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情味·医者

杨叔禹

关键词:白衣天使, 就医, 道德标准, 普通人, 秩序, 医学, 误区, 能力, 观念, 父母, 标尺
摘要:古往今来,医者都为人们所崇敬,誉之为“白衣天使”,颂之为“医者父母心”。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人们仍是拉高对医者的“道德标尺”。其实,医者也是普通人,虽应医求高尚,如果过高地拔升道德标准,尤其是自我拔高,自诩“天使”,在当今就医秩序尚未理顺,就医观念尚有不少误区,对医学的能力期待过高的时候,反而容易陷入更加尴尬境地。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相关文献
  • 医缘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眼间步入医学道路已五年有余。回想当初,不禁微微而笑,那时的稚气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稳重与严谨;那时的无知无畏早已被收藏在心底,作为一份青春的证明;那时点点的好奇已慢慢得到解答,而迎面而来的是更加深奥的世界。一切都在变化,可是我那简简单单的梦想却始终如一,静静地站在彼岸,等待花开花落,等待着我大步向前。医者,于我已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名词,那是我所向往的地方,那是我追寻梦的地方,那是我的医缘所指的方向。

    作者:李旭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我们还能做的

    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踏进卫校时候的样子。第一次穿上护士服,第一次带上燕尾帽,还有第一次看到伟大的护理前辈南丁格尔的塑像,其实那时候的我们和普通人一样,对护理的认识也只是简单的为病人发药、打针、输液,经过四年的理论学习后,我对护理这个职业才有了了解和认知。

    作者:赵亚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期待你的投稿《未来的医生》征文通知 Notice

    当你置身神圣的医学殿堂,倘徉在医学精神、知识、技能的海洋中,聆听前辈授课,跟随导师实习,一定对未来有许多美好的憧憬、向往。请你在课余,挥笔写下你的所思、所想,参加由中国医师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共同发起的《未来的医生》征文活动。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风雪羔羊

    傍晚7点,我刚做完加班手术,回到办公室写医嘱,放在桌上的手机振了几下。拿起一看,是急诊室的哥们儿发的短信,请我看一下病人的CT。我在电脑上敲入病人的病例号,屏幕上马上弹出一个警示:“你是照顾这个病人的医护人员吗?如果不是,请离开。”

    作者:冯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国医师协会文化工程之《乙未?医声》系列图书及《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征文征影活动通知

    为进一步推动医师文化建设,提升行业自身建设水平,弘扬医疗行业正能量,中国医师协会从2014年开始组织开展《医声》征文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具体名称依次为天干地支纪年法加医声。2014年名称为《甲午?医声》,今年为乙未年,名称则为《乙未?医声》)。此活动借助叙事文学的方式,发动医师协会会员、分会会员和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广大医务人员用手中的笔,记叙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关爱病人、乐于奉献的感人事迹,记载医师们的成长轨迹,以激励广大工作人员更加热爱本职工作。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积极硬币的两面:救助与放弃治疗从《住院医师夜未眠》看临床决策中情理法的冲突与交融

    医学作为一门横亘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其凸显的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知性和局限性一直难以破解。面对这种人类无法超越的未知和无助,积极救助固然是临床选择的主流,但在危机深重,生还无望之际,放弃治疗(或称为“不选择积极救助”)有时候可能是合乎生命理论与趋势的选择,但这种合理是否合情?是否合法?如何做才合情,那么这又是否符合自然之道?是否符合伦理规范?是否认可放弃治疗的空间,救治过程中何时考虑放弃治疗,已经决定放弃治疗,如何撤离治疗等一系列难题随时可能接踵而至。每一次,临床医生或者病人本人该如何做出选择,才算是体现了对客观现实的洞悉、对社会的负责、对法律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放弃治疗,是一个生命的解脱,还是对责任的畏缩?这不仅是一个人文学科的难题,也是一个社会科学的难题,还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难题。

    作者:赵悦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生死的智慧绘本里都有

    谁都以为绘本是童书,其实,它不仅仅只是童书。在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它是医生常常推荐给病人阅读的书,也是医生、护士、家人在病床边深情朗读给病人听的书,它能帮助病人坦然面对死亡,认识死亡的意义,爱的意义。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临终关怀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为保证老年临终者在临终阶段活得有尊严、有价值,需全面推进我国临终关怀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回顾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面临的挑战,建议通过建设临终关怀医疗机构服务体系、临终关怀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临终关怀医疗技术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医疗管理监督体系、临终关怀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来不断推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作者:李义庭;邓帅;刘芳;李骥;杨晓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用真诚温暖患者的心

