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少生;苏新雄
目的 探讨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E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0月29例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行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均临床治愈出院,其中21例获随访.Visick分级,Ⅰ级24例(82.9%);Ⅱ级3例(10.3%);Ⅲ级1例(3.4%);Ⅳ级1例(3.4%);Ⅰ级和Ⅱ级共占27例(93.2%).十二指肠溃疡复发1例(3.4%).结论 规范化EPCV手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术后复发率低,临床效果满意.因此,EPCV术是目前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首选的术式.
作者:段建平;段泽辉;梁振家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亚甲蓝注射对不可扪及的乳腺微小病灶定位活检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高频超声引导下,对153例、203枚乳腺微小病灶进行病灶表面亚甲蓝注射定位后进行手术切除活检.结果 203枚病灶均获得精确切除,活检准确性100%,其中恶性肿瘤13例,占8.5%;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占1.96%.其余病例均为良性病变.结论 超声引导下亚甲蓝定位,可以有效提高体表不能扪及的乳腺微小病灶活检准确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文夏;傅建民;王恩礼;罗建国;梁娜;钟春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11例残胃癌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残胃全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式吻合术6例;姑息性癌肿切除,残胃空肠Roux-en-Y式吻合术4例;单纯空肠造口术1例.结果 本组10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死于食管空肠吻合瘘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术后获得随访6例,其中Ⅳ期1例术后4个月死亡,Ⅲ期2例分别手术后17及25个月死亡,Ⅱ期3例术后超过3年至今仍生存.结论 早期残胃癌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胃镜是早期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选择合理的术式是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蔡志高;吴伟江;邹伟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改良空气灌肠法在诊治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在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改良空气灌肠法对84例小儿肠套叠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确诊为肠套叠84例,排除非肠套叠24例,明确诊断率为100%.复位成功79例,复位率为94.28%.复位未成功并手术治疗5例,其中3例是肠坏死1例为回回结肠型肠表叠,1例为Meckle憩室.复位后无并发症发生,然后随访有3例复发,其中1例复发4次,后手术证实为Meckle憩室所致.本组在诊治过程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早期使用整复仪空气灌肠有助于提高肠套叠的诊断和复位率.采用中压、脉冲、间歇手术按摩改良法室气灌肠灌肠复位是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严振辉;周载平;周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伤后无昏迷、GCS15分的轻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伤情及预后.方法 回顾我科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受伤后无昏迷史轻型颅脑损伤患者612例,分不同年龄组应用GCS评分、放射学异常、神经外科处理、脑外伤后遗症比例及GOS分级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组行头颅CT检查率基本相同,以颅骨骨折及硬膜外血肿、脑挫裂伤为多,16~55岁组需要神经外科处理比率较高;15岁以下组平均住院时间短,无1例出现颅脑损伤后遗症,GOS分级评定良好;女性16~55岁组平均住院时间长,出现颅脑损伤后遗症比率高(P<0.001);56岁以上组死亡1例.结论 放射学检查对无昏迷、GCS 15分的轻型颅脑损伤患者危险性判断有意义,中青年女性颅脑损伤后遗症发生率高,要加以重视.
作者:张奕标;杨振九;孙强;冯承宣;罗史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再手术的原因,以减少再手术.方法 对1996年6月至2006年6月胆囊切除术后再手术128例作回顾性研究.结果 再次手术的原因为合并肝外胆管结石41例,肝内胆管结石20例,胆管损伤38例,十二指肠乳突旁憩室9例,胆囊癌8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2例.结论 胆囊切除术后再手术有疾病本身的特点,也有医源性的原因;如能做好正确的术前诊断和术中细致手术操作部分胆囊切除术后再手术的发生是可避免的.
