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晓
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为保证老年临终者在临终阶段活得有尊严、有价值,需全面推进我国临终关怀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回顾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面临的挑战,建议通过建设临终关怀医疗机构服务体系、临终关怀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临终关怀医疗技术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医疗管理监督体系、临终关怀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来不断推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作者:李义庭;邓帅;刘芳;李骥;杨晓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医学人文杂志(月刊)。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医学是饱含人文精神的科学。没有人文精神的医学,就失去了医学本质的意义。临床心灵关怀,便是对医学人文精神好的阐释。临床心灵关怀于肿瘤患者,更是一剂温暖的“心灵鸡汤”,营养、美味、沁人心脾;给肿瘤患者快乐生存下去的理由,让每一个生命都面带微笑,便是每一位心灵关怀师真诚的渴望。
作者:刘晓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林俊卿以漫画形式记录了1940年协和医院大查房的场面。画面中的人物有:1.朱宪彝,临床内分泌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临床内分泌学奠基人之一;2.刘士豪,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任内分泌科主任,曾任北京同仁医院院长;3.李洪迥,皮肤病学家;4.傅瑞思,放射学家;5.郁采銮,美国Mount Sinai 医学院内科第一任女性正教授,世界著名痛风症专家;6.斯乃博,诊断学家;7.诸福堂,中国儿科学奠基人,北京儿童医院创始人;9.谢志光,临床放射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医学放射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2.董承琅,心脏病学家,中国心脏病学奠基人;13.钟惠澜,内科学家,热带病学家和医学寄生虫学家;15.美籍护士长;16.魏毓麟,神经精神病学家,曾任北京安定医院院长;18.王叔咸,内科及肾脏病专业专家,中国内科肾脏病学奠基人;19.范权,儿科学家,中国儿科事业奠基人之一;20.王季午,内科学、传染病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是中国编著传染病教材的奠基者;22.卞万年,精通内科、心脏科,天津恩光医院的首任院长;23邓家栋,血液学家,中国血液学创始人之一。24.秦光煜,病理学家;25.黄祯祥,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者:王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描述了一个人们生活中十分熟知的“意外事件”,爷爷没有来得及跟家人道别,猝然倒在大街上,随后就驾鹤西行了,跟爷爷亲的小孙子艾斯本悲伤极了。妈妈安慰艾斯本,说爷爷变成了美丽的天使,艾斯本一点也不相信,他怎么也想不起来爷爷长着两只翅膀飞翔的样子,爸爸宽慰艾斯本,说爷爷融入大地,哺育鲜花和大树,艾斯本也不相信,艾斯本怎么也想象不出来爷爷变成泥土的样子,葬礼上,牧师长长的祈祷词列举了爷爷一生的优点,也不能让艾斯本心灵得到安慰。
作者:江思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在以上这个案例中,到底是谁错了呢?实际上,谁都没有错。因为,医生表达的是心脏结构没有问题、判断心脏神经功能异常,而患者表达的是心脏部位不舒服,一定是心脏出了问题。问题的焦点在于,两人对“问题/疾病”的理解不同,但又彼此都认为自己所表达、理解的与对方的理解是一样的。由于缺乏换位思考和澄清,误解由此产生,为冲突埋下了伏笔。
作者:谢永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医学作为一门横亘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其凸显的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知性和局限性一直难以破解。面对这种人类无法超越的未知和无助,积极救助固然是临床选择的主流,但在危机深重,生还无望之际,放弃治疗(或称为“不选择积极救助”)有时候可能是合乎生命理论与趋势的选择,但这种合理是否合情?是否合法?如何做才合情,那么这又是否符合自然之道?是否符合伦理规范?是否认可放弃治疗的空间,救治过程中何时考虑放弃治疗,已经决定放弃治疗,如何撤离治疗等一系列难题随时可能接踵而至。每一次,临床医生或者病人本人该如何做出选择,才算是体现了对客观现实的洞悉、对社会的负责、对法律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放弃治疗,是一个生命的解脱,还是对责任的畏缩?这不仅是一个人文学科的难题,也是一个社会科学的难题,还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难题。
作者:赵悦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1973年10月,我出生在北京郊区延庆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整个社会和时代都还没有脱贫,所以我在妈妈肚子里无法想象得到今天孕妇的幸福和奢侈,再加上妈妈孕期严重反应和不能停止的生产队集体劳动,我的降生和存活几乎成为一个神话,瘦到身上的皮可以扯起一寸多高,绝对的骨瘦嶙峋。重男轻女的三寸金莲奶奶在盼望张家香火传沿的绝望中命令爸爸“掐死吧”,父亲七尺之躯含着眼泪哀求奶奶,从红色油漆柜里拿出他的一件旧衣服裁剪开成为我来到人世的第一件“袈裟”。
