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发性食管破裂的外科治疗

花旭

关键词:自发性, 食管破裂, 外科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自发性食管破裂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2006年间收治的自发性食管破裂患者5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方法.结果 5例患者中4例得到早期手术而痊愈,1例晚期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脓胸及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提高对自发性食管破裂的认识,早期手术主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射频汽化仪在关节镜下治疗半月板损伤和腘窝囊肿的应用

    目的 评价射频汽化仪在关节镜下治疗半月板损伤和腘窝囊肿的效果.方法 在2003年10月~2006年5月利用Autbrocare 2000射频汽化仪对41例半月板损伤(其中合并腘窝囊肿5例)患者进行关节镜手术治疗,其中部分切除成形38例,全切除3例.按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术前36.8±4.5.结果 41例患者均经9~18个月的随访,随访时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5.4±5.2分,较术前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Authrocare 2000射频汽化仪在关节镜下治疗半月板损伤效果良好,具有低温冷凝、汽化、切割及止血功能,使得手术操作简便易行,组织创伤小,副反应轻,利于早期功能恢复.

    作者:陈健民;肖立军;陈文贵;邓德礼;徐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切口与传统切口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外侧小切口和传统Gibson切口在THR中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6月~2005年9月,采用小切口(n=47)和传统Gibson切口(n=50)行THR 97例.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术后的出血总量,髋臼外展角度,髋臼前倾角,术后第1、3、6个月及后次Harris评分.结果 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为84.0±17.4 min,传统切口组为90.0±19.8 min(P<0.05);小切口组出血量为365.5±73.5 ml,传统切口组485.8±114.6 ml(P<0.05);小切口组术后X线片髋臼前倾角为23.5±3.3°,传统切口组为22.8±3.2°;小切口组外展角为46.5±6.2°,传统切口组为46.8±6.6°(P<0.05).所有病人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9个月(12~30).术后第1、3个月随访时,小切口组的Harris评分为69.7±7.6、84.8±7.4分,传统切口组为57.4±7.3、70.6±7.3分(P<0.05);术后第6个月、末次随访时,小切口组的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86.8±5.2、93.7±4.0分,传统切口组为84.0±4.8、92.2±4.0分(P>0.05).结论 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小切口手术较传统切口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梁胜根;付朝华;陈忠羡;张敏;范全;雷洪俊;赵振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论青年胃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

    目的 为了分析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特点,探讨相应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86年12月至1995年12月十年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56例青年人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早期症状无特异性,病程短,病理类型以中、低分化癌为主;发病部位以胃下部多见;45例获根治性切除,根治性切除率80.36%.全组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50%、42%,根治术后其1、3、5生存率分别为77%、60%、50%.结论 青年人胃癌虽具有发病率较低、症状隐蔽、恶性度高、发展快等特性,但亦具备普通胃癌的共性.通过恰当与合理的治疗仍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而如何才能进一步强化我们对胃癌的认识,提高早诊率,才是改善预后的首要关键.

    作者:李威;徐大志;孙晓卫;关远祥;詹友庆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髋关节置换治疗老人股骨颈骨折9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人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0年2月~2007年2月,对92例60岁以上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人平均住院19 d,术后3周病人大多能早期下床活动,住院期间内无1例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至6年,按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平均分为90.7分,优良.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人股骨颈骨折的适当选择.

    作者:何少生;苏新雄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体会

    目的 探讨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E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0月29例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行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均临床治愈出院,其中21例获随访.Visick分级,Ⅰ级24例(82.9%);Ⅱ级3例(10.3%);Ⅲ级1例(3.4%);Ⅳ级1例(3.4%);Ⅰ级和Ⅱ级共占27例(93.2%).十二指肠溃疡复发1例(3.4%).结论 规范化EPCV手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术后复发率低,临床效果满意.因此,EPCV术是目前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首选的术式.

    作者:段建平;段泽辉;梁振家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随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明显增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切除(PKRP)具有切割精确,损伤小,周围组织热穿透较浅、凝固层均匀、不产生碳化和止血效果好[1],并发症少,住院时日短等优点,是目前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新方法.我院自2006年9月-2007年3月对20例患者行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配合要点报告如下.

