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虹艳
年年花开,春秋如故,病房中忙碌的少年,不知换了多少次面孔,苍老了青涩,磨砺了青锋,悬壶于天南海北.月落星起,洁白的床单、上不知有过怎样的生死,何张病床不去人,宁静之中暗流着几家悲喜,聚散无常.是昔今日,它月流年.
作者:刘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作者:汪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从医至今,恰好七个年头,回头望去,这七年的时间不仅没有让自己对医学失去兴趣,却始终觉得自己收获颇多,与医学事业的这段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倒是愈发情比金坚起来.这个世上的幸福有很多种,相信能将梦想转化到现实便是这各种幸福中的一种,用医学的话语来说,幸福就是可以让自己不断感受到肾上腺素持续飙升的状态.
作者:周剑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向我们走来,就像一股春风.93岁的他,步伐稳健,精神矍铄,脸上永远洋溢着蓬勃的气息.病人们说他心肠好.学生们说他气场大.邻居们说他人缘好.
作者:何灿琴;高铭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医学是人学,技术只是工具,医学的真谛是人文立场、人道情怀,是人性的张扬,现代医学教育应重视对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本文分析了经典影视作品运用于医学人文课程的优势,并总结了包括精选影视作品等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和培养学生共情的能力.终通过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来促进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作者:雷虹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临终关怀符合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现实,响应健康中国理念的呼吁,彰显了医学的人文精神.反观当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医学生进行临终关怀教育就是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人文教育,这有助于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助于健康中国的构筑.
作者:纪超凡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关于医学伦理学,在西方,《希波克拉底誓言》是早、广为人知的对医生伦理道德的要求,而后各个宗教派别,无论是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或天主教,都有学者著文论述医学伦理学,并成为该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
作者:王德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都说开卷有益,手捧《医学图文史》,让钟爱纸质书籍的我手不释卷,游弋于洋洋洒洒的字里行间,徜徉于美轮美奂的缤纷画林,“观于沧海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为言”的神圣感和敬畏感油然而生,品读一部经典,等于经历一次灵魂净化的仪式、接受一次职业精神的洗礼、进行一次启迪心智的思考、凝聚一次重装上阵的力量.
作者:张艳利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一个案例引发的讨论医生的专业判断与患者需求发生冲突时怎么办一位女患者走进诊室,对大夫说:“我腰疼有两个星期了,担心是椎间盘突出,听朋友说应该做个CT.”大夫在问诊和查体后,认为她的腰疼(没有腿麻、疼的情况)可能就是肌肉韧带劳损所致,告诉她:“你的情况没必要做CT,况且CT本身有放射损伤,能不做就不做的好.”然而,患者并不听大夫的,还是坚持要做CT.
作者:李阳和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在医院的电梯里,两个实习学生在聊天“现在做医师太难了,还要资格考试,还要规培……要是生活在以前就好了,以前做医生应该很舒服……”听了他们的话,我感觉好笑.我想告诉他们:做医师,从来都不容易.民国时期就有医师执业考试民国时期,中国开始逐步建立医师甄别和考核机制.1922年就颁布了《管理医师暂行规则》.1943年进一步颁布了《医师法》.你千万别以为民国时期做医师不要证书、不要考试.
作者:杨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有一种降压药,一盒七粒,每一粒上都印有不尽相同的文字,即“星期一至星期日”,醒目的字迹给人以提示,“今天是星期一,该吃药了”“今天是星期二,该吃药了……”每晨一粒,天天如此,是用法、用量等用药规则的高度概括,简便,易行,让人不会忘记,无意中提高了依从性,难吃的药居然也让患者吃得这么顺畅.多么自然,一天也差不了,再马虎的人也不易忽略,保障了身体的健康和劳动力的恢复.
作者:邵建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又响了,我接起了电话:“喂,你好.”“你好……我找……小王.”电话那头是一个有些迟疑的女声,然而这会儿小王正巧不在.“小王不在,你有什么事吗?”“我要……投诉……”是投诉电话,虽然不是专门负责处理投诉建议的部门,但是我们办公室也时常会接收和处理一些信访投诉.我的心一沉,听她接着说下去.
作者:李妍斐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百年前,启超先生一袭青衫,慷慨激昂: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确实,少年初励志,树动山摇,这才是国立之本.百年后的新世纪,社会的发展使少年的生活更加的宽裕,然而优越的环境并没有助长高远的志向,取而代之的是迷茫,迷失在不知何以而往的循环中.
作者:李衍冬 刊期: 2017年第10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37年前,那年,我26岁,在医院肾内科担任护士.有兴是我护理过的一名小患者,已经不在人世,在日月的轮回中,偶尔想起,心会突然很痛……
作者:孙庆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正在医学院护理系上学的她,那天并没有在校园里安心地读书.此刻的她正紧张又充满期待地等候在市医院ICU病区的门口,不断地看着时间.已经快到下午三点了,她知道再过一会儿父亲就可以从ICU转到普通病房了.这不仅意味着已经渡过了术后的危险期,转危为安,还可以和家人在一起,有了亲人的陪伴,她想父亲的病情会恢复得更快些.
作者:单芳靖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古训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孝”宇,在历史的长河中,孝在不同的阶段传递着不同的历史内涵.《礼记·王制篇》说:“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传递着老有所养的孝道文化.
作者:贾敏敏;孙建萍 刊期: 2017年第10期
49岁男性,CT提示右肝巨大肿块,临床诊断为肝细胞肝癌,国际常用的肝癌临床分期系统(BCLC)“宣判”该患者为晚期(C期),根据BCLC建议应采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被宣告无法手术治疗的病例.但药物治疗中位生存期可能不会超过10个月,不治疗可能仅1-4个月.
作者:陈思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当今社会,医患纠纷层出不穷,医患关系是时下讨论的热点.产生医患纠纷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政府、医疗机构、医患双方、管理等多重因素.本文主要探讨伦理文化软实力在医患纠纷中的调和作用,由此提出要重视伦理文化软实力.
作者:吴文秀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作为一名普通的医生,之前对哲学的了解仅限于“无数次”的马列主义哲学考试说实话,那时的我觉得哲学离自己很遥远,似乎高高在上,与生活没有什么关系、直到考入解放军医学院攻读博士,才真正有幸系统地接受了一些马哲以外的哲学思想,并在301医院人文讲坛众多大师的指引下开始关注“人文”这一概念.
作者:恽佶例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亲爱的老妈,这是我第一次给您写信,也可能是后一次,有些话,我只能以这种稍显愚笨的方式来跟您说说:对不起,妈妈,我生病了,还是白血病.都说越努力越幸福,我也以为考上大学上了研究生,就能让您离幸福更近些.可事实证明,我的努力给这个家带来的,只有磨难和绝望.
作者:李真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