作者:刘展东;陈亚进;徐国权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外侧小切口和传统Gibson切口在THR中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6月~2005年9月,采用小切口(n=47)和传统Gibson切口(n=50)行THR 97例.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术后的出血总量,髋臼外展角度,髋臼前倾角,术后第1、3、6个月及后次Harris评分.结果 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为84.0±17.4 min,传统切口组为90.0±19.8 min(P<0.05);小切口组出血量为365.5±73.5 ml,传统切口组485.8±114.6 ml(P<0.05);小切口组术后X线片髋臼前倾角为23.5±3.3°,传统切口组为22.8±3.2°;小切口组外展角为46.5±6.2°,传统切口组为46.8±6.6°(P<0.05).所有病人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9个月(12~30).术后第1、3个月随访时,小切口组的Harris评分为69.7±7.6、84.8±7.4分,传统切口组为57.4±7.3、70.6±7.3分(P<0.05);术后第6个月、末次随访时,小切口组的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86.8±5.2、93.7±4.0分,传统切口组为84.0±4.8、92.2±4.0分(P>0.05).结论 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小切口手术较传统切口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梁胜根;付朝华;陈忠羡;张敏;范全;雷洪俊;赵振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采用腹腔镜脾切除术在外伤性脾破裂的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06年6月-2007年2月我院采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在外伤性脾破裂6例.结果 6例顺利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50~220 min,平均170 min,术后恢复佳,无并发症或手术死亡.结论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安全,可行.
作者:冯剑平;王卫东;李家潜;林雍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从2001年2月至2006年6月对2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施行经椎弓根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骨折块侵占椎管35%~95%,均伴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FrankeI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11例,D级9例.结果 23例随访6~31个月,伤椎椎体高度基本恢复,Cobb角由平均21°恢复到3°.未发现植骨块和骨折的移位,脊髓神经功能A级1例无恢复外,其余均获1~2级恢复.结论 经椎弓根后外侧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弓根钌-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达有效减压,脊柱稳定性好,特别适宜于严重的下腰椎骨折和多节段腰椎骨折患者.
作者:吴利民;张燕青;余永强;黄东永;黄仕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我科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经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20例患者,对其手术技巧、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成功率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手术成功19例,其中1例中转开腹.术后出现胆漏2例,均经引流治愈,无手术死亡.肝内残余结石1例,后经T管窦道碎石取出.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安全可行,病人恢复快,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缪丁丁;程新生;刘爽;郑永彬;高金亭;王甫誉;齐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血气分析对指导全身麻醉机械控制呼吸的意义.方法 197例成人全身麻醉患者,机械控制呼吸,呼吸参数设定为:潮气量(VT):8.77±1.21 ml/kg,呼吸频率(f):12 bpm,吸呼比(I:E):1:2,新鲜气流量纯氧:2 L/min.麻醉后20 min及其后每1h进行血气分析,血气分析不正常者,于调整呼吸参数20 min后,再次做血气分析.结果 第一次血气分析数值:PaCO2平均值为33.45±12.76 mmhg,正常率44.7%;PH平均值为7.406±0.0544,正常率65.99.0%.109例PaCO2非正常者,调整VT.第二次血气分析PaCO2平均值为37.11±4.64,PaCO2正常范围者共176例,占89.3%,与未调整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次血气分析PH值平均值为7.384±0.0211,正常范围者共183例,占总数的92.89%,与未调整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气分析用于指导全身麻醉控制呼吸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耿清胜;徐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选择性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3月至2006年10月行肝切除术65例,分为选择性肝血流阻断组(HVC,n=28)和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n=37);比较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术后两天的平均引流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HVC组术后3天和7天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低于Pringle组,术后两天的平均引流量HVC组明显少于Pringle组;Pringle组有两例出现肝功能衰竭,其中1例死亡,HVC组没有肝功能衰竭及死亡病例.结论 选择性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安全、可行,较第一肝门阻断更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减少肝功能衰竭的发生.
