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翔
原发性肝癌胃转移及其罕见,现报告本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胃转移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卢灿亮;徐立;李斌奎;李锦清;张亚奇;元云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术后ICU监护工作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甲组(n=32)OPCAB组;乙组(n=48)CABG组.通过对两组病人术后ICU内监护时间、辅助呼吸时间、住院总天数、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作统计学处理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ICU内监护时间、辅助呼吸时间、住院总天数、术后引流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心功能稳定,并发症少,明显减少了药品使用和护理工作量,能为监护室的排班提供合理依据.
作者:林娴;莫红平;李燕;王玉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ASA Ⅰ~Ⅱ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高血压患者40例,均为Ⅰ~Ⅱ期高血压患者.A组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维持麻醉:B组以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间断辅以芬太尼静注.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拔管时间、清醒时间.结果 与气腹前比,A组无明显变化,B组气腹后10min的SBP、DBP、HR及术毕HR明显高于气腹前,A组的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B组.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全麻方法.
作者:朱木棕;吕洪城;刘文贵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小儿隐匿性阴茎的矫形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改良的Devine术治疗小儿隐匿性阴茎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所有患儿阴茎外观满意,伸直好,无并发症.结论 改良Devine术治疗小儿隐匿性阴茎疗效确切.
作者:林文彬;周凤朝;黄丽娜;施珊格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急性非粘连性小肠梗阻的诊断方法及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于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共收治36例急性非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6例.均行手术治疗,治愈35例,1例死亡.除1例术后死于MODS外,其余病例均未发生术后腹腔内出血,腹腔感染及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 急性非粘连性小肠梗阻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结合B超、CT检查可提高早期确诊率.一旦确诊或疑拟诊断,建议早期手术.
作者:周志球;邓伟均;陈占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将临床护理路径引进健康教育中,观察2组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健康教育达标率、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三方面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提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提高质效.
作者:韩翔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心脏创伤的急诊救治方法,以提高生存率.方法 回顾11年间收治的28例心脏创伤的急诊救治资料.所有患者经心脏彩超确诊.对25例穿透性损伤患者及时行开胸手术修补.结果 25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4例术中死于心跳骤停,2例术后死于室颤,2例死于严重复合伤(脑及肝脏),全组死亡率28.5%.结论 及时诊断、及时手术是心脏创伤急诊救治的关键,心脏彩超是明确诊断的可靠手段,开胸手术修补心脏破损是治疗穿透性心脏损伤唯一有效的方法.
作者:朱颉;谢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绞窄性腹外疝一期修补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6月至2007年6月我科施行的41例绞窄性腹外疝手术的的临床资料,其中作单纯高位结扎的17例(结扎组),作一期修补术的24例(修补组).结果 两组无死亡病例,但术后切口感染有4例,发生在结扎组和修补组的均各为2例,两组的切口感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疝复发共20例,其中结扎组是17例(复发率为100%),修补组是3例(复发率为12.5%),两组的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所有复发病例均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修补,痊愈出院,全部随访一年以上,无再复发.结论 对绞窄性腹外疝的治疗,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生素,术中注意无菌操作和保护创面,一期疝修朴术亦可取得切13感染少及复发率低的良好效果.
作者:李智勇;丁虹;覃兴尤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96例前列腺电切手术病人术前做好各种辅助检查,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专科护理和出院指导.结果 96例患者平均住院10天,均康复出院.结论 加强了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促进了术后的早日康复.
作者:卓丽春;叶润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StealthTM RNAi抑制Bcl-2基因表达对体内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通过合成的人肝癌Bcl-2基因干扰序列转染入肝癌细胞内并从皮下移植到裸鼠,免疫组化检测瘤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显清晰的绿色荧光为转染成功细胞;RT-PCR检测转染组Bcl-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P<0.01).转染StealthTM RNA裸鼠皮下移植肿瘤生长缓慢,与对照组瘤体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注射StealthTM RNA组,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P<0.01).结论 StealthTM RNAi可抑制Bcl-2基因表达.对移植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作者:杨永光;李明意;许刚;刘丽娟;戴东;孙丕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胰岛素的应用.方法 对43例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诺和锐或普通胰岛素治疗,行围手术期监测、控制血糖,并进行总结.结果 43例患者于术前或术后使用胰岛素,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糖控制满意,无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伤口无感染,愈合良好.普通胰岛素治疗组相对于诺和锐组低血糖发生率高(P<0.05).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髋部骨折在手术前后应合理使用胰岛素治疗,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并发症.诺和锐能够大限度地模拟人体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更有利于控制高血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作者:刘曲汇;吕玉明;刘敏;常旭;程世开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癌旁组织生长激素受体(GHR)的基因表达情况或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配体法、半定量的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对45例原发性肝癌(HCC)的癌旁组织进行了生长激素受体(GHR)的检测,以8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并随机选择12例RT-PCR阳性扩增产物直接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 在蛋白表达水平,应用放射性配体法于正常肝组织与45例HCC癌旁组织中检测到单一的GH特异性结合位点(即GHR).对照组肝组织GHR的RT值为40.2932±3.5667.fmol/mg;protein,Kd为0.6167±0.1007nmol/L.HCC癌旁组织GHR的RT为33.6283±3.6218 fmol/mg.protein,Kd值为0.6319±0.1978 nmol/L,与正常肝组织相比,HCC癌旁GHR的RT降低(P<0.05),而Kd无显著性改变(P>0.05).半定量的RT-PCR法发现GHRmRNA在正常肝组织与HCC癌旁组织的表达率均为100%.GHR mRNA在正常肝组织与原发性肝癌癌旁组织的表达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全部肝癌癌旁组织在蛋白与mRNA水平均表达GHR,在其受体功能未明的情况下,目前rhGH在肝癌患者中的使用应慎重,以免造成肿瘤的增殖与复发.