    我是宣武医院一名年轻的神经外科护士,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自知也没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在工作中唯恐做不好,做错什么,也害怕跟患者以及医生护士相处不好。在看到如此多的医患暴力事件的报道之后,焦虑的情绪更加严重。医患关系如此僵化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社会的、国情的、制度的等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护士,我能做到的就是尽职尽责,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并且耐心做好安慰解释工作。

    作者:马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上帝的美意

    20京11博年12月,一场突然发现的大病让我和北爱医院普外科的医护人员相遇了。12月11号,我刚从加拿大探亲回来,腹部发现肿块。于是到北京博爱医院普外科门诊请徐青主任诊治。徐主任查看后说:“你的腹腔有一个十几厘米大小的肿物,得马上住院检查。”徐主任是我很信任的医生,对他的信任来自于病人们的口碑。除了高超的医术,他的医德更赢得病人的好评。我决定在博爱医院住院,尽管博爱医院在北京不是十分有名的肿瘤治疗医院,但我对徐主任和他的团队有信心。

    作者:张罗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临床实习:走进生命里

    临床实习,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临床实习,是情歌与理智的碰撞;临床实习,旦夕之间,更是生与死的较量。

    作者:杜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稿约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医学人文杂志(月刊)。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一副拐杖

    前几天一位同事寻找拐杖,说家里人要用。求助信息在微信群发酵不到半个小时,八年前我用过的拐杖居然找到了。

    作者:谭先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

    《病患的意义》的作者图姆斯作为患者就医时曾喊出:“你只是在观察,而我是在体验”的这句话道出了患者就医体验在医患关系中的价值。医学是包括生命、伦理、道德、人文、心理等多种学科的综合科学,医患关系更是一种专业性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打造患者高质量的就医体验,给予患者充分的知情同意权,让患者感到被尊重,是建立互相信赖互相理解的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

    作者:赵春晓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因为是医生

    《因为是医生》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首歌的名字。书的作者和歌曲的创作者都是北京协和医院的青年医生。有幸,我与这二者都相识。作为歌曲的《因为是医生》比起陈罡医师(《因为是医生》小说的作者)的小说来,用更简短的文字向听者坦然了一位医者的内心世界。比起医院里每天都像战场一样的快节奏和惊心动魄,歌曲的韵律和缓、安静,似乎在告诉听者:或许当你走进医院看到的是医生护士们的紧张面孔,但每一位从医者的内心都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甚至说是虔诚,是信仰。如果读者君还没有听过这首歌,那么,暂且允许我从歌词开始,带您走进“白衣使者”们的心灵。

    作者:刘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苏格拉底式』提问

    在以上这个案例中,到底是谁错了呢?实际上,谁都没有错。因为,医生表达的是心脏结构没有问题、判断心脏神经功能异常,而患者表达的是心脏部位不舒服,一定是心脏出了问题。问题的焦点在于,两人对“问题/疾病”的理解不同,但又彼此都认为自己所表达、理解的与对方的理解是一样的。由于缺乏换位思考和澄清,误解由此产生,为冲突埋下了伏笔。

    作者:谢永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人情味·医者

    古往今来,医者都为人们所崇敬,誉之为“白衣天使”,颂之为“医者父母心”。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人们仍是拉高对医者的“道德标尺”。其实,医者也是普通人,虽应医求高尚,如果过高地拔升道德标准,尤其是自我拔高,自诩“天使”,在当今就医秩序尚未理顺,就医观念尚有不少误区,对医学的能力期待过高的时候,反而容易陷入更加尴尬境地。

    作者:杨叔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CAA第一届全国麻醉医师摄影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简单的感动

    医院门诊部的人口密度不可谓不高,有人调侃道:“这不是春运,是看病!”熙熙攘攘的人群,多是前来就诊的患者和陪同的家人。门诊的每一天,好像就是由一件件医事组成的交响曲。

    作者:邵建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一个赤脚医生女儿的梦

    1973年10月,我出生在北京郊区延庆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整个社会和时代都还没有脱贫,所以我在妈妈肚子里无法想象得到今天孕妇的幸福和奢侈,再加上妈妈孕期严重反应和不能停止的生产队集体劳动,我的降生和存活几乎成为一个神话,瘦到身上的皮可以扯起一寸多高,绝对的骨瘦嶙峋。重男轻女的三寸金莲奶奶在盼望张家香火传沿的绝望中命令爸爸“掐死吧”,父亲七尺之躯含着眼泪哀求奶奶,从红色油漆柜里拿出他的一件旧衣服裁剪开成为我来到人世的第一件“袈裟”。

    作者:张秀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