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伟
总有心胸横千里得来精神出业绩举刀问德有情谊是良医做人治病总相宜
作者:赵德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金钱草、海金沙、车前子、鸡内金……”美丽草药的名字,亲切动听,时而滑出记忆,列队而来。我暗自庆幸,自己有生以来的一场大病,得到了医者的真诚关照与悉心呵护。
作者:洪云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有人说,医生,开的是药,给的是情;也有人说,医生,看的是病,救的是心。现代医学价值理念强调“术比根深”,但我想,医生的德行应高于一切,不论是救助患者还是救赎心灵,都应当未医彼病,先医己心。
作者:钟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当阿芹挽着她的丈夫,微笑地站在我的面前,向我问好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丈夫四个月前是一个因高空坠落,治愈希望渺茫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从阿芹那知道,这次他们是来做颅骨修补术的,正好带她丈夫来看看他之前住的监护病房。阿芹向她丈夫介绍着我,她丈夫看了一会儿我的胸牌,慢慢说道“谢谢你,你是主管护师,就是护士的老师。”我笑笑,“你普通话说得很好嘛,那你更要听我的话,要坚持康复锻炼,不能偷懒哦。”“你跟她一样,都逼我锻炼。”
作者:何丹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如果不是那一次母亲病危入院,我是不能这样情真意切地感受到“白衣天使”的神圣与可爱,真正体悟到“伟大的白衣天使,像一朵圣洁的天山雪莲,早已把苦、累、脏、惧的神经封冻,去换取无数生命的姹紫嫣红……”
作者:刘国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每年五月,是美国“心理健康关注月(Mental Health Awareness Month),以提醒大众重视、了解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我们很多人的一生中,都可能会有这么一段时间,或轻或重地经历心理精神上的挑战,甚至患上心理疾病。但因为人们不了解这种心理挑战与疾病,会害怕,感到羞耻,而不去及时地寻求帮助和治疗,从而导致疾病加重,甚至引发人生悲剧,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和伤害。所以,关注心理健康,是每个人的责任。There is 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健康)。
作者:吴珂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晃眼的白大褂,浓重的药水味,挤满人的诊室,新的一天开始,我在办公桌上忙碌着。问诊、查体、记录、开方、叮嘱,然后是无穷无尽的下一位。劳动,尽管置身室内,仍是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忙得无暇吃饭,忙得腰酸背痛,忙得不敢喝水,只为减少排便次数,加班加点已是常态。这样嘈杂的工作环境,超大的劳动强度,巨大的精神压力,常常使我们身心疲惫,但我们无怨无悔。青春的选择,就业的誓言,辛勤的付出,多年的坚持,使我们的躯体和情感已与医生这份职业连为一体。
作者:李红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唐君毅先生是著名的儒学大师,50年代创办了新亚书院,后来合并到香港中文大学,他任哲学系主任。他是宜宾人,我看了骆为荣先生写作的《儒学大师唐君毅》,唐先生患了肺癌,我对这位哲学家的生死观进行了仔细阅读,分享给大家。
作者:贾钰铭;李婷;王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19始世纪,现代医院的雏形开出现:医院的工作重点从收容与医治兼顾逐步转移到以医治患者为主,办院资金更多地来自于公共基金而不是教会,医院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架构,医生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为了保证医生的临床服务质量,从欧洲到美洲的多个国家,或是来自于政府的强制要求,或是源自于医学导师工作中的亲身体会,医学生在从事临床工作之前,必须要接受一定阶段的临床培训。例如,英国早在1815年就通过了Apothecaries法案,要求医学生必须完成至少半年的临床“学徒期”。
作者:王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刘医生和往常一样正在办公室翻阅病历,突然听见有人喊:“刘医生,想不到我会来吧。”刘医生抬头看去,见是前些日子住院的患者李奇,住院时是自己为他做的手术,于是便热情地招呼说:“快来里边坐,病情恢复怎么样了?”
作者:王明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相对临床医生,检验医师是庞大医师体系中平凡的一支。较少和患者接触,而是用一组组的检验数据,给医生诊断治疗提供不可或缺的依据。“病人危急,请加急出报告!”绿色通道的患者标本、抢救中的患者标本都是我们第一时间优先发报告的对象。“医生,检验结果能不能快点出啊,不然我挂的专家号来不及看了。”“医生,我买了下午的火车票,化验结果能不能早点出啊?”为了更好地为患者和临床服务、更快地发出检验报告,我们调整了轮班时间、增加仪器和人员,使检验结果尽快发到患者和医生手上。我们的工作是在24小时进行中,每日定标、每日质控、仪器维护、故障排除都是为保证检验结果的顺利发出。从早到晚,我们的身影活跃在实验室的各个岗位上。
作者:董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手术之前,主管医生要与病人和家属交谈,这很重要,是必要的医疗程序。为什么要谈话?谈什么?怎么谈?无论对于医生,还是对于病家都应该有正确的态度。谈话通常在术前一两天或手术方案确定之后。要把病情做个回顾(或复习),关于诊断和鉴别手术的适应症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会特别谈到手术可能遇到的情况或可能发生的问题等,一一告之,知情同意。
作者:郎景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协和医院,一个曾经的郡王府,一个近百年的医学殿堂,一个老百姓口中响当当的品牌。很幸运在这里读书,从这里毕业,很幸运在这里工作,成为协和人中的普通一员。时光荏苒,来协和工作已有五年,与协和同行,与协和相伴。协和教会我珍惜,珍惜信任,珍惜生命。
作者:唐晓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医患之间,治疗往往从谈话开始。要想和患者简短而愉快地交流,不仅要耐心听他讲的每一句话,而且还要揣摩他的话外音,没说出口的话才可能是他的本意。近日,一个外地同行介绍了一个冠心病患者来住院,来之前告诉我,在当地住院一周,冠脉CT检查发现左主干存在严重狭窄,右冠和前降支呈弥漫性病变,希望来进一步治疗。
作者:宗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病房里一共住着7位女病人,14床到20床,是癌症把彼此陌生的她们聚到同一个屋顶下。参差不齐的年龄,却有着同样深切的人生感受:生命是何其珍贵,生命又何其脆弱。在你还没有来得及回顾生命中的精彩片段时,在你还没有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真谛时,在你苦心经营的生活正要对你绽开笑容时,病魔就恶作剧般降临到你的体魄里,附着在你生命的细胞和血液里。突然间,世间一切的轻重都在颠倒,曾经为之苦苦追求的生活目标,荣誉也罢,地位也罢,金钱也罢,一切都可以不要,一切都不必计较,只要活着--简简单单地活着,呼吸着这凡尘俗世的空气,这就是大的幸福。
作者:成运芬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护患沟通是护患之间构筑的一座桥梁,对改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儿科,它就如一个哑科。孩子太小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只会用哭、闹来表示,加上儿科疾病诊断复杂,病情变化快,更需要护士与患儿和家属充分沟通--仔细观察病情,耐心询问家属了解患儿的情况。儿科护士要会“说话”、善于沟通,才能够在工作中做到事半功倍。沟通是儿科护士的基本功,是改善护患关系的“润滑剂”。
作者:张连治;王舜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