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AA第一届全国麻醉医师摄影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关键词:麻醉医师, 摄影, 大赛
摘要: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相关文献
  • 医缘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眼间步入医学道路已五年有余。回想当初,不禁微微而笑,那时的稚气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稳重与严谨;那时的无知无畏早已被收藏在心底,作为一份青春的证明;那时点点的好奇已慢慢得到解答,而迎面而来的是更加深奥的世界。一切都在变化,可是我那简简单单的梦想却始终如一,静静地站在彼岸,等待花开花落,等待着我大步向前。医者,于我已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名词,那是我所向往的地方,那是我追寻梦的地方,那是我的医缘所指的方向。

    作者:李旭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死亡观的定性访谈

    目的:探讨公共卫生工作者的死亡态度。方法:通过小组访谈的方法,对26名公共卫生工作者进行2轮访谈,记录访谈内容,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公共卫生工作者对于寿命的期望时间集中在70-90岁之间;期望死亡的方式为无痛苦死亡,一部分人考虑为不给家庭带来负担与痛苦必要时可以实施安乐死;死亡前期待能安排好后事,为亲朋好友做一些事情使他们不因自己的离去而痛苦;死亡前希望亲朋好友能平和接受自己的离去。结论:理性接受是公共卫生工作者对死亡的主要态度,家庭是公共卫生工作者考虑死亡方式与期待寿命长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公共卫生工作者普遍注重生命质量,相当部分人愿意为了回避死亡痛苦而采取较主动和开明的死亡方式。

    作者:谢博;姚国辉;高欣;金叶;崔军;宋桂杭;张益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期待你的投稿《未来的医生》征文通知 Notice

    当你置身神圣的医学殿堂,倘徉在医学精神、知识、技能的海洋中,聆听前辈授课,跟随导师实习,一定对未来有许多美好的憧憬、向往。请你在课余,挥笔写下你的所思、所想,参加由中国医师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共同发起的《未来的医生》征文活动。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明光--牙道人道

    口腔医学实乃博大精深,浩瀚广博,回想半年之修习不过管中窥豹,未见得冰山一角,余实心有愧焉。然此间亦有悟道摸索,暂且于此略加梳理,稍作探讨,聊以为戒。

    作者:刘曹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医学是糖甜到忧伤

    北京,一场新雨过后,天空蓝得不像北京,空气里弥散着一抹甜味。两三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在窗前飞过,不多久,其中的一只折了回来,她停歇在窗台,整理着羽毛,不起眼的灰黄颜色,映衬着翅膀上黑色的折痕,它把头钻到翅膀下的时候,露出腹部的雪白。

    作者:陈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没有道别怎能离去?

    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描述了一个人们生活中十分熟知的“意外事件”,爷爷没有来得及跟家人道别,猝然倒在大街上,随后就驾鹤西行了,跟爷爷亲的小孙子艾斯本悲伤极了。妈妈安慰艾斯本,说爷爷变成了美丽的天使,艾斯本一点也不相信,他怎么也想不起来爷爷长着两只翅膀飞翔的样子,爸爸宽慰艾斯本,说爷爷融入大地,哺育鲜花和大树,艾斯本也不相信,艾斯本怎么也想象不出来爷爷变成泥土的样子,葬礼上,牧师长长的祈祷词列举了爷爷一生的优点,也不能让艾斯本心灵得到安慰。

    作者:江思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

    《病患的意义》的作者图姆斯作为患者就医时曾喊出:“你只是在观察,而我是在体验”的这句话道出了患者就医体验在医患关系中的价值。医学是包括生命、伦理、道德、人文、心理等多种学科的综合科学,医患关系更是一种专业性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打造患者高质量的就医体验,给予患者充分的知情同意权,让患者感到被尊重,是建立互相信赖互相理解的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

    作者:赵春晓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国医师协会文化工程之《乙未?医声》系列图书及《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征文征影活动通知

    为进一步推动医师文化建设,提升行业自身建设水平,弘扬医疗行业正能量,中国医师协会从2014年开始组织开展《医声》征文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具体名称依次为天干地支纪年法加医声。2014年名称为《甲午?医声》,今年为乙未年,名称则为《乙未?医声》)。此活动借助叙事文学的方式,发动医师协会会员、分会会员和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广大医务人员用手中的笔,记叙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关爱病人、乐于奉献的感人事迹,记载医师们的成长轨迹,以激励广大工作人员更加热爱本职工作。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医生要临床不要离床

    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林俊卿以漫画形式记录了1940年协和医院大查房的场面。画面中的人物有:1.朱宪彝,临床内分泌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临床内分泌学奠基人之一;2.刘士豪,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任内分泌科主任,曾任北京同仁医院院长;3.李洪迥,皮肤病学家;4.傅瑞思,放射学家;5.郁采銮,美国Mount Sinai 医学院内科第一任女性正教授,世界著名痛风症专家;6.斯乃博,诊断学家;7.诸福堂,中国儿科学奠基人,北京儿童医院创始人;9.谢志光,临床放射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医学放射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2.董承琅,心脏病学家,中国心脏病学奠基人;13.钟惠澜,内科学家,热带病学家和医学寄生虫学家;15.美籍护士长;16.魏毓麟,神经精神病学家,曾任北京安定医院院长;18.王叔咸,内科及肾脏病专业专家,中国内科肾脏病学奠基人;19.范权,儿科学家,中国儿科事业奠基人之一;20.王季午,内科学、传染病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是中国编著传染病教材的奠基者;22.卞万年,精通内科、心脏科,天津恩光医院的首任院长;23邓家栋,血液学家,中国血液学创始人之一。24.秦光煜,病理学家;25.黄祯祥,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者:王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上帝的美意

