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前谈话:为何谈?谈什么?怎么谈?

郎景和

关键词:手术方式, 知情同意, 医生, 谈话, 手术方案, 适应症, 诊断, 医疗, 选择, 态度, 鉴别, 家属, 复习, 程序, 病人
摘要:手术之前,主管医生要与病人和家属交谈,这很重要,是必要的医疗程序。为什么要谈话?谈什么?怎么谈?无论对于医生,还是对于病家都应该有正确的态度。谈话通常在术前一两天或手术方案确定之后。要把病情做个回顾(或复习),关于诊断和鉴别手术的适应症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会特别谈到手术可能遇到的情况或可能发生的问题等,一一告之,知情同意。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见闻

    一两个人都锁着眉分不出谁病着他抱着她两个人都睡着了二枪声,炮声嗓子里的战斗很激烈身体随着被撕裂这一切苦啊

    作者:蒋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巴尔的摩的希望之钟

    每年五月,是美国“心理健康关注月(Mental Health Awareness Month),以提醒大众重视、了解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我们很多人的一生中,都可能会有这么一段时间,或轻或重地经历心理精神上的挑战,甚至患上心理疾病。但因为人们不了解这种心理挑战与疾病,会害怕,感到羞耻,而不去及时地寻求帮助和治疗,从而导致疾病加重,甚至引发人生悲剧,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和伤害。所以,关注心理健康,是每个人的责任。There is 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健康)。

    作者:吴珂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话外音

    医患之间,治疗往往从谈话开始。要想和患者简短而愉快地交流,不仅要耐心听他讲的每一句话,而且还要揣摩他的话外音,没说出口的话才可能是他的本意。近日,一个外地同行介绍了一个冠心病患者来住院,来之前告诉我,在当地住院一周,冠脉CT检查发现左主干存在严重狭窄,右冠和前降支呈弥漫性病变,希望来进一步治疗。

    作者:宗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以宁静之姿行喧哗之中

    昔日诗僧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巴赫金说,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医患关系一次次被推上舆论之峰。医生的培养和待遇,医改的理想和现实,医患的互存与互伤……激起一轮又一轮的波澜。人们在争论、在谩骂、在惋惜、在痛恨、在质疑,这既是对医疗,也是对社会,或许,更是对人性。

    作者:余秋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精兢过敏业喳喳雨燕情

    张宏誉,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教授,从事变态反应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数十年,在过敏性哮喘、阿司匹林哮喘、职业性哮喘及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等疾病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在过敏原体内、体外特异性诊断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张宏誉教授一生中热爱着北京协和医院,热爱变态反应事业,为推动中国变态反应事业的发展和过敏性疾病研究成果的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所推动的事业使众多中国变态反应医生、研究者和病人都从中获益。张宏誉教授严谨求精的治学态度、永无止境的求索精神、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作者:汤蕊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浅淡

    当前,我国医患关系紧张是不争的事实。医患关系的关键在医院,医患关系紧张突显了医疗监管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的缺失。因此,笔者建议,应着力于建设完善的医疗监管体系和信用体系,这对于规范医疗秩序,确立医疗诚信,完善医疗监管,推动和谐的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现对医疗体系建设,如何营造健康梦,特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作者:倪贤秀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生的时间去哪了

    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让中国的医生无限感慨!医生抱怨:是病人拿去了我的时间,是领导和机关拿去了我的时间,是医院规模扩张拿去了我的时间,是职级晋升制度拿去了我的时间……病人抱怨:医生给他的时间太少了,准备的病情汇报,连标题都没说完,医生就不耐烦地把他打发了……

