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椎管内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

侯赛云;赵新建;张毅;廖绪强;杨林;关宏业

关键词:椎管内肿瘤, 诊断, 显微外科
摘要:目的总结胸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的方法,评价椎管内肿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摘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6年~2004年7月经手术治疗的34例胸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提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的方法.结果本组术后无1例神经损伤加重,亦无切口感染及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自术后第二天起症状缓解,双下肢感觉、肌力、浅反射、腱反射是逐渐恢复和病理反射消失.术后随访1~6个月,完全恢复30例,好转4例,优良率是100%.结论通过症状、体征及MRI可早期诊断胸椎管内肿瘤,早期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椎管内肿瘤,具有解剖层次分明、肿瘤切除完全、避免对脊髓、神经根的损伤,是提高全切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ATP-TCA模拟希罗达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试图通过体外化疗药物敏感试验系统(ATP-TCA系统)模拟希罗达在消化道恶性实体肿瘤的应用效果.方法取肝癌、胰腺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共18例的手术、活检和穿刺标本应用体外药敏试验ATP-TCA法,其中应用20倍的氟尿嘧啶模拟希罗达.结果ATP-TCA的可评估率为100%;10种化疗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诺消灵5.88%,足叶乙甙11.76%,顺铂17.65%,,丝裂霉素23.53%,表阿霉素23.53%,草酸铂27.78%,开普拓38.89%,健择47.06%,泰素52.94%,20倍氟尿嘧啶(相当于希罗达)72.22%.结论希罗达可能适宜用于消化道恶性实体肿瘤化疗.

    作者:褚忠华;陈涛;刘建平;赵海燕;王捷;区庆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预防

    目的探讨如何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0月~2004年10月50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因胆囊Calot's三角严重粘连、胆囊严重萎缩或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致使局部紧密粘连者中转开腹,502例中1例胆道损伤.术后2~5天(平均3天)出院.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严格选择病例,仔细处理Calot's三角,使用超声刀分离,适时中转开腹手术是预防胆管损伤的重要措施.

    作者:郑抗洪;严伟华;蔡重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临床晚期胃癌的外科处理

    目的探讨临床晚期胃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自1964年3月至1998年12月收治的416例临床晚期胃癌病例的治疗结果进行顾性分析.其中施根治性切除的87例、姑息性切除157例、非切除病例172例.在所切除病例中有53例进行了联合脏器的切除(根治性切除28例,姑息性切除25例),采用寿命表法对其生存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53例合并脏器切除病例及191例单纯胃切除病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4%(5/53)、5.2%(10/191),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与未切除病例三组患者的一年生存率分别为:39.12%、32.84%、4.20%;三年生存率分别为:26.77%、10.29%、0.00%;五年生存率分别为:20.22%、7.22%、0.00%.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手术切除是晚期胃癌基本的治疗手段.针对部分无法根治的病人,姑息性切除仍可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而对于晚期胃癌疗效的评估应在重视传统的评价指标外更应注重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着眼于患者的切实利益,使治疗更具个性化、人性化.

    作者:李威;詹友庆;孙晓卫;徐大志;李元方;陈映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应用切开、开窗引流、高位挂线1期治疗肛周脓肿106例分析

    目的探讨1期手术治疗肛周脓肿的方法.方法对我院自2000年2月至2005年2月收治106例肛周脓肿经行1期切开、开窗引流、高位挂线术治疗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中102例治愈,4例形成肛瘘需再次手术,术后痊愈出院,治愈率为96%.结论1期切开、开窗引流、高位挂线术能减少病人痛苦、缩短疗程、疗效好、值得推广.

    作者:刘向伟;黄宝权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62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临床特点,并比较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2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手术方式及疗效回顾性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2例中,获得随访占42例,随访率为74.2%,随访时间自术后3个月~9年.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发生.手术后并发症是胆漏3例和伤口感染5例.在15例囊肿内引流中,随访7例,疗效优良者3例.囊肿部分切除,残余囊肿空肠吻合术12例,随访11例,疗效优良者7例.囊肿完全切除,肝总管空肠吻合术31例,随访24例,疗效优良者22例.以上3种术式的癌变率分别为28.6%,18.2%和8.3%.结论外引流术适用于危急、重症患者不能耐受其他手术方式时,为第二次手术做准备;囊肿完全切除,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佳术式.

    作者:何永越;陈亚进;徐国权;商昌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生长抑素+红霉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6例报告

    目的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治疗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1999年3月~2004年12月1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16例均经禁食、胃肠减压、胃肠外营养、应用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加红霉素等方法治愈,平均治愈时间6.3天,无复发者.结论应用生长抑素+红霉素等非手术疗法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效果满意.

