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积极硬币的两面:救助与放弃治疗从《住院医师夜未眠》看临床决策中情理法的冲突与交融

赵悦彤

关键词:硬币, 放弃治疗, 住院医师, 临床决策, 情理法, 自然科学, 临床选择, 社会科学, 积极救助, 生命理论, 人文学科, 人文科学, 伦理规范, 临床医生, 不确定性, 不可知性, 自然之, 局限性, 多样性, 责任
摘要:医学作为一门横亘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其凸显的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知性和局限性一直难以破解。面对这种人类无法超越的未知和无助,积极救助固然是临床选择的主流,但在危机深重,生还无望之际,放弃治疗(或称为“不选择积极救助”)有时候可能是合乎生命理论与趋势的选择,但这种合理是否合情?是否合法?如何做才合情,那么这又是否符合自然之道?是否符合伦理规范?是否认可放弃治疗的空间,救治过程中何时考虑放弃治疗,已经决定放弃治疗,如何撤离治疗等一系列难题随时可能接踵而至。每一次,临床医生或者病人本人该如何做出选择,才算是体现了对客观现实的洞悉、对社会的负责、对法律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放弃治疗,是一个生命的解脱,还是对责任的畏缩?这不仅是一个人文学科的难题,也是一个社会科学的难题,还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难题。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相关文献
  •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一位哲人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裘法祖院士离开我们已经6年了,但他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

    作者:张雁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医缘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眼间步入医学道路已五年有余。回想当初,不禁微微而笑,那时的稚气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稳重与严谨;那时的无知无畏早已被收藏在心底,作为一份青春的证明;那时点点的好奇已慢慢得到解答,而迎面而来的是更加深奥的世界。一切都在变化,可是我那简简单单的梦想却始终如一,静静地站在彼岸,等待花开花落,等待着我大步向前。医者,于我已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名词,那是我所向往的地方,那是我追寻梦的地方,那是我的医缘所指的方向。

    作者:李旭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明光--牙道人道

    口腔医学实乃博大精深,浩瀚广博,回想半年之修习不过管中窥豹,未见得冰山一角,余实心有愧焉。然此间亦有悟道摸索,暂且于此略加梳理,稍作探讨,聊以为戒。

    作者:刘曹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死亡观的定性访谈

    目的:探讨公共卫生工作者的死亡态度。方法:通过小组访谈的方法,对26名公共卫生工作者进行2轮访谈,记录访谈内容,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公共卫生工作者对于寿命的期望时间集中在70-90岁之间;期望死亡的方式为无痛苦死亡,一部分人考虑为不给家庭带来负担与痛苦必要时可以实施安乐死;死亡前期待能安排好后事,为亲朋好友做一些事情使他们不因自己的离去而痛苦;死亡前希望亲朋好友能平和接受自己的离去。结论:理性接受是公共卫生工作者对死亡的主要态度,家庭是公共卫生工作者考虑死亡方式与期待寿命长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公共卫生工作者普遍注重生命质量,相当部分人愿意为了回避死亡痛苦而采取较主动和开明的死亡方式。

    作者:谢博;姚国辉;高欣;金叶;崔军;宋桂杭;张益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没有道别怎能离去?

    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描述了一个人们生活中十分熟知的“意外事件”,爷爷没有来得及跟家人道别,猝然倒在大街上,随后就驾鹤西行了,跟爷爷亲的小孙子艾斯本悲伤极了。妈妈安慰艾斯本,说爷爷变成了美丽的天使,艾斯本一点也不相信,他怎么也想不起来爷爷长着两只翅膀飞翔的样子,爸爸宽慰艾斯本,说爷爷融入大地,哺育鲜花和大树,艾斯本也不相信,艾斯本怎么也想象不出来爷爷变成泥土的样子,葬礼上,牧师长长的祈祷词列举了爷爷一生的优点,也不能让艾斯本心灵得到安慰。

    作者:江思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

    《病患的意义》的作者图姆斯作为患者就医时曾喊出:“你只是在观察,而我是在体验”的这句话道出了患者就医体验在医患关系中的价值。医学是包括生命、伦理、道德、人文、心理等多种学科的综合科学,医患关系更是一种专业性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打造患者高质量的就医体验,给予患者充分的知情同意权,让患者感到被尊重,是建立互相信赖互相理解的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

    作者:赵春晓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命的闹生钟

    在护理岗位上工作了八年的普通内科护士,对于护理这项工作,我没有把它看得有多么的神圣和伟大,我永远记得自己在求学时护理学导师所解释的护理只有三个字--“照顾人”。自己在参加工作以后才明白,这照顾的不光是人的身体,更多的是人的心灵,而这尺璧寸阴的8年时间转瞬即到,期间有苦涩,有眼泪,但更多的是满足和欢乐。

