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的宝贝

邹垚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 双重身份, 婴儿室, 新生儿, 婚嫁, 护士, 道路, 大刀
摘要:我是一名护士工作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昵称叫做婴儿室我在奔三的道路上大刀阔斧尚未婚嫁工作不久分裂出双重身份妈妈的孩子孩子们的妈妈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相关文献
  • 患者期盼什么样的文化

    医院文化是什么?简言之,就是给进入医院的人的第一印象,是患者或家属在医院里的真切感受。患者,是因病痛所折磨的人群,是医疗服务的对象,他们的期盼无疑应当成为医院的第一关注点,在探讨医院文化的过程中,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从这一基点出发,去考虑建设的内容、方式和终极目标,否则就会失去工作的全部意义。

    作者:高金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医学的标志--蛇杖

    世界上的医学标志有两大系统:一种是双蛇杖,上头立著双翼作为主题(图1);另一种则是以单蛇杖作为主题(图2)。双蛇双翼之杖源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神使赫尔墨斯之魔杖,代表着商业。而单蛇之杖则为古希腊神话中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之主要表征。传统上的看法均认为单蛇杖才是正统的医学标志。世界卫生组织会徽(图3)是1948年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选定的,该会徽由一条蛇盘绕的权杖所覆盖的联合国标志组成。

    作者:樊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提灯女神

    南丁格尔是一个享誉世界的名字,她创立了现代西医护理学,她使护理成为一种崇高的职业,她为妇女姐妹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机会,她使护士成为美丽的白衣天使。

    作者:甄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执着·彷徨

    我出生在农村,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意外,从3.5米的树上坠落,在县医院昏迷了三天三夜,竟奇迹般地活过来了!自此便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一份莫名的敬畏。

    作者:耿纪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生命的努力

    父亲离去已经许久,常想对他的长辞说点什么,却又无言。也许,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大悲无泪,大恸无声吧!只想让时光渐渐将他们酿成温暖的感伤,惆怅的怀想,酿成一首生命的赞歌。

    作者:陆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生相拥

    又是一个漫长而又煎熬的夜班,窗外刮着狂风,下着暴雨,如此诡异的天气注定了这将是一个不平静的夜晚……“叮铃铃……叮铃铃……”突然间重症监护室的电话响起,“您好,六楼 ICU,请讲!”“您好,我是急诊,现在有一个车祸多发伤的病人需要紧急会诊!”也许类似的对话在重症监护病房每天都上演无数次,然而那天夜里发生的一切却让刚工作一年的我刻骨铭心。

    作者:毛丽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爱在这里延续

    南丁格尔曾说过,“护士的工作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头、木头、纸片,而是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回首踏入护理之门11年的学习和工作,其间不乏感人至深、充满人文和关爱的故事。

    作者:牛敬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走了,去了……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与之永存。”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把他对生与死的理解融入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作为读者,这篇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已全部忘记,而这句话却沉淀在心里,时常莫名泛起,叩击心灵。作为作者,他一定早在心里种下一棵菩提树,日夜参悟,终得此果。

    作者:亚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我的宝贝

    我是一名护士工作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昵称叫做婴儿室我在奔三的道路上大刀阔斧尚未婚嫁工作不久分裂出双重身份妈妈的孩子孩子们的妈妈

    作者:邹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医学:“求真”的科学还是“求善”的人学

    前段时间读了陈葆琳医生的《后的期?考:女外科医师的九堂生死课》,作为一名移植外科医生,她写到在她给病人做手术的时候,如果想到这是自己的同胞,是个活生生的人,很难在一个人身上做出那样冰冷的操作,所以手术时不会想是在一个人身上操作,而更多关注器官?身。而在日常的临床实践中,她又是非常有人文情怀的医生,会换位思考,关注一个个细节,给患者温暖与关怀。在她身上,我看到了矛盾的一面。近又读了图姆斯的《病患的意义》,作者从现象学的视角看医学,指出医生眼中的“疾病”与病人体验的“病患”的区别。于是心中的疑惑便越来越深:到底该如何看待医学,它是“求真”的科学,还是“求善”的人学?在我看来,二者?应该是并存与互补的,医学应该是部分时刻根据所需通过“科学的手段”,将技术作为工具,为病人缓解痛苦,终达到来求善求美目的的人学。而事实上,在临床实践中,二者却又有太多的不相容。

    作者:杨柠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手足情深

    因着对患者的手足情深,我们的医护人员创造了25年做了6100多台手术、4年的足迹绕地球半圈的奇迹。

    作者:陈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谈美国医患关系

    近年来中国国内的医患关系日趋恶化,经常发生伤害医务人员的事件。这里暂且不去讨论医患恶化的深层次原因,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真正该有的医患关系,在美国,医患关系是如何把握的?

