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丛冉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早在公元前,在古罗马、古埃及和古中国,就出现了可为患者诊病治疗的医生。但是,医院作为一个专门收治患者的特定场所,则是公元后才出现的。
作者:王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传统的医生评价体系中,我们习惯用“德艺双馨”评价一个好医生,我们经常用“技艺精湛、学识渊博、医德高尚、任劳任怨”形容那些值得尊敬的专家。但是,我们只强调了个人能力。在?来的医疗体系和社会环境下,各利益方之间的关系呈现超级链接特点,数据共享下的信息越来越透明,患者对于医疗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对于医疗机构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医保对于医疗机构施加的成?压力越来越大,医疗机构内部越来越扁平化,医生会被赋予更多的职责与权力,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更高的能力。因此,一个医生仅仅能够“独善其身”是远远不够的。在华西两年的临床医学学习中,结合自身经历、授课老师讲解以及近来种种医患新闻,我认为?来的医生应该达到以下四重境界--个体、合作、管理、领导力。
作者:蔡雨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前记】如果有人问我:一天中你喜欢哪个时刻?我会说我喜欢夜深人静之时,看书有点倦了,静静地合上书,轻轻地熄了灯,抽出一根香烟,划燃一根火柴,摆出一个舒适的姿势……静静地去欣赏回味属于过去的故事……眼前伸手不见五指,无尽黑暗却是真实的帷幕!你所有的荣耀都随着手中那点荧火若明若暗、忽隐忽现……你所有的落寞都随着空中那袅娜妩媚的青烟随风飘散、渐行渐远……此时彼时,人簌离我远去,轻轻地拨开一道道雨帘,缓缓地挑开一层层帷幕,静静地点燃一点点心灯,去借取真正属于自己的一泓时空……。
作者:张艳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医学人文杂志(月刊)。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浮躁,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通病。这个病流行到了医疗行业。有人感慨:诺大的社会,已经无法安放一张安静的诊桌。
作者:张雁灵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前不久,影星韩雪在微博上描述自己就医经历的帖子在网络上引起了一场小小的骚动,有支持者,有讥讽者。在韩雪的微博中抱怨接诊医生不给患者述说个人感受的机会,接诊医生回应“我不是心理医生,没功夫考虑你的感受”。此后,有自称“心理医生”的文章直接对韩雪喊话“韩雪,您挂错号了,我们才是心理医生”。显然,当事医生和发文的医生都认为一般临床医生在诊疗中没必要关心患者的感受,“只看病,不看人”的生物医学观在此暴露无遗。现代医学倡导“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在这一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临床诊谈框架如图1。
作者:刘惠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新闻事件:近日,“韩雪看病爆粗口”一事引发热议。事情的原委是,6月29日,艺人韩雪发表了一篇题为《对不起,我发火了》的长微博,她在文中说由于在水下拍戏而导致眼睛过敏,自己去医院看眼睛遇到态度不佳的医生。她称该医生不仅没询问病人的具体情况,态度还有些不耐烦,并称“那么多病人,没办法听你的情况”。而当韩雪质疑该医生的态度时,该医生回应:“我不是心理医生,没功夫考虑你的感受。”这令韩雪十分不满,爆了粗口。对此,她在文中予以致歉,“的确是我修养还不够,对不起。”她还表示,“用恶劣的态度对待病人,就不配白衣天使的称谓。”这件事在网络上经过三天的发酵和唇枪舌战的争论,韩雪又于7月2日发表博文《少一点纠纷,多一分理解》称,“向受到影响的个人和单位说声抱歉”“作为患者,我也希望能被给予基本的尊重”,并“愿大家的就医路上,少一点纠纷,多一分理解”。
作者:曹静;祝卓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2014年冬,一位老人敲开了哈医大肿瘤医院医德医风办公室的大门,从怀中掏出一份带着体温的信,对工作人员说:“同志,我今天不是来告状的。这么多年,我一直有一件心事??了,想送上一封表扬信,说一说我生病这10年,陆医生对我的好,想感谢我的恩人,这样行不?”通过交流,知道老人姓韩,今年77岁,是工程力学所的一名退休干部,老人性格开朗,十分健谈,当回忆起这10年间与内八科陆医生医患共同走过的难忘时光,他便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
作者:刘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因着对患者的手足情深,我们的医护人员创造了25年做了6100多台手术、4年的足迹绕地球半圈的奇迹。
作者:陈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人体解剖实验室,那里安放着我们可能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大体老师”(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我们不曾有过哪怕一句话的交流,但我们可能是了解他们身体的人。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会了我们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知识,他们是我们这些医学“朝圣者”的无语良师。
作者:李丛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前段时间读了陈葆琳医生的《后的期?考:女外科医师的九堂生死课》,作为一名移植外科医生,她写到在她给病人做手术的时候,如果想到这是自己的同胞,是个活生生的人,很难在一个人身上做出那样冰冷的操作,所以手术时不会想是在一个人身上操作,而更多关注器官?身。而在日常的临床实践中,她又是非常有人文情怀的医生,会换位思考,关注一个个细节,给患者温暖与关怀。在她身上,我看到了矛盾的一面。近又读了图姆斯的《病患的意义》,作者从现象学的视角看医学,指出医生眼中的“疾病”与病人体验的“病患”的区别。于是心中的疑惑便越来越深:到底该如何看待医学,它是“求真”的科学,还是“求善”的人学?在我看来,二者?应该是并存与互补的,医学应该是部分时刻根据所需通过“科学的手段”,将技术作为工具,为病人缓解痛苦,终达到来求善求美目的的人学。而事实上,在临床实践中,二者却又有太多的不相容。
作者:杨柠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南丁格尔曾说过,“护士的工作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头、木头、纸片,而是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回首踏入护理之门11年的学习和工作,其间不乏感人至深、充满人文和关爱的故事。
作者:牛敬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獾的礼物》是一本跟孩子(对于从不思考死亡的成年人来说,我们的死亡意识仍旧停留在孩童之年)谈论死亡的书,却充满着安宁和温暖,处处流淌着爱与恩宠,没有丝毫恐惧和恐怖。对于生命终末期的人们来说,这一份温暖也同样点点滴滴在心间,久久回味。
作者:江思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又是一个漫长而又煎熬的夜班,窗外刮着狂风,下着暴雨,如此诡异的天气注定了这将是一个不平静的夜晚……“叮铃铃……叮铃铃……”突然间重症监护室的电话响起,“您好,六楼 ICU,请讲!”“您好,我是急诊,现在有一个车祸多发伤的病人需要紧急会诊!”也许类似的对话在重症监护病房每天都上演无数次,然而那天夜里发生的一切却让刚工作一年的我刻骨铭心。
作者:毛丽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打开腹腔的一瞬,她心里咯噔一下,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眼前的一切有些惨不忍睹,一向文静的她想骂人,脑海里不停地思索着下一步的方案,如何才能将这个棘手的残局收拾得完美些。
作者:杨立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编者按:《一个医生的故事》作者郎景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产科教授。医学家、作家、科学家集于一身。在从医中,将仁术、技术和艺术结为一体;在文中,将人学、科学和哲学融会贯通。
作者:王姝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