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通、近、达

郎景和

关键词:发生发展规律, 医生, 临床表现, 疾病, 政治家, 思想家, 状况, 中国, 医疗, 心理, 生理, 身体, 人体, 庙宇, 河北, 古代, 病理
摘要:我在河北的一座庙宇里,偶然发现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政治家的一句话:通天理、近人情、达国法。我想,做人做事要如此,做医生从事医疗也应该如此。医生要通天理。天理就是人的身体、心理、生理、病理状况和特点,特别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表现及其转归。对天理的通晓,就是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相关文献
  • 乡村医生向光林的故事

    这是一张拍摄于43年前的合影老照片,准确地说是重庆市卫生学校1973级医士专业一班的毕业合影照片,照片中第二排右数第7人便是我要写的原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丛林镇卫生院退休老医生,74岁高龄的向光林同志。

    作者:尧放鸣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早编纂有医学法律内容的法典

    汉谟拉比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王朝的第六世国王。在他的统治期间(公元前1792年至1750年),古巴比伦发展壮大,工商业得到发展,但伴随新兴阶层的出现和社会分化的加剧,催生愈来愈多的社会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汉谟拉比在他统治的晚期,编纂了《汉谟拉比法典》,目的是:为这片土地带来正义,消灭邪恶和罪人,使得人们不会恃强凌弱,使得国王能够像太阳神那样统治他的子民,光耀大地,推进人类的福祉。

    作者:王德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我陪小李在美看病

    在中国流传着一种说法:美国看病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事情,不仅费用昂贵,而且比中国人去国内医院看病还要难。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在美国看病要预约,预约医生要等很久,等轮到自己了,人也病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作者:高荣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病 人

    病人是我的亲人全心全意是我的行为准则精益求精是我的不懈追求为您服务是我大快乐捍卫健康是我神圣的职责

    作者:张志寿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老贾和小贾的故事

    (一)????2015年,老贾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骨科大夫,想起自己当初刚考上医学院时,农村的老母亲乐得皱纹都开出了花,逢人便讲到“俺们娃娃出息了呢,以后要到大城市里当大夫哩!”???如今,十余年寒窗,近十五载临床工作,让当年意气风发的小贾变成了如今的老贾,老贾始终记得自己幼时乡村那一隅破旧的小诊所,小时候感冒发烧,总是妈妈抱着他,几家几家地排着队,排到了就对着屁股打一针,过几天病就好了,那时他便对那里的赤脚大夫有着莫名的崇拜,这种崇拜始终伴随着老贾的求学过程,使他勤勤恳恳,直至今日。???然而今天老贾始终闷闷不乐。几日前,一个小伙子由于车祸造成左腿粉碎骨折被送到了这里,他们立即做了紧急处理。由于患者父亲在外地未能赶来,无法签字进行急症手术,于是定于第二天上午先进行切开内复位固定术。谁知第二天上午小伙子的父亲坚持要转院,老贾苦心劝导,并说明了各种可能出现的后果,但患者父亲坚持转院并签字,终由于转院车的延误,患者转院后出现筋膜室高压,终只得截肢。

    作者:王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医患关系该如何处理?

    近段时间,医患关系因医生频频遭受伤害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舆论对伤医的患者口诛笔伐,将其视为伤医的罪魁祸首。笔者对患者伤医行为深恶痛绝,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工作由衷称赞。然不得不说的是,由于医患关系涉及医者和患者,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要避免伤医悲剧的再次发生,不仅要注意对伤医患者的惩戒,还要重视对医务工作者的教育,而不是一味谴责伤医的患者。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点。

    作者:胡安徽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医2080

    ???“冷静点,莫里太太。介意我放首音乐吗,你喜欢交响曲吗?”???“一般吧。郝医生,你不知道我现在心揪得有多紧,我一晚上都没睡着!”???“那就放首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吧,也许你会喜欢。”?并没有被对方焦躁的情绪所影响,反而是递给了对方一个温柔的微笑,郝医生按着自己的节奏点开了蓝牙音箱。“你喜欢香薰吗?茉莉花的香味怎么样?很适合您的名字呢?”柔和的灯光笼着香薰灯,心理诊疗室内一片静谧。

    作者:周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通、近、达

    我在河北的一座庙宇里,偶然发现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政治家的一句话:通天理、近人情、达国法。我想,做人做事要如此,做医生从事医疗也应该如此。医生要通天理。天理就是人的身体、心理、生理、病理状况和特点,特别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表现及其转归。对天理的通晓,就是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

    作者:郎景和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生查子(做医人)

    新朝数笔贤险难筑学路自有寒医人承载道义处且为天下疗饥寒诊病怎敢误辛劳苦在先一生做春赋

    作者:赵德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周医生和萤火虫

    早上七点三十分,周医生刚走到科室就已经出了一身汗,中央空调带来的凉爽反而激得人头皮一阵阵发麻。周医生侧头看了看护士站贴着的手术安排,还没来得及吞下一口刚买的早餐,急诊送来的病人就推了进来。