作者:陈应军;甄作均;苏树英;蔡云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乳癌根治术后皮瓣下积液的防治方法.方法 通过对2002年1月~2007年12月间150例实施乳癌根治术后分别应用负压封闭引流及常规引流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实验组及对照组术后出现皮瓣下局限性积液分别为5例(6.4%)及15例(20.8%),实验组术后皮瓣下积液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 乳癌根治术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明显降低术后皮瓣下积液的比例,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曾志强;裘华德;陶世明;霍景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自制网塞在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我院2003年8月至2006年8月用自制网塞行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病人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手术全部成功,平均手术时间45 min,术后阴囊小血肿2例,自行吸收而愈.未见有排斥反应.随访3个月~3年共50例,术后复发2例,为开展手术早期病例.结论 自制网塞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较理想术式,具有费用低,大小适合等优点.
作者:吴芳民;冯智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皮下肢深静脉置管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两组,介入治疗组15例,对照组27例.介入治疗组的15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经溶栓导管泵入大剂量尿激酶溶栓;对照组30例患者经足背静脉泵入尿激酶.结果 介入治疗组血栓完全消失8例(53.33%),部分消失7例(46.67%),无明显好转0例(0%),治疗全过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症状及出血现象;对照组血栓完全消失2例(7%),部分消失25例(83.33%),无明显好转3例(10%).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患肢深静脉置管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疗效显著.
作者:肖亦明;唐承富;莫新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食管胃分层缝合,外层半荷包包埋吻合方法在食道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我科近5年来施行食管胃分层缝合,外层半荷包包埋吻合法的106例食管癌病人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吻合瘘发生率为0,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传统吻合法.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45%,同传统吻合法无差别.结论 食管胃分层缝合,外层半荷包包埋吻合法,在术后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吻合法.该术式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俊波;黄晓平;吴宇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中的血管影象学改变及NO含量的改变,从而推测EPO对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方法 27只健康成年犬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单纯注血组和EPO治疗组,于动物模型制作成功后1h、3rd day、7th day和14th day行全脑血管造影术了解血管痉挛情况,并采集脑脊液及血浆标本,测定其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变化.结果 在单纯注血组中,脑血管造影结果提示基底动脉在第3天发生明显的血管痉挛,在第7天达到高峰,第14天有较大改善,血浆及脑脊液中的一氧化氮(NO)浓度也有同样变化(P<0.01).在EPO治疗组和阴性对照组中,脑血管造影的结果和血清及脑脊液中NO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与单纯注血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NO是脑组织内重要的血管舒张因子,对维持正常脑血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从影象学和NO变化两个角度提示EPO在脑血管痉挛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凡帆;全伟;吕建平;张昊;钟文军;陈颖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术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218例前列腺增生.结果 本组治疗的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为:尿道电切综合症,术后出血,导尿管引流不畅,术后排尿不畅及尿道狭窄,暂时性尿失禁,肺部感染.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存在一定并发症,如及时发现并发症的发生,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才能保障治疗效果.
作者:许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左肝管定向穿刺胆管造影术的方法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我我科自1998年10月至172例阻塞性黄疸作左肝管定向穿刺胆管造影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72例左肝管定向穿刺造影术,159例穿刺造影成功,成功率92.44%,手术证实无出血、胆漏发生.余13例中转行右侧径路PTC,中转率7.5%,成功11例,成功率84.62%,13例均行手术,术中证实其中10例均有不同程度出血、胆漏.本组总成功率达98.84%,全部无住院死亡病例.结论 左肝管定向穿刺胆道造影术可作为PTC的补充方法,能防止发生出血和胆漏的发生,但不能替代传统的右侧径路PTC.
作者:陈海生;万恒荣;刘学强;严志登;李建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随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明显增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切除(PKRP)具有切割精确,损伤小,周围组织热穿透较浅、凝固层均匀、不产生碳化和止血效果好[1],并发症少,住院时日短等优点,是目前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新方法.我院自2006年9月-2007年3月对20例患者行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配合要点报告如下.
作者:黄玉华;范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