    作者:袁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风雪羔羊

    傍晚7点,我刚做完加班手术,回到办公室写医嘱,放在桌上的手机振了几下。拿起一看,是急诊室的哥们儿发的短信,请我看一下病人的CT。我在电脑上敲入病人的病例号,屏幕上马上弹出一个警示:“你是照顾这个病人的医护人员吗?如果不是,请离开。”

    作者:冯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给肿瘤患者快乐生活的理由

    医学是饱含人文精神的科学。没有人文精神的医学,就失去了医学本质的意义。临床心灵关怀,便是对医学人文精神好的阐释。临床心灵关怀于肿瘤患者,更是一剂温暖的“心灵鸡汤”,营养、美味、沁人心脾;给肿瘤患者快乐生存下去的理由,让每一个生命都面带微笑,便是每一位心灵关怀师真诚的渴望。

    作者:刘晓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一副拐杖

    前几天一位同事寻找拐杖,说家里人要用。求助信息在微信群发酵不到半个小时,八年前我用过的拐杖居然找到了。

    作者:谭先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因为是医生

    《因为是医生》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首歌的名字。书的作者和歌曲的创作者都是北京协和医院的青年医生。有幸,我与这二者都相识。作为歌曲的《因为是医生》比起陈罡医师(《因为是医生》小说的作者)的小说来,用更简短的文字向听者坦然了一位医者的内心世界。比起医院里每天都像战场一样的快节奏和惊心动魄,歌曲的韵律和缓、安静,似乎在告诉听者:或许当你走进医院看到的是医生护士们的紧张面孔,但每一位从医者的内心都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甚至说是虔诚,是信仰。如果读者君还没有听过这首歌,那么,暂且允许我从歌词开始,带您走进“白衣使者”们的心灵。

    作者:刘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简单的感动

    医院门诊部的人口密度不可谓不高,有人调侃道:“这不是春运,是看病!”熙熙攘攘的人群,多是前来就诊的患者和陪同的家人。门诊的每一天,好像就是由一件件医事组成的交响曲。

    作者:邵建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临终关怀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为保证老年临终者在临终阶段活得有尊严、有价值,需全面推进我国临终关怀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回顾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面临的挑战,建议通过建设临终关怀医疗机构服务体系、临终关怀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临终关怀医疗技术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医疗管理监督体系、临终关怀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来不断推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作者:李义庭;邓帅;刘芳;李骥;杨晓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用真诚温暖患者的心

    我是宣武医院一名年轻的神经外科护士,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自知也没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在工作中唯恐做不好,做错什么,也害怕跟患者以及医生护士相处不好。在看到如此多的医患暴力事件的报道之后,焦虑的情绪更加严重。医患关系如此僵化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社会的、国情的、制度的等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护士,我能做到的就是尽职尽责,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并且耐心做好安慰解释工作。

    作者:马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共情时刻

    这是记者在诊室随手拍下的一组裘法祖院士接诊患者的照片,从摄影艺术的角度看,无论构图,还是面部特写,并不尽出彩,但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一位医学大师与患者抵达“共情”境遇(不仅体察到患者的痛苦,还要走进患者的心灵,与患者分担那一份痛苦)的精彩瞬间,首先是那双慈爱的眼睛,与患者平视,目光里透出平易与悲悯,更有医者的庄严与神圣。其次是那双温暖的手,与患者的手叠在一起,在现代医疗器械高精尖现实下,依然用那双灵巧的手去触摸病人,感知患者的冷暖与苦痛,实在不易。殊不知,十指连心,那是医患之间心灵的沟通,医患相对,温暖的眼神与关怀的话语固然重要,肢体的触摸与抚慰更是共情的利器。

    作者:王一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生死的智慧绘本里都有

    谁都以为绘本是童书,其实,它不仅仅只是童书。在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它是医生常常推荐给病人阅读的书,也是医生、护士、家人在病床边深情朗读给病人听的书,它能帮助病人坦然面对死亡,认识死亡的意义,爱的意义。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我们还能做的

    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踏进卫校时候的样子。第一次穿上护士服,第一次带上燕尾帽,还有第一次看到伟大的护理前辈南丁格尔的塑像,其实那时候的我们和普通人一样,对护理的认识也只是简单的为病人发药、打针、输液,经过四年的理论学习后,我对护理这个职业才有了了解和认知。

    作者:赵亚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稿约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医学人文杂志(月刊)。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上帝的美意

    20京11博年12月,一场突然发现的大病让我和北爱医院普外科的医护人员相遇了。12月11号,我刚从加拿大探亲回来,腹部发现肿块。于是到北京博爱医院普外科门诊请徐青主任诊治。徐主任查看后说:“你的腹腔有一个十几厘米大小的肿物,得马上住院检查。”徐主任是我很信任的医生,对他的信任来自于病人们的口碑。除了高超的医术,他的医德更赢得病人的好评。我决定在博爱医院住院,尽管博爱医院在北京不是十分有名的肿瘤治疗医院,但我对徐主任和他的团队有信心。

    作者:张罗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