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保乳治疗选择策略

苏逢锡

关键词:乳腺癌, 保乳治疗, 选择策略, 保留乳房, 根治性手术, 国内, 病例选择, 文献, 经验, 合本, 单位, 标准
摘要:保留乳房的乳腺癌根治性手术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同,然而目前国内对保乳治疗的病例选择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鉴于此,我们回顾了相关文献并结合本单位经验,探讨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的选择策略.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吸引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三角区分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吸引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科自2002年4月~2004年5月将前后两个阶段的病例分为A组和B组进行LC.胆囊三角区的解剖分离:A组使用电凝钩,而B组则主要采用吸引器,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A组28.5±7.6 min,B组为21.1±4.3 min;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3.9±4.7 ml、8.8±2.5 ml.A组出现胆道损伤2例,B组术中术后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吸引器在LC术中适合用来骨骼化胆囊管及胆囊动脉,且是十分安全的.

    作者:陆昌友;黄君;陈祖宜;但小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胆囊造瘘术在胆道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

    目的了解胆囊造瘘术在胆道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与发展.方法收集我医院1971.1~2000.12胆囊造瘘术的病历共215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登记其年龄、性别,黄疸、胆囊肿大、胆囊穿孔、休克,病因,手术方式及治疗预后等资料;再将其分为1971~1985及1986~2000两个时期进行分析,从中了解胆囊造瘘术的发展状况.结果治愈出院191例,治愈率88.8%,死亡23例,病死率为11.2%,90例术后在1~3个月再次行胆囊切除(41.9%).80年代胆囊造瘘术占32.9%,90年代为3.1%(P<0.01).结论胆囊造瘘术在重症胆道疾病中抢救生命仍是一种有用的治疗方法.

    作者:林建雄;李瑞华;吕晔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创伤性连枷胸的诊治

    目的探讨创伤性连枷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2005年3月我科收治的45例连枷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行肋骨牵引10例,手术内固定16例,呼吸机治疗8例,非固定治疗11例.结果治愈41例(91.1%),死亡4例(8.9%).结论在创伤性连枷胸中,肺挫伤和反常呼吸运动是引起呼吸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在控制胸壁浮动时应选择合适的方法.机械通气的应用应有一定的适应症.

    作者:何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胰腺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胰腺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自1994年3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24例胰腺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4例中治愈22例,死亡2例.术后有17例发生并发症(58.3%),其中胰瘘11例,胰腺假性囊肿2例,反复发作慢性胰腺炎1例和切口感染3例.结论根据受伤部位、腹痛、呕吐等临床症状和腹部压痛反跳痛等腹膜炎体征应考虑胰腺损伤.淀粉酶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手术力求简单有效.

    作者:杨超;陶霖玉;宋怡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腹腔镜在腹部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对腹部损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5年7月应用腹腔镜诊治25例腹部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均明确诊断.20例在腹腔镜或手助腹腔镜下完成手术,5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0~120 min,平均65 min.住院时间3~9 d,平均6.5 d,均痊愈出院.随访2~12个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对腹部损伤不仅是一种安全而准确的诊断方法,而且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手段.

    作者:温钦;熊炜;杨宁;黄治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微型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手汗症

    目的探讨微型胸腔镜下治疗手汗症的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1997年5月~2004年6月在双腔气管插管全麻下,应用微型胸腔镜切断胸2-3交感神经节治疗手汗症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所有患者术后10 min即双手干燥,皮温升高(左手升高3.55±1.01℃,t=15.47,P<0.01;右手升高3.45±1.25℃,t=18.78,P<0.01),双侧手术时间平均38 min,平均住院时间为5.5 d.3例术后出现残余气胸,8例出现代偿性多汗,均可治愈;无Horner's综合症、血胸、胸背部疼痛等并发症.随访1月至7年,无复发病例.结论微型胸腔镜下胸2-3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治疗手汗症,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且术后疤痕微小,能大限度的减轻患者在精神和心理上的负担,值得推广.

