想骂人,脑海里不停地思索着下一步的方案,如何才能将这个棘手的残局收拾得完美些。

    作者:杨立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故事北后的故事

    编者按:《一个医生的故事》作者郎景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产科教授。医学家、作家、科学家集于一身。在从医中,将仁术、技术和艺术结为一体;在文中,将人学、科学和哲学融会贯通。

    作者:王姝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未来的护士》及《天使之音》征文通知期待你的投稿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未来医生的四重境界

    传统的医生评价体系中,我们习惯用“德艺双馨”评价一个好医生,我们经常用“技艺精湛、学识渊博、医德高尚、任劳任怨”形容那些值得尊敬的专家。但是,我们只强调了个人能力。在?来的医疗体系和社会环境下,各利益方之间的关系呈现超级链接特点,数据共享下的信息越来越透明,患者对于医疗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对于医疗机构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医保对于医疗机构施加的成?压力越来越大,医疗机构内部越来越扁平化,医生会被赋予更多的职责与权力,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更高的能力。因此,一个医生仅仅能够“独善其身”是远远不够的。在华西两年的临床医学学习中,结合自身经历、授课老师讲解以及近来种种医患新闻,我认为?来的医生应该达到以下四重境界--个体、合作、管理、领导力。

    作者:蔡雨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