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思南
前几天一位同事寻找拐杖,说家里人要用。求助信息在微信群发酵不到半个小时,八年前我用过的拐杖居然找到了。
作者:谭先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傍晚7点,我刚做完加班手术,回到办公室写医嘱,放在桌上的手机振了几下。拿起一看,是急诊室的哥们儿发的短信,请我看一下病人的CT。我在电脑上敲入病人的病例号,屏幕上马上弹出一个警示:“你是照顾这个病人的医护人员吗?如果不是,请离开。”
作者:冯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林俊卿以漫画形式记录了1940年协和医院大查房的场面。画面中的人物有:1.朱宪彝,临床内分泌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临床内分泌学奠基人之一;2.刘士豪,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任内分泌科主任,曾任北京同仁医院院长;3.李洪迥,皮肤病学家;4.傅瑞思,放射学家;5.郁采銮,美国Mount Sinai 医学院内科第一任女性正教授,世界著名痛风症专家;6.斯乃博,诊断学家;7.诸福堂,中国儿科学奠基人,北京儿童医院创始人;9.谢志光,临床放射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医学放射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2.董承琅,心脏病学家,中国心脏病学奠基人;13.钟惠澜,内科学家,热带病学家和医学寄生虫学家;15.美籍护士长;16.魏毓麟,神经精神病学家,曾任北京安定医院院长;18.王叔咸,内科及肾脏病专业专家,中国内科肾脏病学奠基人;19.范权,儿科学家,中国儿科事业奠基人之一;20.王季午,内科学、传染病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是中国编著传染病教材的奠基者;22.卞万年,精通内科、心脏科,天津恩光医院的首任院长;23邓家栋,血液学家,中国血液学创始人之一。24.秦光煜,病理学家;25.黄祯祥,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者:王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因为是医生》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首歌的名字。书的作者和歌曲的创作者都是北京协和医院的青年医生。有幸,我与这二者都相识。作为歌曲的《因为是医生》比起陈罡医师(《因为是医生》小说的作者)的小说来,用更简短的文字向听者坦然了一位医者的内心世界。比起医院里每天都像战场一样的快节奏和惊心动魄,歌曲的韵律和缓、安静,似乎在告诉听者:或许当你走进医院看到的是医生护士们的紧张面孔,但每一位从医者的内心都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甚至说是虔诚,是信仰。如果读者君还没有听过这首歌,那么,暂且允许我从歌词开始,带您走进“白衣使者”们的心灵。
作者:刘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口腔医学实乃博大精深,浩瀚广博,回想半年之修习不过管中窥豹,未见得冰山一角,余实心有愧焉。然此间亦有悟道摸索,暂且于此略加梳理,稍作探讨,聊以为戒。
作者:刘曹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公共卫生工作者的死亡态度。方法:通过小组访谈的方法,对26名公共卫生工作者进行2轮访谈,记录访谈内容,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公共卫生工作者对于寿命的期望时间集中在70-90岁之间;期望死亡的方式为无痛苦死亡,一部分人考虑为不给家庭带来负担与痛苦必要时可以实施安乐死;死亡前期待能安排好后事,为亲朋好友做一些事情使他们不因自己的离去而痛苦;死亡前希望亲朋好友能平和接受自己的离去。结论:理性接受是公共卫生工作者对死亡的主要态度,家庭是公共卫生工作者考虑死亡方式与期待寿命长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公共卫生工作者普遍注重生命质量,相当部分人愿意为了回避死亡痛苦而采取较主动和开明的死亡方式。
作者:谢博;姚国辉;高欣;金叶;崔军;宋桂杭;张益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这是记者在诊室随手拍下的一组裘法祖院士接诊患者的照片,从摄影艺术的角度看,无论构图,还是面部特写,并不尽出彩,但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一位医学大师与患者抵达“共情”境遇(不仅体察到患者的痛苦,还要走进患者的心灵,与患者分担那一份痛苦)的精彩瞬间,首先是那双慈爱的眼睛,与患者平视,目光里透出平易与悲悯,更有医者的庄严与神圣。其次是那双温暖的手,与患者的手叠在一起,在现代医疗器械高精尖现实下,依然用那双灵巧的手去触摸病人,感知患者的冷暖与苦痛,实在不易。殊不知,十指连心,那是医患之间心灵的沟通,医患相对,温暖的眼神与关怀的话语固然重要,肢体的触摸与抚慰更是共情的利器。
作者:王一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眼间步入医学道路已五年有余。回想当初,不禁微微而笑,那时的稚气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稳重与严谨;那时的无知无畏早已被收藏在心底,作为一份青春的证明;那时点点的好奇已慢慢得到解答,而迎面而来的是更加深奥的世界。一切都在变化,可是我那简简单单的梦想却始终如一,静静地站在彼岸,等待花开花落,等待着我大步向前。医者,于我已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名词,那是我所向往的地方,那是我追寻梦的地方,那是我的医缘所指的方向。