    作者:张才铭;戎祯祥;陈小伍;剧永乐;伍锦浩;陆光生;朱达坚;耿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输尿管镜技术处理输尿管石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输尿管镜技术处理石街的临床效果.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方法对33例ESWL后输尿管石街并梗阻、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采用输尿管镜配合气压弹道碎石技术,并留置双J管内引流处理.结果32例患者输尿管石街均被有效清除、解除梗阻,需再次作ESWL治疗5例,需再次输尿管镜处理3例,中转开放手术1例.1~3个月拔除双J管,所有病例在3个月内排尽结石.结论输尿管镜技术配合气压弹道碎石处理输尿管石街及留置双J管内引流,是一种安全、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正明;吴显钊;李刚;施国强;黄文胜;郑荣根;李颂;潘文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进展

    微创外科是指在任何外科创伤应激情况下,达到佳内环境稳定.自1987年Mouret成功实施世界上首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十多年来,微创外科以其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独特优点获得了其在外科领域强大的生命力.当然骨科也不例外,迅速为广大患者和外科医生所接受.目前髋关节置换的主要适应证[1]为60岁以上髋关节疼痛,不能应用其它手术而只适应于头颈切除患者.由于传统手术创伤大和老年人自身的某些疾病和器官功能的退化,如高血压,脑血管硬化,糖尿病等因素,使得对老年人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需冒较大的手术风险,而且术后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多.而微创小切口技术的应用减少了这些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2001年Berger等[2]在芝加哥采用微创双切口技术完成第一例全髋置换手术,此后该技术在一些医院迅速开展.

    作者:吴家文;张朝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科从1998年~2005年共收治60例妊娠期急性阑尾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经手术治疗全部治疗出院.术后均获得伤口甲级愈合,无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转移性右下腹痛,Bryan和Alder试验阳性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妊娠期急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均应及时手术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导致阑尾炎穿孔和弥漫性腹膜炎而危及母婴安全.

    作者:温华生;郝俊;卓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46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及其微创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6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的临床资料.腹腔镜下完成手术44例,其中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24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总管T管引流20例;中转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2例.结果手术中无副损伤.手术后无胆漏及其它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是治愈出院.32例术后随访3~12个月,未发现残余结石及胆道狭窄.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是可行的,而且具有极大的微创优势.

    作者:曾海锋;黄擎雄;冯平;吴志扬;郑小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微乔网包裹脾脏治疗外伤性脾破裂21例

    目的探讨微乔网包裹脾脏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0月~2005年09月采用微乔网行脾脏包裹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21例,Buntain CT分级Ⅰ型4例,Ⅱ型10例,Ⅲ型7例,有其它器官合并伤8例.结果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0~150 min,平均86 min.2例术后出现大出血,再次手术行脾切除.术后恢复正常工作时间:13例单纯脾破裂20~30 d,有合并伤8例30~100 d.结论用微乔网包裹脾脏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切实可行,适用于Buntain CT分级Ⅰ~Ⅲ型脾脏损伤且无严重合并伤的患者.

    作者:曾志强;裘华德;陶世明;王彦峰;陈务民;吴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预置鼻胆管及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

    目的探讨预置鼻胆管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与传统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疗效的对比.方法从2002年1月~2004年12月,我区将5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二组:治疗组25例,术前行内镜预置鼻胆管引流,术中行胆总管一期缝合.对照组25例,行胆总管T管引流.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无胆漏发生,鼻胆管及T管造影未见结石残留.治疗组病人术后恢复快,平均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结论预置鼻胆管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安全、有效、微创、不留T管、对患者生理机能干扰小的特点.

    作者:周永辉;陈志勇;彭翔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一孔法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新方法.方法采用一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02例,其中右侧70例,左侧20例,双侧12例.单侧斜疝中有9例存在对侧隐性疝,均在腹腔镜下行内环口高位缝扎术.结果手术时间单侧疝平均14分钟,双侧疝26分钟.术后平均2天出院.皮肤切口无须缝线.无并发症.病人随访6~26个月,平均15个月,未见复发.结论一孔法腹腔镜下斜疝疝囊内环口高位缝扎术安全有效、创伤小、操作简便.