    作者:张雁灵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隐形的翅膀

    相对临床医生,检验医师是庞大医师体系中平凡的一支。较少和患者接触,而是用一组组的检验数据,给医生诊断治疗提供不可或缺的依据。“病人危急,请加急出报告!”绿色通道的患者标本、抢救中的患者标本都是我们第一时间优先发报告的对象。“医生,检验结果能不能快点出啊,不然我挂的专家号来不及看了。”“医生,我买了下午的火车票,化验结果能不能早点出啊?”为了更好地为患者和临床服务、更快地发出检验报告,我们调整了轮班时间、增加仪器和人员,使检验结果尽快发到患者和医生手上。我们的工作是在24小时进行中,每日定标、每日质控、仪器维护、故障排除都是为保证检验结果的顺利发出。从早到晚,我们的身影活跃在实验室的各个岗位上。

    作者:董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疗老照片及背后的故事》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老有所为献余热--退休医生向光林

    在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万东镇新房子社区,有一位年愈古稀的退休医生,他叫向光林。向老退休前在该区丛林镇卫生院从事医务工作。在乡镇医院当医生,一个字“杂”,内、外、妇和儿科都要能胜任。有时,人手紧张,医生也得干护士的活。经常护士忙不过来的时候,向老也开完处方后,亲自为病人输液或注射。

    作者:尧放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给他一颗慈母心

    2012年6月,我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中心医院肾内科工作。3年来,我先后接诊过1000多名患有各种疾病的患者。相对而言,被疾病困扰的患者中弱势人群较多,可往往在疾病面前,他们所展示出来的不同的生命力量,却时常给我带来很多生活启示。

    作者:王微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十九世纪的医生培训课堂

    19始世纪,现代医院的雏形开出现:医院的工作重点从收容与医治兼顾逐步转移到以医治患者为主,办院资金更多地来自于公共基金而不是教会,医院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架构,医生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为了保证医生的临床服务质量,从欧洲到美洲的多个国家,或是来自于政府的强制要求,或是源自于医学导师工作中的亲身体会,医学生在从事临床工作之前,必须要接受一定阶段的临床培训。例如,英国早在1815年就通过了Apothecaries法案,要求医学生必须完成至少半年的临床“学徒期”。

    作者:王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来自监护室里的感悟

    一转眼,毕业留校至今,已经过去了八个春秋。在这八年里,收获的不仅仅是从一个大学生到一名合格医生的蜕变,更多的,是关于医者的责任、关于健康、关于人生的感悟。

    作者:贾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仁心·良心

    有人说,医生,开的是药,给的是情;也有人说,医生,看的是病,救的是心。现代医学价值理念强调“术比根深”,但我想,医生的德行应高于一切,不论是救助患者还是救赎心灵,都应当未医彼病,先医己心。

    作者:钟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时间有情

    相对论终结了绝对时间的概念,它为解释为何不同人会对时间长短的感受不同提供了理论依据。爱因斯坦曾通俗地对一个青年学子解释相对论,“如果你在一个漂亮姑娘旁边坐了两个小时,就会觉得像只过了1分钟;而你若在一个火炉旁边坐着,即便只坐了1分钟,也会感觉到已过了2个小时。”同样在医院,医生的一天总是忙忙碌碌,一轮接一轮的问诊,一台接一台的手术,时间似乎永远在飞逝;而门诊室里,病人却总在等待中煎熬,等待挂号候诊,等待化验检查,等待收费取药,时间似乎又是那样漫长。

    作者:刘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更正说明

    作者:《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一次病赢得几多情

    “金钱草、海金沙、车前子、鸡内金……”美丽草药的名字,亲切动听,时而滑出记忆,列队而来。我暗自庆幸,自己有生以来的一场大病,得到了医者的真诚关照与悉心呵护。

    作者:洪云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国医学人文》论坛暨杂志征文征影组稿研讨会通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学生画风清奇的笔记

    作为医学生的大家不知道有没有记笔记记到崩溃的时候呢!除了梳理知识以外,还要注重排版,还要字体优美,甚至还要画上插图……对于动手能力不那么强的人来说想一想就……但是,有那么一群对医学怀抱着极大热情的学霸们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做人治病

    总有心胸横千里得来精神出业绩举刀问德有情谊是良医做人治病总相宜

    作者:赵德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