    20京11博年12月,一场突然发现的大病让我和北爱医院普外科的医护人员相遇了。12月11号,我刚从加拿大探亲回来,腹部发现肿块。于是到北京博爱医院普外科门诊请徐青主任诊治。徐主任查看后说:“你的腹腔有一个十几厘米大小的肿物,得马上住院检查。”徐主任是我很信任的医生,对他的信任来自于病人们的口碑。除了高超的医术,他的医德更赢得病人的好评。我决定在博爱医院住院,尽管博爱医院在北京不是十分有名的肿瘤治疗医院,但我对徐主任和他的团队有信心。

    作者:张罗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共情时刻

    这是记者在诊室随手拍下的一组裘法祖院士接诊患者的照片,从摄影艺术的角度看,无论构图,还是面部特写,并不尽出彩,但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一位医学大师与患者抵达“共情”境遇(不仅体察到患者的痛苦,还要走进患者的心灵,与患者分担那一份痛苦)的精彩瞬间,首先是那双慈爱的眼睛,与患者平视,目光里透出平易与悲悯,更有医者的庄严与神圣。其次是那双温暖的手,与患者的手叠在一起,在现代医疗器械高精尖现实下,依然用那双灵巧的手去触摸病人,感知患者的冷暖与苦痛,实在不易。殊不知,十指连心,那是医患之间心灵的沟通,医患相对,温暖的眼神与关怀的话语固然重要,肢体的触摸与抚慰更是共情的利器。

    作者:王一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简单的感动

    医院门诊部的人口密度不可谓不高,有人调侃道:“这不是春运,是看病!”熙熙攘攘的人群,多是前来就诊的患者和陪同的家人。门诊的每一天,好像就是由一件件医事组成的交响曲。

    作者:邵建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因为是医生

    《因为是医生》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首歌的名字。书的作者和歌曲的创作者都是北京协和医院的青年医生。有幸,我与这二者都相识。作为歌曲的《因为是医生》比起陈罡医师(《因为是医生》小说的作者)的小说来,用更简短的文字向听者坦然了一位医者的内心世界。比起医院里每天都像战场一样的快节奏和惊心动魄,歌曲的韵律和缓、安静,似乎在告诉听者:或许当你走进医院看到的是医生护士们的紧张面孔,但每一位从医者的内心都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甚至说是虔诚,是信仰。如果读者君还没有听过这首歌,那么,暂且允许我从歌词开始,带您走进“白衣使者”们的心灵。

    作者:刘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临终关怀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为保证老年临终者在临终阶段活得有尊严、有价值,需全面推进我国临终关怀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回顾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面临的挑战,建议通过建设临终关怀医疗机构服务体系、临终关怀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临终关怀医疗技术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医疗管理监督体系、临终关怀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来不断推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作者:李义庭;邓帅;刘芳;李骥;杨晓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一位哲人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裘法祖院士离开我们已经6年了,但他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

    作者:张雁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美医生”风采(一)

    “寻找美医生”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旨在通过宣传医务工作者的精湛医术和崇高医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卫生计生委系统正能量,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界”的崇高精神。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人情味·医者

    古往今来,医者都为人们所崇敬,誉之为“白衣天使”,颂之为“医者父母心”。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人们仍是拉高对医者的“道德标尺”。其实,医者也是普通人,虽应医求高尚,如果过高地拔升道德标准,尤其是自我拔高,自诩“天使”,在当今就医秩序尚未理顺,就医观念尚有不少误区,对医学的能力期待过高的时候,反而容易陷入更加尴尬境地。

    作者:杨叔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积极硬币的两面:救助与放弃治疗从《住院医师夜未眠》看临床决策中情理法的冲突与交融

    医学作为一门横亘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其凸显的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知性和局限性一直难以破解。面对这种人类无法超越的未知和无助,积极救助固然是临床选择的主流,但在危机深重,生还无望之际,放弃治疗(或称为“不选择积极救助”)有时候可能是合乎生命理论与趋势的选择,但这种合理是否合情?是否合法?如何做才合情,那么这又是否符合自然之道?是否符合伦理规范?是否认可放弃治疗的空间,救治过程中何时考虑放弃治疗,已经决定放弃治疗,如何撤离治疗等一系列难题随时可能接踵而至。每一次,临床医生或者病人本人该如何做出选择,才算是体现了对客观现实的洞悉、对社会的负责、对法律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放弃治疗,是一个生命的解脱,还是对责任的畏缩?这不仅是一个人文学科的难题,也是一个社会科学的难题,还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难题。

    作者:赵悦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一个赤脚医生女儿的梦

    1973年10月,我出生在北京郊区延庆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整个社会和时代都还没有脱贫,所以我在妈妈肚子里无法想象得到今天孕妇的幸福和奢侈,再加上妈妈孕期严重反应和不能停止的生产队集体劳动,我的降生和存活几乎成为一个神话,瘦到身上的皮可以扯起一寸多高,绝对的骨瘦嶙峋。重男轻女的三寸金莲奶奶在盼望张家香火传沿的绝望中命令爸爸“掐死吧”,父亲七尺之躯含着眼泪哀求奶奶,从红色油漆柜里拿出他的一件旧衣服裁剪开成为我来到人世的第一件“袈裟”。

    作者:张秀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临床实习:走进生命里

    临床实习,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临床实习,是情歌与理智的碰撞;临床实习,旦夕之间,更是生与死的较量。

    作者:杜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