作者:刘建平;刘波;陈涛;区庆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掌骨骨折的合理内固定方法.方法 本文总结掌骨骨折患者57例共有78处掌骨骨折,随机应用三种常用方法治疗骨折的效果,其中克氏针固定38处,微型钢板固定28处,螺钉固定14处.结果 随访6个月到2年.克氏针组优良率达71.1%,骨折愈合时间为6~13周,平均8.3周,2处骨折不愈合,1处延迟骨愈合,1处骨折畸形愈合;微型钢板固定组优良率达92.3%,骨折愈合时间为8~14周,平均9.4周,1处骨折畸形愈合,有2处发生感染;螺钉固定组优良率92.9%,骨性愈合时间为8~10周,该组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术后骨折移位或畸形愈合.结论 微型钢板和螺钉内固定对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克氏针,但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骨折类型及受伤程度选择适当的固定方法.
作者:伍泽鑫;洪澜;罗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25例消化道瘘的初步诊治经验.方法 对25例消化道瘘的出现的时间、发生部位和原因、手术类型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至发生消化瘘的平均时间为4.8 d,治愈率为92%,自愈率为80%,病死率为9%,手术成功率75%.结论 术前纠正诱发因素,操作规范仔细,术后病因治疗是预防消化道瘘的关键.早期有效引流,控制感染,营养支持治疗,早期序贯应用生长抑素加生长激素,能有效提高消化瘘自愈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林志强;俞武生;叶振伟;王在国;胡夏荣;何润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VA)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4年4月至2008年1月间全部共48例应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无一例发生重大并发症.其中7例邻近椎体再发骨折,3例反复行3次手术.结论 经皮椎体强化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一种有效、安全和微创的方法.
作者:刘玉林;刘志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非典型再生性结节(ARN)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4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ARN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本组病人,男15例,女9例,所有病人血清HbsAg(+);2例(8.69%)血清AFP(+).单个结节22/24(91.65%),两个结节1/24(4.17%)(均位于一侧肝叶内).超声下边界清及有假包膜的18/24(75.0%);多普勒下见动脉血供者1/24(4.17%);CT:由于ARN以门静脉供血门静脉期增强者是20/24(83.33%);MRI:T1WI上高信号15/24(62.5%);T2WI上高信号3/24(12.5%);术前超声定位下穿刺活检提示ARN者12/24(50%).24例病人中:7例经B超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16例经手术切除,术后全部病人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ARN虽然属于良性病变,但是晚期肝硬化向肝细胞癌发展的一种重要组织学改变,临床上缺乏典型症状,多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超声造影可以取代CT、MRI成为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对于诊断明确的DN建议射频消融治疗并长期随访观察,但对于不能除外恶变者应该尽早手术切除.
作者:甄作均;张健;蔡云峰;计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在肺癌治疗的分布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我院实施肺癌切除术、且生存期大于3年的非小细胞型肺癌(NSCLC)患者共68例,采取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术治疗各34例,比较两种术式在患者一般情况的分层分布与应用情况.结果 生存期大于3年的患者中,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在Ⅰ期、周围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无主支气管侵犯的分布比例高于传统开胸术,且出血量少(P<0.01),住院时间短(P<0.05).结论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在早期、周围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和无主支气管侵犯的肺癌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卓毅;陈立强;陈滚新;张红日;黄少先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保留颈丛的功能性颈清扫术在分化性甲状腺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施行保留颈丛的改良性颈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的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行不保留颈丛的改良性清扫的患者2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出现相应颈丛损伤的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 保留颈丛者出现局部麻木者耳垂区22.2%(4/18)、颈部16.7%(3/18)、锁骨区16.7%(3/18).不保留颈丛组出现局部麻木者耳垂区100.0%(20/20)、颈部55.0%(11/20)、锁骨区55.0%(11/20).前者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 保留颈丛的改良性颈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不会增加淋巴结转移率.有效地保留了耳垂区、颈部、锁骨区的感觉,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刘丹;陈文宽;李浩;李秋梨;杨蕾;郭朱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bcl-2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和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结肠癌患者手术切除后石蜡包埋标本中VEGF、TGF-β1、bcl-2的表达,并根据血管内皮计数判定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VEGF、TGF-β1与bcl-2表达主要见于细胞胞浆内,较正常结肠组织表达明显增高.VEGF,bcl-2阳性的结肠癌组织MVD值明显高于VEGF,bcl-2阴性组织中MVD值(P<0.01);TGF-β1阳性癌组织与TGF-β1阴性癌组织MVD值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结肠癌组织中VEGF、TGF-β1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的形成,bcl-2抑制肿瘤细胞凋亡,VEGF和TGF-β1与bcl-2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陈松;熊大芾;唐喜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腔灌洗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1998年1月-2007年8月收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38例,按随机原则分为综合治疗组(加腹腔灌洗)19例,常规治疗组1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禁食、胃肠减压、生长抑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外营养以及应用广谱抗生素防治感染等综合治疗,综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腹腔灌洗治疗(应用生理盐水1000 ml加庆大霉素16万U,0.5%甲哨唑200 ml腹腔灌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常规治疗组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14~49 d,平均25 d;综合治疗组(加腹腔灌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12~38 d,平均19 d;综合治疗组(加腹腔灌洗)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腹腔灌洗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能有效的消除腔内积血、积液或其它能够导致无菌性炎症的残留物,减少住院时间,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德解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