作者:李旭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为保证老年临终者在临终阶段活得有尊严、有价值,需全面推进我国临终关怀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回顾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面临的挑战,建议通过建设临终关怀医疗机构服务体系、临终关怀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临终关怀医疗技术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医疗管理监督体系、临终关怀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来不断推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作者:李义庭;邓帅;刘芳;李骥;杨晓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一位哲人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裘法祖院士离开我们已经6年了,但他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
作者:张雁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寻找美医生”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旨在通过宣传医务工作者的精湛医术和崇高医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卫生计生委系统正能量,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界”的崇高精神。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现代人快节奏的生存方式,往往带来身心健康的损耗和精神的紧张,从而导致许多疾病的产生,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出现。而音乐是洗涤人心灵的流泉,旋律明朗、意境唯美的音乐往往能带给人以美好的联想,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在临床上医生渐渐开始采用音乐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为患者治疗疾病。
作者:周良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前不久,云南王天朝院长因拥有100套房产、100个停车位被查,安徽也有16位中心医院院长、6位副院长和100多名医药人员因涉嫌违法违纪被捕。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失守。
作者:张雁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古往今来,医者都为人们所崇敬,誉之为“白衣天使”,颂之为“医者父母心”。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人们仍是拉高对医者的“道德标尺”。其实,医者也是普通人,虽应医求高尚,如果过高地拔升道德标准,尤其是自我拔高,自诩“天使”,在当今就医秩序尚未理顺,就医观念尚有不少误区,对医学的能力期待过高的时候,反而容易陷入更加尴尬境地。
作者:杨叔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踏进卫校时候的样子。第一次穿上护士服,第一次带上燕尾帽,还有第一次看到伟大的护理前辈南丁格尔的塑像,其实那时候的我们和普通人一样,对护理的认识也只是简单的为病人发药、打针、输液,经过四年的理论学习后,我对护理这个职业才有了了解和认知。
作者:赵亚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医学人文杂志(月刊)。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医学作为一门横亘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其凸显的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知性和局限性一直难以破解。面对这种人类无法超越的未知和无助,积极救助固然是临床选择的主流,但在危机深重,生还无望之际,放弃治疗(或称为“不选择积极救助”)有时候可能是合乎生命理论与趋势的选择,但这种合理是否合情?是否合法?如何做才合情,那么这又是否符合自然之道?是否符合伦理规范?是否认可放弃治疗的空间,救治过程中何时考虑放弃治疗,已经决定放弃治疗,如何撤离治疗等一系列难题随时可能接踵而至。每一次,临床医生或者病人本人该如何做出选择,才算是体现了对客观现实的洞悉、对社会的负责、对法律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放弃治疗,是一个生命的解脱,还是对责任的畏缩?这不仅是一个人文学科的难题,也是一个社会科学的难题,还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难题。
作者:赵悦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CN10-1290/R)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医学人文类杂志。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