    作者:朱彩荣;曾祥凤;聂向阳;陈亚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基层医院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35例分析

    目的探讨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4月至2005年4月35例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治疗及随诊情况.其中右半肝切除6例,左半肝切除16例,肝中叶切除3例,单纯肝肿瘤切除10例.结果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30例,胆管细胞癌5例.术后出血4例,再次手术出血1例,胆瘘1例,手术死亡1例,术后住院死亡1例,半年内死亡2例,1年内死亡6例,25例存活至今.结论严格掌握原发性肝癌切除手术指征及肝切除量,减少术中出血,正确处理肝创面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才能保证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作者:叶绍光;许国平;刘金炎;谢昭雄;洪建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固定剂量率输注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

    1.背景目前胰腺癌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早期难以诊断,确诊时约80%以上的患者属于晚期,已无手术切除的机会,化学治疗便成为晚期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1-2].1997年发表的一个126例Ⅲ期胰腺癌患者的随机临床研究[3],首次确定吉西他滨单药化疗优于5-FU单药,从此吉西他滨30分钟静脉输注便成为晚期胰腺癌治疗的一线方案.然而其中位生存期仅为5.4-5.6个月,一年生存率仅为16%~19%,疗效欠佳.临床药理学[4-12]显示:当吉西他滨以10 mg/m2/min速度输注时吉西他滨代谢酶已达到饱和,30分钟输注时代谢酶过饱和反而限制了吉西他滨三磷酸盐的累积.因此有临床实验试图通过改变吉西他滨的用药方法即FDR(固定剂量率输注)来提高疗效,本文检索此方面的文献并作一综述.

    作者:郭双双;王羽;杨琼;谢德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乳腺癌保乳治疗选择策略

    保留乳房的乳腺癌根治性手术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同,然而目前国内对保乳治疗的病例选择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鉴于此,我们回顾了相关文献并结合本单位经验,探讨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的选择策略.

    作者:苏逢锡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同时性重复癌(食管鳞癌、肺腺癌)1例

    1.病例介绍患者男,69岁,2004年12月因胃胀不适在外院行胃镜检查发现中段食管中分化鳞癌,确诊后行食管内放疗数次,未手术和化疗.2005年5月来我院复查胃镜见食管距门齿35 cm处见一0.3 cm×0.3 cm斑样隆起,病理活检示:可见异形细胞.

    作者:魏益平;张惠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早期清创缝合后不使用抗生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早期清创缝合后不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对创口的影响.方法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有选择性地对50例皮肤软组织挫裂伤进行了急诊清创缝合,术后未给予抗生素,并连续观察伤口的变化.结果本组所有伤口均未发生感染.结论早期清创及规范的清创缝合术后可以不必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

    作者:廖益清;何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乳腺癌仿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癌仿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科自2001年5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166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术中保留ICBN,对照组术中切除ICBN,并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结果两组乳腺癌切除均行常规仿根治术,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实验组为123.6 min,对照组为108.5 min,实验组83例术中有72例成功保留ICBN,患侧上肢感觉障碍发生率为5.56%(4/72),对照组发生率为73.49%(61/8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经术后5个月至4年随访,上肢感觉障碍实验组4例中有2例1年后好转,对照组61例中1年后好转3例,两组肿瘤均无局部复发.结论在乳腺癌仿根治术中保留ICBN可明显减少患侧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

    作者:傅继勇;陈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外科重建治疗获得性食管气管-支气管瘘(附8例报告)

    目的探讨获得性食管气管-支气管瘘的病因、诊断及外科处理原则.方法对我科及南方医院胸外科自1997.8-2005.7共收治8例食管呼吸道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诊断主要靠食管钡餐;位置和大小主要靠气管镜和食管镜.薄层CT扫描也具有较好诊断价值.全组采用的手术方法有三种:1.食管、气管分别修补术;2.胸膜或带蒂肌瓣封闭瘘口术,胸骨后结肠或胃代食管;3.食管支气管瘘加下肺叶切除、食管重建术.结果全组接受手术治疗者7例全部治愈出院:颈部食管结肠吻合口瘘出现1例,全部病例均随访.4例良性病变所致瘘病人均存活.恶性病变所致3例均于术后3-6月死亡,主要死因是肿瘤扩散致多器官衰竭.未接受手术治疗者1例死亡.结论外科干预是获得性食管气管-支气管瘘的首选治疗.根据不同的病人选择不同的术式去重建食管和气管的连续性,才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傅鉴;林宇;钟小生;刘石勇;陈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