    作者:黄玉华;范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选择性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的应用

    目的 探讨选择性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3月至2006年10月行肝切除术65例,分为选择性肝血流阻断组(HVC,n=28)和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n=37);比较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术后两天的平均引流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HVC组术后3天和7天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低于Pringle组,术后两天的平均引流量HVC组明显少于Pringle组;Pringle组有两例出现肝功能衰竭,其中1例死亡,HVC组没有肝功能衰竭及死亡病例.结论 选择性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安全、可行,较第一肝门阻断更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减少肝功能衰竭的发生.

    作者:陈应军;甄作均;苏树英;蔡云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胆囊切除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再手术的原因,以减少再手术.方法 对1996年6月至2006年6月胆囊切除术后再手术128例作回顾性研究.结果 再次手术的原因为合并肝外胆管结石41例,肝内胆管结石20例,胆管损伤38例,十二指肠乳突旁憩室9例,胆囊癌8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2例.结论 胆囊切除术后再手术有疾病本身的特点,也有医源性的原因;如能做好正确的术前诊断和术中细致手术操作部分胆囊切除术后再手术的发生是可避免的.

    作者:刘展东;陈亚进;徐国权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术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218例前列腺增生.结果 本组治疗的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为:尿道电切综合症,术后出血,导尿管引流不畅,术后排尿不畅及尿道狭窄,暂时性尿失禁,肺部感染.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存在一定并发症,如及时发现并发症的发生,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才能保障治疗效果.

    作者:许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镜脾切除术在外伤性脾破裂的应用

    目的 探讨采用腹腔镜脾切除术在外伤性脾破裂的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06年6月-2007年2月我院采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在外伤性脾破裂6例.结果 6例顺利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50~220 min,平均170 min,术后恢复佳,无并发症或手术死亡.结论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安全,可行.

    作者:冯剑平;王卫东;李家潜;林雍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血气分析指导全身麻醉控制呼吸的研究

    目的 评价血气分析对指导全身麻醉机械控制呼吸的意义.方法 197例成人全身麻醉患者,机械控制呼吸,呼吸参数设定为:潮气量(VT):8.77±1.21 ml/kg,呼吸频率(f):12 bpm,吸呼比(I:E):1:2,新鲜气流量纯氧:2 L/min.麻醉后20 min及其后每1h进行血气分析,血气分析不正常者,于调整呼吸参数20 min后,再次做血气分析.结果 第一次血气分析数值:PaCO2平均值为33.45±12.76 mmhg,正常率44.7%;PH平均值为7.406±0.0544,正常率65.99.0%.109例PaCO2非正常者,调整VT.第二次血气分析PaCO2平均值为37.11±4.64,PaCO2正常范围者共176例,占89.3%,与未调整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次血气分析PH值平均值为7.384±0.0211,正常范围者共183例,占总数的92.89%,与未调整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气分析用于指导全身麻醉控制呼吸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耿清胜;徐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食管胃分层缝合外层半荷包包埋吻合在食道癌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食管胃分层缝合,外层半荷包包埋吻合方法在食道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我科近5年来施行食管胃分层缝合,外层半荷包包埋吻合法的106例食管癌病人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吻合瘘发生率为0,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传统吻合法.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45%,同传统吻合法无差别.结论 食管胃分层缝合,外层半荷包包埋吻合法,在术后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吻合法.该术式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俊波;黄晓平;吴宇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维生素E琥珀酸酯对人肝癌细胞凋亡和侵袭性的影响研究

    目的 研究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诱导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凋亡以及对肝癌细胞侵袭性的抑制作用.方法 自2004年至2005年7月,体外培养SMMC7721人肝癌细胞系,在培养液中加入VES共育,用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培养6、24、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细胞的凋亡,小孔趋化试验检测肝癌细胞的体外侵袭性变化.结果 在加入VES后肝癌细胞的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在48 h加入VES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肝癌细胞的小孔趋化试验明显受到抑制.结论 VES具有体外诱导人肝癌细胞系凋亡以及抑制肝癌细胞体外侵袭性的作用,是潜在的抗肿瘤因子.