    作者:胡晓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美丽的丑小鸭

    “你太庞大,太特别了,简直丑得厉害!”?“你这丑妖怪,但愿猫儿把你抓去才好!”,鸭子们看不顺眼赶他,小鸡们也像鸭子一样啄他,连喂鸡鸭的女佣也用脚踢他;难过的是,本来鸭妈妈视他为亲生的孩子,也曾赞赏他蛮漂亮的,但是终受了群众的影响,也冷冷地说:“我希望你走远些!”以上就是著名丹麦作家安徒生笔下,举世知名的童话寓言故事《丑小鸭》里,丑小鸭每天被欺凌、被歧视的前半生。

    作者:罗思敏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欲着白袍,必担其重

    ???《白袍》一书由哈佛的一位医学生艾伦·罗斯曼写就。艾伦立志从医身披白袍,本书则记录了她从等待医学院录取结果的忐忑到医学院中的“病人-医生”等多项课程的学习,继而着重记录了她在实习转科中的所见所想,后以和恋人共同被医院接受、正式成为医生为结尾。全书读起来清新如日记,亲切得像是你我生活:艾伦第一次解剖的悚然、初次触诊的难堪、准备各项课程考试及职业考试时的力不从心以及和卡洛斯之间甜蜜的爱情生活。在一个接一个的课程和面临的病人中穿插以这些细碎的小事,不仅未给人留下琐碎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可爱有趣。

    作者:张梦泽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一张字条医生为何感动

    近,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某患者在做手术前,给医生留下一张字条:“手术过程如发生异常情况,家人不得与院方和医生发生任何不理智的行为。是技术原因由医院方处理,是就诊者本身原因由患者自身负责。医生可总结经验以利于今后的工作。”

    作者:白剑锋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行医一时鞠躬一生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这是裘法祖院士的名言,这句话也激励着我们一代代的医务工作者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披荆斩棘。医学是一门人文科学,面对被疾病所折磨的患者,我们医务工作者就是他们的希望之光,是他们的解救之神。参加工作已经有十五个年头了,这期间我目睹了身边许多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他们的医术乃至他们的品格都深深地让我折服。????“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我所理解的“一方济之”,就是李双拾医生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济世情怀。

    作者:李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人文医学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要素

    人文医学,是一门医学和人文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医学与人文关系及从人文观念角度出发对各种医学现象,事件进行思考、总结的学科。作为精神心理专科,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人文医学中常常提及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有关的临床要素。本文尝试讨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要素与人文医学之间的关系,以丰富人文医学的内涵。

    作者:蒙天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医生的成长

    本期封面图片是大唐太医署医生聚会交流学习的场景。图中有医生手拿药材在讲解,其他医生通过闻、看、尝等方式了解药材性质……相互交流经验,学习切磋。图中装满教学讨论材料的箱子,说明这样的学习交流是经过了充分的准备。

    作者:王德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从《大医精诚》论医学人文精神

    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是我国早的较为完整的医德文献专论,它较完整的介绍了高尚的医德与高超的医技相结合的医德规范。将《大医精诚》冠于《备急千金要方》之书首,可见孙思邈一生非常注重医学道德的修养。随着当今社会医患纠纷的频发,不少专家、学者都开始呼吁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而在我国传统的医学文化里,这种浓厚而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正是自古以来身为医者所要继承与学习的人文精神吗?

    作者:陈妍;梁伟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生死边缘 驻足祭奠

    我是一个感性而又有些脆弱的人,每天面对着生死离别说实话有时候觉得真是一种煎熬,曾经无数次想过放弃,可是却发现自己的双手除了扎针输液好像干别的都特别的不合适。那次抢救已经过去很久了,一直想写点东西来祭奠一下那个苦命的女人,可是内心的忧伤真的无法让自己静下心来写点什么,好在时间让我慢慢的得以平静,我想我该表达下自己真实的感受了。

    作者:李新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为医而生

    我有一个梦想化为病人的翅膀带他们一起去飞翔虽然现在我只是一名医学生庄严的红旗下我许下了誓言当好医生为患者救死扶伤漫漫长路让我迷失了方向恩师教诲重燃了希望

    作者:刘艳成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美国华人行医故事--奥雷娅的美国梦

    奥雷娅是我门诊的新助理,48岁,来自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浓眉大眼,皮肤黝黑,个子矮小,笑声爽朗,典型的(中)南美风格。???16年前,她和6岁的儿子来美国探望她多年未见的姐姐,然后就留了下来。丈夫已先她两个月来美,并且已经在一家面包店找着了工作,替人打扫卫生。一如所有来美的移民,希望有一个更好的生活。

    作者:肖丹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