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
《獾的礼物》是一本跟孩子(对于从不思考死亡的成年人来说,我们的死亡意识仍旧停留在孩童之年)谈论死亡的书,却充满着安宁和温暖,处处流淌着爱与恩宠,没有丝毫恐惧和恐怖。对于生命终末期的人们来说,这一份温暖也同样点点滴滴在心间,久久回味。
作者:江思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步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我想每一个怀揣医学梦想的年轻学子想的,都是有朝一日能够身着雪白的大褂,脖子上挂着听诊器,口袋里是各式各样的小锤子小手电,上衣口袋插着锃亮的钢笔,在诊室帮病人解疑答惑,消病解疾。或者手术服橡胶手套严严包裹后手执银亮的手术刀,站在手术台前,用自己在校园里书本上、实习中、实践时学到的知识让病痛消散在麻醉药朦胧的感觉之中。
作者:包浩世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近年来中国国内的医患关系日趋恶化,经常发生伤害医务人员的事件。这里暂且不去讨论医患恶化的深层次原因,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真正该有的医患关系,在美国,医患关系是如何把握的?
作者:高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我是一名护士工作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昵称叫做婴儿室我在奔三的道路上大刀阔斧尚未婚嫁工作不久分裂出双重身份妈妈的孩子孩子们的妈妈
作者:邹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父亲离去已经许久,常想对他的长辞说点什么,却又无言。也许,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大悲无泪,大恸无声吧!只想让时光渐渐将他们酿成温暖的感伤,惆怅的怀想,酿成一首生命的赞歌。
作者:陆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我出生在农村,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意外,从3.5米的树上坠落,在县医院昏迷了三天三夜,竟奇迹般地活过来了!自此便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一份莫名的敬畏。
作者:耿纪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医院,必须要和音乐、舞蹈、绘画等文化形式不断进行跨界碰撞,才能有想象力。
作者:郭晶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医学精神主要归纳为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如果一名医学人才只具有医学科学精神而缺乏医学人文精神,那就说明他还处在半个人的时代。当今社会医学发展日新月异,迫切需要医学人文和医学科学的融合。我们需要呼唤人文精神的复归,需要人文理性的反思。
作者:任俊杰;任宏杰;王科科;户瑾;朱茂峰;潘丽娟;刘翠明;常杉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人体解剖实验室,那里安放着我们可能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大体老师”(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我们不曾有过哪怕一句话的交流,但我们可能是了解他们身体的人。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会了我们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知识,他们是我们这些医学“朝圣者”的无语良师。
作者:李丛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打开腹腔的一瞬,她心里咯噔一下,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眼前的一切有些惨不忍睹,一向文静的她想骂人,脑海里不停地思索着下一步的方案,如何才能将这个棘手的残局收拾得完美些。
作者:杨立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医院文化是什么?简言之,就是给进入医院的人的第一印象,是患者或家属在医院里的真切感受。患者,是因病痛所折磨的人群,是医疗服务的对象,他们的期盼无疑应当成为医院的第一关注点,在探讨医院文化的过程中,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从这一基点出发,去考虑建设的内容、方式和终极目标,否则就会失去工作的全部意义。
作者:高金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又是一个漫长而又煎熬的夜班,窗外刮着狂风,下着暴雨,如此诡异的天气注定了这将是一个不平静的夜晚……“叮铃铃……叮铃铃……”突然间重症监护室的电话响起,“您好,六楼 ICU,请讲!”“您好,我是急诊,现在有一个车祸多发伤的病人需要紧急会诊!”也许类似的对话在重症监护病房每天都上演无数次,然而那天夜里发生的一切却让刚工作一年的我刻骨铭心。
作者:毛丽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编者按:《一个医生的故事》作者郎景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产科教授。医学家、作家、科学家集于一身。在从医中,将仁术、技术和艺术结为一体;在文中,将人学、科学和哲学融会贯通。
作者:王姝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孩提时代总能在医疗场所看到各种锦旗,有的甚至灰暗得辨别不出颜色,但上面写着的“悬壶济世,仁心仁德”的赞扬之词,却那么的清晰可见。看着这些锦旗,再看看忙碌着的医务人员,我觉得那是对他们工作大的肯定。这些挂在墙上的锦旗,不仅仅是荣誉。多年以后,直至自己从事了这份职业,才深深地体会到那更是一份责任,是一股鞭策你不断前进的动力。
作者:罗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浮躁,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通病。这个病流行到了医疗行业。有人感慨:诺大的社会,已经无法安放一张安静的诊桌。
作者:张雁灵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因着对患者的手足情深,我们的医护人员创造了25年做了6100多台手术、4年的足迹绕地球半圈的奇迹。
作者:陈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前不久,影星韩雪在微博上描述自己就医经历的帖子在网络上引起了一场小小的骚动,有支持者,有讥讽者。在韩雪的微博中抱怨接诊医生不给患者述说个人感受的机会,接诊医生回应“我不是心理医生,没功夫考虑你的感受”。此后,有自称“心理医生”的文章直接对韩雪喊话“韩雪,您挂错号了,我们才是心理医生”。显然,当事医生和发文的医生都认为一般临床医生在诊疗中没必要关心患者的感受,“只看病,不看人”的生物医学观在此暴露无遗。现代医学倡导“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在这一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临床诊谈框架如图1。
作者:刘惠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