    作者:程延东;黄影蓓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腹部闭合性损伤187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伤的诊断,治疗及如何降低病死率.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闭合性腹部外伤18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单一脏器损伤78例,多脏器或合并其他重要系统损伤109例.非手术治疗11例,手术治疗176例.结果痊愈178例,死亡9例.结论及时确诊,早期抗休克,合理处理多发伤是腹部闭合伤治疗的关键.

    作者:陈展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B超引导下 Mammotome旋切系统在乳腺微创外科中的应用研究(附320例报告)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手术在乳腺病灶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我科2004年6月~2005年1月对320例患者511个乳腺病灶在B超引导下进行Mammotome微创切除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及评价其在乳腺微创外科的应用价值.结果术后病理学诊断7个乳腺浸润性导管癌,6个乳腺导管内癌,24个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474个为病理学诊断良性病变.13个乳腺癌患者及24个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均接受后序开放性手术切除,没有发生组织学低估.所有病理诊断良性病变患者术后2个月~8个月均接受B超,均未发现手术残留乳腺病灶.结论应用B超引导下Mammotome旋切系统对3mm~30mm乳腺病灶可进行微创完整切除并能获得明确病理组织学诊断.

    作者:廖宁;李学瑞;傅月珍;严金凤;吴一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胸椎管内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胸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的方法,评价椎管内肿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摘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6年~2004年7月经手术治疗的34例胸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提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的方法.结果本组术后无1例神经损伤加重,亦无切口感染及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自术后第二天起症状缓解,双下肢感觉、肌力、浅反射、腱反射是逐渐恢复和病理反射消失.术后随访1~6个月,完全恢复30例,好转4例,优良率是100%.结论通过症状、体征及MRI可早期诊断胸椎管内肿瘤,早期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椎管内肿瘤,具有解剖层次分明、肿瘤切除完全、避免对脊髓、神经根的损伤,是提高全切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侯赛云;赵新建;张毅;廖绪强;杨林;关宏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肝移植手术出血特点及重组活化Ⅶ因子在移植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肝移植手术中出血特点及观察活化重组凝血因子Ⅶ(rFⅦa)在移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肝移植手术各个时间段出血的特点;前瞻性研究使用rFⅦa,观察术中止血效果,凝血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广泛渗血是造成肝移植手术出血的主要原因;病肝切除阶段是主要的出血时间段;rFⅦa可以较好地改善凝血功能指标PT和APTT,并且使血栓弹力图指标r,k,α角度和大振幅(MA)改善;实验组较对照组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全部实验组6例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生血栓性并发症.结论肝移植切肝时间的广泛渗血为整个手术过程中的主要出血时间;rFⅦa应用于临床肝移植手术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和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陈涛;刘建平;王捷;彭书崚;李珏;区庆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肠外营养(PN)可行性,并将其与完全胃肠外营养(PN)对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比较.方法将2002年10月-2004年3月在本院普外科行择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EEN+PN组(22例)和TPN组(24例),于术后24h开始营养治疗.术前、术后第1、3、7天测定血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和血色素(Hb)水平;术前、术后第7天测定血IgA、IgG、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水平;术后第1~7天每日测定氮平衡(NB).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在术后的差异.结果两组间在术前、术后第1、3、7天测定的血PA、ALB、Hb及术后第1-7天测定的NB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7天EEN+PN组CD3、CD4水平明显高于TPN组(P<0.05,P<0.01).结论EEN+PN是腹部术后安全有效的营养途径.由于EEN+PN在改善免疫功能方面明显优于TPN,因此它应成为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首选的营养方式.

    作者:蒋晓松;周新华;吕天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漏28年回顾(附111例报告)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1977年1月至2004年12月食管贲门癌切除术病例共5402例,分成A、B两组.1977年1月至1995年12月3785例为A组,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1617例为B组.将A、B两组间吻合口漏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5402例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发生 吻合口漏共111例,总发生率为2.1%;死亡31例,总死亡率27.9%.A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2.2%,吻合口漏死亡率为34.9%;B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7%,吻合口漏死亡率为7.1%.B组吻合口漏死亡率显著低于A组(P<0.01).B组胸腔内吻合口漏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61.9%vs 32.1%,P<0.01).结论改进吻合技术、早期诊断吻合口漏和早期积极干预对防治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漏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智勇;郑海波;范扬航;黄建豪;李学明;杨窦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肝癌切除术后患者低蛋白血症的调理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肝癌切除术后患者低蛋白血症的调理作用.方法40例肝癌切除术后并低蛋白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基础治疗+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rhGH)和对照组(20例,基础治疗+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指标、血浆蛋白浓度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7d后,治疗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明显升高,对照组变化不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低热量营养支持加rhGH联合应用能迅速有效改善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代谢障碍,增强肝脏合成蛋白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