    作者:高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从《金刚经》中感悟医学人文

    【前记】如果有人问我:一天中你喜欢哪个时刻?我会说我喜欢夜深人静之时,看书有点倦了,静静地合上书,轻轻地熄了灯,抽出一根香烟,划燃一根火柴,摆出一个舒适的姿势……静静地去欣赏回味属于过去的故事……眼前伸手不见五指,无尽黑暗却是真实的帷幕!你所有的荣耀都随着手中那点荧火若明若暗、忽隐忽现……你所有的落寞都随着空中那袅娜妩媚的青烟随风飘散、渐行渐远……此时彼时,人簌离我远去,轻轻地拨开一道道雨帘,缓缓地挑开一层层帷幕,静静地点燃一点点心灯,去借取真正属于自己的一泓时空……。

    作者:张艳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医生医病医人

    前不久,影星韩雪在微博上描述自己就医经历的帖子在网络上引起了一场小小的骚动,有支持者,有讥讽者。在韩雪的微博中抱怨接诊医生不给患者述说个人感受的机会,接诊医生回应“我不是心理医生,没功夫考虑你的感受”。此后,有自称“心理医生”的文章直接对韩雪喊话“韩雪,您挂错号了,我们才是心理医生”。显然,当事医生和发文的医生都认为一般临床医生在诊疗中没必要关心患者的感受,“只看病,不看人”的生物医学观在此暴露无遗。现代医学倡导“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在这一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临床诊谈框架如图1。

    作者:刘惠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医院的起源及其人文精神

    早在公元前,在古罗马、古埃及和古中国,就出现了可为患者诊病治疗的医生。但是,医院作为一个专门收治患者的特定场所,则是公元后才出现的。

    作者:王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大体老师

    人体解剖实验室,那里安放着我们可能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大体老师”(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我们不曾有过哪怕一句话的交流,但我们可能是了解他们身体的人。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会了我们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知识,他们是我们这些医学“朝圣者”的无语良师。

    作者:李丛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用艺术温暖医学

    医院,必须要和音乐、舞蹈、绘画等文化形式不断进行跨界碰撞,才能有想象力。

    作者:郭晶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医疗职业倦怠--从韩雪看病爆粗口说起

    新闻事件:近日,“韩雪看病爆粗口”一事引发热议。事情的原委是,6月29日,艺人韩雪发表了一篇题为《对不起,我发火了》的长微博,她在文中说由于在水下拍戏而导致眼睛过敏,自己去医院看眼睛遇到态度不佳的医生。她称该医生不仅没询问病人的具体情况,态度还有些不耐烦,并称“那么多病人,没办法听你的情况”。而当韩雪质疑该医生的态度时,该医生回应:“我不是心理医生,没功夫考虑你的感受。”这令韩雪十分不满,爆了粗口。对此,她在文中予以致歉,“的确是我修养还不够,对不起。”她还表示,“用恶劣的态度对待病人,就不配白衣天使的称谓。”这件事在网络上经过三天的发酵和唇枪舌战的争论,韩雪又于7月2日发表博文《少一点纠纷,多一分理解》称,“向受到影响的个人和单位说声抱歉”“作为患者,我也希望能被给予基本的尊重”,并“愿大家的就医路上,少一点纠纷,多一分理解”。

    作者:曹静;祝卓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一起来分享《獾的礼物》

    《獾的礼物》是一本跟孩子(对于从不思考死亡的成年人来说,我们的死亡意识仍旧停留在孩童之年)谈论死亡的书,却充满着安宁和温暖,处处流淌着爱与恩宠,没有丝毫恐惧和恐怖。对于生命终末期的人们来说,这一份温暖也同样点点滴滴在心间,久久回味。

    作者:江思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患者就医经历的叙述分析

    本文通过对135份就医经历的叙述分析,指出就医经历中表现为前进型、后退型和固定型的描述指标,比较分析了愉快型和不愉快型就医经历的不同叙述特征,特别提出对有着不愉快就诊经历的患者,从患者质疑、抱怨甚至无端指责到医生让步、关爱及耐心解释,再到患者信任、尊敬、感激医生,才构成一次完整的社会交换。同时分析了叙述者的情感和行动意向,如对传统医学的偏好,“赤脚医生情结”及当前医患关系中物化现象的不满等问题。

    作者:聂存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