    作者:彭林;王志度;吴泽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超声引导下亚甲蓝定位切除乳腺微小病灶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亚甲蓝注射对不可扪及的乳腺微小病灶定位活检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高频超声引导下,对153例、203枚乳腺微小病灶进行病灶表面亚甲蓝注射定位后进行手术切除活检.结果 203枚病灶均获得精确切除,活检准确性100%,其中恶性肿瘤13例,占8.5%;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占1.96%.其余病例均为良性病变.结论 超声引导下亚甲蓝定位,可以有效提高体表不能扪及的乳腺微小病灶活检准确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文夏;傅建民;王恩礼;罗建国;梁娜;钟春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残胃癌11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11例残胃癌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残胃全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式吻合术6例;姑息性癌肿切除,残胃空肠Roux-en-Y式吻合术4例;单纯空肠造口术1例.结果 本组10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死于食管空肠吻合瘘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术后获得随访6例,其中Ⅳ期1例术后4个月死亡,Ⅲ期2例分别手术后17及25个月死亡,Ⅱ期3例术后超过3年至今仍生存.结论 早期残胃癌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胃镜是早期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选择合理的术式是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蔡志高;吴伟江;邹伟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目的 观察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集43例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前、后的骨髓,进行MSC分离培养,观察MSC形态学及生长情况、纤维细胞集落(CFU-F)形成能力、MSC层粘附率和造血细胞混合集落的变化,ELISA检测MSC培养上清中IL-6、SCF、FLT-3L水平.以10例健康成人骨髓作为对照.结果 化疗后患者CFU-F形成能力和造血支持功能均显著降低,MSC层粘附率下降,与化疗前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而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三组MSC培养上清中IL-6、SCF、FLT-3L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化疗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骨髓MSC功能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造血因子表达下降有关.

    作者:王辉;曹杰;杨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负压封闭引流预防乳癌根治术后皮瓣下积液

    目的 探讨乳癌根治术后皮瓣下积液的防治方法.方法 通过对2002年1月~2007年12月间150例实施乳癌根治术后分别应用负压封闭引流及常规引流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实验组及对照组术后出现皮瓣下局限性积液分别为5例(6.4%)及15例(20.8%),实验组术后皮瓣下积液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 乳癌根治术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明显降低术后皮瓣下积液的比例,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曾志强;裘华德;陶世明;霍景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胆道术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和防治体会

    目的 探讨胆道术后胆漏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科在1999年7月至2006年4月施行收治556例胆道手术中发生10例术后胆漏进行分析.结果 10例原因不同的胆漏患者采取相应的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获治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周密的术前检查、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畅的术后引流是治疗和预防胆道术后胆漏的关键.

    作者:曾宇彤;张竑晞;梅方雄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36例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的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36例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苏期的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有12例患儿出现躁动,5例患儿出现呕吐,1例患儿发生舌根后坠,2例发生寒战,6例体温不升,2例,切口渗血,经加强护理均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加强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的观察及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赖芳;谢春香;林彩银;何画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左肝管定向穿刺胆管造影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左肝管定向穿刺胆管造影术的方法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我我科自1998年10月至172例阻塞性黄疸作左肝管定向穿刺胆管造影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72例左肝管定向穿刺造影术,159例穿刺造影成功,成功率92.44%,手术证实无出血、胆漏发生.余13例中转行右侧径路PTC,中转率7.5%,成功11例,成功率84.62%,13例均行手术,术中证实其中10例均有不同程度出血、胆漏.本组总成功率达98.84%,全部无住院死亡病例.结论 左肝管定向穿刺胆道造影术可作为PTC的补充方法,能防止发生出血和胆漏的发生,但不能替代传统的右侧径路PTC.

    作者:陈海生;万恒荣;刘学强;严志登;李建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