作者:张秀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眼间步入医学道路已五年有余。回想当初,不禁微微而笑,那时的稚气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稳重与严谨;那时的无知无畏早已被收藏在心底,作为一份青春的证明;那时点点的好奇已慢慢得到解答,而迎面而来的是更加深奥的世界。一切都在变化,可是我那简简单单的梦想却始终如一,静静地站在彼岸,等待花开花落,等待着我大步向前。医者,于我已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名词,那是我所向往的地方,那是我追寻梦的地方,那是我的医缘所指的方向。
作者:李旭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踏进卫校时候的样子。第一次穿上护士服,第一次带上燕尾帽,还有第一次看到伟大的护理前辈南丁格尔的塑像,其实那时候的我们和普通人一样,对护理的认识也只是简单的为病人发药、打针、输液,经过四年的理论学习后,我对护理这个职业才有了了解和认知。
作者:赵亚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20京11博年12月,一场突然发现的大病让我和北爱医院普外科的医护人员相遇了。12月11号,我刚从加拿大探亲回来,腹部发现肿块。于是到北京博爱医院普外科门诊请徐青主任诊治。徐主任查看后说:“你的腹腔有一个十几厘米大小的肿物,得马上住院检查。”徐主任是我很信任的医生,对他的信任来自于病人们的口碑。除了高超的医术,他的医德更赢得病人的好评。我决定在博爱医院住院,尽管博爱医院在北京不是十分有名的肿瘤治疗医院,但我对徐主任和他的团队有信心。
作者:张罗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病患的意义》的作者图姆斯作为患者就医时曾喊出:“你只是在观察,而我是在体验”的这句话道出了患者就医体验在医患关系中的价值。医学是包括生命、伦理、道德、人文、心理等多种学科的综合科学,医患关系更是一种专业性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打造患者高质量的就医体验,给予患者充分的知情同意权,让患者感到被尊重,是建立互相信赖互相理解的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
作者:赵春晓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前几天一位同事寻找拐杖,说家里人要用。求助信息在微信群发酵不到半个小时,八年前我用过的拐杖居然找到了。
作者:谭先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医院门诊部的人口密度不可谓不高,有人调侃道:“这不是春运,是看病!”熙熙攘攘的人群,多是前来就诊的患者和陪同的家人。门诊的每一天,好像就是由一件件医事组成的交响曲。
作者:邵建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临床实习,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临床实习,是情歌与理智的碰撞;临床实习,旦夕之间,更是生与死的较量。
作者:杜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我是宣武医院一名年轻的神经外科护士,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自知也没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在工作中唯恐做不好,做错什么,也害怕跟患者以及医生护士相处不好。在看到如此多的医患暴力事件的报道之后,焦虑的情绪更加严重。医患关系如此僵化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社会的、国情的、制度的等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护士,我能做到的就是尽职尽责,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并且耐心做好安慰解释工作。
作者:马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因为是医生》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首歌的名字。书的作者和歌曲的创作者都是北京协和医院的青年医生。有幸,我与这二者都相识。作为歌曲的《因为是医生》比起陈罡医师(《因为是医生》小说的作者)的小说来,用更简短的文字向听者坦然了一位医者的内心世界。比起医院里每天都像战场一样的快节奏和惊心动魄,歌曲的韵律和缓、安静,似乎在告诉听者:或许当你走进医院看到的是医生护士们的紧张面孔,但每一位从医者的内心都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甚至说是虔诚,是信仰。如果读者君还没有听过这首歌,那么,暂且允许我从歌词开始,带您走进“白衣使者”们的心灵。
作者:刘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当你置身神圣的医学殿堂,倘徉在医学精神、知识、技能的海洋中,聆听前辈授课,跟随导师实习,一定对未来有许多美好的憧憬、向往。请你在课余,挥笔写下你的所思、所想,参加由中国医师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共同发起的《未来的医生》征文活动。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CN10-1290/R)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医学人文类杂志。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北京,一场新雨过后,天空蓝得不像北京,空气里弥散着一抹甜味。两三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在窗前飞过,不多久,其中的一只折了回来,她停歇在窗台,整理着羽毛,不起眼的灰黄颜色,映衬着翅膀上黑色的折痕,它把头钻到翅膀下的时候,露出腹部的雪白。
作者:陈罡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