    作者:周永辉;陈志勇;彭翔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尿道内切开术加电切术治疗尿道狭窄及闭锁(附37例报告)

    目的探讨尿道狭窄及闭锁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直视下尿道内切开术和直视下尿道内切开术加电切术的疗效.结果作直视下尿道内切开术16例,一次性治愈7例(43.8%).作经尿道内切开加电除术21例,一次性治愈17例(81.0%).结论内窥镜直视下尿道内切开加电切术具有损伤少,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和复发率较低.因此,它是目前治疗尿道狭窄的有首选方法.

    作者:彭新发;郭正辉;许可慰;周凤昌;蔡先球;陈桥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合并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治疗胆囊良性病变合并肝硬化患者中的意义.方法对我院自1999年以来44例胆囊良性病变合并肝硬化(Child-Pugg肝功能分级为A或B级)的患者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部分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仅4例术后出现腹水,经护肝、营养支持及利尿治疗,7d后腹水均消失,无1例出现肝昏迷和死亡.结论:在术前充分做好各项检查及准备,术中及术后恰当的处理,胆囊良性病变合并肝硬化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术中操作应注意避开曲张的血管、严密止血,注意无菌操作,防止腹腔内污染.

    作者:郭建平;凌亚飞;黄秋林;龚连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输尿管结石并发输尿管息肉的治疗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并配以自制电刀治疗输尿管结石并发输尿管息肉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78例输尿管结石并发输尿管息肉的采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并配以自制电刀治疗.结果78例均获成功,患者术后症状全部消失.结论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并配以自制电刀治疗输尿管结石合并输尿管息肉,具有安全可靠、损伤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微创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许琛;谢群;邓健;曹明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分析(附76例报告)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4年我院76例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结果76例患者均有急性上腹部疼痛和急性腹膜炎表现,影像学检查和腹腔穿刺均阳性.76例中非手术治疗34例,占44.7%,12例死亡(占非手术治疗的35.3%);手术治疗42例,占54.3%,6例死亡(占手术治疗的14.3%).结论病史、影像学检查和腹腔穿刺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保守治疗或缝扎止血、手术肝切除、肝动脉结扎等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费凛;苏树英;王军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应用艾司洛尔和二硝酸异山梨酯对气管内插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和硝酸异山梨酯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后气管内导管撤除期间心血管反应的防治效果.方法ASA Ⅰ~Ⅱ级,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80人,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气管导管撤除前给予生理盐水5ml(Ⅰ组,n=20),硝酸异山梨酯20μg/kg(Ⅱ组,n=20),艾司洛尔1mg/kg(Ⅲ组,n=20)以及艾司洛尔1mg/kg+硝酸异山梨酯20μg/kg(Ⅳ组,n=20).记录患者麻醉前和围拔管期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收缩压-心率乘积(RPP),随访患者相关并发症.结果与Ⅰ组相比较,围拔管期Ⅱ、Ⅲ组患者HR、MAP和RPP均明显降低(P<0.05),Ⅳ组患者MAP低于Ⅲ组,更趋于平稳(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血压和心肌缺血等并发症.结论全身麻醉气管内导管撤除前适量使用艾司洛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心血管反应,合并使用硝酸异山梨酯效果更佳.

    作者:钟飞焱;朱彩艳;卢健芳;刘友坦;王显春;黄绍农;段开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对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的疗效.方法178例小儿诊断为急性肠套叠,其中174例采用B超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结果178例肠套叠患儿中,168例复位成功,复位成功率94.4%,其中2例5天内共水压灌肠5次,10例转为手术治疗.结论B超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满意,水压灌肠技术简易,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葛午平;朱小春;劳伟华;肖尚杰;洪淳;俞钢;林炎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超声引导射频治疗大肠癌肝转移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近5年不能手术治疗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24例(50个病灶)行超声引导射频治疗.结果治疗后1个月复查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或CT增强扫描,显示46个病灶完全灭活,有效率达92%,6例患者肝内其它部位再发,行第2~4次治疗,全部病例经3~24个月随访,存活20例.并发症包括治疗区胀热感、疼痛和轻度发热.结论超声引导射频治疗大肠癌肝转移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可反复治疗等优点.

    作者:张育超;吕永添;伍衡;高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